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十校高三语文9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安徽省十校高三语文9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安徽省十校高三语文9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安徽省十校高三语文9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安徽省十校高三语文9月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安徽省十校高三语文9月模拟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暴力是指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方式,侵害他人的人格权益,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网络暴力类型多样,成因复杂,隐匿性强,呈现为线上暴力与线下滋扰的复合型形态,而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行动者,更容易在使用各类社交媒体时遭遇各类网络暴力事件。青年群体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暴力事件中不同性别群体存在差异。相比于男性而言,网络环境中对女性相貌的预设则更容易对女性形成暴力,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相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而言,社会地位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发生网络暴力;对于认知同理心水平高的人来说,认知同理心水平低的参与者经历更多的网络暴力;遭受网络暴力的群体往往会感到愤怒、敌意和孤独,这类群体处于情绪压力之下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产生暴力行为。在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暴力现象尤为突出。这些暴力事件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造成冲击。研究表明,经历过网络暴力的人会减少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与发帖。从网民心理方面来看,用户的情绪状态与网络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或激动状态时,更容易参与网络暴力行为。此外,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也与网络暴力行为紧密相关。这些社会因素不仅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也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现象往往来自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的积累。高水平的社会和情感能力与网络受害和网络犯罪以及更多地使用在线情感内容呈负相关,处理情绪信息能力越高的个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越小,个人对网络暴力的看法反映了他们对网络暴力情况的想法和信念,这可能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然而,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暴力事件一般呈现为网络上各种语言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动者的情感倾向。这些情感倾向往往源于行动者的不同动机和心态。依据网络暴力事件所涉及的领域和受害人群的不同,可以把网络暴力事件划分为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娱乐舆论和侮辱诽谤四类。这四类网络暴力事件都反映了青年群体对事件本体的高度关注,尽管关注事件主题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在寻求事实真相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四类网络暴力事件的情感倾向有以下几种总体特征:第一,不同类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存在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信任危机类型中,此类网络暴力事件可能与青年利益切身相关,青年的情感倾向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在食品安全类型中,网络暴力事件波及的范围大小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在娱乐舆论类型中,网络暴力事件是否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是否给社会造成恶劣后果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在侮辱诽谤类型中,网络事件对当事人造成直接不良后果和极端影响,在现实生活会影响青年的情感倾向。第二,青年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表达积极情绪占比较高,表达出期待党和政府在处置相关事件中发挥作用的情感倾向。这说明网络社会仍然需要党和政府对其有效治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网络社会还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态度,但整体趋势仍倾向于支持党和政府治理网络暴力事件。第三,在不同类型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中立情感占比都比较低,这表明青年群体对这些事件的观点和情感认同上带有“群体极化”现象,即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朝着积极、消极的两端方向发展,呈现出“极化”现象。第四,在匿名或开放的评论论坛中,当某一群体成员匿名在网络上相遇并强调团体认同时,青年群体会不自觉地采取与群体内普遍认同观点相适应的立场。与自身利益不相关时,青年群体会更倾向于从众心态,根据网络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从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等方面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从众心态。因此,为解决相关问题,我们应建构治理网络暴力的相关预防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确保推送的信息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谨防平台推送成为一个“盲盒”“黑箱”的角色,使得监管部门很难看清、查清推送结果中的违规内容,同时,平台应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建立针对青年群体用户的有效反馈机制,平台及时跟进并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推送策略。媒体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理性发声不仅是塑造社会价值观的关键,也是引导青年认知的重要手段。媒体通过准确传达信息,能够有效避免误导和偏见,从而推动公共舆论向着更为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及时疏导网络舆情,防范负面情绪扩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青年重要关切的问题,如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等事件中,积极对青年进行价值引导和情绪疏导,防患“情绪茧房”中的负面情绪相互感染、交织扩散。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断,不被多数人的情绪舆论所裹挟,避免泛极端化和沉默化。这需要进一步加强极端言论管控,加强网络平台和媒体管理。同时,促进“沉默”群体勇于表达反对网络暴力的态度,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倡导风清气正的言论环境,鼓励富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对网络暴力表达正向情绪,形成良好的话题场域,促进对话和理解,减少“极化”现象的发生。此外,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内外部监督,督促治理主体深入交流、落实责任、规范行为,以共同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摘编自郭春甫黄利芳《青年对网络暴力事件的讨论主题、情感倾向与预防机制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暴力类型多样,隐蔽性强,青年群体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更容易遭遇网络暴力事件。B.个人对网络暴力的看法体现了他们的想法和信念,这将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C.四类网络暴力事件说明青年群体尽管对事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寻求事实真相方面有相似性。D.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有助于合理引导青年群体的从众心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A.网民情绪状态处于消极情绪或者激动状态时,他们更易于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中。B.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加剧网络暴力的发生频率,也使得暴力事件更加复杂和多样化。C.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网络施暴成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促使网络暴力的发生。D.暴力事件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造成冲击。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暴力事件中“信任危机”的一项是()A.2019年2月,某明星学术造假,毕业论文质量堪忧,从而引发网络对学术界风气和评价体系的广泛争议。B.2021年4月,某车展上一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T恤衫的车主站上某车顶维权,某车品牌被送上舆论热搜。C.2023年11月,有人曝光某医院乳腺外科团队因实验环境和试剂影响致多人患癌,引发网上热议。D.2024年7月,某记者指出有些食用油厂家用运输化工石油的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以此引发网络事件。4.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暴力事件。5.本则材料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B2.D3.D4.①高中生应清醒认清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话题热点;②面对舆论引导要有自己立场,积极寻求事件真相避免受到负面情绪影响;③避免自身出现“极化”现象,远离“沉默”群体;④增强对社会多元主体的信任感。5.①首先,提出“网络暴力”这一话题,指出青年群体和网络暴力的关系以及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②接着,分析四类网络暴力事件的划分和它情感倾向的总体特征;③最后,进一步提出网络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解析】【导语】本文探讨了网络暴力的定义、类型及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分析了网络暴力的成因和情感倾向,指出青年群体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重要角色。文章还提出了治理网络暴力的建议,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媒体的理性发声、及时疏导网络舆情、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和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以共同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这将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错,根据第3段“这可能对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可知是“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不是“将”产生决定性影响。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根据第3段可知,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的积累、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等。A.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B.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C.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网络施暴成本低,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D.网络暴力事件的影响,不属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属于食品安全方面问题,不属于网络暴力事件中“信任危机”。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由“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承担起内容审核的责任,确保推送的信息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谨防平台推送成为一个‘盲盒’‘黑箱’的角色……平台及时跟进并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推送策略”,可得出建议:高中生应清醒认清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话题热点。②由“媒体通过准确传达信息,能够有效避免误导和偏见,从而推动公共舆论向着更为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断,不被多数人的情绪舆论所裹挟,避免泛极端化和沉默化”,可得出建议:面对舆论引导要有自己立场,积极寻求事件真相避免受到负面情绪影响。③由“即群体成员的观点会朝着积极、消极的两端方向发展,呈现出‘极化’现象”“网络社会还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态度,但整体趋势仍倾向于支持党和政府治理网络暴力事件”,可得出建议:避免自身出现“极化”现象,远离“沉默”群体。④由“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内外部监督,督促治理主体深入交流、落实责任、规范行为,以共同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和谐”,可得出建议:增强对社会多元主体的信任感。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1段至第6段,先提出“网络暴力”,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阐释,如“网络暴力是指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方式,侵害他人的人格权益,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并指出青年群体和网络暴力的关系,以及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如第3段“政治原因、娱乐目的等社会因素也与网络暴力行为紧密相关”“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群体极化效应、网络施暴成本低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暴力现象往往来自网民消极道德情感和心理能量的积累”“网络暴力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接着,概括性指出“把网络暴力事件划分为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娱乐舆论和侮辱诽谤四类”,并分析了情感倾向的总体特征,如“第一,不同类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存在不同的情感倾向”“第二,青年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情感倾向”“第三,在不同类型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中立情感……呈现出‘极化’现象”“第四,在匿名或开放的评论论坛中……相适应的立场”。③最后,从“应建构治理网络暴力的相关预防机制”“及时疏导网络舆情,防范负面情绪扩散”“青年群体面对诸如‘饭圈文化’‘侮辱诽谤’事件应该保持理性思辨和独立决断”“培育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感,结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内外部监督”等方面,提出网络暴力事件的预防机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生活行了个吻手礼华明玥老宋是锵锵认识的最有松弛感的人,没有之一。锵锵曾经这样评价过老宋:“在这个世界上,学霸很多,有进取心的男孩子也很多,但老宋这种乐天派却很少。①别人遇上不如意的事,难免跺着脚声讨、咒骂命运,老宋却总能与刚捉弄过他的命运之神坐下来,喝几盏茶叙旧。他煮水、烫杯、斟茶,津津有味地喝起来,让命运之神也不好意思。所以,老宋的运气,总有变好的那一天。”硕士毕业两年后,老宋与锵锵在出租屋里结婚,他们俩还在攒新房的首付,上班靠骑共享电动车,或者坐公交车。饶是如此,老宋也没有任何咬牙切齿、锱铢必较的省钱行为。周末,他与锵锵会坐着公交车去周边县市游玩。老宋还尝试说服当地民宿的老板,借用他们厨房里的锅和作料,煮两碗面,做一份西红柿炒鸡蛋当浇头。走到哪里,老宋的生活就过到哪里,朋友就交到哪里。他的选择就像冰川上的融水,只管向干燥的地方流淌,随后仿佛无心地滋养出一片摇曳的野花。从外面回家后,他会精心准备一点广东特产,比如杏仁饼、广式腊肠、蛋散,寄给那·些在旅途中帮助过他的人。他们也去了比较远的地方,去年8月,老宋请了年假带着锵锵去了冈仁波齐,打算在那里欣赏日照金山的奇景。老宋听说,冈仁波齐的峰顶终年积雪,主峰威立万峰之上,四壁分布极为对称,形似金字塔。②老宋给锵锵看了一张摄影师的获奖照片:一朵状如巨大飞艇的金色云朵,停留在冈仁波齐的峰顶,山峰反射的金光把周围的一切都辉映得光彩夺目。锵锵立刻心动不已,两人先坐飞机到拉萨,然后租了越野车与压缩氧气的钢瓶,驱车前往阿里。上路之后,锵锵与老宋傻眼了——这对高原旅行的菜鸟,竟不知道他们赶上了西藏的雨季。雨云一直压在高原的地平线上,有时是微雨,有时是大雨,有时还下起小冰雹,即便加绒冲锋衣穿在身上,他们也经常冻得发抖。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锵锵出现高原反应,几乎不能驾车,一直在吵着折返拉萨。老宋不肯,理由是:“来都来了,总要看一看雨季中有没有放晴的机会。”他毫无怨言,每天负责驾车、搭帐篷、做饭,还经常安慰锵锵:“放心,我一向有‘锦鲤体质’。而且,刚才查了云图软件,咱们今天去的方向,很可能在太阳将要落山的那一刻,云开雾散。”也许,就是这样没有怨言、随遇而安的人,才会遇见奇迹。从拉萨到冈仁波齐,两人走走停停,开了足足4天车。也是巧合,每天,几乎是在太阳即将落山的前半个小时,甚至是前20分钟,他们的越野车唰地冲出了雨幕。此时,太阳炫目的光芒铺满了天空,在浓黑且微微发蓝的雨云的边缘,金色、橙色与火红色的光线仿佛在燃烧,给雪山戴上了匪夷所思的“帽子”。有时,他们恰好路过被当地人命名为“某某错”的湖泊,这绚丽的日落就被放大了——在水中,晚霞同样堆积在雪山的倒影上,并从雨云的裂缝间倾泻而出。然后,满天星斗升起来了,连绵的雨水洗去了尘埃,空气变得前所未见地通透。天上一条银河,水中一条银河,在两片雨云的裂缝间,锵锵遇见了此生所见的最壮丽的星河。也许是乌云那么浓烈,日落的光线才那么醉人;也许是雨水那么令人郁闷,星河的抚慰才那么经久难忘。③充满波折的长途自驾走到尽头,当他们终于见到冈仁波齐的时候,破天荒地云开雾散了约40分钟,它终于袒露出金字塔一般的主峰,而一朵温柔的旗云是庄严的粉红色,缓缓地移近山峰,就像给雪山戴上了出嫁的头纱。锵锵被这一幕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她设想,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她的建议掉头返回,他们将与这样的美景擦肩而过。回家的航班上,老宋坐在窄小的经济舱的座位上,一直在帮旁边的旅客哄她哭闹不休的儿子。锵锵对老宋嘀咕:“你一个礼拜没有好好休息了,上了飞机也不能打个盹。今天值机选座的运气太差了。”老宋说:“小孩子还不到两岁,耳道发育不成熟。飞机起飞会让他耳朵疼,哭闹很正常。”锵锵略有点不服气:“你倒是脾气好!”老宋说:“有时,生活会莫名其妙地给你一拳,就想看你哭呢,这时候咱们就要抓住它的手,给它行一个吻手礼,这时候,生活会惊讶地说‘哎呀!’”锵锵被“哎呀”这两个字逗笑了,她转过头去看,那个满脸泪痕的小孩见锵锵专注地看他,忽然止住了哭,带着满眶的眼泪笑了,他粉嫩的小脸蛋上,左右各出现了一个梨涡。④那一刻,锵锵受到的抚慰与启迪,胜过一切言语。(选自《好日子》2024年第3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老宋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旅游,爱交朋友,从外面回家后,他会精心准备一点广东特产寄给新结交的朋友。B.遭遇困境,老宋总能积极面对,运气也能随之变好,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他也常常吹嘘自己拥有“锦鲤体质”。C.锵锵出现高原反应曾想过放弃,但在老宋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到达了冈仁波齐,此情节引出下文,甚为重要。D.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老宋这一人物形象,饱满、生动且鲜活。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宋在面对不如意时积极且充满智慧的处事态度。B.第②处,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摄影师所拍摄到的美丽风景,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C.第③处,老宋和锵锵终于看到了冈仁波齐的美景,在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联想和想象。D.第④处,结尾虽未对“抚慰与启迪”进行详细叙述,但言有尽而意无穷,简洁明快,含蓄隽永。8.锵锵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章主要写了老宋和锵锵在西藏旅行的故事,有人认为老宋在飞机上帮忙哄孩子的部分可以去掉,而且去掉之后并不影响小说的完整性。对于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答案】6.C7.C8.①文章相当篇幅以锵锵的视角展开,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锵锵作为老宋的人生伴侣,见证了诸多故事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②用锵锵的形象衬托了主要人物老宋的形象,也借锵锵的感受更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肯定和赞美了老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9.不认同。①老宋在飞机上帮忙哄孩子的部分不能去掉,这是西藏旅行的一部分、是小说的重要情节和内容,去掉之后影响小说的完整性。②老宋总是积极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相关情节的设置有助于塑造老宋的形象,鲜活、生动且更完整。③“给生活行一个吻手礼”,是老宋在这一部分中提及的,既照应了标题,又凸显了主旨,拥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们必然会在生活中收获爱与温暖。【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老宋和锵锵在西藏旅行的经历,展现了老宋乐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老宋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积极,使他在逆境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文章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节,突出了老宋的乐天派性格,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结尾处老宋在飞机上哄孩子的细节,进一步深化了他善良、体贴的形象,使整篇文章充满温暖和人情味。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他会精心准备一点广东特产寄给新结交的朋友”错误,原文写的是“他会精心准备一点广东特产……寄给那些在旅途中帮助过他的人”。B.“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他也常常吹嘘自己拥有“锦鲤体质,”错误,“吹嘘”是贬义词,老宋也没有常常说,只在西藏旅行时说过,这主要是老宋安慰锵锵的话。D.“心理描写”错误,原文中对老宋并没有进行心理描写。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C.“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错误,该句只有实写,没有虚写。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角色定位、推动情节、衬托主人公和揭示主题方面来分析。从角色定位上来看,锵锵不仅是老宋的妻子,更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文章通过锵锵的视角,展现了老宋的生活态度和一系列故事,锵锵作为老宋的伴侣,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成为了连接读者与小说世界的桥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情节推动作用来看,锵锵见证了老宋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如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的乐观态度,以及在高原旅行中的坚持和随遇而安。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老宋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从衬托主要人物上来看,锵锵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衬托了老宋的形象。她的担忧、焦虑与老宋的乐观、从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老宋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从主题揭示上看,锵锵在小说中的感受和变化,直接传递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她从一开始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的被老宋的乐观态度所感染,再到最后对老宋人生态度的肯定和赞美,这一过程展示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力量和价值。综上,可概括得出答案要点:①文章相当篇幅以锵锵的视角展开,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锵锵作为老宋的人生伴侣,见证了诸多故事的发生发展,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②用锵锵的形象衬托了主要人物老宋的形象,也借锵锵的感受更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肯定和赞美了老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情节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对情节本身、对人物形象、对主题等角度入手分析。①从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上来看:老宋和锵锵的西藏旅行故事被精心构建为一个完整的叙事线。从他们决定前往冈仁波齐,到旅途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再到最终见证壮丽的自然奇观,这一系列情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核心。老宋在飞机上的行为,作为旅行结束后的一个自然延伸,不仅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保持了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果去掉这一情节,读者会感到故事在西藏旅行的壮丽场景后就戛然而止,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和收尾。这样的处理会破坏小说的完整性,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或者莫名其妙。据此可简化概括为:老宋在飞机上帮忙哄孩子的部分不能去掉,这是西藏旅行的一部分、是小说的重要情节和内容,去掉之后影响小说的完整性。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老宋在文本中被塑造成一个乐观、随和、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多个场景中得到了体现,而飞机上的这一情节更是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强化。老宋在飞机上主动帮助哄哭闹的孩子,显示出他乐于助人的本性。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体贴,也展示了他在面对陌生人时的热情和友好;面对哭闹不休的孩子,老宋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或敷衍的态度,而是耐心地安抚和哄劝。这种耐心和细致不仅赢得了孩子母亲的感激,也进一步凸显了老宋的性格魅力;在锵锵抱怨值机选座运气差时,老宋以乐观的态度回应,认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是常态,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老宋性格的核心所在。据此可简化概括为:老宋总是积极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相关情节的设置有助于塑造老宋的形象,鲜活、生动且更完整。③从主旨凸显上来看:老宋在飞机上提及的“给生活行一个吻手礼”的言论,照应了标题,不仅是对前文情节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这一情节通过老宋的实际行动(帮助哄孩子)和言语(提及吻手礼)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凸显了这一主题。它告诉读者,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不如意,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和化解。这种态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也能够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爱和温暖。据此可简化概括为:“给生活行一个吻手礼”,是老宋在这一部分中提及的,既照应了标题,又凸显了主旨,拥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们必然会在生活中收获爱与温暖。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二邑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商鞅用于秦A而收魏B昭王未得C韩魏之心D而出兵E以攻齐F之刚寿二邑G而范雎以为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弊,通“蔽”,掩护,与《六国论》“弊在赂秦”的“弊”意思不相同。B.“藉之以蔽其西”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意思不相同。C.“莫如厚韩亲魏”与《论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如”意思相同。D.“此其所以为得也”与《谏逐客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关于六国相继被秦灭亡的整体看法是他们“不知天下之势”。B.柳宗元对于秦国灭亡原因的论述与杜牧的在《阿房宫赋》里的议论是相似的,都认为秦国施行了苛政。C.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最重要的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导致六国先后灭亡。D.柳宗元肯定了秦国的制度,但是认为没有与之匹配的做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2)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14.柳宗元在材料二中的观点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请简要概述他对秦国得失的看法。【答案】10.BDG11.C12.C13.(1)却只贪图边境上很少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2)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不把权力委派给郡县),这是正确的。14.柳宗元认为秦国的得在于通过兼并和征服手段建立起来的秦王朝,废弃分封诸侯而采用郡县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完全掌控在天子手中,这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的;秦国的失在于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解析】【导语】苏辙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六国不懂得天下大势,未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导致各自为战,最终被秦所灭。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则探讨了秦国灭亡的原因,认为秦国虽然制度合理,但因施行苛政,激起民怨,导致天下反叛。两者都强调了政治智慧和治理方式的重要性,苏辙侧重于战略失误,柳宗元则关注治理失当。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国家兴亡的深层原因,对后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是秦国任用商鞅而取得的结果,句意完整,且后面句子转而描述秦昭王,所以应在“而收魏”后B处断;“昭王未得韩魏之心”描述昭王未能得到韩、魏两国的真心归附,句意完整,“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二邑”继续描述昭王在未得韩魏真心的情况下,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二邑”是一个连贯的行动描述,与前文“昭王未得韩魏之心”构成转折关系,所以应在“而出兵”前D处断;“而范雎以为忧”是范雎对前面昭王做法的担忧,是一个独立的评价或结果,所以应在“邑”后G处断。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通“蔽”,掩护;/弊端。句意: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B.正确。依靠;/垫着。句意: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C.“意思相同”错。及,比得上;/或者。句意: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D.正确。……原因;/用来。句意:这就是秦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错误。由原文“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可知,苏辙认为另外四国应该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并非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只;“尺寸”,形容很少的;“自困”,困住自己。(2)“理人”,治理百姓;“委”,委派;“是”,对、正确。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述了秦国的“得”,后半部分则分析了秦国的“失”。秦国的“得”:柳宗元在文中提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这句话直接指出了秦国在统一后实行的重大政治变革,即将原本的分封制废除,改为设立郡县制,由守宰(郡守和县令)来管理地方。这种郡县制的设立,是秦国能够巩固统一、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它符合当时的形势,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割据,使得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都集中在天子手中,从而实现了对天下的有效掌控。秦国的“失”:柳宗元在文中又指出“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其中“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这句话描述了秦国在统一后滥用民力、实行严刑酷法的行为。“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则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在忍无可忍之下,纷纷拿起农具和棍棒,团结起来反抗秦朝的统治。最后柳宗元在文中明确指出:“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即秦朝的失败在于其政治上的失误,而非郡县制本身的问题。参考译文:材料一: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材料二: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就是秦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郭主簿①·其一陶渊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注】①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是诗人的朋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写景,用浓郁的树阴、清凉的南风等意象写出了住地仲夏的怡人环境,刻画了诗人悠闲舒适的情态。B.本诗语言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如诗句中一平常“贮”字,仿佛仲夏清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汪清泉,伸手可掬。C.全诗未处处写怀古,但处处皆是怀古,直至诗歌结尾,“怀古一何深”,点明“怀古”,总述全诗。D.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6.有人认为这首诗围绕诗中的“闲”字来写,有人认为是围绕诗中的“乐”字来写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示例一:围绕“闲”字:整首诗,无论写景、叙述还是抒情,都流露出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境。①夏日堂前“蔼蔼”的林木,清幽的林荫下仿佛贮存了一汪伸手可掬的清泉,阵阵南风吹开诗人的衣襟,情景交融、清闲的景物,这是诗人悠闲闲适心境的体现。②诗人闲居在家,终日弹琴读书,园中蔬菜有余,旧谷犹储,自酿美酒,写出了物质自足的生活的闲适,小孩在身旁嬉戏,诗人清闲地安享天伦之乐。③远离官场,断绝和外界的来往,“游闲业”“忘华簪”,写出了诗人对远离喧嚣的隐逸生活和悠然闲适生活的精神追求。示例二:围绕“乐”字:整首诗以一种轻松欢愉的笔调,写出了诗人返璞归真、悠然自得的欢乐心情。①堂前林木葱葱郁郁,带给诗人一片阴凉,一阵阵清凉的南风吹来,这是乡村景物环境之乐。②园中蔬菜有余,往年陈谷犹存,自舂秫酿美酒,天真可爱小儿嬉戏身旁,这是物质自足之乐和天伦之乐。③远离官场、终日弹琴读书,自酿美酒,自斟自酌,忘却功名富贵,这是淳朴高雅的精神追求和隐逸生活的恬淡之乐。【解析】【导语】陶渊明的《和郭主簿·其一》通过描绘仲夏的怡人景色、闲适的生活情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满足。诗中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家庭之乐,语言平淡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全诗未处处写怀古,但处处皆是怀古”错误。诗歌前面部分没有怀古,写的是诗人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结尾写到“怀古”,也并非“怀古诗”中怀古的意思,此处“怀古”这个词,只是单纯地怀念古代的意思。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从诗歌的景物描写、叙述内容以及抒情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①从景物描写看:诗歌开篇“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描绘了堂前林木葱郁,夏日里带来清凉之景,这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进一步描绘了南风的适时吹拂,让诗人感到惬意,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享受。②从叙述内容来看:诗人提到“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表明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专注于读书弹琴等闲适之事,这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闲适生活的直接体现;“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则展示了诗人物质生活的自足与安逸,无需为生计奔波,进一步强化了闲适生活的主题;“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则描绘了诗人自酿美酒、自斟自酌的悠然自得,这是对生活乐趣的深刻体验。③从抒情表达来看:诗歌中“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欢乐,这是天伦之乐的体现,也是诗人内心愉悦的重要来源;“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快乐,以及对官场名利的淡泊与忘却;“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这种怀念与思考并未破坏其整体的闲适与快乐氛围。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围绕“闲”字还是“乐”字来写,这首诗都深刻展现了陶渊明对闲适、隐逸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解读方式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因此,在作答时,任选一个观点并从以上三个方面说明理由即可。例如:围绕“闲”字:整首诗,无论写景、叙述还是抒情,都流露出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境。①夏日堂前“蔼蔼”的林木,清幽的林荫下仿佛贮存了一汪伸手可掬的清泉,阵阵南风吹开诗人的衣襟,情景交融、清闲的景物,这是诗人悠闲闲适心境的体现。②诗人闲居在家,终日弹琴读书,园中蔬菜有余,旧谷犹储,自酿美酒,写出了物质自足的生活的闲适,小孩在身旁嬉戏,诗人清闲地安享天伦之乐。③远离官场,断绝和外界的来往,“游闲业”“忘华簪”,写出了诗人对远离喧嚣的隐逸生活和悠然闲适生活的精神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以诚待人是事业成功的关键。(2)杜甫在《登高》中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客居他乡、年老多病的孤独与凄凉。这一感叹与《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相通之处。(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代表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竭”“傲”“衫”“衿”。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手写笔记似乎显得A。不过,不断涌现的多项研究却表明,用纸笔,甚至是平板电脑和触控笔来记笔记,仍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最近,在一项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中,科学家监测了学生在记笔记时的大脑活动。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甲)。新研究其实建立在2014年一项研究的基础上。当时这项研究总结道,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乙)。为了解用这两种方式记笔记时,大脑活动的具体差异,这项新研究的作者招募了36位学生参与研究,要求他们分别通过手写和打字的方式记录屏幕上显示的单词。而科学家利用参与者所戴头罩上的256片电极,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①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处理和接收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③其中,运动皮层负责控制肢体运动,整合感知-运动系统,④能帮助大脑处理环境信息,⑤并决定人们下一步的行动。相较之下,参与者在打字记录时,这些脑区的活动极少。这项新发现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B。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让我们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正如加拿大滑铁卢太学研究运动与记忆的雅杜莎娜·西瓦珊卡所说,人们正不断地将认知任务“卸载”到电子设备中,比如用拍照而非大脑记忆景象。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教育神经科学家索菲娅·芬奇-布赫强调:“不论是记忆还是运动能力,如果我们不去主动使用这些技能,它们就会随时间逐渐退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最后一段用“卸载”一词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的认知方式,请分析此处引号的作用及“卸载”的表达效果。22.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利用触觉技术制作了一种“智能手套”,这种手套通过振动或力等来传输触觉信息。比如先用这种手套记录下钢琴家演奏一首歌曲时的手部动作,再通过手套的指尖振动传递给学生,便可提高演奏准确性。请谈谈你对这种新颖的“智能手套”技术的看法。【答案】18.A.可有可无(无足轻重)B.有害无利(一无是处)19.甲: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乙: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20.①改为:当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改为: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21.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卸载的原意是将装载的货物卸下来,也指把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卸下来。文中的“卸载”指的是把本该是人类大脑的工作转移给各种电子设备,形象地写出了在各种智能技术加持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而忽略了自身的主观思考。22.①利:有了这种手套,可以跟踪一个人触觉感受,然后将记录下来的触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从而改进后者的触觉学习过程。②弊:戴上智能手套弹钢琴,使得弹出的节奏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化主观情感的融入,也会让弹奏者产生依赖,不利于手部技能的掌握。【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前文语句提到“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之后文的转折“不过……用纸笔……仍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知,此处意在说明在数字科技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手写笔记的地位或重要性似乎有所下降或变得不那么突出,故可填“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B处,根据前文第三段可知,此处所说的新发现是“手写相比打字,脑区活动多”,加之横线处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让我们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指出了电子设备的优点,所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尽管有新的研究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没有好处,故可填“有害无利”(“一无是处”)。“有害无利”,意思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是一个科学发现的结果,接下来需要通过这个发现来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由于手写笔记能引发学生更强的脑区电活动,所以这一发现证明要教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故可填: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乙处,前文提到“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这是打字记笔记的缺点;接着转折提到“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暗示接下来要说明手写记笔记的优点,即弥补了打字“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的缺点,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故可填: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偷换主语,中途易辙,前面“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中主语是“学生”,此句还没说完,后面句子“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