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3.情感杰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一一火灾、地震、海啸
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
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例如火烧后的圆明园。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
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一一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
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
考。
二、写作背景
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
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
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三、走进作者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
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
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
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
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
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
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
同解决。
远瀛观ying甲胄zhdu充塞s白碣石ji
e
嗫嚅ni6ru迤通yTIT窸窣xisu召唤zh
ao
绮辉qi雕镂16u停泊bo绮丽qT
2、理解词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五、整体感知
1、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伦为废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
作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召唤的谁?
仔细体味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划分课文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一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一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
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段),呼吁人们为时代的变革奉献自己。(作者通过“我”与
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
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2、整体感知: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思考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出现在
开头或结尾。
明确文眼: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这废墟的召
唤。
作用:本文篇末点题,表明写作目的和主旨。
3、整体感知: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
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仔细品味作者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态度,我们发现,
面对废墟,作者心情是沉重、惆怅和充满忧患的,但是作者在笔调悲怆中又不乏
暖意和希望。
六、精读探究
1、我们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试找出相关文字分析。(说说文章通
过怎样的景,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
A第1段: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
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
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
冬日的凄冷。
请学生勾划出这句话中的景物,感受它的氛围。
明确:这句话通过斜阳、残月、干皱的田地、断石残碑、凄冷的荷塘描绘出
废墟的背景,营造了一种寂寥、清冷的氛围,悲怆的笔调,描绘出圆明园荒凉衰
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患。为全文确立感情基调,暗示作者渴望
变革。
B第2段: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
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体会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描绘出的是什么景象?
提示: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
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
迹,喻体是船只。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
体和喻体了。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
够细密导致的。
明确:她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然后建筑遗迹就成了海洋当中
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
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C第2段: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
无其事地停泊着。
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多哪里看出来?怎样理解?
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
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提示学生标出表示拟人手法的词语“悠闲地、若无其事”。
D第5段: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
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
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从哪里看出来?表现了什么?
用拟人手法,以大石龟和石碑的关系,表现出作者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提示学生标出表示拟人手法的词语“面无表情”。
E笫2段: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
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
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阅读这个句子,体会其中的情感。想想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分析此句引导学生抓住”……依然……依然……依然……还是”这些关联词
语进行分析。
本句话用一个特殊的句式把废墟在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变化的痕迹
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满历史的停滞,希望变革的情绪。
F第9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
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
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
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请同学起立读这个句子,品味这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作者的情感
发生什么变化了吗?
明确:“鸦噪”与“寒鸦万点”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进行描写,与暮色下
的废墟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变化。"粉红"'‘娇红"'‘蓝"这些字眼可见
废墟空旷寂寥又不乏暖意,沉重却有希望。这段景物描写中,西山落日虽然苍凉,
但是那“粉红色”、“一层娇红”却是作者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和憧憬。
G第14段: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
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
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
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读本句话,你的心情如何?此时的作者什么心情呢?请说出你的依据。
不难看出,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亮丽起来。“绮辉"''通红”"鲜嫩润泽"''雨
后初晴”“浅淡的光”写落日美丽娇艳,反衬废墟荒芜清冷,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和憧憬。
H第19段: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
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
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读这个句子体味此时的景物与前面的不同之处。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里有没有
用到修辞?
明确: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与前面有了巨大的反差,紫藤萝比喻
晚霞之美,铺天的霞锦比喻祖国美好的未来,藤萝花瓣比喻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每
个人。作者强调每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力量,寄托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本句话,借写落照引出铺天的霞锦,进而想到构成霞锦的个体藤萝花瓣,从
而强调每一个人都要为时代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小声读这些描写景物的句子,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
流露的思想感情。
2、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
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
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
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
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
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
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
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
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
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附:关于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渲染废墟的凝固
停滞,同学们能读出其历史的苍凉感,其历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读到作者对生命
的感悟,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变化着的,从深秋的暮气想象到来日春
天的生命的勃发,前后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将
自己的感情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虚定与实写想结合,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
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可谓融情入景,意旨深远。
3、通过刚刚的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
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变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
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请同学回忆一下本文
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引子
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历史凭吊
与年轻人的对话,希望投身变革召唤
篇末点题,铭记废墟的召唤思考
七、合作探究
1、通过上节课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面对废墟心情沉重却又充满希望
的。她为什么面对“凝固的历史”内心充满希望和憧憬呢?
明确:1、废墟在召唤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2、楚辞的光辉,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
3、年轻人可以寄寓希望。
2、行文到哪里看以看出废墟在召唤?请同学找出相关句子进行分析。
提示:课文对“风”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这里的气氛是沉重的。历史使命需要人们起来改造历史。
作者巧妙地借风诠释了召唤的含义,抒发了渴望改革的心情。
3、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如何理解:“楚国
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这句话是一个难理解的句子。教师可以提示屈原的精神思考。
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留给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精神至今流传。是大火永远毁灭不了的。
4、废墟在向谁发出召唤呢?请同学读4-10段体会思考:年轻人的思想在对话
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他微笑,笑
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一一”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
介于冷和苦之间。
A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年轻人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分析。思考:从描写中可以看出
年轻人什么心理?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
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
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
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B年轻人的思想在对话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
余悸。后来受作者和作画人的影响决心投身变革之中,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的
青春“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C从哪些句子看出了他思想的变化?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
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微笑”一词可看出年轻人明白应该尽责任,有历史的责任感。
D年轻人为什么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呢?
对年轻人的这个神态的理解是个难点,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和受侵略时的麻木
状态帮助学生理解。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
难。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
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当我们的国家被侵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还处于麻木
的状态,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责任。现在,面对废墟,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
就要先天下忧而忧,所以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例:中国人麻木状态的例子:
鸦片战争,英军在虎门要塞登陆的时候,沿江两岸成群的居民在观看,看自
己的政府军队跟洋鬼子打仗,好像是看两个不相干的人在打仗,跟他们无关。
英法联军到圆明园,放火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很多百姓看冲天的火焰,因为
他们没有见过,因为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哪里知道里面藏了那么多中华民族的瑰
宝,智慧的结晶,所以,烧就烧吧。
(附: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其中“内容”的含
义是要去改造,要去建设,改造历史建设未来的具体行动。)
5、文章为什么安排“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这一情节?
原因1、“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
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
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
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
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
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原因2、这一情节的安排,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巧妙地引出了主旨和写
作意图,还交待了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可谓匠心独运。
6、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不能
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禁毒合作交流活动方案
- 2024年街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国际商标注册合同
- 2024年人工智能研发与运用合作合同
- 2024年伙伴联盟合同汇编
- 乒乓球运动员个人训练合同
- 2024年修订版:购销合同责任与义务明细
-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售后服务方案
- 2024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条款
- 2024年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委托合同
- 2024.11.9全国消防安全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消防科普课件
- 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测试卷(教科版)
- 《ISO 55013-2024 资产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指南》解读和实施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三年级上册 第13课《情绪气象图》课件
- 中医骨伤科学9肩周炎上肢伤筋
- 五年级分数乘法口算练习
- 客户服务管理七大原则
- 机房验收检测报告
- [山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程表格
- 四川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末级渠系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探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