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画里阴晴》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画里阴晴》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画里阴晴》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画里阴晴》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2、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3、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

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

同走进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

受。

二、走近作者

吴冠中(1919-2010)江苏省宜兴市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是当代在

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

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

回国。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

集近十种。

他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

在一起。曾留学法国多年,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

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

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

墨画的变种。“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

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

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

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

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

向。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

《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

等十余种。2010年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梳理文各段大意。

明确: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

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二)探寻文章中心

明确: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

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

贵在创新。

(三)阐释文题

明确: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

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同时,这样的文题又

突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文章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转、合,既传统又实用。

五、课堂小结

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段落,使得文章结构清晰、

明白,一目了然。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题;第2自然段紧

承上文,说湿的景色有不同一般的欣赏价值;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特别喜欢画

阴雨天的景色;第4自然段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要中西

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至此,文章完成了它的论述。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研习文本

(一)阅读第一段

1、问: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

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

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

起话题。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湿”。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

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

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

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湿一承上启下。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

觉”,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二)阅读第二段

4、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

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

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

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5、“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

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对比是把两种

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

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

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

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

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

“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

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

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6、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明确: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

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7、“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怎样的感受?

明确: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

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但湿了

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

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

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8、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明确: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

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也有对

湿景的描写“水光激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

是一致的。

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雨的诗句?(提问)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一辛弃疾《西江月》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一一王维《山中》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一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一一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一刘禹锡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一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渭城朝雨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一韩愈《早春》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

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

是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

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

风情。

(三)阅读第三段

1、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

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

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2、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

明确: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

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有不局限与传

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变种。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

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3、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

“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

么?

明确: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

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

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

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

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他学的是西

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文章读

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四)阅读第四段

4、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四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找出这句

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

明确:“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的对象时,永远需要寻

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

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

5、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

造出新的画法的是哪一句?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

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

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可以两者兼得。

6、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引用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

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用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

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

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7、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最后一句话是不是

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明确:不是。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这样

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

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

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

是没有出路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

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

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拓展延伸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勇于突破,举一反三,自由地抒写性情,以期达到一

种完美的境界。同样,创新精神也应融入我们其他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出示名人关于创新的名言:

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一一刘湛秋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一一徐悲鸿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文字简短,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

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

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a

O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四、课堂总结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

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了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

者的审美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