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秘密★启用前雅安市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歌是一种微言见大义的文学样式,这得益于语言的暗示艺术。作者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留下关于情绪、关于人生、关于宇宙、关于国家命运的丝毫线索,依着这些线索,透过语言的暗示性,读出作品中更深层的“意”来。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与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说有着密切联系。他们认为:“审美体验就是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合。”借鉴这一学说,也不妨把诗歌语言的暗示分为“同构暗示”和“异构暗示”。“同构暗示”指的是诗歌中某些字词在意义指向上与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力的结构上相一致,也就是说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外在世界)与作品的“意”(内在世界)在力的结构上是一个方向的。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事物,比如山脉、河流、枝叶、花朵、日月、星辰、灯火、季节、云雾等等,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变化出来的表象,都传达了人的某种内在的情感、心境。比如春天树木发嫩芽给人一种生命萌动的欣喜;而万木葱茏则让人感觉到勃勃生机;当秋天到来,树叶发黄或枯死则让人倍感萧条。通过树叶由萌发到凋零,由绿变黄的变化与人的内在情感生活的联系,从而沟通了大自然与心灵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传达出了人的情感生活的跌宕起伏的变化。当然,有些事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化为了一种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从而引起人们的某一种心理定势。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由于“柳”与“留”谐音,古代就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而诗歌中“柳”字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离别的场面。所以,古代诗歌就常常巧妙地借用物理世界的事物来暗示内心世界的变化,通过这种大自然的种种风物的律动与人的心灵的律动的沟通,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漆黑静寂的夜,无疑带给孤独者张继的会是一种心灵的撞击,在《枫桥夜泊》中,张继浸染的愁绪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些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幽冷静寂同成一气,两者在力的结构上是下沉的。“异构暗示”指的是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与诗歌语言蕴含的情感变化在力的结构上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诗歌的物理世界(外在世界)与诗歌的精神世界(内在世界)它们在力的方向上不一致。诗人在诗里客观地展现了一个画面,但这幅画是不和谐的,因为在字里行间游动着的那股“气”是那么的浮躁不安,令人难以捉摸,我们甚至于无法完全把自己放入到那一个环境中去产生认同。其实,这股“气”就是作者有意或无意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也许是作者想极力隐藏内心的情感波动,或者是要让这种情感以极深刻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他们将思想感情的变化放置在一个相悖的画面之中,让画面来说话,让读者自己找答案。这种物理世界与心灵世界的不和谐,实际上就是另外一种美——曲折见景致。苏轼《上元侍宴》写早朝的盛况,“淡月疏星”“仙风”“玉炉”“一朵红云捧玉皇”渲染了歌功颂德的热烈场面,却暗含诗人对侍臣卑微人生困境的嘲讽,色彩鲜丽、气氛热烈的场面与嘲讽、怀疑在力的结构上是相反的,前者向上,后者向下,从中暗示了苏轼对朝廷至高无上秩序的怀疑与嘲讽。“同构暗示”说明了物我的协调与同一,而“异构暗示”恰恰打破了这种协调与同一。作者可能会被某个景象感染,但由此产生的情绪并不是诗歌意境的深化,而是与诗歌画面的情感基调不相协调的情绪波动。所以,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我们往往会被表面的景象迷惑,对诗歌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好在有诗歌的语言提醒着我们还有一些未曾道破的东西。只要细细品味,好好体会,这些隐匿起来的景致便豁然显现。“异构暗示”表达上更加曲言婉至,比起直接的或正面的表达,它更显曲折美、变化美和理性美。诗歌语言是暗示性的,而非说明性,透过语言的暗示解读诗歌,由诗歌的丰富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是文学的良性循环。(节选自刘燕玲《掀起你的盖头来——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审美体验中客观的外在世界与人的内在世界在力的结构上是同型契合的。B.《枫桥夜泊》中张继的愁绪与“月落”“乌啼”等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幽冷静寂的氛围协调一致。C.在诗歌语言的“异构暗示”里,诗人游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需要读者自己从画面中找寻答案。D.阅读“同构暗示”类诗歌时,读者往往会被表面的景象迷惑,对诗歌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化。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是一种微言见大义的文学样式,诗人通过暗示性语言抒发情感,表达思考,这是其他文学体裁不具备的。B.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体现了诗歌语言“同构暗示”的特点,我们能依据景物的描写感受诗人蕴含的情感。C.苏轼《上元侍宴》一诗描写的早朝盛况与诗人对侍臣卑微人生困境的嘲讽形成“异构暗示”,体现了物我协调之美。D.“同构暗示”的诗歌表达直截了当,“异构暗示”的诗歌表达曲言婉至,所以其艺术性高于“同构暗示”的诗歌。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然后借鉴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理论将暗示分为两个类型。B.文章在分析“同构暗示”与“异构暗示”的不同特点时,先明确概念内涵,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C.文章以“柳”为例,证明有些事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化为了一种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D.文章比较了“同构暗示”与“异构暗示”给读者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后者能让读者的精神世界更丰富。4.下列诗句最适合用来支撑文章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曹植《野田黄雀行》)C.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梦江南》)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5.结合本文,分析下列诗句在“同构暗示”或“异构暗示”方面的具体体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答案】1.D2.B3.D4.C5.(1)白诗是“同构暗示”,诗歌描写的枫叶荻花、瑟瑟秋风与诗人送别友人的愁绪及谪居浔阳的苦闷在力的结构上相一致,都是向下的,达到了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形成诗歌语言上的“同构暗示”特点。(2)杜诗是“异构暗示”,诗歌描写的“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等浓丽春景,与诗人急切盼归的主观情感在力的结构上不一致,外在景物向上,主观情感向下,强化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阅读‘同构暗示’类诗歌时”错误。由原文“而‘异构暗示’恰恰打破了这种协调与同一。作者可能会被某个景象感染,但由此产生的情绪并不是诗歌意境的深化,而是与诗歌画面的情感基调不相协调的情绪波动。所以,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我们往往会被表面的景象迷惑,对诗歌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可知,是阅读“异构暗示”类诗歌时,读者往往会被表面的景象迷惑,对诗歌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化。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是其他文学体裁不具备的”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诗歌语言是暗示性的,而非说明性,透过语言的暗示解读诗歌,由诗歌的丰富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是文学的良性循环”可知,原文只是说“这是文学的良性循环”,没有说“这是其他文学体裁不具备的”。C.“体现了物我协调之美”错误。由原文“而‘异构暗示’恰恰打破了这种协调与同一”可知,早朝盛况与诗人对侍臣卑微人生困境的嘲讽是相反的,是不协调的。D.“所以其艺术性高于‘同构暗示’的诗歌”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异构暗示’表达上更加曲言婉至,比起直接的或正面的表达,它更显曲折美、变化美和理性美”可知,原文没有比较二者艺术性的高低。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后者能让读者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错误。由原文“诗歌语言是暗示性的,而非说明性,透过语言的暗示解读诗歌,由诗歌的丰富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是文学的良性循环”可知,原文说的是“透过语言的暗示解读诗歌,由诗歌的丰富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不是“后者能让读者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主要讲的是“异构暗示”,指的是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与诗歌语言蕴含的情感变化在力的结构上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诗歌的物理世界(外在世界)与诗歌的精神世界(内在世界)它们在力的方向上不一致。A.用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表达惆怅和哀愁的情感,属于“同构暗示”,不适合用来支撑文章第四段主要观点。B.高大的树木在狂风中摇曳,发出悲怆的声音,不仅描绘了一幅悲壮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曹植对朋友被残害的同情和自己的内心苦痛。属于“同构暗示”,不适合用来支撑文章第四段主要观点。C.在梦中,李煜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那种豪华景象和春风微拂、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哀痛和悲愤。景色与情感相反,属于“异构暗示”,最适合用来支撑文章第四段主要观点。D.一幅菊花凋零、无人问津的凄凉景象,象征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属于“同构暗示”,不适合用来支撑文章第四段主要观点。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根据原文“‘同构暗示’指的是诗歌中某些字词在意义指向上与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力的结构上相一致,也就是说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外在世界)与作品的‘意’(内在世界)在力的结构上是一个方向的”“古代诗歌就常常巧妙地借用物理世界的事物来暗示内心世界的变化,通过这种大自然的种种风物的律动与人的心灵的律动的沟通,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可知,白诗是“同构暗示”,诗歌描写的枫叶荻花、瑟瑟秋风与诗人送别友人的愁绪及谪居浔阳的苦闷在力的结构上相一致,都是向下的,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达到了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形成诗歌语言上的“同构暗示”特点。(2)根据原文“‘异构暗示’指的是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与诗歌语言蕴含的情感变化在力的结构上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诗歌的物理世界(外在世界)与诗歌的精神世界(内在世界)它们在力的方向上不一致”可知,杜诗是“异构暗示”,诗歌描写的“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等浓丽春景,与诗人急切盼归的主观情感在力的结构上不一致,外在景物向上,主观情感向下。诗中的美景与诗人的伤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感受,强化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期待师陀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和母亲。徐立刚是我小时候的游伴,据说早已被枪杀了。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这一天我站在他们门前,快近黄昏时分,许多年前的情景又回到我心里来。徐大爷是个中年人,高大,庄严,有一条腿稍微有点瘸。徐大娘,圆圆的大脸盘儿,相当喜欢说话,常把到他们家里去的年轻人当干儿子看。徐立刚高大像他父亲,善良像他母亲。徐立刚的妹妹,用红绒绳扎双道髻,是个淘气的小女孩。——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终于我敲门。有个女人走出来,一条小花狗在她背后狂吠。院子里空荡荡的,墙角有棵枣树——我吃过它结的枣。一个老人在堂屋当门现出来,差不多同时,一个老太太也现出来。老人——徐大爷。他吆喝住狗,高声说:“别教它咬,外甥女。是谁在外面哪?”老太太——徐大娘,她分明比丈夫更不安。“谁在外面?站在外面的是谁?”她转过头去问徐大爷。“我看不大清楚,”徐大爷用力瞅着,停了一会,他说,“真想不到——我看是马,马叔敖吧。”“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我们走进堂屋。屋子里陈设跟好几年前一样。“可不是么,真的是你,叔敖。”徐大娘重复说。她问我几时来的,问我中间隔了多少年,我跟他们立刚同时离开的这个小城。她的确老得多了,原是极强壮的身体衰驼了;眼睛看起来很迟钝,脸上的皱纹比先前更深;包着黑绉纱的头顶,几乎全白了。“你在外边好吗?”她用袖子擦眼睛,“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一阵莫大的恐慌,我对老太太怎么讲呢?“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犹疑不定地转动着。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老伴。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徐大娘可没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徐大爷也老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你更老。你的眼睛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你的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老伴更瘦,更干枯,更惨淡。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我们谈到地方上的奇闻,谈到最近两年来的收成,慢慢的,我们谈到他的女儿,徐立刚的妹妹。我深信徐大爷正跟我同样——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在谈话中间,柜子在卧房里响着,徐大娘终于走出来了。手里拿个布包,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封裹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你看这一封。他怎么说?”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父亲大人:来信敬悉。我在这边差称平顺。妹妹年纪还轻,似不必急于订婚;不过你跟母亲既然主意已定,事情原委我不清楚,很难参加意见。总之只要她本人将来满意就好。说到回家,恐怕对大家都不方便,只有将来再说了。……这些信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个信,教家里给他兑钱。”第三封,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我考虑好多遍,每次我都想到将来你们总会明白,把写成的信撕了。但是最后我仍旧决定写,我不能教你们白白想念我。请跟母亲说吧,父亲,硬起心肠(心肠硬有时是有好处的),请跟她说以后别等我了。现在我很平静。只有想到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才乱……父亲,以后全家都放在你身上,你要保重自己。我知道你不会责备我。最好忘记我,权当根本没有我这个儿子……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大家都不作声。“男孩子心肠真狠,”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我连模样都猜不出——本来家里有他一张照相,后来人家说要来搜查,徐大爷给他烧了。”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没有,没有客。”老人抬起头来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这是——这是她给他放的!”这筷子是给“他”预备的,给好儿子徐立刚的!他死了好几年,还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那些谋杀徐立刚的人,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怎么,你要走吗,叔敖?”徐大爷在后面大声呼喊。“别走,叔敖……你明天还来吗?”徐大娘用更大的声音向我呼喊。我尽可能赶快走出去,或是说逃出去——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立刚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虽然并未正面出现,但读者能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善良、重视亲情的人。B.“我”和徐大爷谈及许多话题,但“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这件“事”是指两人都在想应该如何回避徐立刚惨遭杀害的话题。C.“徐大娘怀疑地问我”是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D.虽然徐立刚多年没有音讯,徐大娘却仍然在饭桌上为他预备一双筷子,是期待儿子有一天能够回家,这一细节深深打动了“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见到徐大爷和徐大娘老态龙钟,与记忆中他们当年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精神上的负担”对他们的影响之深。B.两位老人对马叔敖非常热情,徐大娘在一番关心之后问“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这一细节为她拿出徐立刚的书信做铺垫。C.小说中马叔敖单独面对徐大爷时的一段内心独白,运用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抒发感情,而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D.小说情节简单而情感浓郁,如写徐大娘埋怨儿子“心肠真狠”,却牵挂着儿子是胖是瘦、受不受苦,质朴的话语令人动容。8.小说主要反映两位老人的凄凉晚境,为什么要详写徐立刚的家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从登门到最后几乎是“逃出去”,“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C7.C8.(1)家书是徐立刚与家人联系的唯一纽带,通过家书能够展现徐立刚的内心世界和他对家人的情感,表现他的善良和对家庭的牵挂。(2)家书中的内容反映了徐立刚在外的生活状况和他对家庭事务的态度,丰富了故事情节。(3)家书成为徐大娘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9.(1)起初,“我”怀着对旧友的怀念和对徐大爷徐大娘的关心登门拜访。(2)随着对话的深入,尤其是读到徐立刚的家书后,“我”感受到了徐立刚的无奈和家庭的悲剧,内心充满了同情和哀伤。(3)最后,面对徐大娘对儿子的期待和不舍,“我”感到了无力和悲痛,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情感负担,因此几乎是“逃出去”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为‘她’怀疑儿子在外面过得好了就抛弃亲情,好几年都不与家里人联系,饱含对儿子的埋怨之情”错,由文本第十八段“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可知,“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并不是因为埋怨儿子抛弃亲情,而是因为她不理解儿子为何说不回来了,更多的是牵挂和疑惑。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错。此处的“你”指徐大爷而非读者,使用第二人称并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分析小说中详写家书的创作意图,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展开思考。徐立刚是小说中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过家书直接表现了徐立刚对挚爱亲人的牵挂和面对牺牲的平静读者可借家书感知徐立刚的形象。从家书内容看,家书交代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还有对妹妹的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是小说的情节更加充实。从徐大娘的角度来看,家书成为徐大娘失去儿子后的精神寄托,她思念儿子却只能活在虚幻的期待之中,这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全文梳理小说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分析,“我”在小说中是一个线索性人物,起推动小说的情节展开的作用,小说中的发生的事件都是从“我”的角度讲述的。我登门时,从文本“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可以看出我对好友的怀念,对好友父母的关心,选择登门拜访,但是内心又有所迟疑。登门后寒暄、徐大娘询问徐立刚的下落,“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拿出书信,“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和“我”念书信,我知道了徐立刚内心的纠结和无奈,内心对这对老人充满了同情。最后看到桌上摆放的四双筷子,“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知道徐立刚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自己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这种悲痛,却又无法承受这种悲痛,只能“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逃也似的告别。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节选自姚鼐《李斯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商鞅教A孝公燔B诗书C明法D令E设告坐F之过G禁游H宦之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怪,惊异,感到奇怪,与《促织》中“怪石乱卧,针针丛棘”的“怪”字含义不同。B.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含义不同。C.因,凭借、依靠,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D.使,假如,与《阿房宫赋》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使”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人惊异李斯师从荀卿却又焚烧他的著作,并且改变先圣的法度,苏轼认为读了荀卿的著作后,会感到这不足为怪。B.荀卿主张人性本恶,苏轼认为他为人固执、不知谦逊、喜为异说,而李斯作为他的弟子,与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C.姚鼐认为苏轼不应将李斯为害天下的罪过推及荀卿,李斯并未用荀卿的学说为秦做事,秦朝的法度也不需等李斯来制定。D.姚鼐认为李斯并非是在施行荀卿的学说,只是趋炎附势罢了,如果他遇到的是其他君王,便一定会践行荀卿的学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14.“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你认为这句话出自哪一则材料?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10.CEG11.B12.D13.(1)由此就更肯定自己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2)荀子追述先王而称颂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14.出自材料一(出自苏轼《荀卿论》)。苏轼认为李斯焚孔子“六经”,灭三代诸侯等做法是受到其师荀卿的影响,这与“做父亲的杀人报仇,做儿子的也必将行凶打劫”的观点一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燔诗书”和“明法令”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C处断开;“设告坐之过”和“禁游宦之民”,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惊异,感到奇怪。/奇形怪状的。句意: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B.错误。都是谦让的意思。句意: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他的话一点不谦让。C.正确。句意: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D.正确。句意: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假如秦国也爱六国的子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他遇到的是其他君王,便一定会践行荀卿的学说”错误,文中没有涉及到假使李斯遇其他君王的情况,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肯定,认为正确;“以为”,认为;“法”,效法。(2)“儒效”,儒学治世的功效;“间”,其中;“要”,关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有“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可知苏轼认为李斯焚孔子“六经”,灭三代诸侯等做法是受到其师荀卿的影响;“做父亲的杀人报仇,做儿子的也必将行凶打劫”,意为“做父亲的杀人报仇,做儿子的也必将行凶打劫”,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故出自材料一(或出自苏轼《荀卿论》)。参考译文:材料一: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轲,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说:“扰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轲。”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桀、纣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由此就更肯定自己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节选自姚鼐《李斯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①范仲淹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②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③、老成尪悴④。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注]①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三年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支持。改革终因旧派阻挠而失败,词人被贬。本词当是其被贬前在京中写成。分题:诗人聚会,分探题目而赋诗。②刘伶: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③痴騃:愚蠢。④尪悴:瘦弱憔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夜读史书、评论史事,慨叹曹、刘、孙三人用尽权谋,最终也只能够三分天下。B.词人叹人生短暂,认为应趁年少看淡浮名,不要等到满头白发才后悔没有回避名利。C.本词以咏史开篇,继而抒发人生感怀,虽是席上即兴之作,却章法谨严、气脉贯通。D.本词用“徒劳”“只有中间”“如何回避”等口语化的语言,读来明白如话,晓畅自然。16.有人评论“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这句“语虽调侃,而意未尝不沉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屈指”一句对三国诸人进行调侃:他们耗尽心力也只得三分天地,还不如像刘伶一样远离纷争,醉酒逍遥。②貌似通脱的语言隐含沉痛的心情:词人理想受挫,劝世人学刘伶醉隐山林,看似通达洒脱,却也隐含了人生多艰的苦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不要等到满头白发才后悔没有回避名利”错误。“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意思是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本处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意思是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其”指代的事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耗尽心力也只得三分天地,所以本句是对三国时期的这些人的调侃。本句表面上写到作者想要劝世人学刘伶醉隐山林,看似是通达洒脱。但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这首诗写于作者因旧派阻挠而改革失败,词人被贬,理想受挫。所以表面看似通达,实际上隐含的却是人生多艰的苦闷。所以,貌似通脱的语言隐含沉痛的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荆轲刺杀秦王之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不赞同的意见,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皓月朗照下洞庭湖的广阔渺远,个人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显得极其渺小。【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始速祸焉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能力。本题易错字:“繁”“寡”“焉”“鉴”“扁”。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甚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18.关于诸公、贾政、贾宝玉的题名,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诸公所题“翼然”直接沿用《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这一名句中词语,既落入旧窠,又未体现亭子临水而建的特点。B.贾政所题“泻玉”借用《醉翁亭记》中“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泻”字,说明亭子临水而建,虽含蓄蕴藉,但仍落俗套。C.贾宝玉避开“泻”等粗陋不雅的字眼而题为“沁芳”,充分考虑了“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这一要求。D.贾宝玉所题“沁芳”既紧扣亭子临水而建的特点,又突出其四周柳翠花香之景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新雅而有独创性。19.请围绕画横线的对联,用一段话描绘出“沁芳亭”的美景,要求能体现景物特点,80~100字之间。【答案】18.B19.沁芳亭翼然矗立于晶莹剔透的翡翠之岸,那翡翠是如三篙之深的潭水,绕着堤岸的垂柳婀娜多姿,仿佛巧借了潭水的翠绿,阳光下闪着绿莹莹的光亮。被潭水分隔开的岸边,鲜花似火,缕缕花香浸染翠绿美景,沁人心脾。【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的能力。B.“含蓄蕴藉”错误。原文表述为“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意思是“泻玉”这一表述并不含蓄蕴藉。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生动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写出“沁芳亭”的位置特点,由对联中“绕堤”可知,“沁芳亭”位于堤岸之旁;其次要写出“沁芳亭”的特点,由“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可知,其具有垂柳与潭水翠绿、四周鲜花围绕、芳香宜人等特点;最后注意描写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符合题干的字数要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年轻人经常遇到开会被点名发言、家庭聚会时被要求“整两句”等情形。这种情况下,若是“词穷”——虽有很多话想说,但吭哧半天也说不出完整句子——不仅影响现场氛围,而且也不利于展示个人形象,久而久之甚至影响自信心。从调查情况来看,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的表达方式,【甲】。有高质量的阅读,才可能带来令人满意的表达。随着社交网络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读屏”。相较于读纸质书,①“读屏”尽管更轻松,②但也让人们的思考活动减少,③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④给人们的表达产生了一定冲击。网络时代,不少年轻人习惯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他们线上交流多于线下社交,线上交流时习惯依靠网络语言和表情包来“直抒胸臆”。有人表示,“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如果【乙】,反而显得奇怪。”殊不知,浅白直接的表达方式,致使复杂深邃的表达逐渐削弱,在离开网络环境时,就只剩下干瘪的字词和磕绊的语言了。20.文中加点的词语有着生动活泼的表达效果,请具体分析。①“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答案】20.①.口语化,既通俗又接地气,减轻了被突然点名发言时的压力感,使得整个情境变得更加轻松愉快。②.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网络上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状态。21.甲:是他们“词穷”的主要原因。
乙:不大量使用表情包。22.④给人们的表达能力带来了一定冲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整两句”这个表达,来源于方言或者口语,“整”这个词在口语中非常灵活,可以理解为“说”“讲”“表演”等多重含义,用在这里既通俗又接地气,拉近了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随和的交流氛围,让人感觉不那么正式和拘谨。相较于正式场合中可能用到的“发表意见”或“说两句”,“整两句”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幽默色彩,减轻了被突然点名发言时的压力感,让氛围不那么紧张,使得整个情境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能鼓励人们更加自然地表达自己。②“直抒胸臆”这一成语原意是指直接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情感,不加掩饰。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下,这一表达获得了新的生命,通过身体部位“胸臆”作为情感的载体,形象地描绘打开胸膛,让心声自由流淌的状态,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上文提到“词穷”一次,并阐明了其危害,“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的表达方式”是“词穷”的原因,因此本空可填写“是他们‘词穷’的主要原因”。乙:根据“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可知,使用表情表已成为习惯,已常态化。“反而显得奇怪”应该是“不使用表情包”。因此本空可填写“不大量使用表情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④“给人们的表达产生了一定冲击”错误,搭配不当,应紧承上文内容论述“读屏”的危害,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修改为“给人们的表达能力带来了一定冲击”更加准确流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暴雪,让无数旅客滞留瓜州这座仅有5万多人口的小城。危急时刻,小小瓜州“倾城相待”,居民们纷纷打开家门,热情接纳陌生旅客。全城出动、守望相助的“瓜州温度”,让网友直呼“被狠狠暖到了”。当凡人微光聚成火炬,照亮的是整个社会,温暖的是每个人的心灵。在日常生活中,一句温柔而暖心的话语,一段寻常而坚定的守候,一个果敢而勇毅的举动,都足以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肤药剂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指缘油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印刷图表和图示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意大利式室外地滚球运动用球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外科用穿孔器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港口污水处理设备施工方案
- 免疫诊断设备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抗皮肤传染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实验室准入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小学二级培训课件
- 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 集合论和逻辑
- 审查易系统操作指南
- 拼音四线三格A4打印版
- 机械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
- 2024年度医院中医生殖科带教计划课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课件
- 女子沙滩排球跳发球空中击球技术的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