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_第1页
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_第2页
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_第3页
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思辨”即思考与辨析。为什么要讲思辨性?因为文有思辨格常高。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可以说,作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维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大力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举例说明思辨性的重要性:例一:如果根据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写一篇议论文,你的中心观点是?学生答:做事要坚持,持之以恒。教师分析: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做事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锯和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例二:以“尊重他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作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林肯之所以最终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因为他能够尊重他人……”教师分析: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标题(话题)。因此,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例三:不要轻易说“不”(广东08年高考题)教师分析: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思维的广度和严密性成了决定性因素,思辨能力强的考生占很大的优势。思辨能力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考生领悟参透作文题旨。这道题的含义是:1、可以说“不”2、但不要轻易地说。作文的重点是什么?——不要轻易。题目不是说“不要说不”,而是不要“轻易”地说,如果从反面说理,则要说出“说不”是要有一些附加条件的,从而论证“不要轻易地说‘不’”。如:邓小平对台独:坚决说“不”;邓小平对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不要轻易说“不”。这道高考题,就需要很强的思辨性。思辨能力,是中学生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实思辨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在中学生的作文里,却存在着种种缺乏思辨性的表现:不懂得包容,不懂得中庸,不懂得用多元的角度观察问题,不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无法懂得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缺乏思辨性,常带来了下面的危害:思维角度显得狭隘和极端;缺乏对标题、话题或材料的分析能力,无法把握题目或材料的本质,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提炼的观点没有深度;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结果使观点与论证,产生了严重的脱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思辨性呢?下面结合一些中学生课堂练习或高考的例子,试图提炼出一些较有效的方法。练习一:一般人认为,创新是好的,模仿是不好的,“东施效颦”“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等,关于“模仿”几乎没有什么好听的话,但是……(请接着上文展开思考辨析)学生作答:……但是创新的成本往往很高,模仿反而是一条捷径,有时候模仿比创新更快地达禾到目的。大禾民族是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他们模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汽车工业,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百年的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教师分析:社会主流思想是否定模仿居多,上面文段从其反面展开思辨。方法提炼:逆向思维,反向探索。练习二:当然,充分肯定模仿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说……(请接着上文展开思考辨析)学生作答:……并不是说模仿可以代替创新。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归根到底是创新。创新是人类实现超越的不竭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如果只是模仿他人,终有一天会走向穷途末路。要成为领先者,就要勇于创新。乔布斯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中华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要想最终成为领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模仿。教师分析:虽然充分肯定模仿的重要意义,但并没有把模仿捧上天,依然能清醒地看到模仿永远都无法取代创新。归根到底,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方法提炼:辩证分析,把握分寸,一分为二看问题练习三: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经典文化日益被挤压到角落。经典与流行,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们为此忧心忡忡。难道经典与流行真的是水火不相容吗?(请就上述问题展开思考辨析)考生作答:活在当下的我们并没有被赋予权力标榜刚刚诞生不久的东西为经典,所以它们以流行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仍然是一个时间的真实写照。或许一百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会被确立为这个时代某种物象的象征,并成为经典。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些纸醉金迷,所以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常见表现手法,当言语不再能表达文化人的内心焦灼时,有些杂乱不着边际的搭配实际正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文化人正寻求着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为他们思想情感传递的媒介。于是,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杂而不乱,杂却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上海高考考场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评价与分析:作者没有人云亦云,一味地扬经典而抑流行,将流行的东西均指斥为“文化垃圾”,而是辨证地探讨“经典”与“流行”二者的关系,从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文化问题。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经典”与“流行”的关系:一是“经典”与“流行”的独立与互补(潜在反驳了二者水火不容、矛盾永存的论调);二是“经典”曾经“流行”,“流行”亦可孕育“经典”(潜在反驳了“流行”必然颠覆“经典”、毁灭“经典”的论调)。本段论证的是第二点。方法提炼:辨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练习四:请比较两个题目:1、作文课上,老师给大家看一道作文题: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同学们听了后说:“很有深意,应该如此。”2、作文课上,老师给大家看一道作文题: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同学们听了后说:“很有深意,应该如此。”老师却笑着说:“我看未必。”想一想:两个题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分别写出中心论点教师分析:第一题:同学们说“很有深意,应该如此”,实际上包含着对这样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做人就要不简单,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做一个不平凡的人。第二题:老师说“我看未必”,体现了和同学们的价值观的差异,即:人生可以活得平淡一点,不一定要不切实际地追求远大的理想,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虚幻的未来,并没有什么不好。注意,老师是说“未必”,并没有否定“志当存高远”这种价值观,而是说,不能用第三个工人的价值观否定前两个工人的价值观。总是将生活置于高高的云端,我们就容易失去平凡生活本该拥有的快乐、坦然和豁达,生活就会变成一种压力、负担。如果上天安排自己做一个平凡的人,那就简单一点,现实一点,坦然一点。好好砌砖,只是砌砖。思辨点:做人就要不简单,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方法提炼:辨证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练习五:在某次对中学生崇拜对象的调查中,列举了孔子、柏拉图、司马迁、牛顿、毛泽东、鲁迅、钱学森等等可选择对象,还有一个可选择项是崇拜自己。结果有24%的学生选择崇拜自己。(请对此结果展开思考辨析)学生作答:有调查显示,约有24%的中学生崇拜自己。也许他们美其名叫“自信”,“个性张扬”。实际上,这既是一种盲目自大,也是一种狭隘心理的反映,无视自己和名人、伟人的区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这些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自大的夜郎,不知天高地阔,如井底的青蛙,看见巴掌大的天空就认为拥有世界。/他们应学一学黄河河伯,走出狭窄的黄河,去看一看辽阔的大海,知道自己的渺小,心中才会有所敬畏、有所崇拜,人生才会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崇拜都值得肯定。如果失去了理智,崇拜就会变得疯狂。纳粹党对希特勒的崇拜就曾令世界走向人类最黑暗的时期,一些人对邪教的崇拜就曾令许多人丧失人性。更令人担心的是,许多人对金钱、地位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的崇拜,正在让一些人的人生滑向罪恶的深渊。要让崇拜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应该让崇拜指向崇高。崇高的事业,伟大的人物,将如灿烂的群星,让你摆脱人生的猥琐与庸俗,让你目光更远大,思想更深邃,精神更高尚,人生更辉煌。思辨点:不崇拜伟人、名人,只崇拜自己。教师分析:上面文段,先揭实质,一针见血,锋芒毕露。再谈危害,引用和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不正确地崇拜的危害——缺乏壮阔的人生。然后举一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了人生需要崇拜。最后作辩证分析,盲目的崇拜是危险的。展开思辨的过程是:摆现象——揭实质——谈危害————提办法————辩证分析。方法提炼:由现象到本质;一分为二看问题练习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位企业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说:“我就是多走了一步。”是的,在生活的道路上多走一步,或许就取得了成功。但是,有的时候多走一步,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带来不好的结果。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以“多走一步”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教师分析:1.辨析近义词:确保准确扣题,避开陷阱!“多走一步”:这一步别人没走,你走了,横向比较:”早走一步”:先于别人走一步,时间上的比较:”再走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加一步,强调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多走一步亦有此意)2.辨析反义词:确保表述严密!“多走一步”隐含着与“少走一步”“不多不少”的比较!方法提炼:在事物的比较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为了文章更加深入,还可以继续追问:是的,在生活的道路上多走一步,或许就取得了成功。但是,有的时候多走一步,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带来不好的结果。为什么?在生活的道路上多走一步,或许就取得了成功。为什么?方向正确,方法有效,处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有的时候多走一步,并不能改变什么,为什么?方法无效或低效;距离目标太远,积累还没到时候;急功近利的心态……甚至带来不好的结果。为什么?方向错误;过犹不及……结论:多走一步,不是不辨方向地走,不是不管实力大小地走,也不是没有目的地走,而是在方向正、实力强、目的明的条件下多走一步。方法提炼:由果溯因,把思维引向深入练习六:(材料1):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第一的是“乐于助人”。(材料2):某单位在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有麻烦时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结合材料1和材料2,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教师分析:大部分考生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己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等……都明显体现了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优秀的考生善于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的巨大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使文章达到一定深度。方法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之,议论文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思辩过程。议论文写作与思辩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思辩参与的议论文写作是不可思议的,是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的。思辨性背后所彰显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