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游览胜景-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5:游览胜景-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5:游览胜景-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5:游览胜景-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5:游览胜景-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自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本单元,自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主题解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游记专题阅读一、定义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分类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三、特点1.写游记要有中心思想。2.写游记要以游踪为线索。3.写游记要选择重点景物,抓住其大小、形状、色彩、轮廓、动态和静态等方面的特点。四、游记的常考点考点一、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写景顺序【考点解读】游记的写作线索——游踪游记,是一种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体裁。其中既有对旅游者游踪的实录,又有对人、事、景、物的形象生动的记叙和描摹,还有渗透着作者情感的感受。主要由游踪(“所至”)、风貌(“所见”)、观感(“所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游踪是游记的线索,风貌是游记主要描写的对象,观感是游记的主旨和灵魂。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根据本文的游览顺序,填写下表。【技法点拨】写游记,一般以游踪为主要线索,即按照时间的推移和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来组织文章内容。但是,游踪并不一定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经过作者艺术处理过的。现在有的游记甚至淡化时间和空间的观念,重在反映旅游的心境甚至潜意识。总之,线索的确立,可以因景而异,也可以因人而异。【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组织文章,循着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描写的重点也由雪山转向冰塔林。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也发生着变化。答题模式:1.本文是按照××顺序来写景的,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和方位变化的词语,直接答题。3.梳理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概括出线索。考点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什么。“准确”“简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中XX具有什么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技法点拨】概括内容要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段,在某几段,散见于全文。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第三步,摘要合并,即对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在整合作答时,还要根据阅读指向和字数的要求,截取词语、短语或句子,或者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合并在一起,以使答案简洁。考点三、赏析语言【考点解读】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散文,揣摩文章语言多样灵活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一)提问方式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二)答题角度1.从词性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长短结、整散结合、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设问句、双重否定句等;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表现手法等;4.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委婉含蓄、豪放阔达、直白明了、口语化等。(三)思路整理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等角度;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人物形象等(四)答题公式1.从用词的角度:①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②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①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①某种修辞手法。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答:文中使用了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欲扬先抑等)的表现手法,如╳╳,从而有力地表现了╳╳。4.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人称,如×,使语言××。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拉近距离,抒情更强烈。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考点四、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考点解读】寻找段落位置⇒理解段落内容⇒结合位置回答相关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请具体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段能不能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第×段与第×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技法点拨】开头段:内容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交代背景。结构上,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段:内容上,交代了某一内容/情感等。结构上,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结尾段: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文题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答题模式:模板1:内容上,写了……;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模板2:①表态能或不能(一般为不能)。(结构上)第×段与第×段是前后照应/总—分/分—总关系,(内容上)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突出中心,若删去(调换顺序),则与文章主题不符,内容上也不能很好地……故不能删去。②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由现象到本质)来写的,若删去/调换顺序,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四、分析游记主题。主题,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理),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情)。概括散文主旨,包括两点:一是对文本思想意义的概括;二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主题的方法:1.从题目入手解读主题:很多散文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所以阅读散文时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写法。然后快速阅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首尾解读主题:很多散文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探究主题:散文一般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和点明的,可以在阅读时把这些语句都画出来,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再加以筛选和整合。4.联系背景探究主题:散文的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对于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5.因文而异探究主题: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游记散文的主题:通过写……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生命的思考。主题阅读一、主题阅读桃花源记汪曾祺①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②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中“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有一本书载:“杭州人一天吃三十丈木头”。指的是每天消耗的“擂槌”的表层木质。“擂槌”大概就是桃源人所说的擂棒。“一天吃三十丈木头”,形容杭州人口之多。③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④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⑤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楞。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坐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⑥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⑦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别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⑧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⑨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选自《人间草木》,有删减)【注】:①无怀氏:传说中远古帝王。其民安居甘食,其治下风俗淳朴而优美。【链接材料】“五天登五岳”“33小时速游北京,一天8个景点”……日行数万步,花最少的时间和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特种兵式旅游”正成为当下风靡年轻群体的一种“高性价比”旅行方式,火遍全网。(节选自《人民政协报》2023年05月19日)班级决定开展“走近汪曾祺,走进桃花源”的研学活动。计划在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桃花源记》后,重走汪曾祺先生桃花源之旅,请先完成下列任务:【梳理游踪】1.你需要梳理文中游踪,制定行程,请补充下图。【细品游记】2.读完文章后,小语认为第一段画横线句子末尾的感叹号应改为句号。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3.这篇文章标题很特别,也有一定的作用,请说一说标题的妙处。4.关于“擂茶”部分,小语产生了困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给小语讲解清楚。小语:这是一篇游记,文中“擂茶”部分与游记关系并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因为小语:我明白了,就像《登勃朗峰》中,写那个“车夫之王”的言行,这是旅途中难得的趣事,值得一写。【体味游思】5.结合文本,谈谈第⑥段提到的“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具体指什么?你更喜欢“无怀氏之民的风度”,还是链接材料中的“特种兵式旅游”,为什么?二、(21-22八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黄河的重量徐勋国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③车驶入蜿蜒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④这是黄河?⑤这是黄河!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旬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⑪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公里、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莺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一去不返。⑫黄河长约5464公里,跨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流入渤海。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吧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⑬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略有改动)6.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作者的游踪。乘车人晋陕大峡谷————越过巨石,绕过水洼,走往沙洲尽头——在河沿涉水——7.除了观赏黄河外,作者还通过一些活动来表达对黄河的亲近和景仰之情。请根据选文进行补充。①脱鞋在河沿涉水,感受黄河的灵魂。②③8.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的画线句子。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9.文章第⑫段画线句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三、(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雨中明月山梁衡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闽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查之游。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濠漾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展山。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濠濠,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1)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2)“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明月山秋季的美景。B.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游览的地点依次为“山门、山谷、一石观景处、吊桥、石室”。C.本文依次写了作者所见深山秋景图、微雨新竹图、江河奔流图、静坐品茶图。D.本文引用苏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诗句,是为了表达对明月山的竹的喜爱,充满诗意,富有文化气息。1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从修辞运用角度)(2)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3.记中所感是游记的灵魂。请结合内容,体悟画波浪线的两句话所蕴含的情味。四、(22-23八年级下·贵州遵义·期末)西溪的晴雨郁达夫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单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③把鼻子揪了两揪,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怪。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压抑,方才洗涤了个干干净净。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遮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也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⑤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棉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满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地应了,签诗的文字,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傍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⑧前天星期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几时。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贯穿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送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选自《西溪的晴雨》,略有改动)14.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①②③15.请赏析画线句子,说说表达效果。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16.有人认为第一段写西湖景色离题了,应该去掉。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17.下列表述与文章理解不相符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西溪的晴天和雨天,同时也是文章线索。B.源宁认为微雨里下西溪,带水拖泥,在弹指楼上感受不到大趣。C.作者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多感官写出微雨里下西溪的野趣。D.作者与老龙夫妇赏芦花、喝酒题词、溪畔吹箫,充满闲情逸致。五、(22-23八年级下·青海西宁·期末)阅读刘江的《春到壶口》,回答问题。春到壶口刘江①第一次去壶口是天旱水瘦时节。还没走到壶口岸边,先被脚下那黝黑的河床石惊呆了。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光滑圆润,闪烁着铜浇铁铸一般的光泽,不由得想起那些经年累月在黄河岸边拉纤的汉子,匍匐在地,砥砺前行,静如山,动若虎,吼一声山呼水应。再往河边走,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一道道顺着河流的走向排列,短的三五米,长的十多米,犀利而又静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②后来当了电视台的记者,隆冬时节,我们去拍壶口。四五百米宽的晋陕峡谷之间一片冰阵,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造山运动,擎山拓谷,跌宕起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冬之神定格,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连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岛也深陷在冰阵之中。壶口上游的龙王辿河床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的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秥之间失去了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③壶口有谚语:“小雪流凌,大雪插桥。”那奇观一般出现在深夜,山飞海立的流凌涌入十里龙槽后,如百舸争流,一旦前方的流凌受阻,后方的流凌就会飞立而上,形成冰坝,滔滔河水便会涌着流凌向两岸夺路而去。就这样,水涌冰阻,冰堵水,水结冰,层层叠加,势不可挡,一夜之间便是冰封大河,一派静默,仿佛天堑变通途。壶口岸边的老乡说,这冰面万万不可贸然涉足。④待到惊蛰之际我们再去拍壶口,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搁浅在岸边的冰阵已被泥沙覆盖。站在冰阵上看壶口,那壶口就像一个活火山口,只不过它升腾的不是岩浆而是水雾。整整一个冬季,那水雾一层一层地落在四周的冰面上,结成了冰,正对着壶口的那一面就形成了一座冰的悬崖,喷薄的水雾使悬冰下冰挂如林,远远望去酷似一尊金须飘飘的龙首。注目中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这是地与天的呼应!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⑤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才发现正中间顺着大河的走向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⑥远远望去,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这是一场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大河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据黄委会的数据,凌汛期河水的秒流量可增加到一千立方米以上,最高时可达八千立方米。这,便是桃花汛来了!⑦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⑧春天来了,暖阳升起,沉睡了一冬的壶口醒了,冰岸崩塌如春雷震地,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风吹落英像天女散花,彩虹飞舞似霓裳翩翩。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有删改)18.文章记述了作者三次到壶口观瀑的经历,请你梳理游踪并概括不同时期壶口的景象。春到壶口天旱水瘦时节:河床石棱角全无,光滑圆润,狰狞。主河道没有完全封冻,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只有一股水雾喷发。水涌冰阻,层层叠加,势不可挡,一夜之间冰封大河。惊蛰之际冰阵看壶口:冰块砸下,水浪冲天,彩虹飞扬。:正中间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冲天而去。孟门以下的主河道:这部分作者采用的写法,立足点是冰阵,从不同角度写出千姿百态的壶口景象。19.选文中与第①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是?20.做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式批注。注目中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21.【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壶口水的什么特点?【甲】壶口上游的龙王秥河床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的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秥之间失去了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乙】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梁衡《壶口瀑布》)【甲】【乙】六、(22-23八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学校文学社开展“人在旅途”游记专题阅读活动,请阅读下文后完成任务。五峰游记李大钊①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①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②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③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叠,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④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食粮,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却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⑤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⑥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⑦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②照旧开设。⑧过了两三日,我们便来到昌黎③的五峰,由陆路来,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⑨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分,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⑩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旁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约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⑪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向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⑫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找夫妇替我们操作。⑬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⑭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枣,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⑮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煞风景。⑯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⑰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⑱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标:中国清末陆军编制,约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团,②花会:指赌博,③昌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距此不远。④昕夕:朝暮,指终日。2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游踪图。【赏读·品语言】23.这篇游记的写景语言很有特色,请对文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建议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进行赏析)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向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精读·感情怀】24.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游记里提到了两处“纪念地”。请根据文意,分析这两处“纪念地”出现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