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先秦诸子原典研习——品读先秦诸子,传承民族文化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精准复习
1、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读懂诸子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略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论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的精神。3、熟读成诵,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扩大阅读面,准确理解重难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难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升语文读写水平。4、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并将其转化成为人处世的准则,培养善良的人格,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奉献力量。单元目标人类文明的演进,是有章可循的。从轴心时代开始,经过古典时代,一直到中世纪,然后进入到现代文明,人类近30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十分清晰的时间断代。单元准备1:轴心时代的璀璨文明
轴心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轴心时代之前的原始巫觋文化的一种超越和突破。“突破”即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批判性的、反思性的质疑,然后在文明原有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见解,从而实现一个崭新的跃迁。轴心时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思想家们不仅原创了许多思想、价值和理念,而且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文化和生活。轴心文明之所以称为“轴心”,就是从这个时代以后,人类有了进行自我理解的普遍框架,开始用一种理智、道德的方法来面对这个世界,人类的精神也产生了普遍的觉醒。“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者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依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在东方,孔子开启了诸子时代,将中国带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创新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纷纷著书立说,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泽厚《论语今读》:我至今以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不但自汉至清的两千年的专制王朝以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入学初阶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通过各种层次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撰写编纂的《孝经》《急就篇》(少数词句)一直到《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各种“功过格”等等,当然更包括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等法规、条例,使儒学(又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的好些基本观念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引规范。……《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这样,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远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论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这里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如何做”。但这些似乎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儒学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单元准备2:先秦诸子原典《论语》十二章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思想内容,背诵课文。把握仁与礼之间的关系,学习君子的品格。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目标请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和《论语》。任务一:查资料,知人论世至圣先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30—50岁,欲仕不能。50—55岁,在鲁从政。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了解孔子思想了解儒家思想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其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好,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来源、内容、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品德。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守本。孝不仅要赡养父母,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发自内心的尊重。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走进《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哲学审美、道德伦理和文化教育等思想。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论语》一书现存20篇,492章。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语言文学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体式上:了解《论语》(1)语录体(格言体):多数章节仅指明是孔子的言论(“子曰”),并不交代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描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部分章节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较详,但仍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请借助注释,疏通句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朗读经典(听音频齐读课文)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迩之事父ěr譬如pì子罕hǎn未成一篑kuì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饮食追求安逸舒适勤勉不懈怠介状后置慎重靠近,看齐到…去匡正端正称作句末语气,了把/对…怎么样/办表假设如果佾音yì,行列,古时一佾8人。《周礼》规定,周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仁德讲仁德n.→状在早晨,在晚上学问真理知道懂得饱足疏通文义有道德的人表顺承表并列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adj.→n.贤者,有贤德的人adj.→v.向…看齐方位n.→状在内心里反省质朴朴实华美文采显得粗野鄙俗配合适当状表承接表并列泛指读书人弘:广大;毅:坚定。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把…当做责任重大停止表承接不也…吗?通晓明白品德高尚的人品德低下的人道义利益显得虚饰浮夸遥远古文今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会如何对待乐呢?”孔子说:“(如果)在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在当天晚上死去,我也没有遗憾。”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只是利益。”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与他相类似的缺点。”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他们)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时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比如好比堆积即使竹筐adj.→v.填平停止中断取得成功倾倒前进继续坚持继续“智”聪明…的人迷惑忧愁畏惧约束归复符合先王之礼一旦称赞依靠表转折条目,细则从事,践行聪慧,灵敏n.→v.,合乎礼行动,做虽然洼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字可以凭借表转折实践奉行表推测估计大概宽恕,原谅施加,强加想要的老师称呼弟子为什么不那激发情感启迪想象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会合群体提升交际能力讥讽时政表达哀怨情绪近。n.→状从近处侍奉认识识记n.→状从远处古文今译孔子说:“比如想要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要成功了,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倾倒了一筐土,(如果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坚持的。”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一切言行都复归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践行仁德,完全依靠自己,难道还要依靠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拙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宽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会合群体提高交际能力,可以讽刺时政宣泄哀怨。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识记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孔子关心社会,关注现实人生。其思想是一种社会伦理哲学,目标是修身养性,达成君子品格,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论语》始终围绕君子、仁、礼、道、诗等核心概念,探讨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但同时,儒学并不重视思辨体系和逻辑的构造,孔子及其儒学宣讲的“仁”“礼”,都非常具体,其所回答的总是“如何做”的问题。在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中,又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李泽厚: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整体感知内容分类分类解读第1章《学而》:阐述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己。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一、君子之德(1,4,6)——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从而推出“好学”实现的途径。李泽厚:人生弥艰而无可休,当尽天伦安人事。——人应当具有崇高的责任感,这是类似宗教般虔诚的道德修养、责任担当,而非贪图个人物质生活的享乐主义。第4章《里仁》: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②君子心怀的是仁德道义;小人则怀恋乡土安适生活。君子关心的是刑罚是否合乎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是否足够。①不要总想着急于求成,也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会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会办不成大事。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不能见利忘义。宋明理学:义利乃人禽之别。第6章《雍也》:说明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什么是“文”和“质”呢?——孔子认为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李泽厚:中华文化从巫术中脱昧途径不是将宗教(情感、信仰)与科学(思辨、理性)完全剥离,而是融理于情,情理合一,从而既不是盲目的迷狂执着,也不是纯冷静的逻辑推理,终于形成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的传统而构成一个世界(人生)的宇宙观。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的规范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是“礼”与“仁”的关系。这不仅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也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强调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角度说,“质”指质朴品质,“文”指文化修养。“质胜文则野”是指人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会表现出粗俗;“文胜质则史”是指人过于文雅又会显得浮夸虚伪,只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因此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本性,虚伪做作。如此方为君子真正本色。《论语》中对人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士——君子——仁人——圣人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二、修身养性——仁、义、礼(2,3,5,7-12)第2章《八佾》:
阐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与乐都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朱熹注: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李泽厚: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该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依托,否则只是空壳和表象而已。
①“乐”包括音乐和舞蹈,是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礼”泛指各种礼节规范。礼、乐属于制度文明建设,乐隶属于礼,是礼的重要组成,“仁”体现的是人内心的道德追求,是人文的基础。所以,礼、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乐的内在核心,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②“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仁是礼、乐的根基。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便不会真正遵守礼乐规则,也无从谦让敬人、和谐无夺(乱秩序)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知道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第3章《里仁》:阐述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甚至献身的牺牲精神。——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朱熹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李泽厚:“内圣”即通过“闻道(体验人生意义,宇宙价值)”,身体力行而内心皈依。“生烦死畏,顺事安宁,深情感慨,乃见儒学。”本章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执着追求、努力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真理献身。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第5章《里仁》: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李泽厚:宗教性私德的自我修养与锻炼。)这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参照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从而能够继续保持自身优点,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第7章《泰伯》: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对“士”来说,“仁”就是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的过程也必然是漫长而艰巨的。——孔子认为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程子: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仁以为己任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士”的精神状态出发,点明士应该具备宏大的胸怀(志向追求),刚毅的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推己及人,兼济天下,才能不半途而废,从而为国家、社会挑起重担,实现“士”的伟大理想抱负。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则不能坚持到底;“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不坚定就会半途消沉,放弃追求。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运用,有增强语气表达豪情的作用。第8章《子罕》: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是功亏一篑还是持之以恒,关键都在于自己。
——孔子用“堆土成山”“平整土地”两比喻,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朱熹注: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李泽厚:强调愚公移山般的韧性与坚持不懈。)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孔子用比喻修辞和散句,说明君子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不断进步。“堆土成山”“填土平地”两个比喻,说明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提醒我们,追求仁道、坚持不懈的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中,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我们做学问,为人处世,乃至想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除有明确的目标外,还应自觉地坚持下去,最终达于成功。否则,便前功尽弃,功亏一篑,遗憾终身。第9章《子罕》: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三种品德,思考:“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朱熹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程树德《论语集释》: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李泽厚:此则反映了“乐感文化”“忧患意识”和“心理状态”,不忧外在的荣辱利害,只患自己内在的德行修养和进修修业(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导引而产生的)。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明达事理,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恕道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行忠道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有舍身取义的大勇气,所以才不会畏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第10章《颜渊》: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的目标的。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克己复礼为仁——李泽厚:“视听言动”是礼的“仪文”实践,有关礼的行为举止,礼及理(理性)正通过种种仪文实践活动而非通过思辨语言、心性追求而建立的,也说明孔子将实践外在礼制化作内心欲求,融理欲于一体而成为情(仁、人性)的具体过程。这是对如何实践仁的回答。“仁”就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内心向仁,行动合礼。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这句话?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努力,具体做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要管住嘴和手,先管住眼睛和耳朵。要懂得知止,凡与我无关的,不看不听(有边界感,适可而止)。第11章《卫灵公》: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及具体做法,明确而详细。“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朱熹注: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
这是孔子对践行“仁”的原则的表述:奉行恕道。在孔子看来,“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儒家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人生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看待问题,而非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他人考虑,才能互惠共处,才会人际关系和谐。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忠:宗教性私德,同“敬”,积极进取,竭力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至:自爱仁之本:孝悌仁之纲:忠恕忠求诸己,恕以待人。第12章《阳货》:从学习内容角度,概括《诗》的社会价值,多角度阐释“兴观群怨”等社会功用。运用反问和排比手法,详细全面地肯定文学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齐家的作用。——《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以“兴”“观”“群”“怨”?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指《诗》能激发人们广泛的艺术联想,影响人们心灵,调动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指《诗》可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指《诗》可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诗》可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平和中正。)②孔子“兴观群怨”说,是根据《诗》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作用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小子当学夫《诗》,《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事父,远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兼备中庸为上仁义为本智慧勇毅无所畏惧充实坦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君子喻于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十二章》要我们学什么?做怎样的人?不学诗;无以言。学习知识,提高自身;丰富情感,修齐治平。深入探究(3)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源于内心;恪守本分,修儒可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坚定执着,借鉴他人;勇猛精进,安贫乐道。君子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①君子好学,慎言敏行。②君子好义,有正确的义利观。③君子于己内省,待人宽恕。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工程项目招投标委托
- 体育场馆租赁经营合同
- 仪器库房物资盘点制度
- 外企劳资管理实施办法
- 旅游开发项目投资指导
- 夏令营地活动安全保障协议
- 电子产品CEO聘用合同
- 机械制造厂房租赁
- 工厂门禁安装合同
- 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投标书
- 制动系统设计计算报告
- 04-04寰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
- 新型建筑材料结业论文
- 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登记表
- TZZB2483-2021食品包装用耐蒸煮、高阻隔塑料复合膜、袋
- 关于建立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调研报告
- CTD格式内容详解
- 四川省项目建设工作咨询3000以下收费标准
- 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 (本范本为邀请从事经贸活动的香港邀请函样本,仅供参考)
- 海航集团空中乘务员招聘报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