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_第1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_第2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_第3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_第4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主编陈桂明“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法律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主管与管辖 民事诉讼当事人概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证据概述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收集、提交、保全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目录共同诉讼人第五章代表人诉讼第六章诉讼第三人第七章证据的审查与判断第十二章第十一章目录第十二章期间与送达 第十三章法院调解第十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保全和先予执行第十五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第十六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第十七章简易程序第十八章第十二章第二审程序第十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督促程序 第二十二章公示催告程序第二十三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法院裁判第二十四章执行程序第二十五章第十二章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第二十六章特别程序第一节民事诉讼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总则第一节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诉讼活动以及在诉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的基本内容是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诉讼二、民事诉讼的特点ABC(一)民事诉讼是在国家审判机关的主持下进行的(二)民事诉讼应当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三)民事诉讼具有强制性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与民事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调整法院与诉讼参与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事诉讼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民事诉讼法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不仅包括民事诉讼法法典,而且包括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民事诉讼的规范,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有关民事诉讼的规范性文件。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二、民事诉讼法的属性民事诉讼法的属性,可以从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内容与作用等几个方面来确定:第一,从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来分析,它保障民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实体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实施。第二,从其调整的社会关系来分析,它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三,从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内容来分析,它主要规定的是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用来保证这些权利的行使、义务的履行的诉讼制度和程序,属于程序法。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三、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民事诉讼法》第2条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作了如下规定:(一)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二)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民事案件(三)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一)对人的效力(二)对事的效力(三)在空间上的效力(四)在时间上的效力01020304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五、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一)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劳动法是实体法,它们分别规定法律关系主体在一定领域中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规定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和制度,保障实体法内容的实现。因此,民事诉讼法与上述民事实体法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必须同时存在。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五、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二者调整的对象不同,属于不同的部门法;但《人民法院组织法》与《民事诉讼法》都服务于民事案件的审判,被称为审判法或司法法,二者在某些原则和制度的规定上是相通的或者是一致的。例如,两审终审、合议、回避、公开审判等制度,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等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均作了规定,只是规定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既要遵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又要遵守《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五、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同属于程序法,都是对于法院行使审判权应当遵守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规定。诉讼活动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决定了三者有不少相同或相近的规定。例如,两审终审、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制度,法院独立审判,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等原则,以及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程序,三大诉讼法中均作了规定,其中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与行政诉讼法更接近一些。但由于三者的具体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三者在不少方面又存在差异。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民事诉讼法调整从而形成的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诉讼中发生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关系。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于起诉和受理发生的,起诉是当事人(原告)的诉讼行为,受理是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起诉和受理的结合,说明对案件的审理就此开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运转,其目的和实质是保证各种诉讼主体都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活动,将各种诉讼活动都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从而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审判工作的合法性。因此,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种种诉讼活动,是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正是这种法律调整的结果。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其他有关法律关系的异同(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异同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同属于“民事”范畴的法律关系,二者的根本和最终目的都是要保护社会的民事流转,保障社会正常的民事秩序。但二者又有区别:(1)两种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不同。(2)从法律关系的内容来看,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内容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在当事人之间具有等价、有偿、平等、自愿的特性;而诉讼主体在民事诉讼中如何活动、享有哪些权利义务,都以诉讼法的规定为准,诉讼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一般不具有等价有偿的属性,甚至也不完全是自愿的。(3)两种法律关系发生和存在的场合不同。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和存在于民事流转当中;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存在于民事诉讼过程中。(4)两种法律关系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民事法律关系最终使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民事交往获得成功;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运转结果是使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纠纷得以解决。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其他有关法律关系的异同(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异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都是在诉讼过程中形成的法律关系,因此同属于诉讼关系的范畴。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处理刑事案件所发生的诉讼关系。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样,在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国家司法机关在诉讼主体中是主导方面,司法机关的活动具有行使国家权力的性质。但是,二者也有诸多区别:(1)两种法律关系据以发生的法律不同。(2)两种法律关系中诉讼主体的范围及权利义务不同。(3)两种法律关系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其他有关法律关系的异同(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异同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与被管理的组织和个人之间,因行政法的规定发生的存在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在含有一定权力因素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二者也有较大区别:(1)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行政法的规定发生的实体法律关系;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程序性质的法律关系。(2)行政法律关系所包含的权力是行政权力;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所包含的权力是审判权。(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通常具有行政隶属关系;而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尽管法院居主导地位,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0102(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以人民法院为主导的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既分立又统一的社会关系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参加诉讼,并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组织、法人、公民或其他非法人团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作为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者,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在民事诉讼理论中,同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诉讼主体的概念。诉讼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诉讼行为使诉讼程序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组织、法人、公民和其他非法人团体。从诉讼地位和作用着眼,诉讼主体主要是指诉讼中的当事人。(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之间由民事诉讼法确认并保证其实现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主体不同,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也不同。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表现为审判上的职责。人民法院对诉讼活动进行组织和指挥,对案件作出裁判,一方面是国家赋予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是法院对国家应负的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当事人(包括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及其法定代表人和代理人等)在诉讼中享有广泛的权利。(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主体之间诉讼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各个主体之间诉讼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客体,也不完全相同。(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及法律事实具体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有它发生、消灭的过程,在其存续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变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都是因某种法律事实引起的。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事件两类,前者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指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法律行为,通常称为诉讼行为。它是诉讼上的主要法律事实。诉讼行为既包括当事人的行为,如起诉、应诉、反诉、上诉、撤诉等,也包括人民法院的行为,如受理、作出裁判等。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但其目的的具体指向不同,正因为如此,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各有特点。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有时也会由事件引起,如诉讼期限届满、当事人死亡、法人消灭等。这些情况的发生,也对诉讼程序有较大影响。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总则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诉讼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我国宪法为根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要求,结合民事诉讼法的特点而确定的。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所奉行的诉讼政策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属性有两条: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彻始终性。(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内容的根本性决定了其基本规则的地位。(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效力是贯彻始终的,就是说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生效的领域是完全的,对民事诉讼法的全部规范具有导向作用。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分类《民事诉讼法》第一章规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法学界通常将这些原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据宪法原则,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规定制定的基本原则。这类基本原则的特点是它不仅适用于民事诉讼,而且也适用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第二类是根据民事诉讼的特殊要求制定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民事诉讼的特殊规律性,因此是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简称特有原则。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ABC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法律规定的上述原则,可以概括为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完全平等。第二,双方当事人有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机会,同时,人民法院平等地保障双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第三,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ABC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1款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法律对在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赋予同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就是同等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2款规定:“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三、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ABC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民事诉讼法把法院调解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并将自愿、合法进行调解确定为一项基本原则。民事诉讼法作此规定,符合我国国情。自愿、合法进行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有二:第一,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应当重视调解解决。第二,法院调解要在自愿和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因为强调调解而违背自愿和合法的精神,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四、辩论原则ABC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辩论原则,必须掌握以下几点:第一,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第二,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第三,辩论的表现形式及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ABC《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款规定的诚信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中必须公正、诚实、善意。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一)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要求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点:1.关于恶意诉讼的遏止及惩戒规定2.关于恶意逃债的惩戒规定3.关于当事人与证人的真实陈述义务4.关于诉讼中逾期提供证据的规定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二)对法官的要求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法官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点:1.禁止法官在事实认定上实施突袭2.禁止法官在法律适用上实施突袭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六、处分原则ABC《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2款规定的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即自由支配,可以行使权利,也可以放弃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分的权利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可归为两大类:一是基于实体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民事实体权利;二是基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而产生的诉讼权利。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六、处分原则ABC对实体权利的处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诉讼主体在起诉时可以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第二,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即将诉讼请求部分或全部撤回,代之以另一诉讼请求,也可以扩大(追加)或缩小(部分放弃)原来的请求范围。第三,在诉讼中,原告可以全部放弃其诉讼请求,被告可以部分或全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决未执行完毕之前,双方当事人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七、检察监督原则ABC《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检察监督的范围包括民事诉讼活动和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的方式包括提出检察建议和提出抗诉。检察建议与抗诉两种监督方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抗诉可以引起再审,而检察建议不能立刻引发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再审,但可以加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审判监督方面的合作配合,能够促使人民法院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二是抗诉需要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而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发出的监督建议,需同时向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合议制是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的制度。合议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我国法制的民主原则和我国审判制度中集体负责的精神。实行合议制,由审判人员集体组成法庭审理案件,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弥补个人知识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不足,保证正确处理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合议制与独任制是两种不同的审判组织形式。合议制是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独任制是由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一)第一审合议庭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民事案件,除简单民事案件和基本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普通程序的案件可以适用独任制以外,其余民事案件的审判适用合议制。合议制的法庭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种是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另一种是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合议庭的组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可以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也可以不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第二,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民事案件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的人数比例,没有作限制性的规定。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二)第二审合议庭《民事诉讼法》第41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第二审合议庭与第一审合议庭相比较,共同之处是二者人数都必须是单数;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审合议庭可以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与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而第二审合议庭不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一、合议制度(三)再审合议庭再审合议庭如何组成,取决于原审程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第一审程序再审案件,不能适用独任制,必须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是一个审判集体,必须由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合议庭成员签名。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二、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公正审理而设立的一项审判制度。其内容是:人民法院审判某一民事案件,执行审判任务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与案件具有一定利害关系,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应当主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也有权请求更换审判人员。适用回避的人员是在审判活动中具有一定审判职能或代行某种职能的人。同时,《适用民诉法解释》第44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1)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活动的;(2)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3)违反规定会见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4)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代理本案的;(5)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用款物的;(6)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三、公开审判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应当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不公开审判的案件也应当公开宣判。所谓向群众公开,是指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包括审理过程和宣告判决的结果,都允许群众旁听;法院应当在开庭审理前将审理案件的日期予以公告,以便群众旁听。所谓向社会公开,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和审理过程作公开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三、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反映了司法文明,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便于接受群众监督,能够提高办案质量。第二,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实体权益。第三,实行公开审判,有助于案件的审理和纠纷的解决。第四,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实行公开审判,可能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就不宜公开。不宜公开审判的案件有以下几种:一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二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主要是个人生活方面不宜公开张扬的案件。三是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四、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制,是指某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就告终结的制度。当事人不服一审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上诉至二审人民法院,二审(即上诉审)所作的判决、裁定即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就此再进一步提起上诉。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对此提出上诉。此外,人民法院依照特殊程序所审理的案件,也是一审终结。总体来说,在民事审判中,两审终审是基本制度,一审终结是例外性的规定。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四、两审终审制度现行两审终审制符合中国国情,便于人民群众进行诉讼,也便于人民法院在其辖区内行使审判权。两审终审制完全可以保证审判质量,理由如下:其一,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上诉审既是事实审,又是法律审,能够充分发挥上诉审的作用。其二,我国审判监督制度可以弥补审级相对较少的不足。对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如果确有错误,还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第一节主管 第二节管辖概述 第三节级别管辖 第四节地域管辖 第五节裁定管辖 第六节管辖权异议、应诉管辖与管辖恒定第三章主管与管辖总则第一节主管一、主管的概念主管,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行使各自职权、履行各自职责的范围和权限。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审判民事案件,是人民法院的职能之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事纠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范围很广。民事诉讼中的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解决一定范围内民事纠纷的权限,目的是确定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解决民事纠纷的分工,其实质是确定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的范围和权限。第一节主管二、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民事诉讼法》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主管的民事诉讼案件的主体既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其内容是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纠纷。根据第一节主管二、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一)由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因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二)由婚姻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因婚姻家庭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上述两类案件统称为一般民事案件。(三)由劳动法调整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四)由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争议,法律明确规定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五)由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第二节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在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向哪一级的哪一个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应当明确规定,以避免当事人投诉无门或滥诉,也避免法院之间相互推诿。第二节管辖概述二、主管与管辖的关系区别是:主管解决的是人民法院同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之间处理民事纠纷的权限和分工问题;而管辖解决的是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问题。二者的联系是:只有先确定某一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主管,才能进一步确定该案件由哪一级的哪一个人民法院管辖。第二节管辖概述三、划分管辖范围的原则(一)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二)均衡各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负担(三)原则规定与灵活规定相结合(四)维护国家主权01020304第二节管辖概述四、管辖的种类(一)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法定管辖,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法院对特定案件享有管辖权。法定管辖是管辖确定的基本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都属于法定管辖。裁定管辖,是指根据法院的裁定、决定确定管辖法院。裁定管辖在管辖制度中用来解决某些特殊情况,是法定管辖的补充。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等都属于裁定管辖。第二节管辖概述四、管辖的种类(二)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专属管辖,是指法律强制规定某些种类的案件专属特定的法院管辖,以排除其他管辖规定或协议管辖的适用。协议管辖,是指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来确定管辖法院,又称约定管辖、合意管辖,表现了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尊重。但是,当事人对管辖法院的约定,不得违背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第二节管辖概述四、管辖的种类(三)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和合并管辖共同管辖,是指对同一诉讼案件,依法律规定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存在共同管辖,就可能产生人民法院管辖冲突,所以立法还有必要规定选择管辖。合并管辖,是指对某个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可以管辖与该案有牵连的其他案件。尽管本案的受诉法院对该其他案件无管辖权,但是因为该其他案件与本案有牵连关系,该受诉法院基于审判的需要合并审理,而取得对该其他案件的管辖权。第三节级别管辖一、级别管辖的概念级别管辖,是指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的主要依据是:案件的性质、案件影响的大小、诉讼标的金额的大小等。案件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案件社会影响的大小、争议标的额的大小,是民事诉讼法确定哪一个级别的法院作为审理该案的第一审人民法院的重要因素。第三节级别管辖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在人民法院组织系统中,基层人民法院数量多、分布广,审判人员的数量也多,并且没有审理上诉案件的任务,所以,一般地说,原则上将第一审民事案件都交给基层法院是比较符合法院审判均衡负担原则的。同时,由于民事纠纷的发生地、当事人住所地或者争议的财产所在地,都与基层人民法院辖区相联系,因此由基层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既可方便当事人诉讼,又可方便人民法院办案。(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三节级别管辖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三节级别管辖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这是因为高级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能是作为中级人民法院的上诉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同时对本辖区内的下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审判监督,因此各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民事案件的任务不宜过重。只有当民事案件的发生和处理结果在辖区范围内有重大影响时,高级人民法院才作为第一审管辖法院。(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三节级别管辖二、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和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各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审理不服高级人民法院裁判的上诉案件,并对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适用法律、法规进行司法解释。为了保证最高人民法院有效地行使上述各项职能,《民事诉讼法》第21条规定,它只受理以下第一审民事案件: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四节地域管辖一、地域管辖的概念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地域管辖与级别管辖不同。级别管辖从纵向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而地域管辖从横向划分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个人民法院管辖的问题。地域管辖主要根据当事人住所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或者法律事实所在地来确定,当事人住所地,诉讼标的或者法律事实的发生地、结果地在哪个人民法院辖区,案件就由该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地域管辖可以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二、一般地域管辖(一)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原告就被告”,即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有利于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迅速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有利于传唤被告出庭应诉;有利于采取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如果被告败诉,则有利于执行;还可以防止原告滥用诉权,给被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第四节地域管辖二、一般地域管辖(二)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时,一般地域管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无法适用或如果适用将对原告、对法院极为不便的现象,因此,民事诉讼法对“原告就被告”原则进行了必要的变通。《民事诉讼法》第23条规定了几种例外的情况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这些例外情况是:(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第四节地域管辖二、一般地域管辖除上述四种情况外,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对例外情形进行了以下补充规定:(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2)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3)被告被注销户籍的,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二、一般地域管辖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诉法解释》对于特定情形的离婚诉讼的管辖也作出了明确规定:(1)双方当事人均为军人或者军队单位的民事案件由军事法院管辖。(2)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者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3)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者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4)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5)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6)已经离婚的中国公民,双方均定居国外,仅就国内财产分割提起诉讼的,由主要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一)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因合同发生纠纷,有的是因合同是否成立发生的争议;有的是因合同变更发生的争议;还有的是因合同的履行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便于法院查明案情,便于在必要时及时采取保全等紧急措施,以利于合同纠纷的正确解决。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二)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支付保险费给保险人,保险人对于投保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致的损害或责任,承担赔偿或支付一定金额的合同。因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是指投保人或者保险受益人与保险人之间发生的争议。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的规定,保险业务的经营主体,只限于依照《保险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被告住所地、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三)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写明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由本人或者指定他人按照票面所载文义,向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票据分为本票、汇票和支票三种。所谓票据纠纷,是指出票人或付款人与持票人之间因票据承兑等发生的争议。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可以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支付地,即票据上载明的付款地。如果票据未载明付款地的,则票据付款人的住所地或主要营业地为票据付款地,原告可以任选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四)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公司设立诉讼,指公司设立瑕疵诉讼。即使公司已经依法登记并取得营业执照而成立,其设立在实际上仍可能不符合法定条件、程序,由此引发诉讼。确认股东资格诉讼,指公司就某主体是否具有股东资格而发生的争议。公司解散指引起公司人格消灭的法律事实,公司解散诉讼则主要指公司僵局出现时,公司股东起诉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的诉讼。基于公司诉讼的特点,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诉法解释》明确列举了公司诉讼案件类型,包括:因股东名册记载、请求变更公司登记、股东知情权、公司决议、公司合并、公司分立、公司减资、公司增资等纠纷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述公司纠纷案件时,通常需要调阅公司的注册登记资料以及其他与争议有关的档案资料、公司的财务会计资料、公司会议决议等,因此上述案件由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对于诉讼及审理活动较为方便。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公司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公司的注册地、住所之外的经营场所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对于上述公司纠纷诉讼没有管辖权。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五)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运输合同纠纷,是指承运人与托运人双方在履行运输合同中发生的权利义务争议。例如,因托运的货物被损坏、丢失引起的纠纷;旅客因乘坐运输工具时人身受到伤害引起的纠纷等。对这类纠纷,运输始发地(即客运或货运合同规定的出发地点)、目的地(合同约定的客运、货运最终到达地)、被告住所地等三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六)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行为。侵权行为地包括侵害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侵权行为发生后,受害人既可以向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与合同等案件的法定管辖只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法院不同,有些侵权案件的侵权行为实施地或结果地可以特别广泛。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七)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铁路、公路、水上、航空事故是车辆、船舶或者航空器的所有人或管理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例如,火车相撞、脱轨;汽车倾覆,撞击了其他车辆、人员;轮船相撞、沉没;航空器坠毁;因排油、抛物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亡;等等。因这些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法律规定事故发生地、车辆最先到达地(即事故发生后,车辆第一个停靠站)、船舶最先到达地(事故发生后,船舶第一个停靠港或者沉没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即飞机、飞艇、卫星等最先降落地或者因事故而坠落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八)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其他海损事故,是指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除碰撞以外发生的触礁、触岸、搁浅、浪损、失火、爆炸、沉没、失踪等事故。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损事故造成财产、人身损害,原告追索损害赔偿的诉讼,以下四个地方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1)碰撞发生地,即船舶碰撞的侵权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2)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即船舶碰撞事故发生后,受害船舶最先到达的港口所在地。(3)加害船舶被扣留地,即加害船舶实施侵权行为后继续航行,后被有关机关扣留的具体地点。(4)被告住所地,一般是加害船舶的船籍港所在地,即该船舶进行登记,获得航行权的具体港口。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九)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海难救助,是指对海上遇难的船舶及所载的货物或者人员给予援救。实施救助的力量,可能是从事救助的专业单位,也可能是邻近或者经过的船舶。救助活动完成后,实施救助的一方有权要求被救助的一方给付一定报酬,这就是海难救助费用。法律规定,因追索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救助地(即实施救助行为或者救助结果发生地)、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即被救助船舶经营救脱离险情后的最初到达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第四节地域管辖三、特殊地域管辖(十)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共同海损,是指海上运输中,船舶以及所载的货物遭遇海难等意外事故时,为了避免共同危险而有意地、合理地作出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特殊费用。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船舶最先到达地,是对遇难船舶采取挽救措施,使其能够继续航行,最初到达的港口所在地。航程终止地,是发生共同海损船舶的航程终点。共同海损理算地,是处理共同海损损失、理算共同海损费用的工作机构所在地。我国共同海损理算机构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地点在北京,理算适用的规则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海损理算规则》。国际上通用的理算规则是《约克-安特卫普规则》。第四节地域管辖四、专属管辖专属管辖,是指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法律强制规定只能由特定的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凡是专属管辖的案件,只能由法律明文规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人民法院均无管辖权,从而排除了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的适用。凡是专属管辖的案件,当事人双方无权以协议或约定的方式变更管辖法院,从而排除协议管辖的适用。外国的法院更没有管辖权,所以排除了外国法院行使管辖权的可能性。总之,专属管辖是排斥其他类型的法定管辖、排斥协议管辖的管辖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下列案件由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四、专属管辖不动产,是指不能够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状态的改变,从而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山林、草原以及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诉法解释》明确了不动产纠纷的范围,包括:因不动产的权利确认、分割、相邻关系等引起的物权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同时还明确了不动产所在地的确定方式:不动产已登记的,以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不动产未登记的,以不动产实际所在地为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规定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便于受诉人民法院勘验现场,调查收集证据,也便于裁判生效后的执行工作。(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四、专属管辖港口作业中发生的纠纷主要有两类:一是在港口进行货物装卸、驳运、保管等作业中发生的纠纷;二是船舶在港口作业中由于违章操作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侵权纠纷。因此类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港口作业纠纷属于海事海商案件,应由该港口所在地的海事法院管辖。(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四、专属管辖遗产是指死者生前的个人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继承人为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发生纠纷诉诸法院的诉讼,称为继承遗产诉讼。继承遗产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与主要遗产所在地一致的,则该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二者不一致的,则这两个地方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当事人可以任选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四节地域管辖五、协议管辖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合意方式约定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协议管辖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案件,限于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案件,并且应当是第一审民事经济纠纷案件。(2)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的范围,应当是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3)必须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包括书面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讼前以书面形式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口头协议无效。(4)协议管辖不得违反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第五节裁定管辖一、移送管辖移送管辖,是指已经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因发现本法院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而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为纠正这一做法,必须移送管辖,即将该案件从无管辖权的法院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移送。移送管辖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移送法院已经受理了案件;(2)移送法院经审查,发现对该案件确无管辖权;(3)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依法对该案件具有管辖权。第五节裁定管辖二、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以裁定的方式,指定其辖区内的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规定指定管辖的目的,在于使管辖不明的得到明确,使有争议的管辖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使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上级人民法院的指定而获得管辖权,从而解决了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下列两种情况需要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1)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2)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第五节裁定管辖三、管辖权的转移(一)管辖权转移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9条的规定,管辖权的转移有以下两种情况:1.上级向下级转移2.下级向上级转移第五节裁定管辖三、管辖权的转移(二)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的区别管辖权转移与移送管辖同属于裁定管辖,并且用词上易于混淆,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1)管辖权的转移是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把案件的管辖权转交给本来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其性质是移交案件的管辖权;移送管辖则是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把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其性质是案件的移送,而不是管辖权的移送。(2)管辖权的转移是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的,是对级别管辖的补充;而移送管辖一般是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是对地域管辖规定的落实。(3)管辖权转移的案件,当下级人民法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时,须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第六节管辖权异议、应诉管辖与管辖恒定一、管辖权异议管辖权异议,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以后,当事人向受诉人民法院提出的不服该法院对本案行使管辖权的意见或主张。管辖权异议,是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对于保障和落实法定管辖的规定,克服民事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有积极意义。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本案的被告。第二,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第三,当事人一般应当通过书面方式提出管辖权异议。第六节管辖权异议、应诉管辖与管辖恒定二、应诉管辖《民事诉讼法》第13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或者提出反诉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按照这一规定,当事人如果在答辩期间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是违反《民事诉讼法》第18条、第19条、第20条、第21条、第34条有关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的除外。《民事诉讼法》第130条中被告“应诉答辩”的具体情形,应包括被告出庭、被告就本案的实体内容进行答辩和陈述等活动。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为应诉答辩。第六节管辖权异议、应诉管辖与管辖恒定三、管辖恒定辖恒定,是指管辖权的确定以原告起诉时为准,此后无论案件情况有何变化,案件始终由受诉法院管辖。管辖恒定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案件得到及时审理,防止诉讼的延误。管辖恒定是一项重要的管辖原则,其具体内容如下:(1)案件受理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2)原告起诉时,依法律规定某人民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在该案审理过程中,该案始终由该人民法院管辖,而不随客观情形的变化发生管辖权的转移。(3)原告起诉时,依法律规定受诉人民法院并无管辖权,但受诉人民法院未发现,当事人也未提出异议,受诉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后,即视为受诉人民法院对该案有管辖权,此后不得变更管辖法院。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 第二节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第三节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第四章民事诉讼当事人概述总则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一、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一)民事诉讼当事人及相关概念1.民事诉讼当事人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者受到侵害,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与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2.民事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参加人,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和民事诉讼的需要参加到民事诉讼中来的主体,包括: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民事诉讼法》第五章“诉讼参加人”,规定了当事人和代理人两类参加诉讼的主体。3.民事诉讼参与人民事诉讼参与人,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和民事诉讼的需要参与到民事诉讼案件中来的主体。民事诉讼参与人既包括诉讼参加人,也包括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一、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二)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类型1.自然人民事诉讼自然人当事人包括:所有成年人、未成年人,所有享有公民权、未享有公民权的人,所有中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法人法人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时,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3.非法人组织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特征(一)当事人是与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与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包括以下两种:1.与民事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2.与民事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与民事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主要有以下几种:(1)财产代管人。(2)遗嘱执行人与遗产管理人。(3)财产清算人。(4)代位权人。(5)公益诉讼人。(6)其他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特征(二)当事人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的人当事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以他人名义参加诉讼的是代理人。本章引例中,小强是案件的当事人,小强的母亲李女士只能以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身份参加到诉讼程序中,所以李女士最终是以小强的名义起诉的。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特征(三)当事人是受法院裁判约束的人民事案件一经法院受理、审理和裁判,其生效裁判即对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效力。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或者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均有拘束力。当事人应当自觉遵守并自觉履行生效的裁判,否则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民事诉讼当事人必须全部符合上述三个特征,否则不能称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第一节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概念、特征及称谓三、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称谓ABC(一)原告

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或者受到侵害的利害关系人,为维护自己的或者受其保护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提出民事诉求的一方当事人。(二)被告

被告,是指被原告声称与其发生民事权益争议或者侵犯了其民事权益的对方当事人。被告是被原告起诉的另一方当事人,经人民法院通知或者传唤参加民事诉讼。(三)诉讼第三人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除原告、被告之外参加诉讼的第三方的当事人。第二节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一、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一)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概念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能力,是指一定的主体能够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能力,即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资格。通常情况下,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相适应。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是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必要前提。第二节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一、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二)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三类人可以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与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在取得和消灭的方式上有所不同。1.自然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取得与消灭自然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因出生而取得,与其生命紧密相连。其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期限,始于出生、终于死亡。2.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取得与消灭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因依法成立而取得。法人、非法人组织的依法设立及存在,是其享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前提。其诉讼权利能力的期限,始于成立、终于被撤销或者终止。依照法律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可以因某种情况暂时被中止或者被替代者行使。第二节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二、当事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一)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概念当事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又称诉讼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产生法律上效力的能力,即当事人亲自进行诉讼活动的资格。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基本相适应,但是两者在具体划分上有所不同享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是诉讼主体亲自参加民事诉讼的前提。没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人,其行为不能在民事诉讼中产生预期的法律效力。第二节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二、当事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二)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取得和消灭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在取得和消灭的时间上有所不同。1.自然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取得、消灭与恢复(1)自然人取得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必须全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自然人因年满18周岁而取得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第二,自然人能够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并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知觉、智力和思维能力的自然人,是享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人。(2)有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自然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消灭:第一,自然人因死亡而丧失民事诉讼行为能力。这第二,自然人因丧失知觉、智力或者正常的思维能力而丧失民事诉讼行为能力。2.法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取得与消灭(1)法人、非法人组织,因合法成立、依法登记而取得民事诉讼行为能力。(2)法人、非法人组织,因被撤销、终止而消灭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第三节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一、当事人在诉讼中可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当事人在诉讼中可享有的主要诉讼权利有:请求司法保护权(包括起诉权、反诉权、请求财产保全权等)、委托代理权、申请回避权、收集及提供证据权、辩论权、请求调解权、自行和解权、提起上诉权、申请执行权、查阅和复制本案有关诉讼材料与法律文书权、申请再审权等。第三节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二、当事人在诉讼中应履行的主要诉讼义务当事人在诉讼中应履行的主要诉讼义务有: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诉讼权利是否行使,通常由当事人自由处分;当事人对应履行的诉讼义务不履行,则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包括受到法律制裁。第一节共同诉讼人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 第三节普通的共同诉讼人 第五章共同诉讼人总则第一节共同诉讼人的概念与特征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共同诉讼,是指一个案件中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有两人以上共同参加的诉讼。共同诉讼,与单一诉讼相对应。单一诉讼,是指一个案件的每一方当事人都只有一人。共同诉讼中的“两人”,是指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两个以上的同一方当事人,称为共同诉讼人。原告一方有两人以上的,称为共同原告;被告一方有两人以上的,称为共同被告。第一节共同诉讼人的概念与特征二、共同诉讼人的特征(一)同一方当事人为两人以上(二)法院把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合并为一方进行审理第一节共同诉讼人的概念与特征三、共同诉讼和共同诉讼人的分类根据立法规定及诉的合并原理,把共同诉讼划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和普通的(非必要)共同诉讼两种,共同诉讼的当事人也因此可以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和普通的(非必要)共同诉讼人。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一、必要的共同诉讼人的概念必要的共同诉讼,是指一个案件当事人的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参加诉讼的同一方当事人之间具有共同的诉讼标的,因而所有当事人必须共同参加的诉讼。对一个案件的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或者共同义务的同一方当事人,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必要的共同诉讼是一种不可分之诉,共同诉讼人之间,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必要的共同诉讼人通常应当共同起诉、共同应诉,人民法院通常应当一同审理、一并裁判。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二、必要的共同诉讼的特征必要的共同诉讼,除具有共同诉讼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以下独有的特征:(一)共同诉讼人对诉讼标的具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二)共同诉讼人通常必须共同参加同一诉讼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三、必要的共同诉讼的分类(一)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同一案件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同一方当事人必须共同参加诉讼,法院必须一并审理、合一判决的共同诉讼。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中的同一方共同诉讼人为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人。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三、必要的共同诉讼的分类(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是指虽然两人以上对争议的诉讼标的有共同的关系,但有选择权的当事人选择共同诉讼时,同一方当事人才必须共同参加诉讼,法院应当一并审理、合一判决的诉讼。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的同一方共同诉讼人为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人。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是否成立,取决于原告起诉时的选择。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四、应当共同参加诉讼的情形按照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作为共同诉讼处理:(1)共有财产受到他人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原告。(2)遗产继承纠纷中的部分继承人起诉,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被通知的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而又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的,人民法院仍应将其列为共同原告。(3)因代理行为产生纠纷,原告起诉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为共同被告。原告起诉代理人和相对人,要求承担连带责任的,代理人和相对人为共同被告。(4)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债权人向保证人和被保证人一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保证人和被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四、应当共同参加诉讼的情形(5)借用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银行账户的,出借单位与借用人列为共同被告。(6)企业法人合并的,因合并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以合并后的企业为当事人;企业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纠纷,以分立后的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7)在诉讼中,未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人合伙的全体合伙人为共同诉讼人。(8)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9)以挂靠形式从事民事活动,当事人请求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该挂靠人与被挂靠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四、应当共同参加诉讼的情形(10)在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以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为当事人。当事人主张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责任的,该劳务派遣单位为共同被告。(1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其监护人为共同被告。第二节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五、必要共同诉讼人共同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必要共同诉讼人在民事诉讼中有其共同的一面,也有其独立的一面。一方面,各共同诉讼人均是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独立民事主体,其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是相对独立的。另一方面,因其诉讼标的的共同性,其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各必要共同诉讼人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即必要共同诉讼人在行使共同的权利或履行共同的义务时,通常应当共同进行。共同诉讼人在诉讼中的共同权利和共同义务,既包括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也包括程序上的权利和义务。涉及共同诉讼人的共同权利和共同义务的诉讼行为,由共同诉讼人共同所为的,或者个别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经全体共同诉讼人同意的,对全体共同诉讼人发生法律效力;不是由共同诉讼人共同所为的,或者个别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不能代表全体共同诉讼人意志的,其诉讼行为不能对全体共同诉讼人发生法律效力。第三节普通的共同诉讼人一、普通的共同诉讼人的概念普通的共同诉讼,又称非必要的共同诉讼,是指一个案件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参加诉讼的同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经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许可,通知所有当事人共同参加的诉讼。此类诉讼同一方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为普通的共同诉讼人。普通的共同诉讼是一种可分之诉,共同诉讼人之间对诉讼标的无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共同诉讼人可以一同起诉,也可以分别起诉。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也可以分开审理。人民法院合并审理时,应当分别确认每个共同诉讼人的权利和义务。第三节普通的共同诉讼人二、普通的共同诉讼的特征01020304(一)普通共同诉讼人各自的诉讼标的属同一种类(二)各普通共同诉讼人有共同的对方当事人(三)原告对数人起诉构成普通的共同诉讼(四)共同诉讼的成立必须经人民法院许可第三节普通的共同诉讼人三、普通的共同诉讼人各自独立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由于普通的共同诉讼人之间没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他们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也是各自独立的。无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程序上而言,任何一个普通的共同诉讼人都可以完全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或者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与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之间存在的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相关性和限制性,有较大的区别。第一节诉讼代表人与代表人诉讼 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第三节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第四节特别代表人诉讼 第五节代表人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区别 第六章代表人诉讼总则第一节诉讼代表人与代表人诉讼一、诉讼代表人的概念代表人诉讼,是指具有共同或者同种类民事权益的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依法推举或者法院指定代表人进行诉讼,其他当事人不直接参与诉讼活动,但法院裁判的效力及于全体当事人的制度。经依法推举或者指定直接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称为诉讼代表人;其余不直接参加诉讼活动的人,是被代表的诉讼当事人。代表人诉讼制度,是共同诉讼制度的特殊形式,是共同诉讼制度与诉讼代理制度的结合。它是解决群体性纠纷的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诉讼方式。第一节诉讼代表人与代表人诉讼二、代表人诉讼的特征(一)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二)诉讼行为由诉讼代表人实施(三)法院裁判的效力及于全体当事人第一节诉讼代表人与代表人诉讼三、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作用(一)代表人诉讼制度使人数众多的当事人加入同一诉讼成为现实(二)及时保障众多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第一节诉讼代表人与代表人诉讼四、代表人诉讼形式的分类以起诉或参加诉讼的人数是否确定为划分标准。依据《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57条的规定,代表人诉讼形式可以分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两种。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一、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概念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就是指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同一种类的众多当事人,明确共同参加同一诉讼,人民法院予以合并审理的诉讼形式及其制度。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二、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特有特征ABC(一)同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是同一种类的(二)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的人数是确定的(三)诉讼代表人应当由选举产生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三、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一)选举诉讼代表人并提起诉讼1.选举诉讼代表人(1)诉讼代表人的选举。(2)诉讼代表人的条件。2.提起诉讼由当事人自己或者诉讼代表人向法院提交起诉状。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三、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二)诉讼代表人出庭进行诉讼人数众多的诉讼由代表人直接进行诉讼;未当选代表人的当事人一般不直接参加诉讼。诉讼代表人在诉讼中可以依法聘请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但是,诉讼代表人仍应当出庭,亲自进行必要的诉讼活动。诉讼代表人的代表权限有:(1)一般代表权限。(2)特别授权的代表权限。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三、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三)法院依照普通程序审理法院审理代表人诉讼的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因为代表人诉讼的案件涉及众多当事人,影响比较大,也比较复杂。第二节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三、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四)法院裁判法院依照代表人诉讼程序制作的裁判文书,应当依法送达所有当事人。在当事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中,法院应当适用法定的送达方法,有效地将裁判文书送达各当事人。法院制作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其效力不仅及于直接参加诉讼的诉讼代表人,也同时及于本案未直接参加诉讼的全部当事人。但是,对未报名参加诉讼或者另行起诉的另案当事人,人民法院裁判的效力一般不直接及于其身。第三节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一、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概念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是指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众多当事人在起诉时,尚有部分有权参加同一诉讼的不明的当事人未能参加诉讼,但在一定条件下人民法院的裁判效力可以及于未同期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诉讼形式及其制度。第三节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特有特征(一)同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二)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的人数不确定(三)诉讼代表人既可以由当事人推举产生,也可以由法院指定(四)法院裁判的效力及于未同期参加诉讼的权利人第三节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