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分类模拟题73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对甲、乙、丙、丁四人的说法,哪一项的表述是正确的?______A.甲(15周岁)参与拐卖妇女的犯罪组织,在运送妇女时(江南博哥)导致妇女三人死亡。甲不构成犯罪B.乙(14周岁)在盗窃时,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致人重伤。乙不构成犯罪C.丙(14周岁)明知破坏他人的汽车会导致多人死亡,仍然破坏了他人汽车的刹车装置,引起3人死亡。丙不构成犯罪D.丁(15周岁)帮助他人抢劫。丁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A[考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解析]15周岁的人过失致人死亡,不成立犯罪,A项入选。B项不当选,乙成立故意伤害罪。C项不当选,丙构成故意杀人罪。D项不当选,14至16周岁的人所犯八种犯罪,既可以是实行犯,也可以是帮助犯、教唆犯。帮助犯、教唆犯也要承担刑事责任。
2.
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______A.甲教唆乙射杀丙左边的一条狗(曾咬伤甲),乙因枪法欠佳,结果杀死了丙,则甲乙定性为: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B.甲教唆乙射杀草丛中的丙,乙实施射杀行为,因丙暂时离开不在,结果只杀死丙的名犬,则甲乙定性为:甲(教唆犯)乙(实行犯)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同犯罪,乙射杀名犬的行为不构成犯罪C.甲(以杀害为目的)约乙共同对丙实施暴力,乙误以为伤害,结果致丙死亡,则甲乙定性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既遂),甲乙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D.甲乙共谋杀害丙(博物馆工作),并同时举枪射杀丙,结果甲击中国家珍贵文物,乙未击中任何目标,则甲乙定性为: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犯罪,甲击毁文物的行为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正确答案:D[考点]刑法事实认识错误[解析]A项不当选,杀狗行为,非犯罪行为,杀狗而射杀人的主观状态为过失;B项不当选,乙过失射杀名犬,刑法分则未规定过失损毁财物罪;C项不当选,部分犯罪共同说观点;D项当选,甲击毁文物的行为构成过失损毁文物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3.
朱某,是某国有企业的厂长,他利用职务的便利贪污了厂里大量的公款。后来该厂糟糕的业绩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重视,他们决定派人前来查账,并提前通知了朱某。朱某心中害怕,便决定趁深夜将厂里的账簿烧毁。在将会计室点燃之后,朱某发现会计卢某在屋内,但由于实在害怕账目被查,没有声张,转身回去了。后卢某被火烧死。则朱某对卢某的死亡有一种怎样的心理态度?______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正确答案:A[考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解析]本案特殊之处在于:放火之前朱某并不知道卢某在屋,但在放火之后,朱某意识到这一点,但却未作反应。应当注意的是,判断朱某的主观心态,不能仅看其放火之时的认识内容和意志内容。在发现卢某之后,朱某完全可以采取自己灭火、呼唤他人灭火或者帮助卢某逃脱等方式对卢某给予救助,但他为了毁灭自己的罪证却选择了听之任之,这种心理态度是典型的间接故意。即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却放任其发生。当然,在本案中认定朱某的主观心态为间接故意,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就是卢某被火烧死并非是必然发生的。若更换题干条件,例如不是在工厂的会计室,而是在荒郊野外,同时被烧房屋非常密闭,房屋门被锁牢等,就不能再认定朱某基于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因为这种情形下卢某死亡的结果必然发生,所以不存在放任的余地。总之,区分间接故意和直接故意应从认识和意志两方面进行。本题选A。
4.
路某有驾驶执照,某日开车带他7岁的外甥张某外出,并让张某坐在副驾驶座上。后张某吵着要吃零食,路某便驾车到一商店,并下车去买东西。考虑到一小会儿就会回来,路某并没有熄灭发动机。张某便到驾驶座上学着路某的样子,发动汽车前行,行人发现后大叫。路某听到叫声赶出来,发现这一场景后拼命追赶车辆,但最终车辆还是将一名老年妇女撞死。路某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______A.不应承担责任,该案属于意外事件B.不应承担责任,该案属于不可抗力C.应当承担责任,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应当承担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正确答案:C[考点]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分[解析]本案特殊之处在于:结果发生之时,路某不可能避免结果发生。但是否可以此为理由主张免责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下车之时,路某是有能力避免最终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另外,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路某可以预见到张某可能驾驶车辆并造成危险处境。因为张某就在副驾驶座,同时又只有7岁,尚未形成安全意识。那么在可能预见危害结果的状况下路某显然没有预见,所以其主观心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A和B都是错误的。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且一般针对开车的人,故路某的行为不构成该罪。因此应认定路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答案是C。
5.
关于不作为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路遇张三正在持刀抢劫李女,甲上前与张三搏斗并夺下匕首刺中张三,张三倒地血流不止,恳请甲予以救助,甲没有理睬护送李女回家,张三因失血过多致死。甲构成不作为犯罪B.乙发现一直在附近挨家挨户乞讨的戊站在自己家门口要饭,就好心请他到自己家里吃饭,结果戊进入房间后,乙发现戊是身体极为虚弱的需要照料的人,但未对之进行照料,2小时后又将戊撵出房间,放到过道内,戊4小时后被他人发现,送到医院后很快死亡,乙成立不作为犯罪C.丙警察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数个歹徒正在伤害一年轻女子,丙感觉现在社会整体治安环境不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免以后遭报复,迅速到另一条街巡逻,该女子被杀害。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丁酒后驾车行驶至一偏僻路段肇事,致人倒地昏迷,丁明知晚上若不救助被害人,被害人很可能会被来往车辆碾死,但是为了逃避处罚,匆忙逃离,被害人终被其他车辆碾死。丁仅成立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正确答案:B[考点]不作为犯罪[解析]A项错误,正当防卫行为不属于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
B项正确,基于自愿(合同与自愿接受等)而产生的保护义务,也是作为义务的来源。在法益处于无助或者脆弱状态时,行为人自愿承担保护义务,使法益的保护依存于行为人时。行为人必须继续承担保护义务。因此,B项中的乙成立不作为犯罪。再如,将他人遗弃的女婴抱回家之后,就必须尽抚养义务。
C项错误,丙的行为构成渎职犯罪,与故意杀人罪不具有等价性。
D项错误,丁应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6.
赵某与王某本不认识,某晚因琐事在舞厅发生争执。事后,王某跟踪赵某到其家,采用踢门等方法,找赵某寻衅,因赵某避让而未果。次日晚,王某再次至赵某家,先是不停敲门,赵某未予理睬。王某即强行踢开赵某上锁的房门(致门锁锁舌弯曲)闯入赵某家,赵某为将王某赶出房屋持一木棍朝王某挥击,致王某头、面部挫裂伤,经法医鉴定属轻伤。则赵某的行为属于:______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防卫不适时D.假想防卫正确答案:A[考点]正当防卫[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才能实行正当防卫。即防卫行为应当以制止不法侵害、维护合法权益为目标。(2)必须是对不法侵害的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如果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行为而进行防卫就属于假想防卫。(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如果在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或者尚未开始时进行防卫就属于防卫不适时。(4)必须是针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实行正当防卫。(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如果没有满足这一限度要求就属于防卫过当。首先,在本案中,王某在赵某拒绝、阻止其进入其住宅的情况下,踢门将门锁损坏并强行闯入,表明其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并正在进行,赵某具备了实施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和时间条件,因此就不属于假想防卫和防卫不适时。其次,实施正当防卫就有可能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但只要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依法就不负刑事责任。这一限度要件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并列的判断标准:一是防卫措施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不能明显超过”,表明立法强调对防卫人所采取的防卫措施不必过于苛求。二是防卫结果不能造成重大损害。重大损害一般被认为应在重伤以上的限度内。以上两个标准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认定为防卫过当。具体说,行为人的防卫措施虽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防卫结果客观上并未造成重大损害,或者防卫结果客观上虽造成严重损害但防卫措施并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均不能认定为防卫过当。就本案而言,赵某要将王某赶出其住宅,其采取的防卫措施,虽较激烈,但还说不上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同时防卫结果仅造成王某轻伤,也没有造成重大损害,因此,赵某的防卫行为应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而非防卫过当。故应选A。
7.
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拔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属于防卫过当D.属于故意杀人正确答案:D[考点]正当防卫的认定[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相互斗殴是指参与者在其主观上的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所实施的连续相互侵害的行为。在相互斗殴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其行为不得视为正当防卫。本题中,甲乙两人的行为属于相互斗殴,因此甲不成立正当防卫,也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因此AC选项错误,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21条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形。本题中,甲不存在避险意图,也没有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属于紧急避险,B选项错误。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D选项正确,当选。本题应选D。
8.
下列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是:______A.癌症病人甲某要求丈夫对其实施“安乐死”B.乙某经被害人承诺不追究责任而将被害人手打断C.丁女同意警察钱某与之发生性关系,只要钱某将其丈夫从监狱中释放出来;但是发生性关系后,钱某并没有释放其丈夫D.丙某哄骗小孩价值千元的玩具正确答案:C[考点]被害人承诺[解析]依承诺(同意)排除犯罪人刑事责任的行为,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二是承诺(同意)是出于被害者的真实意志,不是受胁迫、欺骗;三是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力;四是必须存在现实的承诺;五是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六是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
9.
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正确答案:B[考点]紧急避险[解析]避险意图是紧急避险成立的主观要件,即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主观上是为了救火,属于“为了使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有报复动机并不影响避险意图的成立,A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个合法权益而保全另一合法权益,所以对于紧急避险的可行性必须严格限制。只有在不得已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时,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甲的仓库边虽然有其他的鱼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火势紧急,无论从哪一家鱼塘抽水,都会造成损失,因此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的避险行为。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要求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其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对于财产权益而言,不允许为了保护较小的财产权益而牺牲另一个较大的财产权益,乙鱼塘鱼苗的价值和甲仓库商品的价值相当,不应认为超过必要限度,C的说法是错误的。甲选择用乙鱼塘的水灭火是在不得已情形下实施的,所以甲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对于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不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
10.
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______A.在抢劫犯罪的情况下,行为已经既遂时,就不存在正当防卫,如果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则属于事后防卫B.甲和乙有宿怨,甲故意用枪射杀乙,乙也刚好准备用事先藏好的砍刀杀甲,甲把乙射死,甲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C.甲给乙服用麻醉药后抢劫乙的财物,刚好被乙的丈夫发现,乙的丈夫抄起木棍将甲殴打致死,乙的丈夫的行为构成无过当防卫D.甲正在劫持汽车,乘客乙趁其不备将甲杀死,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正确答案:D[考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特殊防卫[解析]A在抢劫罪中,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如果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要理解“当场”的含义;B行为人缺乏正当防卫意识,属于典型的“互殴”,因此不属于正当防卫;C无过当防卫的实施限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对采取不会造成他人伤亡的麻醉方法进行抢劫的不法侵害,不能适用无过当防卫;D劫持汽车应属于“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11.
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剌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______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A[考点]正当防卫的时间要求和限度要求[解析]《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一款即规定了特殊防卫权(也称无限防卫权、无过当防卫权)。在本案中,乙手持匕首欲伤害张某,甲为了制止乙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用扁担将其打昏,没有超出制止乙的不法侵害的必要限度,所以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构成要求“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这是正当防卫的时间要件。在甲将乙打昏在地之后,乙已经丧失了继续进行不法侵害的能力,故不法侵害已经结束,而张某用石头将乙砸死,属于事后防卫,不能构成正当防卫。实际上,张某主观上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故选择A。
12.
下列关于特殊防卫权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甲深夜闯入年轻妇女乙家,要求与乙发生关系遭受拒绝,于是拔刀威胁,如果乙不从就刺她。这时乙口头表示同意并往床上退,甲以为得逞,便向乙走去,乙从身后的床上操起一把大剪刀朝甲腹部猛捅数次,致其死亡。乙的行为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B.妇女甲为饿死自己刚出生的婴儿,而故意连续两天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该婴儿啼哭不止,邻居乙见此情景,遂殴打甲,致其死亡,乙的行为属于行使无限防卫权,不应当负刑事责任C.甲绑架乙,偶然从现场经过的丙为救乙,用砖头砸死了甲救出了乙,丙不是不法侵害的受害人,不能行使无过当防卫权D.在列车上同座的甲发现乙有钱,就在其喝的茶水中投放安眠药,乙在几分钟后沉沉睡去,甲伸手去翻乙的手提包。恰逢乙的丈夫丙回来,于是上前将甲一刀捅死,丙的行为并未超过正当防卫的限度正确答案:A[考点]特殊防卫权[解析]A甲正在实施强奸的暴力犯罪,乙用剪刀刺甲致其死亡并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B甲并没有实施暴力性的杀人行为,对其不可以实施无过限防卫,造成危害后果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C为了使自己或他人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实施正当防卫;D对利用麻醉方法实施抢劫的,不能使用无过限防卫权。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甲某饲养的狗某日跑出户外,看到乙某在散步,就冲上去扑咬乙某。乙某见状,捡起石头将狗砸伤。乙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收到仇人要杀死自己恐吓的信后,为了自保先将仇人杀死,后在仇人家里发现了预备谋杀的工具,此人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C.张某在火车上在同座乘客高某的水杯中放了迷药。趁高某喝后昏迷的时候,张某翻找高某的钱包。另一乘客李某发现了张某的犯罪行为,就趁张某不注意时,向张某刺了一刀。后张某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郭某与马某共同绑架了杨某。在勒索到赎金后,郭某准备杀死杨某,但马某反对。在郭某动手杀杨某时,马某趁郭某不注意,将郭某杀死。马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正确答案:D[考点]防卫过当;特殊防卫;正当防卫的对象[解析]选项A,对物防卫,不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要求的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而D项中不法侵害尚未发生,此时还不能构成正当防卫,因此B项错误。选项C,防卫过当。选项D,正确,郭某正在实施不法侵害。
14.
方某,男,是一名火车司机。某日,方某驾驶火车途中突然发现前面的铁轨被截去了一段,于是急忙刹车。但方某发现刹车竞然失去了作用。眼看火车就要脱轨,方某急忙打开火车的窗户,跳窗逃生。后火车脱轨,30余人死亡,300余人受伤。经调查:火车出发时,工作人员检查过火车的刹车,当时不存在任何问题。请问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______A.方某构成紧急避险,不用承担刑事责任B.方某构成不作为的破坏交通工具罪C.方某没有过错,不用承担刑事责任D.方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正确答案:C[考点]紧急避险的适用范围[解析]《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由此可见,火车司机方桌不可以为了避免本人危险而实施紧急避险行为,所以本案中方某跳车的行为不构成紧急避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方某一定构成犯罪。不作为犯罪要求行为人有作为义务、能作为却不作为,可见作为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本案中,方某既没有可能将铁轨连起来,也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刹车装置修好,火车脱轨已成必然。方某在整个事件中没有过错,所以他不用为火车的脱轨承担刑事责任。故选C。
15.
赵某,男,甲客轮船长。2005年10月12日,甲客轮在从A地驶向B地的途中,海上突然刮起大风,同时赵某收到强台风警报,气象台也预报说台风中心正要经过客轮航行的海域。赵某凭借自己多年航海经验决定抛弃旅客携带的大量贵重货物(价值一百万元人民币),以减轻重量,保护广大旅客的生命安全。结果台风接近该海域时突然调转方向,并没有威胁到客轮的安全。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哪一个?______A.赵某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不用承担刑事责任B.赵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C.赵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不用承担刑事责任D.赵某的行为属于过失行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正确答案:B[考点]紧急避险的时间要件[解析]根据《刑法》第21条的规定,紧急避险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方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由此可见,只有针对正在发生的实际危险,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会构成避险不适时。所谓“实际危险正在发生”,即指实际危险已经开始但尚未结束。在本案中,台风没来之前赵某就凭借自己的判断预先实施了避险措施,这就属于避险不适时中的事前避险情形。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事前避险行为成立故意犯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结果,仍然放任其发生。也有个别学者认为事前避险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但即使是这些学者也认为,在行为人清楚地认识到危险尚未出现时采取避险措施,只能构成故意犯罪。本案中,赵某推测台风将要到来,但也非常清楚台风还没有来,所以其事前避险行为只能被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故B正确。
16.
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______A.故意伤害罪B.正当防卫C.防卫不适时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正确答案:B[考点]预先安放“危险装置”与正当防卫[解析]在实践中一般认为,预先安放“危险装置”,只要是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只要不造成公共安全的威胁,就可以认定为成立正当防卫。
17.
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A.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客观上可以是作为或不作为,但主观上必须有故意或过失B.甲故意唆使邻居乙(不知情)饲养的狗追咬仇人丙,丙将狗打死。丙的行为对甲而言是正当防卫,对乙而言是紧急避险,发生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竞合C.甲入室对乙女使用迷药致其昏迷实施奸淫,乙父回家发现甲正侮辱自己的女儿,随手拿起一根棍子自背后朝甲头部砸去致甲死亡,乙父行使的是特殊正当防卫权,不是防卫过当D.甲(15岁)教唆乙(17岁)故意伤害丙(15岁),乙对丙实施殴打行为,丙无法忍受疼痛将在一边教唆的甲打成轻伤,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正确答案:B[考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解析]A项错误,不法侵害可以是无罪过事件;B项正确,当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存在竞合情形,优先认定为正当防卫;C项错误,采用使被害人昏醉的手段而强奸、抢劫等,因不具有严重的暴力程度,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D项错误,防卫对象只能针对不法侵害的实施者进行。
18.
关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______A.甲以为作为家长,干涉自己女儿的婚事,是合法的,因此采用暴力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甲因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因此无罪B.乙以为与他人同居是合法行为,因此与军人的妻子同居。乙因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因此无罪C.丙以为事实婚姻不属于重婚,因此与他人的妻子结成事实婚姻。丙因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因此无罪D.丁以为身为商场保安,有权搜查他人身体,因此强行搜查顾客身体。丁因为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所以有罪正确答案:D[考点]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解析]ABC三种情形都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因此都不能成为排除犯罪的事由,都应作犯罪处理。
19.
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均属防卫过当B.由于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而非危害人身安全犯罪,所以,对于武装叛乱、暴乱犯罪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D.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紧急避险正确答案:C[考点]特殊防卫;义务冲突[解析]根据《刑法》第20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在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暴力犯罪以外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时。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A项错误。B项中的武装叛乱、暴乱罪,也可能出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形,因而“对其不可能实行特殊正当防卫”的说法错误。根据《刑法》第21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D项中律师面临义务冲突(辩护义务与维护他人隐私权义务),应当衡量利益轻重,不必然构成紧急避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对象为妇女、儿童的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39岁的妇女甲猥亵13岁女孩的行为,不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B.王某(男)与张某(女)合谋,将张某卖到西北农村为妻,得款后张某再伺机逃走。王某与张某都构成拐卖妇女罪C.乙绑架儿童,然后卖给他人做子女,不构成绑架罪D.丙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并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后来因为该妇女总是不从,就将其卖给了邻县的单身汉丁。因为丙构成拐卖妇女罪,对其发生的强奸行为,就不再单独定罪正确答案:AC[考点]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及相关的以妇女、儿童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解析]我国《刑法》第241条第2~5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A项构成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侮辱罪的行为对象不包括儿童;B项俗称“放鹰”,拐卖妇女为假,诈骗为真,构成诈骗罪;C项构成拐卖儿童罪;D项的强奸罪,需要单独定罪,因为强奸行为在收买行为之后拐卖行为之前,不能被拐卖妇女罪吸收,应与拐卖妇女罪一起数罪并罚。
2.
以下属于犯意转化的是:______A.甲准备到某富商家去抢劫财物,结果发现该富商家没人,就将保险柜撬开取走大量现金B.乙潜入一居民家实施盗窃后,发现女主人貌美就对其实施了强奸行为C.丙以强奸的故意对某女实施暴力后,发现该女实在太丑,就放弃奸淫,将其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D.丁欲杀死仇人,在用铁棒击打仇人过程中,心想做人还是不要太绝,就其打成重伤正确答案:AD[考点]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的区别[解析]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的主要区别在于:(1)前一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停止下来。犯意转化是前一犯罪行为正在继续进行过程中的犯意变更;另起犯意是前一阶段犯罪已停止而又起意实施别的犯罪;(2)犯意转化仍然是针对同一对象实施;另起犯意则既可以针对同一对象也可以针对另一不同对象;(3)犯意转化情况下前后所侵害的法益是同一或同类;另起犯意情况下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相同的。本题BC两项都是另起犯意,构成数罪。
3.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正确答案:BCD[考点]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不作为犯是具有作为义务的行为人在能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A选项,只有在行为人履行义务可以避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不作为才可能成立犯罪,而A项中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所以不成立不作为犯。B选项,行为人基于先行行为产生了救助义务,“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的表述意味着具有结果回避的可能性,具有救助义务且可能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导致死亡结果发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选项,甲带小孩出门,负有保护小孩安全的义务,在小孩遇到危险时负有救助的义务,其不履行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D选项,甲负有看护仓库的职责,在起火能够扑救时,其负有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其不履行义务反而逃跑,是不作为犯,因此BCD正确,应选。
4.
以下关于认识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行为人误将食盐当作毒品加以贩卖,构成贩卖毒品罪未遂B.行为人误将甲当作富豪的儿子加以绑架,发现错误后,将甲释放,构成绑架罪未遂C.行为人在黑暗中误将乙(男性)当作女性欲实施强奸,发现错误后将其释放,则构成强奸罪未遂D.行为人欲毒害丙,却将丁的水杯误认为是丙的水杯,并在其中下毒,结果造成丁被毒死,则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正确答案:ACD[考点]刑法中的错误;犯罪的形态[解析]A属于对象认识错误,构成未遂;B属于同种对象的认识错误,不影响既遂的成立,绑架罪只要实施绑架行为并已得手就构成既遂;C属于对象不能犯,成立未遂;D也属于同一法律条文内对象认识错误,不影响既遂的成立,只要符合该罪名的犯罪构成,即成立既遂。
5.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项是不正确的?______A.死刑犯甲在5小时后将被执行绞刑,然而刚过2小时,被害人的哥哥乙突然冲到行刑台,按动按钮,甲立刻被绞死。乙的行为与甲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甲为了拿乙(18周岁)取乐,扔了一百元到湖里,乙跳入湖中捡拾,被淹死,乙的死亡与甲具有因果关系C.甲使用暴力强奸妇女,妇女反抗中认出是甲,对甲说:“其实我心里早就喜欢你!”随后两人发生关系。甲的暴力行为与发生性行为这一结果具有因果关系D.甲对乙说:“你如果不给我10万元,我就将你的贪污事实告到检察院!”乙对此问心无愧,但因同情甲便给了甲1万元。甲的敲诈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确答案:BCD[考点]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解析]A项正确,假定的因果关系,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B项错误,乙已满18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其跳入湖中的行为属于其自身意志支配,故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项错误,因为甲没有违背妇女意愿,所以没有因果关系。D项错误,乙不是基于恐惧心理交付财物,所以没有因果关系。
6.
关于特殊主体下列哪些提法是正确的?______A.贪污罪的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自利用了本人的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财产的,根据主犯的身份认定犯罪的性质B.特殊主体的犯罪意味着没有该特殊主体身份的人不可能构成该罪的实行犯,但是可以构成帮助犯或者教唆犯C.公安王某利用职务之便,向煤矿老板索要炸药炸鱼,致使水库决堤,造成严重损失,该犯罪是特殊主体的犯罪D.境外黑社会组织成员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正确答案:ABD[考点]特殊主体理论[解析]特殊主体是某些具体犯罪所要求的特殊身份。特殊主体可以是终身的,也可以是临时的;但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在犯罪之前就具有这种特殊身份,而非在犯罪活动或者犯罪组织中获得的特殊地位。C项中王某致使水库决水与其本身的身份无关。
7.
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甲深夜尾随妇女王某,待其行至没有路灯的路段时欲将其强行奸淫,王某拼命挣扎反抗,结果不慎跑到马路中央并被过往的车辆撞死。则甲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B.乙开枪射击鲁某,没有击中,但鲁某素来胆小,被枪声惊吓以致死亡。则乙的行为与鲁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C.丙将肖某打成重伤,肖某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后认为其伤势已致命。但就在医生要对肖某实施手术之际,医院发生地震,肖某被震落的吊灯砸死。则丙的行为与肖某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丁将罗某约到山上并欲将其杀害,对罗某一顿暴打后丁见其失去知觉以为其已经死亡,便下山逃跑。但罗某在一段时间后清醒,不过由于精神恍惚,在下山时摔死。则丁的行为与罗某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正确答案:ACD[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解析]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非常复杂,以上四种情形都是因果关系判断中遇到的特殊情形。B选项中在乙的行为与鲁某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其他介入因素,故应认定其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而B选项是错误的。而其他几个选项中都有其他因素介入。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被中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及与先前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介入因素是异常的还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于还是从属于先前行为的。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独立于先前行为的,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中断而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C中医院的地震非常意外,也独立于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故应认定因果关系已经断绝。不过A中甲的强奸行为直接导致被害人跑到马路中央,而跑到马路中央并被过往车辆撞死都并不属于异常的介入因素,都是甲可预料的,故应肯定甲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中罗某在山上被打昏并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下山以致摔死,这些介入因素也不是异常的,同时也是与丁之前的打击行为密切相关的,故也应认定他们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本题的答案是ACD。
8.
关于过失犯罪,下列哪些说法正确?______A.认定过失犯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对于该行为不具有犯罪的故意B.所有的过失犯罪都以事实上发生法定的损害结果为要件,因此,可以说过失犯罪没有行为犯、危险犯的类型C.过失犯罪,不存在预备、未遂等特殊形态D.过失犯罪的实质是认识错误正确答案:ABCD[考点]过失犯罪[解析]根据《刑法》第15条的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通常发生在过失的一瞬间,甚至行为人尚未意识到,就已经发生了危害后果,故不存在预备、未遂等特殊形态,过失犯罪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是对是否转化为现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导致了结果发生,因此,过失犯罪的实质是认识错误,故ABCD皆正确。
9.
关于故意与违法性的认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甲误以为买卖黄金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仍买卖黄金,但事实上该行为不违反《刑法》。甲有犯罪故意,成立犯罪未遂B.甲误以为自己盗窃枪支的行为仅成立盗窃罪。甲对《刑法》规定存在认识错误,因而无盗窃枪支罪的犯罪故意,对甲的量刑不能重于盗窃罪C.甲拘禁吸毒的陈某数日。甲认识到其行为剥夺了陈某的自由,但误以为《刑法》不禁止普通公民实施强制戒毒行为。甲有犯罪故意,应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D.甲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不知是否违反《刑法》,遂请教中学语文教师乙,被告知不违法后,甲实施了该行为。但事实上《刑法》禁止该行为。乙的回答不影响甲成立故意犯罪正确答案:CD[考点]故意;违法性[解析]买卖黄金的行为不违反刑法,不构成犯罪,因此即使行为人存在违法性认识错误,也不构成犯罪,更不构成犯罪未遂,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甲对法律规定是否有准确认识,并不影响对于甲行为的定性。如果甲主观上认识到盗窃的对象是枪支,有盗窃枪支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盗窃枪支的行为,就可以盗窃枪支罪追究甲的刑事责任。B的说法是错误的;C选项,甲主观上有拘禁他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拘禁的行为,其犯罪动机及对于行为违法性的认识并不影响其行为成立非法拘禁罪。C的说法是正确的;D选项,甲已认识到行为是有害的,只是对行为是否违反刑法产生了错误认识,这并不影响依照刑法追究甲的刑事责任。D的选项是正确的。
10.
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______A.甲的玩忽职守行为虽然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但在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就不存在罪过B.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甲翻墙入院欲毒杀乙的名犬以泄愤,不料该犬对甲扔出的含毒肉块不予理会,直扑甲身,情急之下甲拔刀刺杀该犬。甲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属于意外事件D.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既可能是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也可能只是发生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正确答案:ACD[考点]认识错误;疏忽大意的过失[解析]本题是对犯罪主观方面的考查,包括行为人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A选项,玩忽职守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是客观要件。行为人尽管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只要知道自己应当履行职责、且有条件和能力履行职责,但违背职责没有履行,导致重大损失,就认为行为人具有犯罪过失,即是否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影响罪过的认定。因此A选项错误。应选。
B选项,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甲的客观行为是故意杀人未遂和故意毁坏财物既遂,根据法定符合说,在重罪处罚未遂犯,且重罪的未遂犯重于轻罪的既遂犯,应以重罪的未遂犯论处。故意杀人未遂重于故意毁坏财物既遂,因此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B选项正确。本题选非,不选。
C选项,甲投放含毒肉块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结果,而是由拔刀刺杀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因此C选项错误,应选。
D选项,疏忽大意过失应预见的结果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在过失致人死亡时,行为人所应当预见的是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而不能是其他结果,因此D选项错误,应选。
11.
萧某患有病理性醉酒疾病,在发病时,常有举止失控、失忆等症状。在得知患有此病后,萧某极少饮酒。2008年2月23日,萧某参加同学聚会,在朋友的劝说下,喝了400毫升高度白酒。为防止酒后发生意外,萧某在饮酒前嘱咐同学霍某吃完饭后将其送回家中。聚会结束后,霍某送萧某回到家中后离开。进屋后,萧某妻子蒋某责怪他不应该喝这么多酒,萧某与之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萧某双手勒住蒋某颈部,致其窒息死亡。萧某酒醒后,称对杀妻之事无任何记忆。经鉴定,萧某在杀害蒋某时正处于病理性醉酒发病阶段。那么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______A.萧某的行为无罪B.萧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C.萧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萧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正确答案:ABD[考点]病理性醉酒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解析]病理性醉酒属于一种精神疾病,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病理性醉酒的行为人仍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是因为:尽管在发病之时行为人亦无能为力,但他完全可以通过控制先行行为达到控制结果行为的目的。从本案中可以看出,萧某已知自己患有病理性醉酒疾病,在饮酒前嘱咐霍某将其送回家中,可见萧某在大量饮酒前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发生病理性醉酒时可能会实施危害行为,但其轻信能够避免,使自己陷入失去辨认控制能力的状态,实施了杀害蒋某的行为。由此可见,萧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故C正确,ABD错误。
12.
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下列陈述错误的有:______A.甲1992年2月1日出生,2008年4月3日过失致人死亡。甲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B.14周岁的乙绑架邻居4岁小孩,向小孩父母索要8000元钱。后未能达到目的,便将小孩残忍的溺死。应以绑架罪追究乙的刑事责任C.17周岁的丙对同学故意伤害造成轻微伤,父母陪其到公安局自首。对丙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也可以不免予刑事处罚D.14周岁的丁在盗窃时,被人发现。为了逃跑,用木棍将人打成重伤。应以抢劫罪追究丁的刑事责任正确答案:ABCD[考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解析]A项,甲已到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尽管是过失犯罪,也应该承当刑事责任;B项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所以,乙的行为应构成故意杀人罪。C项中,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的后果才构成犯罪,造成轻微伤的,不是犯罪,仅是民事侵权行为。因此丙根本就不构成犯罪,当然不适用刑罚,更谈不上免予或不免予刑事处罚,故C项错误。D项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所以丁的行为应该构成故意伤害罪。
13.
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______A.15周岁的甲为了造成他人的死亡而故意破坏交通工具B.15周岁的乙,伙同他人强奸妇女后迫使卖淫C.15周岁的丙抢劫了爆炸物D.15周岁的丁故意杀人未遂正确答案:ABCD[考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解析]选项A,应选,有故意杀人行为。选项B,应选,有强奸行为。选项C,应选,抢劫爆炸物,存在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选项D,应选,有故意杀人行为。
14.
甲(18周岁)、乙(15周岁)合谋盗窃丙。甲站在丙身边掩护,乙从丙裤兜内窃得1000元后离去。后丙发现被窃,以为是身边的甲所为,遂将其抓住并要将其带到派出所。甲为脱身,拔刀将丙刺倒。乙随后返回现场,对着倒在地上的丙说“活该”,随后和甲一起逃走,丙死亡。下列说法哪些正确?______A.甲构成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B.甲构成抢劫罪C.乙与甲构成共犯D.乙不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BD[考点]刑事责任年龄[解析]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在法定的8种罪行下才负刑事责任。乙不满16周岁,而且其盗窃罪不是法定的8种罪行之一,所以乙对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在必要时,可以由政府收容管教。对于甲的行为,盗窃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故甲应认定为抢劫罪,而甲乙在盗窃上共谋,但是乙对甲的过限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故乙与甲不构成共犯。
15.
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______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正确答案:ACD[考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解析]在选项A中,甲为了抢劫使用了暴力,并且也取得了财物。但该财物是被害人章某在逃跑时不慎从身上掉下的,不是甲的暴力行为直接取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甲的暴力行为与取得财物这一结果之间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因此,A选项当选。
在选项B中,乙基于杀害的故意将程某砍伤,程某在医院治疗期间因重大医疗失误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介入他人行为,存在因果关系的中断。因此,尽管发生了程某死亡的结果,也不能认为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此可见,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不当选。
在选项C中,涉及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问题。丙与在铁路道口值班的项某聊天,项某因而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撞死。在这种情况下,项某的不作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项某具有放下栏杆的作为义务。但丙与项某聊天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则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当选。
在选项D中,同样也是存在因果关系中断问题。尽管李某受致命伤,在2小时内必死无疑,但在死亡结果发生之前,由于高某的交通肇事行为致使李某死亡,由此中断了丁的杀人行为与李某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D选项也是错误的,当选。
16.
关于法律认识的判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______A.老王的儿子小王,作恶多端,祸害一方,老王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为民除害。某一天趁小王睡觉时,老王将其勒死。老王认为小王是自己的儿子,处死逆子不犯法。老王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是无罪行为。但是老王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保护别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应承担刑事责任B.小王在马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拿回家后扔在墙角没在意,几天后打开发现里边有现金十万元。小王以为自己构成了盗窃罪,赶紧拿着钱包到公安局自首。小王将无罪行为误以为是有罪行为,其不承担刑事责任C.小王想要从事某项目的经营活动,但拿不准是否违法,于是分别给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写信咨询,后三部门都回复称是合法经营行为。于是小王放心大胆的开始了经营活动。一年后,公安局认定该行为违法。虽然小王对法律理解错误,但是也不影响法律对他行为的评价D.小王谋杀小张,后因抢救及时,小张没死。小王很高兴,以为自己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是故意伤害罪。小王是对自己行为的定性认识错误,不影响依法处罚正确答案:BD[考点]认识错误[解析]A项,老王的目的虽然是好的,但是他将有罪的行为错误判断为合法行为,这种法律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其承担刑事责任,老王应成立故意杀人罪,因此A项错误。
B项,将无罪行为误判断为有罪行为,是“假想犯罪”。对这种法律认识错误的情况,不影响法律对他的行为的评价,应以法律为准绳。选项中小王及时将捡到的钱包交到公安局,并未构成犯罪,因此B项正确。
C项,如果行为人确实因特殊情况而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危害后果,就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便不能成立犯罪。C项中,小王得到了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的合法的答复,一般人便不会质疑这种答复的正确性,也就没有违法性的认识,因此C项错误。
D项,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定性或者处罚轻重认识错误的,并不影响依照法律处罚,因此D项正确。
17.
以下关于犯罪主体的身份,说法错误的有哪些选项?______A.黄某系某村村民小组长,其利用代理村民小组组长从事本村救济款发放之机采用欺骗手段将该集体的财产1万余元占为己有,则黄某构成贪污罪B.王某系某乡政府任命的该乡卫生院院长(集体性质),在依法承担该乡医疗预防保健公司工作时,收受某药厂推销员贾某贿赂6000元,购进该厂保健药品并在全乡强制推广。王某的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C.李某系某地佛教协会工作人员,收受某工头钱款3万余元,将某处集体所有的寺院修缮工程给其承包,则李某可以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D.张某承包经营某国有公司下属部门(不具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在经营过程中,私自将该公司拨给该部门经营资金50万元挪出作为儿子出国留学经费,至案发时不能归还,则张某构成挪用公款罪正确答案:ABD[考点]犯罪主体[解析]A选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村民小组组长在非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以职务侵占罪定罪。故A项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属国家工作人员。
B选项中,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集体性质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集体性质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的,可构成受贿罪,故B项错误。
C选项中,根据《刑法》第163条规定,李某可以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故C项正确。
D选项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应当按挪用资金罪论处。故D项错误。值得注意的是,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可构成贪污罪但不可构成挪用公款罪主体。
18.
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______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B.逃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正确答案:AC[考点]不作为犯罪的认定[解析]在选项A中,《刑法》第129条规定的丢失枪支不报罪,法律责难的对象是不及时报告而不是丢失枪支。因此,该罪是不作为犯罪,选项A是正确的。在选项B中,《刑法》第201条规定的逃税罪,其本质是不履行纳税义务。但在罪状表述上,既包含了不作为方式,例如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也包含了作为方式,例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因此,我国刑法理论认为,逃税罪既可由作为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构成。选项B说只能由不作为构成是错误的。在选项C中,《刑法》第261条规定,遗弃罪是拒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这是一种纯正的不作为。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在选项D中,《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虽然设立了拒不退还的条件,但该罪的实行行为是侵占,这是一种作为。至于拒不退还只是该罪的罪量要素。因此,侵占罪是作为犯而不是不作为犯,选项D也是错误的。
19.
下列关于行为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______A.甲持枪抢劫银行,枪是甲抢劫罪的行为对象B.脱逃罪没有行为对象C.乙强奸丙,丙是乙强奸罪的行为对象D.赌博罪的行为对象是赌资正确答案:BC[考点]行为对象[解析]行为对象也叫犯罪对象,是指危害行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体或物质表现。它具有三个特点:(1)表现形式是物与人;(2)体现刑法所保护的法益;(3)必须被危害行为作用。行为对象不同于组成犯罪之物,因此赌资不是赌博罪的行为对象。行为对象也不同于犯罪工具,因此枪支不是持枪抢劫罪的行为对象。通说认为并非所有的犯罪都有行为对象,脱逃罪就是一种没有行为对象的犯罪,因为其客观表现是行为人作用于自己身体所处的状态,因而侵犯了相应的管理秩序,而这种状态并不是物或者人,不能作为行为对象。强奸罪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被强奸妇女本人正是这种权利的承载者,即强奸罪的犯罪对象。因此应当选BC。
20.
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哪些说法不正确?______A.甲盗窃其外祖母的钱财,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则甲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不能因此免除其刑事责任B.乙欲将王某扔入水池淹死,然而水池中的水很浅,王某实际上系跌落水池摔死,则乙并不存在认识错误C.丙为杀害李某而朝其射击,却击中了其身边的肖某,致肖某受伤,则丙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对象认识错误D.丁杀李某并碎尸,用塑料袋包装。对罗某谎称是鸦片,以1000元的价格托罗某运至火车站寄存柜中存放。罗某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正确答案:BCD[考点]认识错误[解析]A选项中甲误认为行为无罪但其实有罪,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以盗窃罪对其追究刑事责任。B选项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于因果关系的进程有认识错误,当然,这种认识错误并不影响对行为人行为的定罪。C选项属于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而不属于对象认识错误。D选项中罗某对自己的行为对象有错误认识,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对其不能按照帮助毁灭证据罪定罪。因此应当选BCD。
21.
甲某遭到乙某等三人的追击,并被乙某用刀刺伤。甲某急忙夺路跑走,此时,乙某等人高呼:“抓小偷!”路人丙某不明真相,上前抓住甲某。甲某一时难以挣脱,不得已将丙刺成轻伤。对甲某的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B.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C.属于假想防卫,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D.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BCD[考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意外事件的区别[解析]甲躲避不法侵害时,被见义勇为的人拦截,如果甲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人是无辜的,心里知道该人上当受骗了,使之无法脱身,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想伤害他,但是如果不伤害他行为人自己就要受伤害,于是行为人刺了该人一刀,然后跑掉。行为人主观上不是恶意的不法侵害,而是因为他的阻拦,自己处于危险的状态中,所以行为人不得已刺了他一刀,因此适用紧急避险比较合适。在本案中行为人给丙造成的是轻伤,甲避免的是重伤,没有超过法律要求的“必要限度”,属于紧急避险。
22.
冯某和李某分别是A理发店和B理发店的老板,两店相邻。某日,A店生意非常红火,B店却无人光顾。李某便将员工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教训冯某。这时,A理发店的员工朱某刚好从B理发店门前经过,随口吐了一口痰。这时,正苦于“出师无名”的李某带着B店员工冲出门来,将朱某一顿暴打。朱某连忙呼救,冯某听到后赶紧出门来看发生了什么事。B店某员工指着冯某大喊:“A店老板出来了,打他!”于是李某带着四个员工奔过来就要殴打冯某。遭到殴打的冯某想逃出重围,便举起手中的剃刀向周围一阵乱划,结果导致一人重伤,二人轻伤。那么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______A.冯某的行为属于防卫挑拨,不构成正当防卫B.冯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C.冯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D.冯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正确答案:ABD[考点]防卫过当;防卫挑拨[解析]所谓防卫挑拨,即指为了侵害对方,故意引起对方对自己进行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给对方造成侵害的行为。防卫挑拨不是正当防卫,而构成故意犯罪。本案中并不存在这一情形,故A错误。防卫过当即指防卫人超出必要限度进行防卫,防卫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另外,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定性上应根据行为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援引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进行处罚。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过失或者间接故意。在本案中,冯某在遭遇不法侵害的情形下舞动剃刀,其防卫意图是很明显的。但在李某等人仅仅使用拳脚殴打的情形下冯某却使用剃刀进行反击,并最终导致重伤的危害结果,可以认定其防卫已超过必要限度。另外,冯某举着剃刀向周围乱划,他显然已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且无论是轻伤还是重伤的结果都不违反其主观意志。由这种不顾结果挥舞利器的行为一般可以推定行为人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故C正确,B和D错误。
23.
航标船可以标示出该处的水下深度和暗礁概貌及船只航行的侧面界限,系国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为保障过往船只的航行安全而设置的交通设施。2008年3月8日,李某驾驶机动渔船靠近某航标船时,其渔船的螺旋桨被该航标船的铜缆绳缠住使渔船存在翻沉的危险,李某先是尝试持刀砍断铜缆绳,但未成功。李某又登上该航标船将铜缆绳解开后驾船驶离现场,致使该航标船顺江漂流至下游五公里处。后来沿江航道局接到群众报案后,巡查到漂流的航标船并将其及时复位。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______A.李某不构成犯罪B.李某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C.李某解开缆绳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D.李某解开缆绳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正确答案:BC[考点]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不作为的作为义务[解析]本案中渔船的螺旋桨被航标船的铜缆绳缠住,造成渔船失去动力有翻沉的危险,在此情况下,李某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及渔船,系不得已才解开了航标船铜缆绳致使航标船漂流;其次,虽然航标船流失可能会造成其他过往船舶发生倾覆、触礁等危及人身及财产的危险,且可能发生的损失要大于李某所保护的权益,但这种损失并不是现实的。从最终的结果看,李某的行为也未最终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因此,李某解开缆绳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要件,属于紧急避险。因此C正确。但是李某在实施紧急避险后,客观上造成了其他过往船只处于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状态,此时李某负有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危险状态的作为义务,比如对该航标船复位固定或报警求援,李某能履行而不履行这一义务,已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另外,破坏交通设施罪是危险犯,只要行为人的破坏行为使船只存在发生倾覆、毁坏等危险状态即可构成犯罪,所以尽管未发生严重后果,李某的行为仍然构成本罪。故B正确。
24.
以下关于正当防卫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宋某故意用枪射击李某时,李某也正好在持枪瞄准宋某实施故意杀人行为,但宋某对李某的行为一无所知,对此,宋某成立故意犯罪(未遂)B.刘某和杨某相互斗殴,杨某打不过就向刘某求饶,但刘某继续侵害,杨某出于防卫将刘某打成重伤,对此,杨某仍成立正当防卫C.甲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己不和的乙某,甲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乙某。乙某警告甲某,甲某继续唆使狗扑咬乙某。乙某边抵挡边冲到甲某面前,拿石块将甲头部砸伤,甲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乙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高某豢养的价值10万元的德国纯种狼犬看见林某便扑上去撕咬,林某捡起砖头将狼犬砸死,林某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而非正当防卫正确答案:ABCD[考点]正当防卫的条件与具体认定[解析]A项属于偶然防卫,一般赞成成立故意犯罪未遂;B项中相互斗殴本不成立正当防卫,但由于情况变化而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一方,可以实施正当防卫;C项动物侵袭通常属于危险的范畴,但是被人利用具有不法侵害(工具)的性质,利用人属于不法侵害,故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处置;D项属于对物防卫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属于紧急避险。
25.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______A.甲欲猥亵儿童乙,乙同意。甲不构成猥亵儿童罪B.甲欲猥亵妇女乙,乙同意。甲不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C.甲盗窃了乙的钻戒,乙报案后发现被盗的钻戒正是准备送给甲的,便送给了甲。甲不构成盗窃罪D.甲同意乙诽谤自己,乙便诽谤甲。乙仍构成诽谤罪正确答案:ACD[考点]被害人承诺[解析]A项当选,猥亵儿童罪,即使儿童同意,也成立犯罪。B项不当选,强制猥亵、侮辱罪,如果被猥亵人同意,便不成立犯罪。C项当选,承诺必须事前做出,事后做出不影响犯罪的成立。D项当选,名誉可以承诺放弃,乙无罪。
26.
刘某在城外树林里游逛,看到女青年吴某(23周岁,体校业余武术队员)从树林穿过,心生歹意。经过连续几天的观察,刘某发现,吴某每日清晨和傍晚都要骑车路过此地。某日傍晚,刘某携带刺刀一把,躲在树后等候吴某经过,伺机强奸。当吴某骑车进树林时,刘某突然窜出,拦住去路,吴某与其搏斗并将其踢翻在地后迅速逃跑,刘某穷追不舍。吴某看见一户人家,欲进去暂时躲避,但屋门推不开,便破窗而入。但是,吴某破窗进屋时,一脚踩在该户人家的女主人胸口上,致使其心脏病复发而死亡。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______A.吴某构成紧急避险B.吴某构成避险过当C.本案属于意外事件D.吴某构成过失犯罪正确答案:AC[考点]紧急避险的补充性条件和限度要求[解析]所谓紧急避险的补充性条件,是指行为人损害另一法益时必须出于不得已才可能构成紧急避险。这就要求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时不允许实施紧急避险。在本案中,吴某身为武术队员,本来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等方式对抗刘某。但由于刘某准备了刺刀,吴某并不具备足够的防卫能力,所以应肯定吴某可以采用避险的方法。所谓紧急避险的限度要求,是指紧急避险只能以牺牲较小利益的方式保全较大利益。在本案中,吴某为自己免遭伤害而将他人踩死,应认定其已造成较大利益的损失,故吴某构成避险过当。故B正确。又因为吴某从窗户闯入他人房屋,完全有可能预见到该行为会伤害到屋内的人,所以本案不属于意外事件,吴某应承担过失犯罪的责任。故D正确。
27.
下列选项中哪些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______A.便衣民警甲带领联防人员夜间巡逻,见一卡车停在路旁,车上无人,遂上去查看,恰逢该车司机乙回来,怀疑有人偷车,即手持棍棒喝令甲下车。甲误认为坏人袭击,即开枪将乙打死B.甲、乙、丙同在饭馆喝酒,甲、乙因故争吵并扭打起来,两人越打越激烈,最后各抄起一把菜刀要拼命。丙将两人劝开,先在一旁劝说甲,乙突然一刀砍向甲,却砍在丙身上,造成丙重伤C.甲的邻居乙是精神病人,一日,甲忽然看见乙持刀追逐其年仅8岁的儿子。为使儿子免遭不测,甲随手操起一根铁棍,把乙打倒。经查,乙左脚被打致粉碎性骨折D.甲骑车不慎撞着行人乙,乙上前对甲拳打脚踢,致甲口鼻流血,然后,扬长而去正确答案:ABD[考点]正当防卫的条件与具体认定[解析]A是假想防卫,BD是故意伤害,C项中甲对乙的打击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对象是正在实施侵害行为的对象,法律上没有限制精神病人等无责任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对象。
28.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______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B.“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表述,不仅说明其前面列举的抢劫、强奸、绑架必须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而且说明只要列举之外的暴力犯罪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也应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正确答案:ACD[考点]特殊防卫[解析]选项A,特殊正当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情形。正当防卫只要足以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就可以,不一定要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后果。《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是防卫限度的最高限制条件,低于这个条件的,当然可以成立正当防卫。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选项B,《刑法》第20条第3款的“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只要符合这一规定的,也适用特殊正当防卫。因此,选项B对特殊正当防卫的理解是正确的。选项C,《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特殊正当防卫的时间仍然要求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不允许防卫时间提前。因此,选项C对特殊正当防卫的理解是错误的。选项D,《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特殊对象实施正当防卫,也应遵守防卫的时间条件,在不法侵害结束以后不得实行防卫。因此,选项D对特殊正当防卫的理解是错误的。
29.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A.某日晚,甲见一个男青年正在偷其弟弟的钱包,便上前制止,被其殴打被迫还手,在对打中,下班后着便装的警察经过,见情形抓住甲的手,但未表明警察的身份,甲以为是男青年的帮手,拔刀刺在警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