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三第1-11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多种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不断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这反映了A.诸侯纷争 B.华夏认同观念诞生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形成了多种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个地域文化中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2.中共中央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A.天人合一 B.与民休息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天人合一”,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符,排除。故选A项。3.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答案〗A〖解析〗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答案〗C〖解析〗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5.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造纸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信息纪录、传播和继承 B.“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C.为欧洲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D.于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到西方〖答案〗A〖解析〗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使得纸成为便捷的书写工具,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信息的纪录、传播和继承,故〖答案〗为A项;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蔡侯纸”是对造纸术的改进,排除B项;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造纸术不是欧洲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排除C项;造纸术在八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排除D项。6.1833年,江苏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强调“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这体现了林则徐A.“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 B.“师夷长技”的国家意识C.“反帝反封”的爱国思想 D.“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等信息可知,林则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材料内容体现了林则徐“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林则徐强调加强民力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的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19世纪初没有反帝国主义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7.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C.异族征服 D.政权更迭〖答案〗C〖解析〗两河流域、印度、玛雅文字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异族入侵导致,C项正确;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字的演化,并不是古文字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字会随着民族迁徙而转移流传的空间,但并不一定会消失,排除B项;如果是同一民族之间的斗争导致政权更迭,其文字并不会断绝,排除D项。故选C项。8.如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法条规定第202条“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严惩自由民、奴隶打脸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C项正确;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与打脸地位较高的人,身心都会受到重罚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并且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割掉奴隶的耳朵并非是对奴隶主财产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9.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A.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 B.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可知,反映了罗马法对赔偿人及其赔偿能力的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赔偿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人文关怀,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当时是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还是罗马帝国时期,不能看出是否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与时俱进,排除B项;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且材料中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赔偿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地区成果两河流域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埃及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古罗马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中国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表格可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中国的文明表现各不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四大文明古国产生于大河流域,称为大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于地中海,成为海洋文明,不同地理环境导致不同的文明类型,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项;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这说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A.建立了版图广阔的殖民帝国 B.加速了大河文明的区域性扩张C.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D.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范围”可知,随着希腊的殖民活动,也将希腊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因而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D项正确;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是建立了诸多独立自治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殖民帝国,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是在15世纪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2.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文明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在其他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凝聚性与世俗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13.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后来赫梯人锻造铁器的方法迅速传播开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最后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属于印欧人,排除A项;波斯人、雅利安人都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4.以下史事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事结论A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是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人类文明诞生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B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叙利亚北部决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印欧人大迁徙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C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获得封建主颁发的特许状进而获得自治权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土地的一部分D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镶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A.A B.B C.C D.D〖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获得封建主颁发的特许状进而获得自治权”可以看出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土地的一部分,城市的市民获得了自治权利,C项正确;人类文明诞生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印欧人大迁徙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AB项;日本的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5.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的印欧。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C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D项。故选A项。16.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下列国家人口结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秘鲁黑人人口占多数 B.美国——白人人口占大多数C.海地混血人种占多数 D.巴西——印第安人相对较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欧洲的殖民扩张,使得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大多数,B项正确;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排除A项;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排除C项;在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排除D项。故选B项。17.克里奥尔人是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17世纪时,他们一面承认自己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与母国西班牙的一致性,一面又强调社会环境和习惯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有别于西班牙,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区()A.民族意识觉醒 B.族群混合程度高C.启蒙思想传播 D.反殖民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他们一面承认自己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与母国西班牙的一致性……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可以看出克里奥尔人承认与西班牙某些文化上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坚持自身文化,体现了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族群混合程度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传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17世纪时,拉美并未兴起反殖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8.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 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减少,非洲人被强迫带到美洲,这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多元文明的平衡被打破,欧洲逐渐占据了主导,D正确;题干主旨与A无关,排除;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发展较快,排除B;题干中没有对不同地区的族群混合程度进行比较,排除C。19.墨西哥城有一座纪念碑,碑文写道:“夸特莫克(阿兹特克的最后一位国王)曾英勇保卫过的特拉特洛尔科陷入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远征军首领)手中。这不是失败,也不是胜利,而是一个梅斯蒂索(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据此可知A.原住民的文化在殖民扩张中消失 B.殖民活动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C.西欧国家通过武力扩大商品市场 D.世界市场的拓展需要文化包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曾英勇保卫过的特拉特洛尔科陷入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远征军首领)手中。”,“而是一个梅斯蒂索(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可见,由于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墨西哥传统的居民血统,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原住民的文化问题,排除A项;西欧国家通过武力扩大商品市场,在题干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拓展需要文化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这张照片解读正确的是()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 D.该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了修筑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两万多名华工承担了最为艰难的西段工程(长达1110千米),他们穿越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建设了50座桥梁和十多条隧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C项正确;华工在美国获取的工资依然比白人工人低30%左右,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华工的出现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黑奴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1.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一处东汉夫妻合葬墓,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这可以佐证()A.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往来 B.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传C.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 D.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物件,说明两个地区有一定的交往,A项正确;“开始流传”表述错误,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排除B项;“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对西域织锦技术和内地的织锦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排除D项。故选A项。22.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可知西汉时期强化了对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的设定,对一些领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疆土版图意识增强,A项正确;华夏即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材料未体现华夏民族认同加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汉代疆土版图意识增强,与扩大汉文化的影响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A.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C.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D.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大量外商、胡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唐朝墓葬中发现的砖刻《胡人引驼图》,证实了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兴盛,D项正确;图中胡人的波斯装束不能代表唐朝人民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砖刻《胡人引驼图》无法说明敦煌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4.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以下为某朝代交通状况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①驰道更加有利于中央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五尺道便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③直道直接沟通了该朝都城与草原丝绸之路④构成以洛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驿路交通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这是秦朝交通状况图,结合所学知识,驰道更加有利于中央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说法正确,①正确;五尺道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因此,五尺道便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说法正确,②正确;直道没有直接沟通秦朝都城与草原丝绸之路,因为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排除③;秦朝的道路网是以咸阳为中心的,遍布全国,并且不完全是驿路交通网,排除④。因此解读正确的是①②,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25.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中指出,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或可被称作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期全球化的进程取决于硬件的突破。“硬件的突破”主要是指()A.跨国公司的发展 B.科学技术的创新C.经济危机的克服 D.全球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或可被称作全球化2.0版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B项正确;跨国公司是全球化2.0版本主要推动力量,排除A项;经济危机不利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全球市场的形成也不是“硬件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二程粹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简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答案〗(1)儒家。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明清之际,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儒学呈现出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精神内核: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社会价值: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解析〗【小问1】学派:根据材料出处“《荀子》”“《汉书·董仲舒传》”“《二程粹言》”“顾炎武《日知录》”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儒家。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仁义;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时期,糅合儒佛道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强调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根据材料“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儒学呈现出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小问2】精神内核:根据材料“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材料突出强调君王治国对百姓的仁义与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可知传统儒学高度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根据材料“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可知理学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人们积极入世;根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顾炎武高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家国天下。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等方面分析。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探究:依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答案〗变化:①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两国互派使节;②内容上,隋唐之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解析〗变化:题目要求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根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得出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两国互派使节;根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可得出隋唐之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实现普选权、新闻与结社自由等方式力图使所有人都融入法国并享有平等权利,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1880-1930年间,法国政府通过向来法打工的外国人发放许可证的方式为亏损行业输入廉价劳动力,以此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1974年,法国政府采取应急性措施终止外籍劳工入境。1977年,法国决定以提供补贴的方式,鼓励业已入境的外国移民全家返回原籍。——摘编自马胜利《“共和同化原则”面临挑战》材料二——摘自李明欢《“共和模式”的法国移民政策研究困境》(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5-1982年法国已入籍外国移民状况发生变化的背景。〖答案〗(1)态度:同化\包容\接纳;歧视\排斥。

原因:同化态度源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需要。歧视态度源自法国政府代表本国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需要\维护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历史文化的差异;民族主义的影响。(2)趋势:曲折上升

原因:20世纪70年代,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危机;法国调整移民政策、限制移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法国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下降。〖解析〗【小问1】关于态度:根据材料一“凡支持革命的外国移民都可以成为法国公民,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地位,但外来移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不得保留。”得出同化\包容\接纳的态度,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一“但外来移民还是因为国籍受到歧视”得出歧视\排斥的态度,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国政府代表本国资产阶级利益、历史文化的差异、民族主义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关于趋势: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法国外籍移民人口变化趋势是曲折上升。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危机;法国调整移民政策、限制移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法国对外来移民的吸引力下降等方面分析作答。29.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美国在“棉花帝国”中扮演的角色。〖答案〗(1)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航海、罗盘等技术先进;政府支持海外贸易(设市舶司)。港口:泉州、广州、宁波(明州)。(任答1点)商品:丝绸、瓷器、铁器、漆器、印刷书籍。(任答2点)(2)不同之处:①流通范围——前者:区域范围内(或各州内部和亚欧之间)后者:全球范围。②纺织技术中心——前者:多个中心;后者:欧洲中心(或英国中心)。③生产组织形式——前者传统手工作坊(工场)后者资本主义大工厂制。角色:美国种植园主引入大量奴隶,拓展棉花生产,使美国成为了重要的棉花种植地(原料产地)。(或棉纺织品市场)〖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原因:根据“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和造船、航海、罗盘等技术先进;根据“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可得出政府支持海外贸易(设市舶司)。港口: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泉州、广州、明州。商品:根据所学,可得出有丝绸、瓷器、铁器、漆器、印刷书籍等。【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题。不同之处:①根据“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可得出流通范围——前者:区域范围内(或各州内部和亚欧之间)后者:根据“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可得出全球范围。②根据“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可得出纺织技术中心——前者:多个中心;后者:根据“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可得出欧洲中心(或英国中心)。③根据“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可得出生产组织形式——前者传统手工作坊(工场)后者资本主义大工厂制。角色:根据材料“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可得出美国种植园主引入大量奴隶,拓展棉花生产,使美国成为了重要的棉花种植地(原料产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三第1-11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多种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不断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这反映了A.诸侯纷争 B.华夏认同观念诞生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形成了多种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个地域文化中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2.中共中央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A.天人合一 B.与民休息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天人合一”,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符,排除。故选A项。3.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答案〗A〖解析〗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答案〗C〖解析〗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5.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造纸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信息纪录、传播和继承 B.“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C.为欧洲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D.于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到西方〖答案〗A〖解析〗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使得纸成为便捷的书写工具,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有利于信息的纪录、传播和继承,故〖答案〗为A项;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蔡侯纸”是对造纸术的改进,排除B项;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造纸术不是欧洲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排除C项;造纸术在八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排除D项。6.1833年,江苏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强调“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这体现了林则徐A.“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 B.“师夷长技”的国家意识C.“反帝反封”的爱国思想 D.“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等信息可知,林则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材料内容体现了林则徐“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林则徐强调加强民力的重要性,没有强调“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的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19世纪初没有反帝国主义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7.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C.异族征服 D.政权更迭〖答案〗C〖解析〗两河流域、印度、玛雅文字的消失主要原因是异族入侵导致,C项正确;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字的演化,并不是古文字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字会随着民族迁徙而转移流传的空间,但并不一定会消失,排除B项;如果是同一民族之间的斗争导致政权更迭,其文字并不会断绝,排除D项。故选C项。8.如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法条规定第202条“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严惩自由民、奴隶打脸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C项正确;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与打脸地位较高的人,身心都会受到重罚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成文法与习惯法的关系,并且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割掉奴隶的耳朵并非是对奴隶主财产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9.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A.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 B.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可知,反映了罗马法对赔偿人及其赔偿能力的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赔偿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体现了罗马法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人文关怀,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当时是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还是罗马帝国时期,不能看出是否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与时俱进,排除B项;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且材料中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赔偿能力有限的人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地区成果两河流域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埃及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古罗马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中国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表格可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中国的文明表现各不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四大文明古国产生于大河流域,称为大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于地中海,成为海洋文明,不同地理环境导致不同的文明类型,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世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项;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这说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A.建立了版图广阔的殖民帝国 B.加速了大河文明的区域性扩张C.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D.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范围”可知,随着希腊的殖民活动,也将希腊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因而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D项正确;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是建立了诸多独立自治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殖民帝国,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是在15世纪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2.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A.创造性与继承性 B.多样性与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文明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在其他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凝聚性与世俗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13.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后来赫梯人锻造铁器的方法迅速传播开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最后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属于印欧人,排除A项;波斯人、雅利安人都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4.以下史事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事结论A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是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人类文明诞生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B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叙利亚北部决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印欧人大迁徙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C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获得封建主颁发的特许状进而获得自治权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土地的一部分D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镶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A.A B.B C.C D.D〖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获得封建主颁发的特许状进而获得自治权”可以看出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土地的一部分,城市的市民获得了自治权利,C项正确;人类文明诞生于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印欧人大迁徙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AB项;日本的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5.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的印欧。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C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D项。故选A项。16.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下列国家人口结构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秘鲁黑人人口占多数 B.美国——白人人口占大多数C.海地混血人种占多数 D.巴西——印第安人相对较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欧洲的殖民扩张,使得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大多数,B项正确;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排除A项;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排除C项;在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排除D项。故选B项。17.克里奥尔人是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17世纪时,他们一面承认自己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与母国西班牙的一致性,一面又强调社会环境和习惯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有别于西班牙,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区()A.民族意识觉醒 B.族群混合程度高C.启蒙思想传播 D.反殖民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他们一面承认自己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与母国西班牙的一致性……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可以看出克里奥尔人承认与西班牙某些文化上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坚持自身文化,体现了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族群混合程度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传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17世纪时,拉美并未兴起反殖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8.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以上。与此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意味着A.横跨太平洋的贸易网络形成 B.美洲地区社会发展进程停滞C.美洲族群混合程度世界最高 D.多元文明格局的平衡被打破〖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减少,非洲人被强迫带到美洲,这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多元文明的平衡被打破,欧洲逐渐占据了主导,D正确;题干主旨与A无关,排除;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发展较快,排除B;题干中没有对不同地区的族群混合程度进行比较,排除C。19.墨西哥城有一座纪念碑,碑文写道:“夸特莫克(阿兹特克的最后一位国王)曾英勇保卫过的特拉特洛尔科陷入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远征军首领)手中。这不是失败,也不是胜利,而是一个梅斯蒂索(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据此可知A.原住民的文化在殖民扩张中消失 B.殖民活动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C.西欧国家通过武力扩大商品市场 D.世界市场的拓展需要文化包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曾英勇保卫过的特拉特洛尔科陷入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远征军首领)手中。”,“而是一个梅斯蒂索(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可见,由于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墨西哥传统的居民血统,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原住民的文化问题,排除A项;西欧国家通过武力扩大商品市场,在题干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拓展需要文化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图为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对这张照片解读正确的是()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C.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 D.该照片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62年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时华工的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了修筑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了大量华工。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两万多名华工承担了最为艰难的西段工程(长达1110千米),他们穿越海拔2100米的内华达山脉,建设了50座桥梁和十多条隧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近代美国开发做出贡献,C项正确;华工在美国获取的工资依然比白人工人低30%左右,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华工的出现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黑奴贸易”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1.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发现一处东汉夫妻合葬墓,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这可以佐证()A.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往来 B.阴阳五行学说开始流传C.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 D.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男性墓主右臂绑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和弓箭、箭箙、短剑鞘等物品放置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物件,说明两个地区有一定的交往,A项正确;“开始流传”表述错误,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排除B项;“丝绸之路始终动荡不安”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对西域织锦技术和内地的织锦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西域织锦技术赶超内地,排除D项。故选A项。22.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可知西汉时期强化了对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的设定,对一些领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疆土版图意识增强,A项正确;华夏即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材料未体现华夏民族认同加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汉代疆土版图意识增强,与扩大汉文化的影响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A.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C.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D.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大量外商、胡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唐朝墓葬中发现的砖刻《胡人引驼图》,证实了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兴盛,D项正确;图中胡人的波斯装束不能代表唐朝人民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砖刻《胡人引驼图》无法说明敦煌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4.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以下为某朝代交通状况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①驰道更加有利于中央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五尺道便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③直道直接沟通了该朝都城与草原丝绸之路④构成以洛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驿路交通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这是秦朝交通状况图,结合所学知识,驰道更加有利于中央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说法正确,①正确;五尺道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因此,五尺道便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说法正确,②正确;直道没有直接沟通秦朝都城与草原丝绸之路,因为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排除③;秦朝的道路网是以咸阳为中心的,遍布全国,并且不完全是驿路交通网,排除④。因此解读正确的是①②,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25.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在《世界是平的》中指出,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或可被称作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期全球化的进程取决于硬件的突破。“硬件的突破”主要是指()A.跨国公司的发展 B.科学技术的创新C.经济危机的克服 D.全球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或可被称作全球化2.0版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B项正确;跨国公司是全球化2.0版本主要推动力量,排除A项;经济危机不利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全球市场的形成也不是“硬件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二程粹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简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答案〗(1)儒家。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明清之际,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儒学呈现出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精神内核: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社会价值: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解析〗【小问1】学派:根据材料出处“《荀子》”“《汉书·董仲舒传》”“《二程粹言》”“顾炎武《日知录》”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儒家。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仁义;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时期,糅合儒佛道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强调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根据材料“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儒学呈现出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小问2】精神内核:根据材料“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材料突出强调君王治国对百姓的仁义与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可知传统儒学高度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根据材料“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可知理学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人们积极入世;根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顾炎武高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胸怀家国天下。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等方面分析。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探究:依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答案〗变化:①形式上,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