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法学教案
一、教育法学的含义与内容
(一)定义
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
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目前理论界观点:法学分支学科、教育分支学科。
有的学校列为法学分支,比如人大。有的列为教育学,比如北京师范
大学。
趋势上:独立学科。
理解其调整对象:
1.教育法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对教育法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深理解:
(1)统治阶级意志教育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教育意志的,这个意
志是阶级的集体意志,而不是个人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
是被统治阶级的意志。这种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最基本的统治需求,而
不是最高境界的理想。
所以教育法中提出的一些规范,都是比较低层次的。
(2)国家制定或认可这里的含义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
采取法定方式来立法。国家立法机关主要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定
程序对于不同级别的法律有不同的规定。法定方式包括制定和认可。
在我国主要依靠制定,认可的情况很少。(比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
形成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习俗,也是得到国家认可的)
(3)国家强制力指教育法的实现最终依靠国家暴力,具有强制性。
这是教育法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根本区别。例如,法律与纪律、法律
与道德、法律与政策、法律与规律等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体现在这
里。在没有触犯到教育法时候,是“软法”,触犯到的时候,会表现
出强制力。在教育法的背后,是军队、监狱、法院。
(4)教育社会关系这里突出教育法律的调整范围,使教育法区别
于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卫生法等法律。教育社会关系重点突出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
(5)行为规则教育法所规范的应该是行为。尽管教育法反映一定
的思想,但是教育法是以确立的思想规范确定的行为。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即使人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如果行为违法仍然要受到法律的
制裁。
比如教师对学生体罚,可能动机是好的,但依然要受到法律制裁。
2.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在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
相互关系,以及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具体表现于教育法
律意识、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等。
3.发展规律主要研究国内外教育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教育法与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有关教育法的
各种规律,如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教育司法等方面的规律等。
(二)研究内容
2
「循论
总很敦昌法的基m原理
效闰取与受教巨取教育法
敦同法德关宗KemSie
L教用法w制定、宴施与as昌
教
教
・
基
肓
学
较
法
教
师
学教昌法律关宗
学
生主体的
写
与
皎叔利与义分
教
皎
・
责任与」•教日法律88任教・法律
薇落注1数冏低济
法,然济
《教育法学》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分论、法律责任与救济
论。
(1)总论:主要是对教育法进行概括性、整体性、基础性的讲解。
总论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绪论、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权与受教
育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实施与监督。
①绪论部分。主要从教育法学自身进行讲解,如:什么是教育法学,
如何学习教育法学等。
②教育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对教育法的最基本的知识进行讲解,如:
教育法的概念、原则、渊源、体系、规范等。
③教育权与受教育权。这是教育法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单独列为一
章来讲解。
④教育法律关系。这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对于我们理解和
运用教育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⑤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这部分内容是保证教育工作有法可
3
依,有法必依,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总论的内容是原则性和基础性的。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同时总
论又是学习分论和责任救济论的基础。如果缺乏总论的知识基础,就
无法进入分论和责任救济论的学习。
(2)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章:教育基本制度、学校、教师、学生、
学校与社会、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分论主要是对教育法的一些具体规定进行讲解。
①教育基本制度。主要讲解我国教育制度的构成及其运行,从法律
的角度对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②学校。主要讲解学校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学校的设立、权利、
义务、责任等。
③教师。主要讲解教师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教师的资格、权利、
义务、责任等。
④学生。主要讲解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学生的权利、义务、
责任等,以及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如:未成年学生的保护、预防
未成年学生犯罪等法律问题。
⑤学校与社会。主要爱讲解学校与社会的法律问题。学校与社会之
间发生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很难明确地界定其范围。在学校与社会的
法律关系方面,着重讲解了学校参与社会活动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学
校与社会一体化中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在学校民事行为方面的一些常
见的法律问题,如:学校捐赠、保险、融资等,还有学校与社会形成
的法律关系中,学校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
4
⑥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分论的内容是具体性的、核心性的,体现了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学习
分论的内容离不开总论的指导。分论的内容又为学习法律责任与救济
论奠定了基础。分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法律责任与救济论。包括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两章。这
部分内容是教育法学分论内容的延续。仅仅讲解教育法律关系相关主
体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学体系。要构成一个完
整的教育法学体系,还必须包括对违法者进行制裁,也就是要追究违
法者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一,也要为受害者寻求正义和公正,也就是
要建立受害者得到救济的途径。教育法学的第三部分法律责任与救济
论是教育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部分重点讲解了常见的法律责任,其中包括8
个方面:教育行政、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义务教育、未成年人
保护、学生伤害事故。主要讲解了各种法律责任的构成,承担法律责
任的形式,以及如何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避免承担法律责任等等。
②法律救济。这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了法律救济的概念,法律救济的
途径,以及如何寻求法律救济。着重讲解了教育申诉制度、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救济制度。
教育法学的三个部分,总论、分论、法律责任与救济论是不可分割和
互相联系,并各有侧重的,只有对三个部分的内容都清楚了,才能深
刻理解教育法学的知识。如果没有总论,分论与法律责任和救济论就
缺乏理论的定位,就是割裂与分散的,只是一个一个的树枝,缺乏树
5
干,不能生存。如果没有分论与法律责任论,总论就是空的,虚的,
没有树枝,只是一根木桩,是无用的生存。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
成为一棵树。
注意问题:
对教育法、教育法规、教育法律的理解:
广义上是一致。都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
狭义上,有区别。教育法单指《教育法》一部法律。
教育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比如义务教育法教师
法等等。
教育法规一般指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规定。国务院制定的。
二、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法学的产生
教育法学的产生是教育立法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是与现代社
会和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的。
教育法学的产生应该具备3个基本条件:
1.教育法的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即人们认识到教育对社会的
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2.教育法的数量积累到一定规模。教育越来越重要,深入到各
6
个方面,需要社会对它的行为进行规范。此刻,教育法的数量越来越
多,对教育的干预越来越深入。
3.教育法学的理论奠立到一定基础。即学术水平达到一定规模。
实际上,就是教育法学自身的学科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的需求日
益迫切,促进了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法学的发展历程
・18世纪中期以来,生产力的发展使教育与经济、人才、社会发
展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客观条件,因而,义务教
育立法成为教育立法的主要内容;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纷纷建立的教育行政系统使教育立法更
受重视;
・教育事业的急剧发展使许多国家开始了以探讨教育法的制定、
实施及其理论依据等为主线的科学研究活动,教育法学则应运而生;
•1957年,德国学者黑克尔(Heckel)撰写的《学校法学》一书,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教育法学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发展状况也是不同的。但总体的发展
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化教育法学逐渐从行政法学中独立出来。独立成为一
门学科。
2.系统化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系统。许多国家在二战后纷纷制
定了教育基本法或具有基本法性质的学校总法,以及其他一些新的法
律法规,并对已有的众多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了整理、汇编,使之系
7
统化并逐渐构成若干具体的教育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谐统
一的教育法体系。
纵向来看: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两端还在延伸高等教育
从本科发展到硕士到博士。
幼儿教育往前延伸一()
横向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生教育、社会教育、
特殊教育。
体系越来越完善。
3.理论化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并进行深入的理论
研究,形成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育法学的总体发展特点:
逐渐从行政法学中脱离出来;
・研究内容更为系统;
•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法学课程。
我国现有的重要教育法律:
《学位条例》(1980)
《教育法》(1995)
《义务教育法》(1986)
《教师法》(1993)
《职业教育法》(1996)
《高等教育法》(1998)
《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
8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
现状:目前基本上有法可依,但距离真正的依法治教还有很长距离。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宣传,使法制教育真正的普及开来。
三、学习教育法学的意义及基本方法
一、意义:
(一)学习教育法学是深入了解现行教育法的需要;
(二)学习教育法学是完善教育法学科的需要;
(三)学习教育法学是促进依法治教的需要。
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
来管理教育事业。
学习教育法学可以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二、学习教育法学的基本方法:
(一)自学法。
(二)文献阅读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比较研究法。
在此,特别强调比较研究法应作为这部分的重点内容加以掌握。比较
研究法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某
些要素或某些侧面加以比较,确定其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间的关系
或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运行规律的学习方法。
学习教育法学,可以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教育法进行比较。
比较研究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
9
对同时并存的教育法或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
教育法或教育法律现象在不同发展时间的特点进行比较。
教育法学的概念较多、问题也较多,特别是一些内容互相区分很难,
如:法律法规、规章等,这些概念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加以区分。
(五)系统思考法。
(六)案例分析法。
这也是我们学习教育法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之一。教育法学离不开
案例,我们学习教育法本身是为了进行案例分析,所以我们要掌握它。
案例分析法是指能对教育法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能对不符合
教育法及教育规律等教育法律现象运用法律进行解释的学习方法。教
育法案例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比较直观、生动,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将理论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检验。学习者
通过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对教育法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
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案例分析法不能局限于对法律条文的认识,还应
当注意法律产生及实施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效果。
四、以案说法
案情:学校“重男轻女”,对女生另眼相看
某县一重点中学,在1997年公布的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时,擅
自对男女学生分别划定不同的分数线,男生是640分,女生是660
分,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升高20分。同时规定,女生的分数线上
了640分,未达660分的,如若想进入该校高中部学习,需要另交
1万元的费用,并属于自费生。学校的这一做法,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10
许多家长,特别是女生家长表示无法理解,非常愤慨,认为学校的行
为是对宪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原则的公然践踏,并向多方反映。该县县
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采取措施,责令该
校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要求该校对男女学生统一划线;
同时,对直接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该校公开检讨这一错
误做法。
在分析这一案例时一,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分析此案例中所涉及
到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第二,要分析此案例中当事人都违反
了什么法律。第三,要分析这些违法的主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
任。第四,要分析这一案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一般在作案例分析
时都要掌握上述几点。
对于这个案例,我们是这样分析的:首先,本案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主
要有:
(1)学校。由于是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因此,学校是法律关系主
体。
(2)女生。这里,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确定为考入该校的女生,特
别是640-660分之间的女生。
(3)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看,这里还会涉及到教
育行政部门,因为行政部门对这所重点中学的行为是否认可。
第二,要分析本案中谁违法了,违法了什么法。要认识学校违反了宪
法、教育法,由于学校做了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对女同学采取了歧视
行为,所以,从分析违法性质上看,应该说,其违反了有关的行政法。
11
第三,要分析作为违法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其首先是一种
行政责任,因为这种规定错误地行使了国家或行政部门赋予的招生
权。其次,在民事上也产生一定的责任,因为有些学生交了一万元钱。
所以有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两方面内容。
第四,在分析本案给我们的启示时,应该这样想,一是作为学校在确
定自己的行为时,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学校可以有招生自主
权,但是在行使招生自主权时不能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学校的
规定是属于自己的法律授权的自主权,所以要受到限制。二是作为女
生来讲,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当依据法律寻求救济。
第二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一、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一)含义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即全部教育法应遵循的总原则,它贯穿于一
切教育法规范中,是教育法的立法、执法和研究的出发点及基本依据,
是教育法的生命线。
(二)主要内容
1.方向性原则
12
主要指教育法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律、国防和民族团
结的教育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必须保证教育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
教育权利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比如,建国后,我们取消了帝国主义
国家在中国开办学校的权利,也取消了一些宗教学校。另外也规定了
哪些人可以做校长,哪些人可以做教师。这些都体现了教育权必须掌
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内涵。
目前,对外国人在我国开办学校不是完全不准许,而是有很多限制。
比如外国人不能在中国开办宗教学校等等,还有校长必须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
必须保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我们面临的是复杂的环境,这种环境需要一个
明确的方向对学生进行指导。
2.公共性原则
教育的公共性是现代教育也可以简称为“公益性''原则的重要特征,它
是指教育事业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社会影响。
体现在:《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
利益”。
3.平等性原则
13
主要是指人们在教育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地承担法律责
任,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
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
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
和其他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4.终身性原则
终身性原则是指人的一生应当不断地接受教育,应当在任何阶段
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教育应当面向所有的人。
终身教育提倡人的一生中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学校,还应包括非学校教
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这里的教育包括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教
育。
联合国教科文大会提出的宣言:人的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三)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与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目的一致
都是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
方法,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14
(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原则如果违背了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就不会在现实中得到实
现。
例如教育学中的思想性原则,是教育法必须予以确认的,也是教育法
方向性的体现。在教育中,我们要循序渐进,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在教育法中也要这样规定,所以教育法不能规定四岁的儿童
去学习高等数学,因为这是违背教育学原则的。
教育学的一些原则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更有效的实现
比如教育学中提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但这个原则只有在
法律上规定后,才能带有强制性、有力的实现。
2.两者的区别
(1)确定机构不同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由立法机构确立的,
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由学者们的共识形成的,而且有些原
则并不为人们所公认。
所以教育法的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2)表现方式不同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在法律条文中的;
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有些是体现在论著之中,还有些存在于
人们的思想之中,并无文字表现。
(3)实现方式不同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强制性。教育法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
15
本着遵循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否则就是违法。
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非法制性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倡
号召人们遵守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但不能强制人们遵守。
(比如我们认为幼儿学英语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有些人强制小孩学
英语,我们也没有办法强制让他不学习)
(4)形成基础不同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法律要素为基础形成的,特别强调
对行为的规范。
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以教育的有效性为依据形成的。重点强调人们的
一种思想认识,但是这种行为要求不象教育法等原则要求的那样严
格。
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必须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要把它
们混同起来,也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而应发展二者的特点,使其在
教育过程中协调起来,共同为发展教育事业发挥作用。
二、教育法的渊源
法律渊源简称法源,指法律的源泉。是指法的“形式渊源”或“效力渊
源”。通常人们都是从形式意义来使用法律渊源这一概念的,它指的
是根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教育法的法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总章程,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按照最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的,它具有最高的法
16
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最高层次的法律渊源。
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是“母法”,是一切法律、法规的渊源。任
何其他形式的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不得与宪法相违背,
否则无效。
宪法作为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
其次,宪法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宪法对教育的性质和国家管理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的权限等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
(二)法律
法律有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之分。
广义的法律与法同义,是指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法律是指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按照立法程
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又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两种。
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和调整某
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根本性、普遍性问题的法律。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发布
的,通常规定和调整的对象较窄、内容较具体的一类法律。例如《教
师法》《职业教育法》。
17
(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
权范围内制定和发布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这类规范性文件又可分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制定的行政
规章两种。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
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这类文件一般用条例、办法、规定、章程、
指示、决定、通知及命令等名称。如《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
条例》等。
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通常指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依法制定
和发布的具有规范性作用的规章、命令和指示等规范性文件。
这类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等,但
其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深入,是教育法不可缺少的渊源。
(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本地区有效,并
且不得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
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依据法定权限,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形式。
地方性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
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据法定权限,根
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18
(五)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都属于自治法规,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
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适用于本区域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关于教育法的规范,也是教育法法源的一部分
(六)其他法律渊源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或加入已经鉴定的国际条约。如
1951年签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此外还有《国际儿童宣言》
等等
当然,国外宣言要在我国生效,还需要一个程序。正式纳入我国法律
体系中确认下来才正式生效。
它对于国内的有关机关、公职人员和公民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属于教
育法渊源的一部分。
三、教育法律体系
教育法律体系是以一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形成的门类齐全、协调一致的
统一体。(目前初步形成,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统一整体。目前总共
7部法律。)
我国现有的教育法体系基本由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构成。
纵向层面是由教育基本法、部门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
章以及地方性教育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规章等四个层次
构成;
横向层面是由各部门教育法构成的有机的统一体,即将法律体系理
解为部门法体系,这是国内外对法律体系通常的理解。
19
从目前体系看,现在并不足,比如缺少《学生法》、有些人呼吁《校
园安全法》以及《教育经费法》。可预见将来会不断完善。
依据现行教育法调整对象的不同,将教育法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方
面:
(一)教育基本法
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教育法》是教育
的基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教育法的依据。它是以我国宪法为依据制定
的,它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原则和基本制
度等。
(二)部门教育法
部门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对各个教
育部门的内外关系进行调整。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基础教育法
基础教育法是对基础教育中法律关系进行调整的教育法。它包括学前
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及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法。
从目前看,基础教育中没有涵盖的是高中。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
都没有涵盖。需要进一步规范。
2.高等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是指对高等教育中的法律关系进行调整的教育法。它
通常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教育法。如《高等
教育法》、《学位条例》。
20
3.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是指调整各种职业教育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教育法。它包括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已颁布施
行。
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种。
4.成人教育法
成人教育法是对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中的法律关系进行调整的教育法。
不是非常成熟。我国成人教育法是否单独立法尚需论证。
5.教育人员法
教育人员法是指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教
育法。已经颁布的《教师法》是教育人员法的主体。其他也有,比
如教育管理、教育职员、校长,相关法律也在制定中。
6.教育财政法
教育财政法是指对调整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中产生的关
系和问题而制定的教育法。教育财政法是保证教育正常进行的有力手
段。我国目前存在许多教育经济问题,有必要制定教育财政法,建立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体制。
以上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
们的教育法制建设亟待发展。
四、教育法律规范
(一)定义
教育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律,即由法所确定的人们的行
21
为规范。即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三个关键词:国家机关、强制力和行为
国家机关即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机关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制定。
学校可不可以制定?
强制力即是指不能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法律是统治阶级为了自
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是法律就有强制性
比如教师家访、补课,都不应该是强制性的。
行为是指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作为或不作为
(二)分类(按行为类型分)
1.义务性规范,即指“必须”、“应当”做什么。有很多法律条款
都采用了这样的语言。
例如,《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
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
盲的教育。”
2.禁止性规范,即指“不得”、“禁止”做什么。
例如,《教育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
22
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如果违反了规定,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
任。”
3.授权性规范,一般不做硬性规定,在法律条文中也不用强硬的
语气去规定,一般只用“可以”、“得”等字样。
例如,《教育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
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
这里,给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一定的权限,也就是说它们可做可不
做,如果不做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如果做,就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
去做。
(三)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1.假定,也可称为法定条件。
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即应当在什么条件和情况
下,对什么人能够适用。
例如,《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
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这里,“年满六周岁”即条件。
2.处理,是指法律规范要求的作为和不作为。它是教育法律规范的
核心部分,它具体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即在法定条件下,允许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或要求做什么。也就是教育法律规范的几种行为模式:义
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3
3.奖惩,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做出或不做出某种法律规范规定
的行为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肯定式即奖、否定式即惩。
作为不同的行为,由于它符合不同的法律规定,后果也是不同的。
例如,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
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
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四)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关系
简单地说,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即任何一个法
律规范,必须对行为有关行为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做出
规定,这就是内容。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形成法律条文。不
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法律规范不成为法律条文。
一个法律规范可能体现在一个法律条文中,也可以体现在几个法律条
文中,甚至还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
所以,在有些教育法律条文中,比如禁止体罚学生,在教育法、教
师法、义务教育法中都有规定。这些条文都体现了同一个规范。
例如(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
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假定条件
24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
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
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行为模式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
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单
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另行确
定监护人。”--法律后果
典型案例:关于学校出卖毕业证书创收案
河南省某县一初中领导为了给好友的女儿办理毕业证,利用手中的职
权擅自做了一份毕业证书,使得好友的女儿获得了培训和升迁的机
会。事后得到了不少“好处”。该领导由此得到启发,产生了给所有没
有初中文凭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收取手续费的想法。这样,需要
待业证、或想进修的许多人都来办理毕业证书。该校先后给97人发
放毕业证书,共收费2453元。
怎样认识?
首先应意识到,其违法性。
评析:
1.该校领导的行为妨碍了《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
有关规定。
(1)《义务教育法》中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任何组织
或个人都无权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中途辍学。
25
(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规定:
对受完规定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
育的证书。即没有完成学业的学生不能颁发其毕业证书。
2.该校领导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
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
收回或者予以没收。
3.该校领导违反了《刑法》的规定: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
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4.本案中校领导的行为违反了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应当受到行政处
分;同时、也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已经构成伪造国家公文、
印章,属犯罪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所以可以看出,学习教育法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育权的含义
(一)教育权的概念
教育权是法律赋予一定的主体有权承担教育任务的资格。
对这一概念应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教育权是法律赋予的。如《宪法》、《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
法》等。
2.教育权的主体是特定的。这项授权必须是严格授权。只有法律明
26
确赋予权利的主体才能享有教育权。
比如在学校的教育权中,不能包括罚款权。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权
中,可以包括罚款权。
3.教育权的内容是承担教育任务。这是教育权区别于其他权的分水
岭。
这种权利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演变成别的权利。
比如学校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家长也不能利用教育权让未成年子女
做童工。
(二)教育权的分类
根据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
庭教育权等四类。
1.国家教育权
国家教育权主要由行政法规定,其权利义务是基于行政权力的运作而
产生的,在权利主体和相对方的关系上不具有对等性。
2.社会教育权
社会教育权的权利主体主要是社会群体组织或个人,主要指代表一
定社会阶层或利益共同体的志愿性民间组织和个人。
这项权利主要是《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赋予的。但同时它又受到国
家教育权的制约。
3.学校教育权
学校教育权是指国家赋予学校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
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或资格。这项权利主要体现在《教育法》、《义务
27
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中规定的学校的一些权利。
学校教育权实质是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这三项权
力的汇集交叉。带有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的特点,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权。
4.家庭教育权
家庭教育权主要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
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这项权利的来源散见于《宪法》、《婚
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中。
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
和义务
二、受教育权
(一)定义
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一定的主体有权享受教育的资格。也是人的最
基本权利。
受教育权的主体是所有的自然人;相对方主要指国家,包括各级人
民政府、学校及其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包括企业、事业等社会组
织和公民个人。
(二)分类
受教育权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学校的级别可划分为:幼儿教育受教育权;初等教育受教育
权;中等教育受教育权;
・按受教育内容可划分为:扫盲教育受教育权;学历教育受教育权
28
•按教育条件分类可划分为:教育教学方面的受教育权;校外教
育活动的受教育权等。
(三)特点
受教育权可以表现为要求享受正确教育的权利和拒绝接受错误教
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在现代表现为被动地接受教育和主动地要求学习两个方面。
因此,有人提出受教育权在向学习权发展。
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
(一)二者的相同点
1.利益性
二者都是教育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一定主体所享有的利益。这种利益体
现在不同主体上,由于这种利益的存在,二者的权利主体就可以在法
律允许的范围内享受一定的自由;并且受法律保护。
教育权的主体如社会办学机构,可以合法办学,除了可以得到社会
效益,还能得到一些经济效益。学校可以通过教育权提升受教育者的
素质。而受教育主体则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
2.资格性
二者都是教育法所赋予一定主体的一种资格。
二者的权利主体的这种资格都是法定的,具体表现为行使权利的资
格和享受权利的资格。
29
3.保障性
二者都是教育法所保障或允许的。
例如,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作为教育权主体,
有权要求适龄儿童及少年做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行
为;适龄儿童及少年作为受教育权主体,有权要求实施义务教育的政
府部门做出合理设置学校的行为等。这种利益和资格受法律的强制性
保障,任何人都不得妨碍相关权利的行使。
(二)不同点
1.主体不同
教育权主要是以国家、机构或组织的身分存在;
受教育权的主体主要以公民的身份存在的。
2.来源不同
在教育权主体中,国家教育权是公民所赋予的,它需要有公民承认
政府的权利作为基础。国家教育权是不可以放弃和转让的。国家教育
权可以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各自教育活动的领导来实现。受教育权来
源于生命权,是由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作为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人人
都享有这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不妨碍公民受教育权的义务。
所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三)两者间的相互依托
以上分析的二者的异同成为二者互相依托的基础。
1.二者都以受教育者为依托
30
受教育者的存在是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的基础。受教育权来
源于受教育者的生命权。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任何一个公民都有
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受教育权的存在,自
然也就不存在教育权了。
2.二者都以权利义务为依托
二者的主体是通过一定的权利与义务使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
托。义务是权利存在的前提,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要享受权利,
就必须履行义务。
教育法不仅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权主体的权利,也
规定了各教育权主体的义务;
教育法不仅规定了受教育权主体的权利,同样规定了受教育权主体的
义务。
比如学校有对学籍进行管理的权利,但也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受教育
者有权使用学校提供的实验设施来进行学习。比如图书馆,学生可以
借书,但是损害要赔偿。
3.二者之一的滥用会侵害另一项权利
教育权的滥用或不合理设定会导致侵害、限制或剥夺一定主体的受
教育权。如果教育权主体滥用权力,会侵害受教育权主体的权利。
比如有些学校规定:不遵守某条规定,不完成作业罚款,抽烟罚款等
等。作为学校并无罚款权。再如发生没收财产。都属于权利的滥用。
31
案例: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广受社会关注的“女大学生怀孕被开
除”事件中的当事双方-----重庆邮电学院和李静、张军(均为化名)
分别接到了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驳回李静、张军要求
学校撤销处分决定的起诉。
事件:意外怀孕勒令退学
2002年10月初,重庆邮电学院大二女生李静突感腹痛去校医院
治疗,被校医怀疑为怀孕,她自费住进地方医院,经诊断是宫外孕,
于10月9日做了手术。学校以严肃校规校纪、正确引导学生为由,
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
生管理规定》及该校《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等相关规定,给予两名当
事学生勒令退学的处分。
焦点:学校此举是否越权
此事经多家媒体披露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甚至在教育部2002
年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会暨学者媒体联谊会上,还组织了一次“模拟法
庭”,专门“审理”此案。法律界人士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
是校医院有没有权力将学生怀孕的事报告学校,二是学校能不能依据
校规校纪开除学生。
分歧:内部处罚是否合法
1990年1月20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
定》,特别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
32
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很多高校因此制定了本校的学生违纪
处罚条例,规定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这些违纪行为应该受到
什么处罚。
但学校的规定也有给人反驳的理由: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的
处罚,学校依据内部规定就可以处罚吗?谁来认定内部规定某些表述
的合法性?
北京西城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吴鸣表示: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一
位公民的重要权利,学校仅凭自己制定的内部违纪处罚条例剥夺公民
的受教育权,其合法性令人质疑。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内部一直适用自己的规章制度。但随着人们
维权意识的提高,学生告学校的情况也屡屡出现。因此有人士认为,
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如果不进行相应修改,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旦学
生告学校,学校自认合理的事可能也会败诉。
难题:法律如何顺应道德
一些法学专家指出,以多数高校校规中提及的“不正当性关系”
为例,什么叫“不正当性关系”?按过去的理解,在校学生只要发生
性关系就是不正当的,但也有人认为“男生嫖娼、女生卖淫”才算是
不正当性关系。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道德层面的概念其内
涵也发生了变化,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一,法律应当修改,界定应
该更清晰。
据了解,李静的父亲将于近期向法院提起上诉,并准备进行民事诉讼。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出台,本科生在校期间是否能结
33
婚的问题尘埃落定,学校不得干涉和禁止本科生结婚已明文写入新规
定中。
综上所述,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法律赋予二者
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
因此,在我国教育法治化进程中,要使教育权主体充分教育法律,
依法办事,不能视教育法律于不顾,仅从个人利益出发去解决纠纷。
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受教育权主体要有法律意识,要懂得运用法律
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典型案例:学生隐瞒病史被勒令退学案
今年21岁的苏惠妮原就读于广州市第十八中学,1996年读高中
时突然患上急性淋巴白血病,休学治疗一年多后重读高中。苏病愈后
回校读书的三年里从未缺过一堂课,其会考成绩九科全“优二
然而,在高考前填体检表时,苏听从教师意见,隐瞒了病史。去大
学报到时一,由于苏的病情暂时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苏就向学校
递交了“请示免除军训”的申请,并附带医生证明。
之后,校方对苏的父母说,希望苏能退学,原因是苏一直隐瞒病史,
欺骗学校,造成学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录取了苏。其次,苏的身体状
况不能上体育课,不能军训,在以后的四年里会影响其学业。
34
评析:
1.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苏是名尖子生,各科成绩均“优。是国家未来的
人才。该生虽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但已痊愈,只是暂时不宜参加较
剧烈的活动而已,并未影响她的学业。
2.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学校以无正当理由拒绝该生入学,令其退学,剥夺
了该生的受教育权,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3.根据《学校教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因病、残免修体育课考试
的,须持医院证明,经学校体育教研室审核同意,并报学校教务部门
备案,记入学生健康档案。该校不能以其暂时不宜参加较剧烈的活动,
影响学业为由令其退学。本案例中,学生本人已持医院有关证明向学
校申请了免修体育课,学生已经积极作为了。
4.该生虽有既往病史,但在高考体检中并未查出,不属于法律规
定的不合格的既往病史。所以,苏并不具有刻意隐瞒病情,欺骗学校
的意图,因此对苏也不能以隐瞒病史,欺骗学校为由令其退学。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这所高校应取消原有的决定,让苏入学,
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并同意其免除军训。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部《教师法》,1994年1月1日生效。
35
教师(法律概念)行使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法律地位
1〜: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依法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
的义务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含义:
(1)教师职业性质(职业性)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只有经过严格培养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
胜任教师职业,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则误人子弟。
(2)身份(教师法):非公务员,而是专业人员,应当符合专门规定
的条件,同时也具有专业自主权。教书育人、教育教学时其基本职责。
(3)教育行政被管理者(与教育行政机关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并以国家的名义来行使职权,居主导地位;依
法管理依法行政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维护教师的权益。
作为被管理者:执行、决定、命令、指示;监督权。
(4)聘任和任命的关系(和学校关系)
任命制: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稳定的教育人事制度,认为学校、教师
都是代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具有相当程度的公益、公
务性质;教师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权利和义务不能随便放弃。
缺点: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品,教师与行政部门、学校的关系
中是被动、被支配地位。
聘任制: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求。
36
2、学校地位:无论是任命制、聘任制,学校都有权对教师进行自主
管理(任免、晋升等意见,对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成绩考核,……)。
但是其不能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权利(教师职业)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试验。(教育教学权)
履行教育、教学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权利。根据单位的教学计划、工作
量、具体任务的需要,自主的组织教学,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的
内容和进度,可以对教育、教学的形成内容、方法、具体内容等进行
改革、试验、完善。
主体:被学校及有关机构任用的教师均享有这一权利;不具备教师资
格的人不享有;已经取得,但是尚未被任用的(未任用或解聘),也
不享有。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权利,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
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科学研究权)。具有教师职业的特点,表现:科
学研究、技术开发、撰写论文、著书立说……,(事实上是我国职称
体制的要求。)
在意大利的大学,课程比较少,讲课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大学教师必
须获得博士学位,带着一本专著开始教学生涯,开始还不能教学,只
能作为教授的副手一一上课只是教授的权利,作为助手:需要为教授
37
准备讲课的材料、辅导学生、组织考试,同时还要干大量的行政工作,
取得研究员资格,相当于中国讲师,先进行研究,“关门下蛋”,有研
究成果才能当教授,不允许有“教”无“研”的教授(中国甚至可以),
但是一旦作了教授,工作重心:以“教”为主,以“研”为辅。在他
们看来“教”甚至比“研”是更难的一件事。很多老师教的一节课,
都是在自己写了一本书或者在一个专题完成的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均
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对学生很有启发,有的老师没有了灵感,可
能迟到或就不来,有了灵感再来。所以中国的留学生非常痛恨教授的
迟到,连一声招呼都没有,但也不得不佩服。“研究的前置主义”,是
对学生的更负责的态度。中国恰恰是研究的“后置主义”,甚至有研
究成果的老师不教课,或者本专科的课不教。
(3)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学生管理
权)。教师在学校的教育中,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是教师的
权利,也是教师履行职责的保证:要求因材施教、对学生发挥特长、
就业、升学等作出指导。
思考:教师有无更改学生“考学自愿”权利?
5月21日晚9时多,昆明市富民县散旦乡门前第村村民从村口的丰
收水库里捞上两个少年尸体,他们是本村的李涛和李飞。这两个刚刚
参加完初中毕业考试的学生再也无法返回校园,再也参加不了任何考
试,尽管他们此前“自愿”放弃了毕业后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一一中考。
两名学生的死亡在当地引起轰动,死因被村民推测为“被学校动
员放弃中考,想不开,跳水自尽”
38
16岁少年意外死亡
生于1989年的李涛、李飞是富民县散旦中学初三学生,家住距
学校17公里的门前第村,两人从小就是很好的伙伴,在散旦中学分
在不同班级。
门前第村村民这样描述两个少年:听话,懂事,还能帮着做家务,
知道孝敬老人,是不错的娃娃,缺点是学习成绩不太好。
惋惜、悲痛的气氛缭绕在门前第村上空。
“他们才16岁!”李涛母亲李有仙说。李飞母亲张桂香一直在哭,
“我们家就这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16岁,说没就没了。”
两个少年的父母将矛头指向学校的“退考”措施。
“就因为他学习成绩差,学校不让他参加中考。”
“我儿子一直没有说过他不想考试,他非常想考。我们也鼓励他
考,考上高中了,我们就是卖田卖地也要供他上学!”
在两名少年的遗物中,有两份写于3月和4月的退考申请。李飞
在申请书里说:“因为成绩不好,我想参加中考也考不上什么好学校,
所以只想领一个毕业证……”李涛这样写道:“第一,我想我考不起,
第二,家中困难。我认为自己智商低,所以选择放弃,就请批准我不
参加中考吧,谢谢你们,老师。”
李涛父亲李光发回忆,早在4月20日,李涛所在的班就召开了
一个家长会,几个差生家长都到了,班主任在会上通报了学生成绩,
要求家长说服孩子放弃中考。“我当然不愿意娃娃放弃……我就没见
过那份申请书,更没有在上面签字。”
39
家长说,申请书是在学校动员、逼迫之下写的,学校这样做是为
了确保升学率。
5月21日下午,两个少年放弃中考之后的24小时,他们搭乘一
辆农用车回到门前第村。但他们没有进村,而是在距离村子不远的丰
收水库下了水,再也没有上来……
被迫,还是自愿?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散旦中学退考学生多达15名,参考学生119
名,退考生占参考生的十分之一强。
提起学生死亡事件,散旦乡中学校长关义雄满脸憔悴:“这些学
生全部是自愿退考,学校没有动员,更没有逼迫。由于学习成绩差,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屡次向学校、老师说要放弃中考;学校认为,
升学考是选拔考试,学生有权放弃,学校就让学生写了退考申请,要
求家长在申请上签字。5月20日毕业考结束当天,我们给这些退考
学生开了欢送会,发放了《告家长通知书》,希望家长继续教育好孩
子,支持学校工作。”关义雄说。
记者辗转找到退考学生之一刘艳梅,这个李涛的同班女生说是学
校逼迫学生退考。她流着泪说:“班主任对我说,不用读了,毕业考
结束就可以回家了。我当然想参加中考!可是他(班主任)随时找我,
说我成绩差,参不参加没什么区别,他还找同学来劝我,后来我说不
考了,可是我爸就是没在那份申请上签字。”刘艳梅父亲刘绍东说,
自己非常希望女儿参加中考,他连看都没看那份“荒唐”的申请。
79班班主任段剑宏一再否认动员学生退考。
40
有村民说,学校在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参考人数,以提高升学率。
面对追求升学率、动员差生退考的质疑,关义雄初时保持沉默。
而富民县教育局局长廖亚明在第一时间无意中道出了真相:”学校为
了考虑社会效益,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不参加中考,这对学校平均分有
利,最终在社会上反映的教学质量是高的,社会效应是好的。学校的
确是为了面子……而升学率同样影响着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学校有
丢包袱的想法!”
当义务教育与升学考试狭路相逢
廖亚明表示,两试分离以来的确存在学生厌学退考现象。在义务
教育完成之后,学校不可能、也无力硬性要求学生参加中考,教育法
更没有相关规定。
昆明市教育局中教处一位负责人说,学校追求升学率劝退学生现
象始终存在,2003年以来,毕业考、升学考两试分离使有的学校劝
退差生参考变本加厉,但从2004年开始,昆明市严肃升学考制度,
出台了以初一学生入学人数作为基数统计升学率,这就逼得各个学校
只能劝回,不能劝退。今年,昆明市中考参与人数达5100()人,比去
年上升2000人。“从逻辑上来说,学校不太可能劝退,否则无异于自
戕。”他说。
昆明市教育局关于加强高中(中专)招生的考试管理的通知规定:
任何剥夺学生参加升学考试报名权利的事,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并
追究当事人和学校领导的责任。
昆明一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志军指出,对学生而言,学校、教师
处于强势地位,当学校动员学生“自愿”放弃他们的权利,这是对义
务教育的亵渎。“学生家长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
事态的最新进展是:李涛、李飞死后,散旦中学尽量“劝回”了
10名学生参加中考。
“品行评价”:思想品德、政治学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师生关
系、同学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业评价”:平
时考察、考核、学期、学年、毕业考试等作出客观的评价。
(4)按时获取报酬权(获取报酬权)
教育法:”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
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的劳动是专业性、社会性,非简单的劳动,也非营利性的劳动,
其得到的工资、福利应当是稳定的、规范的。“工资报酬”按照合同
的规定按时、足额的发放工资,包括:基本的工资、课时报酬、奖金、
教龄津贴、……政府政策性补贴等;“福利待遇”:医疗保险、住房、
退休享有优惠待遇。
(5)民主管理权。对于学校的教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行政
部门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主要途径:职工代表大会。
42
(6)进修培训权
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教师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权利、义务
兼有)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需要,所以教师
有权参加各类的培训,同时学校应当提供机会和条件。
※学校无故阻止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如参加法学
自考,甚至参加司法资格考试,学校作出决定“不准参加”。
(7)申诉权(新增)。学校或其他的教育机关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可以依法;对于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
部门申诉。对于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同级
的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政府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2、教师的义务(教育者)
〜:依照法律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分两类:作为和不作为
六点
(1)遵守法律、具有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守法”:教师作为公民
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同时还应当作遵守法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数学复习《统计与概率》测试卷
- 2024年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轮复习试题(十六)(含答案)
- 常德2024年06版小学6年级下册英语第五单元测验卷
- 检验鉴别除杂-2023年中考化学命题热点专项复习
- 中考必考单词 知识点讲解(921-960词讲义)-2025年九年级中考英语一轮复习
- 2024年化工中间体:染料中间体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 2024年电子式燃气表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广西国防教育基地认定指南
-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习题及答案 ch06 实验2 turtle绘图
- 细胞工程学:第9章 植物离体受精
-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主题写作:“生命的诗意”作文+课件19张
- 山东航空招飞报名表
-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含答案)
- MORA-Super技术与功能(完整版)
- 第一单元劳动编织美好生活(教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通用版
- 外墙铝格栅施工方案
- 医院家庭病床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学习培训课件
- 读书分享-《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
- 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
- 知识产权渠道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