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A.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D.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圈内不同区域文明具有一定差异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往来,且材料表现不同区域文明的差异性,未能体现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战争、贸易往来、人口迁徙等,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文化差异,仅凭这一点不能得出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结论,且该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上山文化并未体现出崇拜自然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汉书》载:高帝始置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这一变化()A.异化了中枢权力机构 B.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C.形成了内轻外重局面 D.加剧了郡国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建立之初,地方诸侯自主性较强,可以自主任命一套官僚系统,汉景帝时期,天子任命王国的相,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官吏的变化,并非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汉景帝的措施与汉初相比,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景帝削弱王国势力,加剧了中央与王国的矛盾,而非郡国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3.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4.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 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D项正确;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四大发明是通过西亚传播到欧洲,排除B项;北方和西北地区民族政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但不是丝绸之路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中叶以后,江南已很少见到几日一集的集市,取而代之的是被学者称为“地方都市”的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的市镇;原有的军事性、行政性的城镇,也逐渐蜕变为工商业的据点,构成江南市镇的一部分。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A.坊市制度的解体 B.江南集市规模的扩大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区域产业分工的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叶以后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几日一集的集市大多已经被商业市镇所取代,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几日一集的集市不能满足日常需求。所以这一变化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坊市制度在宋代就已经解体,排除A项;集市规模扩大是材料中所反映内容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市镇的兴起,并不能体现分工的细化,排除D项。故选C项。6.清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遍设义学,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举办,民间资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上“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清政府此举旨在()A.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D.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对于边疆地区遍设义学,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授内容是《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是该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因俗而治,而是政治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于经济上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7.咸丰初年,清廷战时军费往往由户部依据需要调拨,并钦派高官坐收坐支。1875年,左宗棠开始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A.解决了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 B.折射出晚清的财政困局C.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答案〗B〖解析〗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咸丰时期,清廷战时军费往往由户部依据需要调拨,并钦派高官坐收坐支;但是在左宗棠西征时期,军费筹集方式非常多样,如借外债、他省协济、入股集资、商号支持等方式,这折射出当时清政府陷入了财政困境,B项正确;左宗棠西征取胜结局了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而非筹集军费解决了危机,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机构的权力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9.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71~1921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从1871~1873的2.8,逐渐上升到18.6,之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棉纱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受甲午中日战争和一战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打击,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所以甲应是棉纱,B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排除AC项;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项。故选B项。10.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C.为成立准备了条件 D.缘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伐战争涉及范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随之扩大,因此出现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材料信息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合作北伐的时期,此时已经成立,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而材料背景尚处于国共合作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11.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沪战两月”“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可以判断这一战役是淞沪会战,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正确;1932年1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三万人在上海抵抗日军十万军队的历时33天的英勇战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排除A;广州、武汉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D。12.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消息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中法建交()A.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表明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D.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炸破冷战坚冰”喻为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由中苏关系恶化及美国实力衰退、中美两国利益决定的,中法建交是中法两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是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威胁所致,不可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排除C项;“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与史实不符,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一副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的事件()A.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指导方针是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C.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D.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根据图片中“支援三线,建设祖国”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三线建设,大批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前往中西部,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排除B项;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不包括东北地区,排除C项;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列条文节选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第二十一条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第二十二条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第二十五条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第四十二条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如此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 B.旨在维护贵族利益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带有同态复仇原则〖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根据材料“侵犯他人之居者……处死”“犯强盗罪……处死”“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应投于该处火中”“佃田以耕……以谷物交付田主”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信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公民自由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表中的“他人”“屋主”不仅限于贵族,排除B项;图表未提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体现不出同态复仇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5.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同时留学生可以在唐朝为官,分别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和辐射性,C项正确;唐朝对外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未体现唐朝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不是中朝关系,也无法得出中朝关系和睦,排除D项;故选C项。16.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可知,万里茶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其有助于推动中俄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C项正确;在欧洲,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路线,看不出万里茶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排除B项;17世纪末万里茶道兴起时明王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二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答案〗(1)内容: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2)影响: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内容:据材料“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知,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据材料“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可知,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据材料“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可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据材料“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可知,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据材料“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可知,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可知,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据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知,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据材料“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可知,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据材料“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18.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内容出处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材料二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选择史料:史料一。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该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是一手史料,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史书互为印证,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2)变化: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中国)。首先,选择其中一则史料进行论述。其次,对于选择的史料要进行分析,从史料的出处和内容进行分析,史料的出处决定史料的基本价值,史料的内容决定研究的方向。如选择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是一手史料;据材料内容,可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总结其价值,即对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施政状况,特别是法律建设价值较高。【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明(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及材料“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可得出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依据材料“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及材料“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可得出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依然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小说的繁荣,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到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理学)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对女性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影响其对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特点内涵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论题:民族融合促进中国“大一统”的巩固和发展阐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基调。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族融合,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五代十国至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中原的部分汉族因战乱再次南迁,壮大了南方的汉族群体。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也有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融合。清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综上所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首先,根据设问要求,从我国古代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的角度,根据材料“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信息提炼出论题,可知,中原对少民族地区因俗而治,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融合对“大一统”具有促进了积极作用,因此,可以提炼论题为:民族融合促进中国“大一统”的巩固和发展。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民族融合促进中国‘大一统’的巩固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五代十国至辽宋金元时期、明清建立后等时间阶段的角度进行详细的说明阐述,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基调。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族融合,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五代十国至辽宋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中原的部分汉族因战乱再次南迁,壮大了南方的汉族群体。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也有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融合。清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最后,结合现实意义,对提炼的论题总结升华,再次明确选择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思,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材料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答案〗(1)惟一根本之条件: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启发民智。(2)理解: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救亡图存就成为一个主题。第二次片战争后,洋务派起了洋务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然而这种把“西用”与“中体”嫁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这一思潮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意识到既要学习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于是维新变法思潮兴起,由于固派的强大和维新派力量的弱小,维新变法迅速归于失败,这种思也随之转入低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世凯密取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民主与科学成为新的思想。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条件:根据材料一“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可知陈独秀认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于是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主题,地主阶级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变法维新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20世纪初期提出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出现的。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A.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D.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圈内不同区域文明具有一定差异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往来,且材料表现不同区域文明的差异性,未能体现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战争、贸易往来、人口迁徙等,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文化差异,仅凭这一点不能得出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结论,且该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上山文化并未体现出崇拜自然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汉书》载:高帝始置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这一变化()A.异化了中枢权力机构 B.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C.形成了内轻外重局面 D.加剧了郡国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建立之初,地方诸侯自主性较强,可以自主任命一套官僚系统,汉景帝时期,天子任命王国的相,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官吏的变化,并非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汉景帝的措施与汉初相比,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景帝削弱王国势力,加剧了中央与王国的矛盾,而非郡国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3.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 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前期,丝织品主要来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北方经济受到重创,中央实力下降,北方多为强藩,因此丝织品来源转为长江流域,B项正确;朝廷所需的丝织品主要是来自于赋税,而非市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当时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排除C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是在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4.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 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D项正确;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四大发明是通过西亚传播到欧洲,排除B项;北方和西北地区民族政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但不是丝绸之路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中叶以后,江南已很少见到几日一集的集市,取而代之的是被学者称为“地方都市”的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的市镇;原有的军事性、行政性的城镇,也逐渐蜕变为工商业的据点,构成江南市镇的一部分。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A.坊市制度的解体 B.江南集市规模的扩大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区域产业分工的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叶以后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几日一集的集市大多已经被商业市镇所取代,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几日一集的集市不能满足日常需求。所以这一变化主要是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坊市制度在宋代就已经解体,排除A项;集市规模扩大是材料中所反映内容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市镇的兴起,并不能体现分工的细化,排除D项。故选C项。6.清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遍设义学,由清廷和地方官府共同举办,民间资助,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学内容上“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清政府此举旨在()A.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B.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D.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对于边疆地区遍设义学,向土著民族及所属子弟提供免费的启蒙教育,教授内容是《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宣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是该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不是因俗而治,而是政治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于经济上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7.咸丰初年,清廷战时军费往往由户部依据需要调拨,并钦派高官坐收坐支。1875年,左宗棠开始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A.解决了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 B.折射出晚清的财政困局C.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答案〗B〖解析〗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咸丰时期,清廷战时军费往往由户部依据需要调拨,并钦派高官坐收坐支;但是在左宗棠西征时期,军费筹集方式非常多样,如借外债、他省协济、入股集资、商号支持等方式,这折射出当时清政府陷入了财政困境,B项正确;左宗棠西征取胜结局了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而非筹集军费解决了危机,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机构的权力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9.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甲乙丙丁1871~18732.830.20.90.91881~18835.822.80.3111891~189314.620.55.91.81901~190318.619.74.21.71909~191112.816.74.83.01919~19219.618.42.45.0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71~1921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从1871~1873的2.8,逐渐上升到18.6,之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棉纱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受甲午中日战争和一战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打击,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所以甲应是棉纱,B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排除AC项;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项。故选B项。10.某时期,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此间,不少工人逐渐意识到争取“八小时工作和工人自由权”是“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中外资产阶级和解放工人阶级的唯一方法”。这()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C.为成立准备了条件 D.缘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工会领导者积极组织工人群体参与‘减时加薪’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伐战争涉及范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随之扩大,因此出现广东、江西、湖南等南方多省的工会数量大量增加,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但材料信息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合作北伐的时期,此时已经成立,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对峙时期,而材料背景尚处于国共合作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11.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沪战两月”“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可以判断这一战役是淞沪会战,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正确;1932年1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三万人在上海抵抗日军十万军队的历时33天的英勇战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排除A;广州、武汉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D。12.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消息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中法建交()A.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表明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D.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64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炸破冷战坚冰”喻为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由中苏关系恶化及美国实力衰退、中美两国利益决定的,中法建交是中法两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是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威胁所致,不可能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排除C项;“标志着欧美放弃对华政治上的孤立”与史实不符,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图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一副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的事件()A.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指导方针是备荒、备战、为了现代化C.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D.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战略布局考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根据图片中“支援三线,建设祖国”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三线建设,大批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前往中西部,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排除B项;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不包括东北地区,排除C项;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列条文节选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第二十一条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第二十二条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第二十五条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第四十二条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如此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A.重视保护公民自由 B.旨在维护贵族利益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带有同态复仇原则〖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根据材料“侵犯他人之居者……处死”“犯强盗罪……处死”“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应投于该处火中”“佃田以耕……以谷物交付田主”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信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公民自由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表中的“他人”“屋主”不仅限于贵族,排除B项;图表未提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体现不出同态复仇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5.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同时留学生可以在唐朝为官,分别体现了唐文化的包容性和辐射性,C项正确;唐朝对外政策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未体现唐朝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并不是中朝关系,也无法得出中朝关系和睦,排除D项;故选C项。16.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可知,万里茶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其有助于推动中俄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C项正确;在欧洲,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路线,看不出万里茶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排除B项;17世纪末万里茶道兴起时明王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而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材料二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答案〗(1)内容: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2)影响: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内容:据材料“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知,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据材料“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可知,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据材料“仁和善是天道赋于社会与个人的本性”可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据材料“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可知,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据材料“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可知,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可知,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据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知,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据材料“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失过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可知,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据材料“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18.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内容出处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材料二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选择史料:史料一。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该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是一手史料,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史书互为印证,为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2)变化: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中国)。首先,选择其中一则史料进行论述。其次,对于选择的史料要进行分析,从史料的出处和内容进行分析,史料的出处决定史料的基本价值,史料的内容决定研究的方向。如选择史料一出处为《御史台精舍碑》,是一手史料;据材料内容,可知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监察制度、立法状况,尤其是对研究宗教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总结其价值,即对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施政状况,特别是法律建设价值较高。【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明(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及材料“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可得出记载体裁的变化:从以史书传记为主变为以中、长篇小说为主;依据材料“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及材料“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可得出记载内容的变化:从以记载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到以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内容为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依然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小说的繁荣,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到明朝时期,儒家思想(理学)影响社会生活,影响对女性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影响其对统治者的评价,可得出政权更迭变化的影响。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特点内涵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