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景色峨眉山月歌李白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品有《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读诗歌qiāngyú诗体: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
平羌江水流。
夜
发
清溪
向三峡,思君
不见下渝州。明诗意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月光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出发夜间。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今重庆一带指住在峨眉山的友人。指作者的家人,朋友。诗歌解读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扬州。精研细读赏析:“峨眉山外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两句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精研细读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句
第二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精研细读这首诗被称为地点最丰富的七言诗,出现了哪些地点?有何作用?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精研细读《峨眉山月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精研细读从峨眉山到平羌江,这柔和、灵动的月亮紧紧跟随,诗人抬头低头都能见月,这是一轮“眼中月”,可是当诗人“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时,诗句中似乎见不到月亮了,月又去哪里了呢?所思念的“君”你觉得指的是什么呢?(1)指的是友人,虽然诗中没有点出特定的某个友人,但是诗人乘舟远行,也许有一位友人送行,又或许是有一位友人是让诗人思念不已。(2)指的是月亮,因为诗句一二句可以看出月亮如影随形,到三四句月亮却不见了,所以诗人可能是在思念月亮。归纳小结《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民抛入战乱的深渊。经历了这一沧桑巨变,自身也是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再次遇到盛世时著名乐师李龟年时,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作者介绍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读诗歌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解析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多次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经常这里指湖南一带。指李龟年。译文想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聆听你的乐音。现如今在这风景正一派大好的江南,我竟会在落花时节再遇你这位老相识。诗歌解读精研细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逢李龟年》中杜甫与李龟年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相见时的场景。高墙深院却挡不住华丽优美的音乐声,在达官贵人的殿下堂前,衣着光鲜的乐师李龟年正演奏着歌颂太平盛世的乐章,风光无限。杜甫作为当年的名流骚客,在座席间饮酒赏乐,也沉浸在这种富足与喜悦之中,这样的场景常常上演!精研细读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精研细读诗中“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关系密切,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精研细读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1.自然的景色;2.国家的衰败;3.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精研细读赏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运用了反衬和双关手法。“落花时节”暗示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又”是照应上文的“寻常见”“几度闻”,前后对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精研细读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
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无法不被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主旨归纳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唐代诗人岑参,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作者介绍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为“高岑”。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具体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解读环节来揭晓答案吧。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歌解读qiǎng【无人送酒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衬托出自己的思乡心切。【登高】:“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无心过节却勉强应付。【怜】:可怜,怜惜。【应】:应该,大概译文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没有人送酒来为我助兴。我思念爱怜遥远的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应当正在靠近战场的地方开放着。诗歌解读精研细读“强欲登高去”,“强”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本句和题目有何关系?行军途中、遭遇战乱点题精研细读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一句。
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精研细读“无人送酒来”,登高怎么又想起了酒?
重阳节,还因为诗人想起了陶渊眀,借用陶渊眀典故,表达了诗人行军途中萧瑟凄凉,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虽巧用典故,无任何矫柔故作,使人不觉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最高要求。精研细读“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句“遥”和“怜”运用有何妙处?“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作者对故乡菊花的眷恋,更写出故乡之菊开在战场长长叹息和百般怜惜。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精研细读结合诗歌,发挥想象,描绘岑参笔下的“故园菊”。
战火纷飞的长安故园四处断壁残垣,饿殍遍野,虽是金秋时节,但是家乡却没有一丝生机。突然,诗人仿佛看到一抹淡雅的黄,那是一丛菊花在战地傲然开放,她是如此弱小又如此倔强,仿佛在哀诉又仿佛在期盼些什么……主旨归纳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抒发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作者介绍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作者介绍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歌解读诗歌解读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精研细读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精研细读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联想和想象。举目眺望,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地如同白雪,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精研细读赏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似雪”“月如霜”比喻贴切,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寒,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人心境的愁苦凄凉,引发思乡情愫。精研细读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精研细读你觉得本诗的含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
例: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保施工监管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端摩托车租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武汉地区记账代理业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绿色施工与节能要求3篇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材料与工艺(陶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水利工程围板定制与水利设施保护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个人借款与连带责任担保协议版B版
- 2024年版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
- 2024年度实习培训生岗位实习协议书模板集锦2篇
- 2024年度室内木门行业联盟合作发展合同3篇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含答案
- 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英语集体备课教案
- 电子竞技赛事裁判员培训教程
- 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数学仿真卷(六)
-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评的策略
- 湖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分布式光伏工程验收标准
- 会展概论教学大纲-会展
-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电子教案备课
-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2024年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幼儿园班本课程培训
- 2024-2025形势与政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