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海的歌
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
《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
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
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
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
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
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
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
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
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
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
其境,遐想无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
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
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1.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
2.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默读诗歌。
2.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画出相关诗句。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
读出你的感受。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
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宁静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个“她”是谁?点出:“抱”、
“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
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
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
(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大海睡了。
2、摘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不闹了
宁静
不笑了
大海睡了人性
抱着明月
温柔
背着星星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1.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
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2.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3.各种形式读文。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1.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
•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
•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
•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4.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
(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
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_,它一来,就;
海上的风是_,它一来,就;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o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
写在小本本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全班讨论。(音、形、义、写。)
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淀”的对比、区分。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六、作业
试着编写自己的“大海的歌”。
板书设计:
/-花神一一海浪翻滚
琴师一一波涛声音
海上的风是v
大力士一一渔船往来,一派繁荣
、狮子一一波浪滔天,气势壮观
教学反思:
《大海的歌》是一组儿童诗歌,由《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两首诗组成。
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喜爱大海
的感情。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海
的热爱之情。通过引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并抓住
作者的想象,先请孩子们寻找发现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体会作者描写
风有微风到狂风的四个变化过程。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想象,启发他们
发现作者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这首诗的。这首诗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孩子
们仿写《大海的风》,让学生都来当当小诗人,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我先让学
生在小组内展开想象,说说海上的风还像什么?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自己说,听
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能调动先想出来的孩子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
启发还没有想出来的孩子的思路,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课下留作业仿照本课的
写法写《大海的歌》,效果比较满意。
2、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
味无穷。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
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
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
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
味。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
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与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字8个,会写字9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
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
的美好。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
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指名读课文。(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
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边读边思考: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
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
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
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
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课
件展示
2.学生畅谈交流。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屏气凝神
绚丽、序曲窃窃私语窸窸窣窣黏着你的耳畔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课文。
二、配乐体会读文。课件展示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
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1.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把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感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用心感受
美爱希望
教学反思:
《下雪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
读来回味无穷。它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
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
无限热爱。
这篇课文如果单靠老师去讲,学生是感受不到的。在本课教学中,虽然我给了
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体会,但是并没有收到什么好的效果,以至于孩子们
在写“你曾用心感受到什么”的时候出现困难。
今后在抽象以及文质优美的散文教学中还应努力学习。
3*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
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
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
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
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
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
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
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
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
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
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
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
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
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
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
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
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
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
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
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
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
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字9个,会写字11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
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
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题板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
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
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
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
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一一和一一
也意味着一一和一一。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如果同意,请
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
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
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
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
的要长些。
五、作业
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
章、诗篇或段落。
板书设计:3*秋色
瓜果遍地景色迷人
喜悦赞美
4古诗二首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
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
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
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
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
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
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
和谐之美。“镜未磨”一〉把“潭画’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
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
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一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
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
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
坂,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
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
番。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
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语感受天门山山水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
的豪迈激情,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
3、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和形象美。
难点: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动态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秀的诗作就浩如
烟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r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过渡句:那么诗人李白究竟在天门山望到了什么?又是站在哪里里望的?就让我们去诗中
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4页,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完后
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1)矫正字音:中断、楚江、
至此、青山、孤帆;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师带生在田字格的练习纸上补
充诗句(2)指读古诗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
出韵律。(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过渡句: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的话,画中都有什么景物呢?
下面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诗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
四、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生汇报写景词语。(师板书)
2、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读古诗。
3、一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画面。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把这首诗所表现的景物画下来。(出示
天门山图片),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在书中找答案(课下注释)师介绍天门山:
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师:第一
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板书:天门断,楚江开)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
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像门户一样。指名
读。这把利剑是什么?楚江(课下注释)介绍楚江: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
楚江。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齐读。
5、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出示第二句)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碧水回)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师:为
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
呢?理解“至此回”,(师板简笔画或者贴图山、水)解释回: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东涌入
天门山,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
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
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齐读。
6、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幻灯片出示一、二句)齐读。
过渡: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幻灯片
出示三、四句)指名读。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生:高兴,喜悦。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
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
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师出"
是什么意思?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师:这个“出”字
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
么画面。(板书孤帆来,红日,板画或贴图孤帆、红日)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
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
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
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齐读。
7、引读三、四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青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
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一
8、引读全诗(出示幻灯片,配乐引读)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
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指
读),望见了这样的水(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指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
之间穿过,只见(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
青山相对出”(指读),又拐了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那是因为一
—“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卜
9、(指名)生配乐朗读。师: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谁来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
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10、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绝唱,现在就有人把它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播放《望
天门山》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望天门山》改编的歌曲,同学们跟着一起唱。
11、师:这么美的诗,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
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指名背诵、齐背。
12、师:这么美的诗,我们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能默写出来,下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纸在背
面“小练笔”处默写出这首古诗。
五、结语
同学们,祖国的山河壮美如画,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自己的优秀诗
作,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5桂林山水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
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
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
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特点
的词作记号。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
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
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
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
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比较排比句式的特点。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
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
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
“奇峰罗歹山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
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
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
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
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
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
么感受?(学习第五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
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
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
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
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
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
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2.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炊烟
教材分析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的邂逅。在我“又累
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
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初见炊烟,心生希望。正当“我”又累又饿的时候,
看见了远方山间轻轻飘荡的炊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第二部分(2-4)盛情款待,感受温暖。通过煮饭、闲谈、告别等
情节表现山里夫妇热情、淳朴的性格。
第三部分(5)回望炊烟,心潮激荡。飘动的炊烟下,木屋主人挥
动手臂与我道别。这一幕,似电影镜头般定格在作者眼前,也定格在读
者心田。
文中山里人的形象质朴感人,似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艺术效果得力于作者对人物细致、传神
的刻画。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
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
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
满。
比如,课文中用了“客人来啦,快进屋吧r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
茶r钱?这儿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
再来r等语言描写;又有“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山溪
里洗得干干净净”等动作描写;还有“没等开口,她就笑着叫起来”“她
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她又笑了”等神态描写,这样,-
个热情爽朗、快人快语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面
前。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
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
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塞”这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
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
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
课文篇幅短小,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学生
应该能够读懂,但作者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
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炊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教师可随学生回答
板书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二、深读感悟
1、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热情、淳朴、善良印象,你是从文中
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
来。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
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3、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4、(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
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5、(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
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6、(3)语言动作的语句:客人来了快进屋吧。那还要
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7、“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8、(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
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9、3、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0、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在朗读中体会男、女主人的性格。
11、4、回读课文,质疑问题。
12、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13、5、自拟文题,感悟中心。
14、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
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
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15、使学生体会到“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时望
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告别时望炊烟。
16、炊烟让人感到希望、温暖、富有诗意。
17、六、拓展阅读。
18、课件出示《拐弯处的回头》说说在内容和写人方法
和本文有什么异同?
七、选择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T()烟红shCi()shu()菜
1台()肉寄sCi()saT()满
二、选词填空。
1.现在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着孩子们有出息。
(希望、盼望、指望)
2.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特有的
o(色彩、光彩、风采)
3.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在学校。(寄宿、借
宿、住宿)
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
我站起来,想与主人告别,发现背包变沉了。我打开一看,包里竟
塞满了黄橘。“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渴。”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
轻。
我走了,他们肩并肩站在小木屋前,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
他们的声音在山间o再来时没有机会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
1.填写文中横线上缺漏的词,合适的一项是:()
A,回旋B.回荡C.回响D.飘荡
2.“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的原因是:()
A.山中炊烟下的小木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B.炊烟下小木屋里的中年夫妇表现出来的真诚和纯朴。
C.小木屋里的她和他为“我”解决了饥饿和疲乏
D.这一缕炊烟为我抚平了心中惶乱。
3.文段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A.表示声音断断续续B.表示无限的联想
C.表示列举的省略D.表示声音的延长
6.最后一节所表达的中心是:o
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板书设计
希望
温暖炊烟
木屋主人善良淳朴豪爽
热情好客乐观
7赏花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
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够复述课文内
容。
难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活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残疾人,他们更需要我们健康人的关心与帮助,
回忆一下,你曾帮助过残疾人吗?当时的心情怎样?
(教学意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发感情)
2.师: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花香四溢,温暖友爱的盲人车厢吧!让我们去赏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教学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
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
好和人间的真情。只要意思对即可。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
音。
3.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是“木”,“郊”
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四、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听者习惯性的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我们来回忆一
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1.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乘客,秀子是怎样为他们当特别向导的呢?她这个向
导做的成功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探究提示:
(1)认真阅读5——17自然段,找出重点词语,填在下面表格里。
地点
秀子怎么说
盲人有何表现
(2)结合表格思考:秀子这个导游做得成功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汇报讨论结果。
5.指导朗读。秀子这么精彩的导游词,你们想不想用自己富有真情的朗读感
染盲人乘客呢?
(学生边读教师边指导,抓住秀子是怎么说的:兴奋——劲头更足——更加放
开嗓门……)
6.正是有了秀子出色的导游,才使盲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油沉默——低微
的的笑声——惊叹——逗趣——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
身心感受着春游的快乐.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7.看着秀子与盲人们真切的交流,驾驶员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8.“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读到这我们来思考一下“车厢里
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
9.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或者受到别人的关
爱呢?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向生活延伸,引发感情共鸣)
10.学生交流感受。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1.出示课后词语积累。
指名读一读。
2.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教学意图: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
四、结束。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
所有呵护过我们的人,帮助所有需要呵护的人吧!
五、板书设计
花温暖
赏花香热情
弥漫关爱
8*很短的信,很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作者与外祖母、舅舅之间温暖的
亲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一丝不苟、由衷”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表现作者与外祖母、舅舅之间温暖的亲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诵读:
我学会了写信,用笔和纸,用手和心.我多么想写呀,写许多许多的信.替
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色已进黄昏.替花朵给蜜蜂写,请快来
采蜜,花儿已娓紫嫣红.替大海给小船写,快来航海吧,海面上已风平浪
静.替云给云写,愿变成绵绵春雨.替树给树写,愿连成无边的森林.给自
己,我也要写一封封信.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二、注意力训练:
朋友,是你播下的友爱、温情的种子,就会发芽、成长;是你帮助过的
人、温暖过的人,最终也会令你受益无穷。
三、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你写过信吗,给谁写过,讲讲你的经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lash 课件教学课件
- 自愿放弃孩子协议书(2篇)
- 购买籽种合同范本(2篇)
- 高中技术《技术与设计II》课堂强化练习
- 节妇吟课件教学课件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短片创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值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毕业论文(设计)-香榭美临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深圳人民医院幕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致橡树》说课稿
- 注塑工艺卡片
- 2023年高考模拟三元思辨作文“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讲评课件
-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
- DB14∕T 1217-2016 粉煤灰与煤矸石混合生态填充技术规范
- 300MW锅炉专业检修规程
-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五
- 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ppt课件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 厦门大学考研细胞生物学本科生期末试题库
- 软岩隧道设计
-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选词填空专题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