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3_第1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3_第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3_第3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3_第4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

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过操作活动,认识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个单位之间的

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

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

个数的近似数。

单元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主要是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的认识、读写,大数

的比较与单位改写以及近似数。

课时安排:

数一数2课时

人口普查2课时

国土面积1课时

近似数1课时

从结绳记数说起1课时

机动2课时

数一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

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板书课题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

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

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

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认识较大的计数些位“十万”,了

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自学课本数一数的内容,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有多少个

正方体块,并说一说自已的方法。

2、学习课本中个(一)、十、百、千、万用小正方体块如何表示,

并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自已手中的计数器拨一拨,找一找各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

率关系。

4、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适当点拨。

2^练习:

(1)、学生根据要求拨出相应的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拨。

一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十万个

(2)、填一填。

()个一是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个

千是万,十个万是(),得出结论:满()进()o

3、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拨。

先由做对的同学讲明,再由教师做补充。

六、检测:

1、依次写出你所知道的计数单位及数位。

[教学反思]

数一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了

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明确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一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和数们分别有什么?

2、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了

解相邻的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2、明确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认一认”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并在计数单位上

拨一拨,感受各个单位的大小,了解相邻的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2、独立完成“填一填,说一说”

(1)、感受相邻的各个单位间的进率及不相邻的各个计数单位

间与“万”之间的倍数关系。

(2)、了解我国记数习惯中的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习指导认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2、练习:

练一练1-5题。

3、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讲解。

六、检测:

1、根据数位顺序表填一填。

我国的计数习惯是()个数位为一级,我们已经学习了()

个数级,分别是()级、()级、()级,每一级分别有()

个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o

2、课本练一练6-7题。

[教学反思]

人口普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

意义。

2、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

大小。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根据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并按大小进行分

类。

二、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观察课本第9页第一部分内容中的第一、二、五条信息,思

考:这些数怎样读?

2、自学课本中根据数位顺表读出的数据,总结较大数的读法。

小组交流。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2、练习:

试一试1题。

3、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讲解。

4、讨论:怎样读多位数?

读多位数时,先根据多位数的数位进行分级(个级、万级、亿级),

读数时,必须先读高级,再读低级,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的读法

来读,在后面加上“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

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o

5、讨论:怎样比较多位数?

比较多位数时: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比较大;如果位数相同,

从高位开始比较。

6、巩固练习:

练一练1题。

六、检测:

读出下面各数,并比较各数间的大小。

225000000200205000200000025

七、巩固练习:

指名上板写出自己想写的多位数,由同学们读出。

[教学反思]

人口普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多位数。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多位数的写数方法,会正确写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怎样读出多位数?

2、读出下面各数。

420002005004000005300020000

二、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多位数的写数方法,会正确写多位数。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观察课本第9页第一部分内容中的第三、四条信息,思考:

这些数怎样写?

2、自学课本中根据数位顺表写出的数据,总结较大数的写法。

小组交流。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2、练习:

试一试2题。

3、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讲解。

4、讨论:如何正确写出多位数?

写多位数时,可以先将多位数进行分级(个级、万级、亿级),

写数时,必须先写高级,再写低级,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的写法

来写,每一级中缺的数位都用0补齐。

5、巩固练习:

练一练2题。

六、检测:

练一练3题。

[教学反思]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

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抽象的能力。

3、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

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掌握多位数改写的方法,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多位数。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认真看课本第9页并完成内容(1),思考:比较多位数的方

法是什么?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一)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比较多位数的方法: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2、练习

试一试1题。

六、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第9页内容(2),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七、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二)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八、后教:

1、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2、练习:

试一试2、3题。

3、讨论:大数的改写方法?

(1)把整成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原数末尾

的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

(2)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8

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

九、检测:

练一练1、2题。

十、巩固练习:

练一练3题。

[教学反思]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

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正确进行近似数的写。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4860000=()万84300000000=()亿

120000=()()亿

二、出示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并进行近似数的改

写。

三、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11页内容,思考:

1、四舍五入的含义?

2、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完成填一填,说一说,总结如何改写近似数。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五、后教:

(一)完成自学指导1

四舍五入的含义:指把要处理的数的某一位以后的数字舍去后,

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小于5,保留部分就不变(即“四舍”),

如果被舍去的部分的首位数字大于或等于5,就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

位加上1(即”五入

(二)完成自学指导2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只要根据要省略的尾数的

最高位来考虑就可以了,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三)独立完成自学指导3

把一个准确数先变成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要先把这个数千位后在的尾数省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四)介绍约等于号'7

(五)练习

试一试1、2题

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六、检测:

试一试3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

[练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练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不练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练习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

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

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

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

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

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

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

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

是“四舍的”。

第二单元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表示

线段、射线与直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

平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音秘有边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会用量角器里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单元重、难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有:区别线段、射线与直线;辨析图形中线段的

平行与垂直关系,会画平行线与垂线;知道平角与周角会辨析锐角、

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

度数的角。

单元课时安排:

线的认识1课时

平移与平行1课时

相交与垂直1课时

旋转与角1课时

角的度量1课时

画角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机动课2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

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

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看课本16面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不同点

共同点

长度端点与直线的关系读法

直线

线段

射线

2、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

读法都有()种。

四、先学

学生根据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汇报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2、总结:

⑴直线、线段与射线都是“直直的”,

⑵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

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

是直线的一部分。

⑶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

都有两种。

3、练习:

⑴画一画:

试一试1题。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

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试一试2题。动手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数一数它们分别一由几条

线段组成的。

六、检测

1、画一画:

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2、判断并说明理由:

⑴一条直线长4厘米。

⑵射线AB也可以读作射线BAo

⑶在两点之间画无数条线,其中线段最短。

[教学反思]

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平移与平行(第17/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是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平行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18页看一看内容。并用铅笔动手试一试。认识平行

线,说说平行线有什么特点?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一)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线

互相平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练习:

试一试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

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让学生说说

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相互对应的,那么它们就是互相平行

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

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六、出示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2()页画一画1题,小组合作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

七、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二)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八、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总结: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1)固定三竞尺,沿一条直角

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

然后平移三角尺。(3)再沿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九、检测

1、判断下面哪组线是互相平行的?

2、课本20页画一画2题。

[教学反思]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尺、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怎样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垂直。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1、用两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看看两条直线除了平行,它们的位

置关系还有什么?并说一说在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认真看课本21页看一看内容,认识垂直。说一说垂直的特征?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一)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练一练

(1)、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并试着用三角

板量一量,进行验证。

(2)、说一说

①、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②、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六、出示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23页画一画1内容,小组合作总结用三角尺画垂线

的方法。

七、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二)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八、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

(1)、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

②、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三角尺的另一条直

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②、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2、画一画

①、过直线上一点A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②、过直线外一点A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九、检测

课本23页画一画2题。

[教学反思]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什么叫角?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我们都学过哪些角,这些角有什么特征?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并能辩认平角与周角。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看课本24页内容,用自己的学具动手试一试,认识平角、

周角,知道平角和周角的特征。并思考它们的两条边分别是围绕哪一

点旋转的?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当角的两条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的角就是平角(180°)。

当角的两条边中其中一条边旋转一周后与另一条边重合时,这时

的角就是周角(360°)。

2、练一练

(1)、做一做:用手中的活动角分别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

平角和周角。

(2)、认一认:试一试1、2题。

六、检测:

练一练1、2题。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三、出示学习指导(一)

1、观察课本26页角A和角B,看看书中是如何测量它们的大小

的?

2、自学课本26页“想一想”,“认一认”内容,思考:

(1)、度量角的单位是什么?

(2)、周角等于多少度?

(3)、量角器的中心点和零刻度线在哪?

(4)、量角的方法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⑴、角的单位是“度

(2)、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点重合、边与零刻度线重合。

⑶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时则

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内圈刻度;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

合时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刻度。

2、练习:

试一试1题。练一练1题。

六、检测

练一练2题。

[教学反思]

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角的单位是什么?用量角器如何量角?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回顾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2、认真看课本29页介绍如何画60°的角。总结画角的方法,小

组讨论。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1)、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特殊的角度。

(2)、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先画一条射线;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

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与射线重合(两合);对准量角器相应的

刻度点一个点(一看);把点和射线的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

2、练习:

试一试2题。

六、检测

画一画,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60°55°135°175°

[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

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练习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

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

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

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

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通过对乘法运算律、加法运算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

经历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单元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

问题,估计生活中的一数据,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利用运算定律进

行简便运算。

单位课时安排:

卫星运行时间1课时

体育场1课时

练习三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1课时

计算工具的演变1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1课时

你知道吗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1课时

练习四1课时

第课时: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

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

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

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

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

提出一些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

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

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

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

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

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114X21二竖式

第课时:

[教学内容]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

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

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

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

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

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

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

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

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

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

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22X32X28=教学挂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

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

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第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计算器(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X9=9999X9=99999X9=

12456+4568-3216=484124-19=

467664-(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

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

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规律。

2、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

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四则运算题

第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X1=11X11=111X111=1111X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

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X99=999X999=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X9999,99999X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第课时:

[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

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第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

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

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

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

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

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