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分类模拟题88案例分析题1.
某县工商、公安联合执法组从甲的工厂查获三台制酒机和甲制造的假酒100箱,价值100万元。执法组将机器和假酒没收装车带走。甲纠集(江南博哥)40余人,围攻执法组车队,抢走并砸坏拍摄有证据材料的摄像机和照相机,同时将被执法组没收的制假机器和假酒抢回。之后,甲为泄愤,还在给执法组打电话声称在其办公楼里面放有炸弹,让当地警方虚惊一场。司法机关立案后,甲逃往甘肃,用工业用盐冒充食盐销售,获利数十万元,很多人食用假盐后,出现头晕、呕吐现象。甲的弟弟乙从人贩子手中花5000元买了一个妇女做“媳妇”。警方前来解救时,甲为首带领数十人故伎重演,围攻解救人员,使解救人员无法实施解救行动。
对甲应如何定罪处罚?正确答案:(1)甲围攻联合执法车队,抢走并砸坏摄像机,抢回制假机器和假酒的行为,构成妨害公务罪。
(2)甲对执法组实施的行为,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3)甲卖假盐的行为,同时触犯非法经营罪、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应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4)以甲为首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的行为,构成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
(5)对甲的妨害公务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分别定罪判刑,然后数罪并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考点]妨害公务罪;数罪
2.
张某和王某是同一个村子的农民。某日,张某赶集时捡到了武警李某和民警陈某遗留的警服,便跟王某说:“咱们一人穿一件,去城里找乐子吧。”王某答应,并穿上张某给他的民警陈某的警服。二人购买了两幅手铐,至城中某发廊,以查卖淫嫖娼为名先后将发廊业主花某及女服务员李某铐住,并要求她们分别交2000元罚款。李某主动跟张某说:“大哥,你们就放了我们吧,你们需要什么服务都行。”张某和王某就放开了李某,并与其发生了性关系。花某给了二人2000元钱。张某和王某携款逃走。
根据以上案情,请分析张某和王某的刑事责任。正确答案:张某与王某构成共犯。张某犯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和敲诈勒索罪,王某犯招摇撞骗罪和敲诈勒索罪。具体分析如下:
(1)张某和王某以查卖淫嫖娼为名用手铐铐住花某和李某,并向其索要“罚款”的行为已经不能仅仅被评价为招摇撞骗,因为这时已经满足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依照刑法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数额较大公私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行为。在本案中,张某和王某客观上对花某和李某进行了威胁,且索要了财物,主观上也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显然已经构成本罪。至于后来应李某请求而放弃对其索要“罚款”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犯罪中止,之后与李某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则构成招摇撞骗罪。另外,张某和王某假冒警察索要罚款,似乎也构成了一种隐瞒事实的欺骗行为,同时李某和花某也确实陷入了错误认识,花某给张某和王某金钱也确实是基于这种错误认识才作出的,但即使如此仍不能将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定性为诈骗罪,因为花某陷入错误认识导致其陷入了恐惧,之后才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交纳了所谓的“罚款”。由此可见诈骗是间接的,敲诈是直接的,更何况敲诈勒索的行为也不排除诈骗的因素,用敲诈勒索罪来评价该行为是最合适的。
(2)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冒充的是军人,而后者所冒充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刑法》第450条,武警属于“军人”的范围,但是民警只能算是普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张某和王某虽然同时作案,但因为所穿的衣服不同,应被认定为不同的罪名。张某和王某与李某发生性关系并不构成强奸罪。因为一方面发生性关系是李某自愿的,尽管这种自愿基于一种错误认识,但这种错误认识不影响李某承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张某和王某也没有强奸的主观故意。张某和王某假冒军人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引发了李某与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这种利益的获得可以被招摇撞骗罪所涵盖。[考点]招摇撞骗罪、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区别
3.
被告人陈某原系某电脑公司网络管理员,2007年3月,陈某在网上向A国人甲某购得淫秽光盘26张,由甲某从A国邮寄给陈某。陈某收到淫秽光盘后,将这些淫秽光盘作为母盘进行复制,共复制了900张淫秽光盘并销售至北京、上海等地,得赃款人民币7000元。2008年4月至5月,被告人陈某又让甲某分两次从A国邮寄淫秽光盘80张,均被海关查获并扣押。2008年8月1日,陈某被捕。
问题:陈某的行为如何定性?正确答案:陈某以走私淫秽物品为手段,通过复制走私的淫秽物品进行贩卖牟利,根据牵连犯的理论,其行为构成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本案符合数罪理论。所谓数罪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本案被告人陈某以牟利为目的,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通过邮寄的手段进口淫秽物品,符合走私犯罪特征。虽然,陈某尚未利用同宗走私物品直接通过出卖、传播等方式牟利,但走私的行为是存在的,且第一笔数额亦不足立案标准,无需追究刑事责任。关键在于被告人陈某还有第二笔走私行为,且司法实践中,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牟利目的,客观上实施了通关行为被当场查获的,虽无后续行为仍视为走私行为完成,也就是说是否存在后续行为,并非构成走私犯罪的决定性条件。
本案符合牵连犯特征: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其犯罪的方法或者结果又牵连触犯了其他罪名的犯罪。就本案而言,从表面上看,是两个犯罪行为,即走私淫秽物品和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但实际上,这两个行为有一个相同点,即主观上都是以牟利为目的,走私淫秽物品犯罪的主观故意是牟利,复制、贩卖淫秽物品也是出于牟利。牵连犯的主要特点在于行为人的数个行为是围绕一个犯罪目的实施的。本案关键在于被告人陈某究竟是否出于一个犯罪目的。事实上,陈某并没有直接贩卖走私进口的淫秽物品牟利,其牟利故意的实现是通过复制该批走私进口的淫秽物品进行贩卖而达到的,走私进口淫秽光盘只是其复制、贩卖牟利的一种手段,其犯罪目的只有一个,如果对其按两罪数罪并罚,对其“牟利”的犯罪故意实际就是重复评价,既处罚了其走私进口淫秽物品牟利的故意,又处罚了其复制、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的故意,不符合刑法原理。只有在被告人贩卖了走私进口的部分淫秽物品直接牟利,将另一部分复制后再贩卖牟利,才可对被告人进行数罪并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出于数个犯罪故意,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故而符合实质数罪的特征。认定两者之间构成牵连关系还在于走私淫秽物品的行为与复制贩卖该物品具有从属关系。本案被告人陈某是通过走私手段获取淫秽光盘再行复制,前者与后者间具有从属性。故第一种构成数罪的意见也不恰当。
按照牵连犯的一般原理,行为人的主观意识中直接实现犯罪目的的犯罪行为是主行为,为实现犯罪目的创造条件的行为是从行为。本案中走私淫秽物品罪和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法定刑及相关刑度完全一样。根据牵连犯的理论,应以其目的行为所触犯的罪名对其定罪处罚,即认定被告人陈某构成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考点]走私淫秽物品罪;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牵连犯
徐某系某市国有黄河商贸公司的经理,顾某系该公司的副经理。2005年,黄河商贸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公司改制为管理层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徐某、顾某及其他15名干部职工分别占40%、30%、30%股份。在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某资产评估所对黄河商贸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所指派周某具体参与评估。在评估时,徐某与顾某明知在公司的应付款账户中有100万元系上一年度为少交利润而虚设的,经徐某与顾某以及公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商量,决定予以隐瞒,转入改制后的公司,按照股份分配给个人。当周某发现了该100万元应付款的问题时,公司领导班子决定以辛苦费的名义,从公司的其他公款中取出1万元送给周某。周某收下该款后,出具了隐瞒该100万元虚假的应付款的评估报告。随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研究批准了公司的改制方案。在尚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徐某等人因被举报而案发。
问题:4.
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还是私分国有资产罪?为什么?正确答案: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而不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本案不符合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的特征,而是采取隐瞒的方式将公款予以非法占有,符合贪污罪的特征。具体来讲:根据《刑法》第396条的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刑法》第382条的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由于私分国有资产罪是从贪污罪中分离后形成的一个独立罪名,它与共同贪污罪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两者在客观方面都是由多个人实施共同侵占国有财产或资产的行为,而且共同贪污行为的对象也可以是国有资产,在实践中最易混淆。依照学界通说,二者的主要区别包括:①犯罪主体不同。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后者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有单位,任何自然人都不能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②犯罪方式有明显不同。贪污罪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一般具有秘密性、隐蔽性的特征;而私分国有资产罪是将国有资产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有一定程度的公开性。具体来讲,其区别又主要体现在是否“以单位名义”和“集体私分给个人”两点上:其一,共同贪污罪在侵吞公共财物时往往是以个人名义,而私分国有资产罪在犯罪时则须以单位名义;其二,在犯罪所得的归属上,共同贪污罪中占有的公共财物是归共同犯罪的几个人所得,国有单位的其他人不能分得,且往往也不知情。私分国有资产罪则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单位全部职工或至少绝大多数职工均参加了分配,且在私分时职工往往都知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有的案件中,是经单位一些领导甚至是领导班子研究决定,非法将公共财物私分给单位的少数人的,由于非法将公共财物占有的只是少数人,所以这类案件就是少数自然人集体贪污的共同犯罪,而不能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③犯罪对象不同。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共财物,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对象是国有资产。前者的范围更广一些。④犯罪目的不同。共同贪污罪中行为人的目的是少数人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私分国有资产罪中行为人的目的是本单位成员共同分得国有资产。在本题中,题干虽多次指出“公司领导班子决定”,但真正对定罪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谁能最终谋得利益。由于绝大多数职工并未持有股份,因此这100万在按照股份分配给个人时,绝大多数职工并不能获取利益。因此本案并不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而应认定为贪污罪的共同犯罪。
5.
徐某与顾某的犯罪数额如何计算?为什么?正确答案:徐某与顾某应对100万元的贪污总数额负责,而不是只对个人所得部分负责;此外,用于行贿的1万元也应计入贪污数额。关于共同贪污的犯罪数额认定,学界主要存在分赃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两种学说。分赃数额说认为,各共同犯罪人只对自己实际分得的赃款、赃物的数额承担刑事责任,其主要理由是:如果要每个犯罪人都以共同犯罪数额作为量刑的基础,那就是不加区别地要每个罪犯都承担其他共犯的罪责,违反了罪责自负原则;犯罪总额说则认为以共同犯罪的总额作为确定各共犯的刑事责任的尺度,其主要理由是:刑法总则关于各共犯人承担责任确定了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由于犯罪总额说满足了共同犯罪原理的理论要求,同时也曾得到司法解释的采纳,目前已经成为刑法学界的通说。依照该说,在共同贪污中,个人贪污数额,不是泛指整个共同犯罪的数额,也不是指分赃数额,而是指个人应当承担责任的数额。在本案中,徐某与顾某参与实施了针对所有101万的贪污行为,故犯罪数额应认定为101万。
6.
徐某与顾某的犯罪属于既遂还是未遂?为什么?正确答案:徐某与顾某贪污100万元属于未遂,因为公司产权尚未过户,但贪污1万元属于既遂。关于贪污罪的既遂标准,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见解:一是失控说,认为应以财产所有单位是否失去对公共财产的控制为界;二是控制说,认为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其利用职务之便所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的公共财物为界;三是失控加控制说,认为应以公共财物是否已经脱离所有单位的控制和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公共财物为界。其中,控制说是刑法学界的通说,同时也得到了司法实践更多的采纳。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1月13日下发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也采纳了控制说的观点,该纪要明确指出:作为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犯罪,与盗窃、诈骗、抢夺等侵犯财产罪一样,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具体而言。“实际控制”是对公共财物的一种有效支配,体现为行为人已经实现了对于公共财物的支配权。因此,对于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虚假平账等贪污行为,但公共财物尚未实际转移,或者尚未被行为人控制就被查获的,应当认定为贪污未遂。具体到本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了公司的改制方案之后,该100万元资产即脱离国资部门的控制。此后,产权过户手续尚未办理,即该资产没有为犯罪人所实际控制,因此对于这100万元的贪污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7.
给周某送的1万元是单位行贿还是个人行贿?为什么?正确答案:给周某送的1万元属于个人行贿,因为不是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个人行贿与单位行贿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行贿的主体不同。个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用单位的财物或者以单位的名义行贿,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应当认为属于个人行贿。因此在本案中,徐某和顾某虽以单位的财物行贿,但仍属于个人行贿。
8.
周某的行为是否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实行数罪并罚?为什么?正确答案:周某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不应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实行并罚。《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此可见,本案所述情形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一罪,无需数罪并罚。
9.
周某是否构成徐某与顾某的共犯?为什么?正确答案:周某构成徐某与顾某犯罪的共犯,属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与贪污共犯的想象竞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必须二人以上、必须有共同故意、必须有共同行为。其中,“共同故意”包括两个内容:首先,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故意的形式而言,双方均为直接故意、双方均为间接故意以及一方为直接故意另一方为间接故意时,只要是同一犯罪的敌意,皆可成立共同犯罪。其次,共同犯罪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相互沟通,彼此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在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共同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另外,根据共犯理论,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或者刑罚加重、减轻的法定事由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身份犯包括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因而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如贪污罪。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与具有构成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时,构成共同犯罪。在本案中,尽管周某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其明知徐某和顾某非法占有国有资产的目的而提供便利并分得赃款,因此构成贪污罪的共同犯罪。由于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同时构成了贪污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当择一重罪论处。[考点]私分国有资产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共同贪污的犯罪数额认定;贪污罪的既遂标准;单位行贿罪与行贿罪的区别;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结果加重犯;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被告人孙某,男,32岁,中国农业银行某县支行某镇营业所储蓄员。某县农业银行举办“888”有奖储蓄,公开发行奖券,每张奖券面额为5元,定期1年,发行一组20万户,总金额100万元,共设四类奖2221个,其中特等奖1个,奖金3万元。1月12日,被告人孙某在该县银行存款并代表营业所领取2万元奖券,回来后将奖券分摊给本所职工销售,自己负责发行2000元的奖券。3月12日,该县银行存款股副股长李某某,带着该县西南山区未售完的1.5万元奖券到营业所,要求孙某再承担1.5万元奖券的发行任务,并告诉孙某,奖券必须在3月15日抽奖前发放完。3月14日,孙某已售出11200元奖券,尚有5800元奖券未售出。3月15日上午8时,孙某到镇供销社推销了5000元奖券,他在办理财经手续时,让出纳员将转账支票日期写为3月14日。当时孙某没有把奖券交给供销社。上午9时许,孙某骑车去县城看到摇奖结果,遂赶回镇里。孙某将含有特等奖的800元奖券留下,将另外5000元奖券送给镇供销社。4月3日,孙某找到其好友刘某某到县银行兑现奖金3万元,占为己有。
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10.
孙某获得的3万元奖金属于谁所有?为什么?正确答案:属于县农业银行所有。这是因为:县农业银行发行的奖券有截止日期,即奖券必须在3月15日摇奖前发放完毕。如果在3月15日摇奖前所有的奖券发放完毕,那么,作为特等奖奖金的3万元的所有权就转移于特等奖券的所有者,或者是个人,或者是单位。如果在3月15日摇奖前奖券没有发放完,而恰好特等奖券又在没有发放的奖券之中,那么,作为特等奖奖金的3万元的所有权就仍然属于县农业银行。本案被告人孙某是在摇奖结果公布后并且已知中奖号码的情况下认购了800元奖券,这种认购是无效的,这800元奖券应认为是在3月15日摇奖前没有发放的奖券,其中含有的特等奖奖券也就理应认为是没有任何人认购的奖券,从而作为特等奖奖金的1万元的所有权就不存在转移的问题,所以说孙某非法占有的3万元奖金仍属于县农业银行所有,是公共财物,对其按贪污罪处理是正确的。
11.
孙某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为什么?正确答案:孙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理由是:本案被告人孙某身为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为县农业银行推销有奖储蓄的奖券的职务之便,采取改变奖券发放日期等弄虚作假手段,在开奖并得知中奖结果后,将未售出且含有特等奖奖券的800元奖券据为自己认购的奖券,因此,孙某的行为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符合贪污罪的构成特征,对其应以贪污罪定罪量刑。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2.
有奖销售、有奖储蓄活动中的贪污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如何确定?正确答案:要正确区分与有奖销售、有奖储蓄活动行为有关的贪污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关键是要搞清楚行为人获取的奖品、奖金的所有权归属。如果奖品、奖金的所有权归属不明或者归个人所有,则不构成贪污罪;如果奖品、奖金的所有权为公有,行为人非法获得3万元的巨额奖金,由于这3万元奖金的所有权属于其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则构成贪污罪。有奖销售、有奖储蓄活动中贪污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在于行为人获取的奖金、奖品的所有权的归属。所有权属于国家的才能定贪污罪。
13.
假设孙某在3月14日把5800元奖券都售给了镇供销社,而发生了案中的最后情形,那么,对张某的行为又该如何定性?正确答案:应该定侵占罪。因为,这时的奖金应该归镇供销社所有,只不过暂时在孙某处保管。孙某的这种侵占代为他人保管物的行为,应该以侵占罪论处。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这是《刑法》第270条规定的情形。
14.
若孙某与另一职员王某一起推销奖券,而王某因病未能一同前往,则对王某该定什么罪?为什么?正确答案:对王某不应定罪。因为共同犯罪构成的主观条件为“有共同犯罪的故意”,王某因病未去推销根本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故不构成犯罪。《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因此共同犯罪的一个关键构成要件是要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考点]贪污罪的认定;公共财物的认定;侵占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15.
高某(男)与钱某(女)在网上相识,后发展为网恋关系,其间,钱某知晓了高某一些隐情,并以开店缺钱为由,骗取了高某20万元现金。
见面后,高某对钱某相貌大失所望,相处不久更感到她性格古怪,便决定断绝关系。但钱某百般纠缠,最后竞以公开隐情相要挟,要求高某给予500万元补偿费。高某假意筹钱,实际打算除掉钱某。
随后,高某找到密友夏某和认识钱某的宗某,共谋将钱某诱骗至湖边小屋,先将其掐昏,然后扔入湖中溺死。事后,高某给夏某、宗某各20万元作为酬劳。
按照事前分工,宗某发微信将钱某诱骗到湖边小屋。但宗某得知钱某到达后害怕出事后被抓,给高某打电话说:“我不想继续参与了。一日网恋十日恩,你也别杀她了。”高某大怒说:“你太不义气啦,算了,别管我了!”宗某又随即打钱某电话,打算让其离开小屋,但钱某手机关机未通。
高某、夏某到达小屋后,高某寻机抱住钱某,夏某掐钱某脖子。待钱某不能挣扎后,二人均误以为钱某已昏迷(实际上已经死亡),便准备给钱某身上绑上石块将其扔入湖中溺死。此时,夏某也突然反悔,对高某说:“算了吧,教训她一下就行了。”高某说:“好吧,没你事了,你走吧!”夏某离开后,高某在钱某身上绑石块时,发现钱某已死亡。为了湮灭证据,高某将钱某尸体扔入湖中。
高某回到小屋时,发现了钱某的LV手提包(价值5万元),包内有5000元现金、身份证和一张储蓄卡,高某将现金据为己有。
三天后,高某将LV提包送给前女友尹某,尹某发现提包不是新的,也没有包装,问:“是偷来的还是骗来的”,高某说:“不要问包从哪里来。我这里还有一张储蓄卡和身份证,身份证上的人很像你,你拿着卡和身份证到银行柜台取钱后,钱全部归你。”尹某虽然不知道全部真相,但能猜到包与卡都可能是高某犯罪所得,但由于爱财还是收下了手提包,并冒充钱某从银行柜台取出了该储蓄卡中的2万元。
请根据《刑法》相关规定与刑法原理分析高某、夏某、宗某和尹某的刑事责任(要求注重说明理由,并可以同时答出不同观点和理由)。正确答案:(1)高某的刑事责任
①高某对钱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是成立故意杀人既遂还是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答案一:虽然构成要件结果提前发生,但掐脖子本身有致人死亡的紧迫危险,能够认定掐脖子时就已经实施杀人行为,故意存在于着手实行时即可,故高某应对钱某的死亡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答案二:高某、夏某掐钱某的脖子时只是想致钱某昏迷,没有认识到掐脖子的行为会导致钱某死亡,亦即缺乏既遂的故意,因而不能对故意杀人既遂负责,只能认定高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的想象竞合。
②关于拿走钱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的行为性质,关键在于如何认定死者的占有。
答案一:高某对钱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成立侵占罪,理由是死者并不占有自己生前的财物,故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属于遗忘物。
答案二:高某对钱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成立盗窃罪,理由是死者继续占有生前的财物,高某的行为属于将他人占有财产转移给自己占有的盗窃行为,成立盗窃罪。
③将钱某的储蓄卡与身份证交给尹某取款2万元的行为性质。
答案一: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教唆犯。因为高某不是盗窃信用卡,而是侵占信用卡,利用拾得的他人信用卡取款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高某唆使尹某冒用,故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教唆犯。
答案二:构成盗窃罪。因为高某是盗窃信用卡,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不管是自己直接使用还是让第三者使用,均应认定为盗窃罪。
(2)夏某的刑事责任
①夏某参与杀人共谋,掐钱某的脖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或:夏某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的想象竞合,理由与高某相同)
②由于发生了钱某死亡结果,夏某的行为是钱某死亡的原因,夏某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3)宗某的刑事责任
宗某参与共谋,并将钱某诱骗到湖边小屋,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宗某虽然后来没有实行行为,但其前行为与钱某死亡之间具有因果性,没有脱离共犯关系;宗某虽然给钱某打过电话,但该中止行为未能有效防止结果发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4)尹某的刑事责任
①尹某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从客观上说,该包属于高某犯罪所得,而且尹某的行为属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尹某认识到可能是高某犯罪所得,因而具备明知的条件。
②尹某冒充钱某取出2万元的行为性质。
答案一: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因为尹某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完全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二:构成盗窃罪。尹某虽然没有盗窃储蓄卡,但认识到储蓄卡可能是高某盗窃所得,并且实施使用行为,属于承继的共犯,故应以盗窃罪论处。[考点]共同犯罪;犯罪中止;故意杀人罪;盗窃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信用卡诈骗罪
朱某是某出租车司机。2005年9月8日晚21时许,皮某携一密码箱,搭乘朱某的出租车去汽车站,并于上车前约好价格是10元。途中,朱某先是劝皮某入住其兄弟开的宾馆,遭拒绝后就恐吓皮某说:“我几个哥们都是混黑社会的,你快把钱拿来,不然我就叫他们把你弄死扔到阴沟里!”,接着又强行从皮某上衣口袋内搜走100元,之后将皮某送达目的地,并将密码箱交给皮某。次日凌晨1时许,朱某在某机场搭载乘客杨某,行至半路朱某的朋友雷某上车坐在杨某旁边。途中,雷某要求杨某支付480元出租车费,杨某不从,雷某即拿出刀子威胁杨某,朱某将车停下,并对杨某搜身,共搜出人民币650元。之后朱某将杨某送到目的地。同月13日、16日,朱某、雷某先后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了作案经过,并退出赃款600元。后在法院开庭审理时,朱某翻供,雷某没有翻供,后在法院宣判前朱某又作有罪供述。
请根据以上案情,回答以下问题:16.
朱某和雷某的行为分别构成什么罪?正确答案:朱某的行为构成强迫交易罪和抢劫罪,雷某构成抢劫罪。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朱某强行搜走皮某100元的行为构成强迫交易罪。强迫交易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接受服务、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等,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与抢劫罪的区别在于:犯罪的前提条件不同,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犯罪目的不同,犯罪的客观方面也有所不同。抢劫罪无需任何前提条件,而强迫交易罪则必须在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一笔交易;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强迫交易罪侵犯的客体是交易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和商品交易市场秩序;抢劫罪的目的是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强迫交易罪的目的是在不合理的价格或不正当的方式下进行交易;二罪客观方面虽然都有暴力、胁迫内容,但由于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决定了抢劫罪使用的暴力、胁迫手段,一般都足以危及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其强度要远远大于强迫交易罪使用的暴力、威胁手段。在本案中,朱某与皮某之间建立了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交易关系,且朱某实施的威胁行为限于口头,暴力行为限于搜身,其强度不足以危及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因此,朱某的行为,不符合抢劫罪构成要件,而是强迫交易。朱某身为出租车驾驶员,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出租车正常营运过程中违背被害人意志,采取暴力、威胁手段,强行索取与合理价格相差悬殊的高额出租车服务费,严重侵犯了交易对方的合法权益及出租车市场交易秩序,应认定为“强迫交易情节严重”,故构成强迫交易罪。
其次,朱某和雷某用刀子威胁杨某并从其身上搜出650元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的共犯。如前所述,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存在诸多区别,但是其中最为明显和重要的区别还是暴力、威胁强度的差异。若是暴力、威胁手段已经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则即使在存在交易行为的情形下仍需认定为抢劫罪。在本案中,雷某拿出刀子威胁杨某,与仅仅进行口头恐吓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该行为已经严重危及到杨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故应认定雷某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另外,由于朱某与雷某具有共谋,同时朱某在雷某威胁杨某时适时的停下车并对杨某进行搜身,所以可以认定朱某与雷某成立抢劫罪的共犯。
17.
朱某构成一罪还是数罪?为什么?正确答案:朱某构成数罪。连续犯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连续实施教个行为,侵犯同一客体,触犯同一罪名,在本案中朱某实施的两个行为尽管相距时间很短,外部表象也很类似,但是由于其触犯了两个不同的罪名,故不能成立连续犯。所以朱某构成强迫交易罪和抢劫罪数罪,应数罪并罚。
18.
朱某和雷某存在哪些法定的量刑情节?正确答案:朱某和雷某都构成自首,依照法律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因为:自首是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依照相关司法解释,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因此在本案中,尽管朱某有过翻供行为,但由于其在一审判决之前又如实供述,故应认定为自首。[考点]强迫交易罪;抢劫罪;罪数;法定量刑情节
19.
2008年3月13日12时许,甲某、乙某在某市将军小学附近,见小学生丙某(12岁)腰间带着钥匙,便尾随丙某到其家庭住处,在楼下守候,伺机作案。13时许,丙某从家里出来,行至一建筑工地时,乙某即上前用胳膊猛勒住丙的头部,致丙昏迷。甲某则将丙腰间的钥匙抢走。甲某、乙某随即到丙家,用抢来的钥匙打开房门,盗走彩电、电脑等物,价值2万余元。同年10月16日下午,甲某再次遇到乙某,闲聊中乙某提出去“搞”一辆摩托车,甲某表示同意。后乙某去寻找目标。当晚8时许,乙某假意雇丁某驾驶两轮摩托车到加油站载上甲某一同来到市郊大桥附近,以等人为由让丁某停车等候。乙某趁丁某下车未拔出钥匙之际,将摩托车开走,丁某欲追赶,甲某则以乙某用其车去找人、等会儿还回来等理由稳住丁某。后甲某又以去找乙某为由,叫丁某在原地等候,自己趁机逃跑。丁某报案,公安机关将甲、乙抓获。经鉴定,该摩托车价值人民币5000元。归案后,乙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主动向公安机关交待了本案所述的上一起犯罪事实。而甲某在犯罪的主要情节上避重就轻。
请分析本案中甲和乙的刑事责任。正确答案:(1)甲某、乙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对甲某、乙某的行为是定盗窃罪还是定抢劫罪,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其抢走钥匙的行为与盗窃财物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这两种行为分开来看,抢走钥匙的行为是他们盗窃财物的预备行为,即抢走钥匙是为入室盗窃准备工具,创造条件。那么对两被告人的行为就应当定为盗窃罪,而把抢走钥匙的行为作为从重量刑的情节来考虑。但是这样看问题是不正确的。从本案的情况看,两被告人抢走钥匙的行为与入室盗窃的行为是连续进行的,不宜截然分开。他们从发现丙某腰间带着钥匙之时起,即对丙进行跟踪、认门、用暴力抢走钥匙并随即用抢来的钥匙打开丙家厉门拿走财物。他们的这一系列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不能孤立看待的。被害人的钥匙是被害人控制自己财物的工具,失去了钥匙也就失去了控制财物的能力。两被告人在光天化目之下用暴力抢走被告人的钥匙,随即入室取走财物,其行为已经不是一般的秘密窃取而带有公开性与暴力性,符合抢劫罪的特征。因此,应认定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2)第二步分析甲某、乙某抢走财物后哄骗被害人不追赶的行为的问题定性及其理由。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无论是诈骗罪还是抢夺罪,作为侵犯财产的犯罪,其目的均为非法获取、占有公私财物。但从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来看,诈骗罪是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而抢夺罪则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两罪的区别是明显的,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发生混淆。但在本案中,甲某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手段具有复合性:一方面甲某与其同伙通过乘人不备骑走摩托车的方式将丁某的摩托车非法占有;另一方面甲某与其同伙在非法获取财物前隐瞒真相,在占有丁某的摩托车后又虚构事实,在犯罪过程中采用了欺骗手段。正是这种犯罪手段的复合性,导致了对本案定性问题的不同认识。乙某与甲某占有被害人的摩托车时不是被害人自愿交出,不符合诈骗罪中被害人因受骗上当“自愿地”交出财物这一典型特征,但是被害人丁某没有呼喊、追赶和报警,不是因为其不能或者不敢呼喊、追赶和报警,而是由于甲某虚构事实,并且仍与丁某待在一起,没有逃跑,丁某完全有理由相信甲某所言的真实性。丁某实际上默认了乙某对摩托车的占有。也就是说,被害人丁某丧失摩托车,买际上是因其受骗上当而“自愿”交出,是诈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乙某与甲某在主观上具有诈骗财物的故意,在客观上实施隐瞒真相和虚构事实的手段非法占有了他人的财物,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构成要件,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而不应仅根据乙某与甲某实施犯罪行为的手段之一即认为其行为构成抢夺罪。
(3)甲某、乙某均应以抢劫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其中,乙某具有自首表现,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而甲不能被认定为自首,不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考点]抢劫罪与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及其主要区别;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与具体认定;诈骗罪与抢夺罪的主要区别
20.
2008年4月20日,王某(男,40岁,曾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2004年刑满释放)在街上闲逛之际认识来该市找工作的一农村青年妇女路某。王见路颇有姿色,遂以介绍工作为名将路某骗至一偏僻处将其强行奸淫。过了两天,王某又见到路某,遂将其以1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做生意的韩某(因盗窃罪于2007年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缓期3年)。韩某觉得自己还处于被监督考察期,心想还是得老实一点,但又不想人财两空,于是又将路偷偷送给单身汉汪某,并向其索要辛苦费1万5千元。路坚决不愿做汪某的老婆,汪某便将其锁在一间脏乱的小房间里达数日之久,路伺机逃跑,被汪某抓回来后当着很多旁观人的面强行剥光上衣,事后,汪某觉得不解气,将路暴打一顿致使其左耳失聪。某日晚,汪某趁路熟睡之际强行与路发生性关系。当地的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展开调查并组织人员进行营救路某。汪某听到消息,马上叫来其亲戚朋友等企图阻止公安人员解救路。
分析一下王某、韩某、汪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正确答案:王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拐卖妇女罪,构成累犯。因为前罪即抢劫罪在1997年刑法实施前执行完毕,后罪即强奸罪、拐卖妇女罪在1997年刑法实施后发生,在5年内,构成累犯,量刑时应考虑其累犯情节,对拐卖妇女罪、强奸罪应从重处罚,将二罪进行并罚。
韩某构成拐卖妇女罪。由于其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依法应撤销缓刑,将盗窃罪所判处的2年有期徒刑与拐卖妇女罪实行并罚。韩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又拐卖的,依据《刑法》第241条第5款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240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成立拐卖妇女罪。
汪某的行为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进行并罚。汪某花1万5千元的价格收买路某为妻,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将路某关在小房间里数日,构成非法拘禁罪。在众人面前剥光路某的上衣,构成侮辱罪。对路某一顿暴打,致其左耳失聪,构成故意伤害罪。后又强行与路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至公安人员解救路时,又找其亲戚朋友帮忙阻挠公安人员进行解救,构成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六罪名单独成立犯罪,应该并罚。[考点]强奸罪;拐卖妇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累犯;数罪并罚
21.
甲某得知某公司在民生银行有一笔800万元的闲置存款,甲某对该公司经理丁某谎称自己项目需从银行贷款,但银行没有资金放贷,需要“揽储”一笔存款才能贷到款。如果丁某公司愿将800万存款转存某建设银行分理处,定期存1年,丁某公司不仅可以照样拿到1年定期利息,而且还可以拿到甲某付给的高息70万元。丁某同意之后,甲某又找该建设银行分理处的主任乙某和曾在该分理处工作过的丙某,称给该分理处拉来了一笔800万元存款,自己想使用该笔存款,要求乙、丙帮忙瞒着丁某的公司,将该笔存款转到甲某的账户,先用一张假存单应付丁某的公司。等到1年期满,丁某的公司来取款时,由甲某将款还上。并许诺事成之后给乙、丙每人20万元。乙、丙二人答应帮忙。某日,丁某的公司将800万元从交通银行转到该建设银行分理处以丁某名义开设的账户上。第二日,甲某带着丁某到分理处办理转存手续。按照乙某的事先安排,让丙某进入分理处。在办理转存手续的过程中,站在分理处柜台边的丙某接过丁某递进来的户名为丁某公司的800万元定期存款凭条,换成甲某递进来的户名为甲某的800万元活期存款凭条和一本户名为甲某的存折,交给当班营业员,营业员即把从丁某账户上取出的800万元转存人甲某的存折。丙某又从营业员处收取存折,连同甲某事先伪造的假定期存单从柜台分别交给甲某和丁某。甲某当场给丁某一个70万元的存折作为利息。事后乙、丙各得20万元。在6个月的时间里,甲某已经将所骗巨款挥霍一空。对本案中的甲、乙、丙的刑事责任应当如何认定?并请说明理由。正确答案:甲某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理由是:甲某伪造存单的行为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甲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贷款投资的事实,使用伪造的金融凭证,骗取丁某公司800万元巨款的行为与先前的伪造存单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只定金融凭证诈骗罪一罪。
乙某构成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应当数罪并罚。理由:(1)乙某与甲某缺乏共同诈骗的故意。乙某也受到甲某的欺骗,主观上误认为甲某需要使用所拉来的丁某公司800万元存款,没有认识到甲某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因此,不构成甲某金融凭证诈骗罪的共犯。(2)乙某的行为符合挪用公款罪的特征。乙某是该银行分理处的主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弄虚作假,将客户存放在本银行的800万元存款擅自贷出给他人使用,数额特别巨大,构成挪用公款罪。(3)乙某利用分理处主任职务上的便利,收受甲某20万元,为甲某谋利,非法将客户丁某的存款转存为甲某的存款,致使甲某获取了丁某的存款,符合受贿罪的特征。
丙某构成乙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1)丙某也没有认识到甲某非法占有该笔存款的意图,因此,缺乏与甲某共同实施金融诈骗的故意。(2)丙某明知乙某擅自将客户存款转贷给他人(甲某),利用自己熟悉银行业务的条件,帮助乙某将客户存款挪给他人使用,构成乙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需要说明的是,丙某尽管不具有该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但是,没有身份的人丙某帮助具有该身份的人乙某实施挪用公款的职务犯罪的,可以构成其共犯。另外,丙某收受甲某20万元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因为丙某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也没有职务上的便利可以利用。[考点]共同犯罪;金融凭证诈骗;伪造金融票证罪;牵连犯
A公司设立于2003年11月,沈某从2004年6月起承包该企业并与其妻郭某共同经营。2005年11月,沈某与A公司的母公司续签期限为二年的承包协议。根据承包协议,沈某在经营A公司期间,除每月上缴发包方管理费及房租计人民币5000元外,自负盈亏。后沈某、郭某经营A公司造成亏损,难以维持,遂共谋以签发空头支票等方法骗取他人财物,作为偿还债务及出逃资金。2008年1月21日至28日间,沈某、郭某在明知A公司的银行账户没有资金的情况下,仍以该公司的三张空白支票作为支付手段,以总价238.5万余元从B公司骗购得白砂糖计586吨。同年1月22日,沈某、郭某经共谋后,沈某以A公司一张空白的、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作抵押,向C公司购得价值40.2万元的白砂糖计100吨。沈某、郭某骗得上述白砂糖计736吨后,将其中的646吨销售,所得款项中的部分用于归还欠款等。同年3月2日,沈某、郭某携余款110余万元化名潜逃。后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通缉沈某和郭某,得到该消息后郭某主动投案,并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但未提及沈某。
请根据以上案情,请回答以下问题:22.
本案属于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为什么?正确答案:本案属于自然人犯罪。主要理由如下:
所谓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其目的是为单位的整体利益,获利所得归单位所有。在企业的承包经营活动中,如果发包单位对承包单位不进行任何投资,或投资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部抽回,发包单位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不参与利润分成,也不参与承包单位的财务管理,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承包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通常所说的“硬承包”。在这样的情况下,承包单位就具备了个体的性质。在本案中,沈某、郭某在承包经营中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仅交纳一定管理费及房租等,形成的债权债务均由其个人承担,同时犯罪所得的绝大部分赃款被用于挥霍及出逃等,不符合意志整体性和利益团体性的单位犯罪特征,应以个人犯罪认定。
23.
本案应以何罪定性?正确答案:沈某和郭某构成票据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票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本案中,沈某和郭某不仅出具空头支票用来支付货款,而且以A公司空白的、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为抵押骗取货物,分别满足了票据诈骗罪的两种法定行为方式: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的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另外沈某和郭某出售骗取的货物得到的货款均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和挥霍,充分表明其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可以认定沈某和郭某构成了票据诈骗罪。
其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同属诈骗类犯罪,在主观方面都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客观方面均要求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在犯罪客体方面,票据诈骗罪侵犯的是票据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合同管理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在犯罪客观方面,票据诈骗罪的核心是虚构票据事实或隐瞒票据真相,通过实施票据行为进行诈骗活动;合同诈骗罪则主要表现为虚构合同事实或者隐瞒合同真相,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欺骗对方当事人。在本案中,沈某和郭某签订购销合同、并签发空头支票及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支付货款诈骗财物的,不仅构成了票据诈骗罪,同时也构成了合同诈骗罪。
最后,依照刑法理论和刑法规定,在合同诈骗过程中以价值基础不真实的票据伪为给付,同时符合合同诈骗罪和票据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构成法条竞合,应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处理,也即依票据诈骗罪定罪量刑。故在本案中应认定沈某和郭某成立票据诈骗罪。另外二人存在共谋和共同的实行行为,因此成立共同犯罪。
24.
郭某是否成立自首?正确答案:郭某不成立自首。自首是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依照相关司法解释,自动投案包括“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情形,“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于共同犯罪人来说不仅要求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要求其供述所知的同案犯。在本案中,郭某虽然自动投案,且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但由于没有供述同案犯沈某,因此不成立自首。[考点]票据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法条竞合;单位犯罪;自首
25.
甲在2008年10月15日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行驶途中,行人乙拦车要求搭乘,甲同意。甲见乙提包内有巨额现金,遂起意图财。行驶到某偏僻处时,甲谎称发生故障,请乙下车帮助推车。乙将手提包放在面包车座位上,然后下车。甲乘机发动面包车欲逃。乙察觉出甲的意图后,紧抓住车门不放,被面包车拖行10余米。甲见乙仍不松手并跟着车跑,便加速疾驶,使乙摔倒在地,造成重伤。乙报警后,公安机关根据汽车号牌将甲查获。
讯问过程中,虽有乙的指认并查获赃物,但甲拒不交待。侦查人员丙、丁对此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在这种情况下,甲供述了以上犯罪事实,同时还交待了其在B市所犯的以下罪行:2008年6月的一天,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级男生,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生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酒。在交款时,甲声称未带够钱,将男生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生带走。商店老板以为男生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天天。公安机关查明,甲身边确有若干与甲骗来的炯酒名称相同的烟酒,但未能查找到商店老板和男生。
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甲称其认罪口供均系侦查人员丙、丁对他刑讯逼供所致,推翻了以前所有的有罪供述。经检察人员调查核实,确认了侦查人员丙、丁对甲刑讯逼供的事实。
问题:请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例中甲、丙、丁的各种行为及相关事实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正确答案:(1)甲开走他人面包车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即使面包车没有锁,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该车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而非遗忘物。
《刑法》第264条规定了盗窃罪,该条指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据此,盗窃罪可以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在本案中,甲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的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盗取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
(2)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甲虽然开始打算实施抢夺,但在乙抓住车门不放时,甲加速行驶的行为已经属于暴力行为,因而不是转化型抢劫,而应直接认定为抢劫罪,而且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刑法》第263条规定了抢劫罪,该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甲的暴力获取财产的行为构成抢劫,同时暴力行为导致乙重伤,属于结果加重犯。
(3)甲对男生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属于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
《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据此,拐骗儿童罪,指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其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40条的规定,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之一的。但甲在将男生留在商店时并无出卖的故意,也不会造成出卖的后果,只是想骗取老板的信任从而得到高档烟酒,因而是诈骗行为。
(4)甲对商店老板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捏造事实、隐瞒真相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5)丙、丁对甲的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
《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在本案中,丙丁在讯问甲的过程中,因甲拒不交待,丙丁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丙丁作为司法工作人员,为了逼取口供而对犯罪嫌疑人甲使用肉刑致其轻伤,符合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刑讯逼供罪。
(6)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1款规定,虽然甲翻供,但对于甲盗窃面包车、抢劫乙的巨额财物的犯罪行为仍可认定,但拐骗儿童罪、诈骗罪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因而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7)因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
《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如上所述,因拐骗儿童罪、诈骗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考点]盗窃罪;抢劫罪及其结果加重犯;拐骗儿童罪与拐卖儿童罪;诈骗罪;刑讯逼供罪;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特别自首
某施工单位包工头周某(中国籍)经营数年,家底颇丰,一心出国希望看到西方之灯红酒绿的世界,以决定是否移民国外。遂向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王某献上红包2万元,使其违规办理了出国手续。在开往M国的我国国际列车上,途经L国时,周某因与同行的李某发生口角,并殴打李某致其轻伤。不久因周某在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其承建的一座礼堂坍塌,死伤近百人,损失近千万余元。为逃避制裁,周某找到同乡武某(某公司经理)商议对策,恰逢武某因倒卖许可证和走私文物(将国内文物走私出境)事发被公安机关调查,武某提出让周某先到其在边境的一远亲家暂避。行前武某交给周某2万元作路费,并请周某将自己倒卖许可证和走私的凭据一并带走,悄悄销毁。周某走后,武某恐事情败露,难逃法网,遂命其表弟郑某带刘、黄二人(均系刑满释放人员)在途中将周某干掉。郑闻言色变,说此举有杀身之祸,劝武某放弃。武某诡称郑某只需将自己的一亲笔信带给刘、黄二人,并随其找周某,不必郑某动手。郑某默许,于是武某当着郑某的面写了信,并给郑某3万元,打发郑某上路。郑某在途中将武某的信交给刘、黄二人,假说自己有急事,一切事情可与武某直接联络,遂于中途下车。刘、黄二人找到周某,欲施毒手,经周某苦苦哀求并许以重金,遂放过周某。刘、黄返回后谎称事毕,按事先约定各从武某处得“赏金5万元”。事后,武某发现周某未死,便找到刘、黄,要求二人返还“赏金”,刘、黄二人非但不给,还威胁武某,再各给二人一人10万元,否则便向公安机关告发武某。武某不得已,只得给了刘、黄20万元。
问题:26.
周某的行为触犯了什么罪名?正确答案:周某触犯的罪名有:行贿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帮助毁灭证据罪、故意伤害罪,应予并罚。
27.
周某所在的单位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构成何罪?如不构成,说明理由。正确答案:构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纯正的单位犯罪,实行单罚制,只处罚直接责任人。
28.
针对周某在国际列车上的行为,我国是否具有管辖权?如果有,可根据何种原则进行管辖,为什么?如没有,说明理由。正确答案:我国具有管辖权。由于周某是中国公民,可以根据属人原则进行管辖。但是不能根据属地原则进行管辖,因为国际列车不是我国的延伸领土。
29.
如果周某是我国公务员,针对其在国际列车上的行为,是否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正确答案:如果周某是国家工作人员,对于其在国外触犯我国刑法的行为,必须追究刑事责任。
30.
武某的行为触犯了什么罪名?正确答案:武某的行为触犯的罪名有:非法经营罪、走私文物罪、窝藏罪、故意杀人罪,其中故意杀人罪属于未遂形态,以上数罪应予并罚。
31.
郑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正确答案:郑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其明知武某的杀人犯罪故意并为其传递信息,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属于未遂形态。
32.
经周某哀求并许以重金,刘、黄二人最终放过了周某,刘、黄二人的这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构成何罪?应当如何处罚(仪要求回答处罚原则)?正确答案:构成犯罪,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应当免除处罚。
33.
刘、黄二人从武某处各取得5万元“赏金”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构成何罪?正确答案:构成犯罪,构成诈骗罪。
34.
刘、黄二人以告发相威胁,要求武某给二人20万元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构成何罪?正确答案:构成犯罪,构成敲诈勒索罪。[考点]行贿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与处罚;属人管辖;非法经营罪;走私文物罪;窝藏罪;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数罪并罚
2008年3月,曾某因无力偿还炒股时向黄某借的20万元,遂产生保险诈骗的念头,并于2008年2月12日至25日间,在三家保险公司以自己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投保了保险金额为5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为了达到诈骗上述保险金的目的,曾某找到黄某,劝说黄某砍掉他的双脚,用以向保险公司诈骗,并承诺将所得高额保险金中的25万元用于偿还黄某的20万元本金及红利。黄某在曾某的多次劝说下答应与曾某一起实施保险诈骗。2008年4月17日晚21时许,黄某用随身携带的砍刀将曾某双下肢膝盖以下脚踝以上的部位砍断,之后,黄某逃离现场。曾某在黄某离开后呼救,被周围群众发现后报警。曾某向公安机关、保险公司谎称自己是被三名陌生男子抢劫时砍去双脚,以期获得保险赔偿。2008年6月13日与15日,黄某、曾某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即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医鉴定,曾某的伤情程度属重伤,伤残评定为三级。
请根据以上案情,回答以下问题:35.
黄某和曾某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若构成,其具体形态如何?正确答案:黄某和曾某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具体形态为犯罪预备。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依照法律规定,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违反保险法规定,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本案中,曾某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伙同他人故意造成伤残,企图骗取数额特别巨大的保险金,其行为已构成保险诈骗罪。
其次,尽管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但这只是从单独犯罪的角度而言的。在共同犯罪的情形下,任何人明知被保险人意欲自伤后骗取保险金而仍为其提供帮助行为的,包括帮助其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尽管该帮助人未参与帮助其进行索赔等事项的,根据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也可成立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在本案中,黄某虽不具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主体资格,但其明知曾某意图实施保险诈骗,仍帮助其完成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共同为曾某着手实施保险诈骗制造条件,可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最后,保险诈骗罪是直接故意犯罪,其既遂标准是实际骗得保险金,而其着手的标准是向保险公司进行虚假索赔,因此为了进行虚假索赔而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只是保险诈骗的预备行为。在本案中,黄某和曾某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即被公安机关抓获,因此应认定二人尚未着手实施保险诈骗,只能构成保险诈骗罪的预备犯。所以曾某和黄某构成保险诈骗罪(预备)的共同犯罪。
36.
黄某是否要对曾某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正确答案:黄某需要对曾某的重伤承担责任,构成故意伤害罪。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黄某在曾某的请求下持砍刀将曾某的双脚砍断致重伤,已经完全具备了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只要没有法定的阻却犯罪的事由,就应当认定黄某成立故意伤害罪。
其次,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只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才属于法定的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行为人才不负刑事责任。尽管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被害人承诺在某些情形下也可排除行为的违法性,但同时也认为生命、健康等重要的法益并不包含在被害人承诺的有效范围之内。因此应被害人邀请而实施的杀、伤被害人或帮助杀、伤被害人的行为,如实施安乐死、杀死被害人,伤残被害人、帮助自杀、自残等,因不具有法定的排除犯罪性行为的属性,本质上仍然是犯罪行为,行为人仍应负刑事责任。
37.
曾某是否要对自己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正确答案:曾某不用为自己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尽管曾某指使黄某将自己的双脚砍断,与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庄园装修与物业管理协议范本
- 2024年简单租房协议书范本
- 弱电工程设计合同范例
- 借用产品协议书模板
- 业主与设计师的房屋结构优化咨询协议
- 房地产合同注意事项全面梳理
- 电脑速记培训合作框架协议
- 课程设计外观模式的实例
- 质押借款合同格式
- 劳务合同范文大全
- 小学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计划、安排、记录汇编
-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件
- 倍的认识(刘松)
- C++语言基础知识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结合治疗
- 重大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课件
- 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方案 精品
- DB15T 389-2021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认识11~20各数》(第1课时) 苏教版 (共19张PPT)
-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