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_第1页
浅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_第2页
浅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_第3页
浅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摘要】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作为习惯、环境、建筑等,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功能。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失去了它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悲惨地告别人类世界。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没有根的民族只有到处流浪,也许最终在沙漠中迷失自己。人们都说犹太民族是流浪民族,但它却终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为何?因为他们血管里流淌着希伯来文化,有着共同的精神信仰。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被汉化或同化,都是文化在主宰着,由于没有了共同的心灵感应,一个民族就只有被历史湮没。所以,精神文化的建设十分的重要,并且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学校,我们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关键字】校园精神文化意义现状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的最高层次,是一只中内隐的文化内核。它主要是由学校的历史传统、共同信念、群体意识、行为准则、精神风貌等方面构成,集中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是鼓励和激发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文化的灵魂。针对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我主要从三个个大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二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三是怎样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一、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一)导向功能。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导向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二)凝聚功能。这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这种高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休戚与共;集体对个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个人对集体有很强的认同感。(三)激励功能。他们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校园榜样真实贴近他们的生活,其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四)认识整合功能。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座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二、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基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拓展延伸,是校园文化建设由外在向内核的更深层次探索,是校园文化建设由形式到本质的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包涵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受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制约,它反过来又推动、完善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但是,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讲一讲农村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倾向于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由于国家对教育加大了投入,学校硬件设施、物质环境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观。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的总体结构布局,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已呈现出喜人的气象,但精神文化建设仍处于停滞或刚启动阶段,师生间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理想和信念、道德与情操、志向与追求。(二)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难以适应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今的农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与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目前农村小学仍有较多的民办转编、通过进修才拿了中师文凭执教的老师。他们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的原因学习能力低下,不能接受瞬息万变的知识及讯息。有些老教师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评价方式、思想观念“不变应万变”地看待今天学生的成长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积淀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建设体现现代教育精神的校园文化常常是纸上谈兵、力不从心。(三)教师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师德状况制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教师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师德建设状况自然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官员腐败现象严重,“阴暗面”、“潜规则”、“灰色收入”浸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种环境使有些教师在利益、享乐面前迷失人生目标,丧失正确的价值观,背离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凡此种种,说明有些教师浸染社会大染缸太深,他们世俗、低迷的精神状态势必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影响校园整体精神文化氛围,制约精神文化建设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四)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过多地用于加强学生管理的层面上。我们在农村学校常看到的现象是:领导很少兼课,也较少参与教研活动,有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态度也不够认真。比如上课时间接打手机、坐教、抽烟、随意进出教室、对待学生语言粗鲁甚至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令则不从”。学校领导、老师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师长们的不雅行为让学生深受其害。当前,学校领导把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过多地用在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上,而忽视了加强班子成员、教师队伍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焉能奏效?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既提高领导、教师的精神风貌、业务水平,又促进学生的文明养成。三、怎样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一)运用各种载体,努力形成校园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

校园内良好的学风、礼貌的行为、文明的举止,说到底都是文化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表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以高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体现着人的政治活动,教研学术活动以及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因此,建设校园文化首要的是确立正确、明确的价值导向,这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导向。常见的做法是制订校训、校歌、校徽和能体现学校精神的各种标志,纪念校庆,编写校志、校史等。教风在校风形成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抓教风,促学风”是许多学校经过实践证明了得经验。(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总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基本教授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育应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要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增设校本课程,进行德育、综合实践、家乡史、校史的文化教育。其次,要充分挖掘教育点,在各学科中做好渗透教育。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