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大数据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大数据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大数据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大数据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数据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研究摘要:现如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人类社会已经身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手机应用、网络购物、浏览网站、发朋友圈等我们日常生活经常地行为无时无刻都在透露着我们的个人信息,相应的手机应用,网站、购物平台也时刻收集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泄露的风险也日渐提高,个人信息和隐私应该被保护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但现在相应的保护制度还不完善,民众权利意识觉醒还不彻底。如何在网络大数据的背景下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隐私权是我们现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关键词:大数据;隐私权;民法;民法保护目次TOC\o"1-3"\h\u22034致谢 I23053摘要: II16332目次 IV217431.引言 1123101.1.研究内容 1178841.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271392.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概述 1316362.1.大数据背景概述 13872.2.隐私权概述 2250312.3.隐私权保护理论基础 3176563.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和启示 3166053.1.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及实践 321683.2.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模式的启示 4155424.当前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 520434.1.民法体系下的相关法律规定 547694.2.当前司法实践反映出的问题 6327674.2.1.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合理 6224974.2.2.救济体系不完善 7226484.2.3.互联网行业自律缺乏 8177775.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建议 8235475.1.采用合理的归责原则 8171355.2.优化责任救济体系 914155.3.优化行业自律体系 9127576.结语 10348参考文献 1117247学位论文数据集 12引言现如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人类社会已经身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手机应用、网络购物、浏览网站、发朋友圈等我们日常生活经常地行为无时无刻都在透露着我们的个人信息,相应的手机应用,网站、购物平台也时刻收集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隐私被泄露的风险也日渐提高,个人信息、网络隐私保护的重要也日渐突出,但现在相应的保护制度还不完善,民众权利意识觉醒还不彻底。如何在这网络大数据的背景下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隐私权是我们现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大数据下的隐私权保护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案例以及理论分析,发现隐私权保护制度或者说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目前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地提出相关完善建议、制度措施,更好地完成立法目的。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大数据下的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文章首先介绍大数据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的隐私权,再谈谈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国外成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模式,找出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产生的原因以及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瑕疵,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看法和建议,完善现在的隐私权保护体系。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诸如个人信息侵权救济体系不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等进行研究及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概述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之大的,互联网技术如坐火箭般的速度发展使得数据推算更加迅速,并且和大量的数据库相结合可以得到明确准确的用户个人信息,进而推算出与该主体相关的其他信息。大数据时代因为其具有数量大,计算速度极快,还精准,导致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不得不面对极大的难题。大数据背景概述大数据是多个技术发展融合下的产物,包含各个渠道汇集而来的大量用户数据,伴随越来越低的存储成本,加之高效的数据分析,上述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数据的关联性和可预测性。一般来说,大数据有数据容量大、数据速度快、数据多样化这三个特征。技术爆炸推动了数据大容量、高速度、多样化的髙速发展,从而致使巨量的数据以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方式被用来分析和利用。信息社会之变: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J].谢俊贵.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5)大数据技术下,无数的数据能够被迅速聚集并高效的分析,大数据获取信息社会之变:大数据催生创意社会[J].谢俊贵.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5)隐私权概述美国学者布兰蒂斯和华伦首先提出了关于隐私的概念。他们以保护好个人作品与他人智慧为基本原则,首次在《隐私权》的文章中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01):108-120+178。此后,广大学者开始深入研究隐私权的相关概念,并将其拓展应用在其他领域当中,隐私权概念便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张新宝教授认为的隐私权是指公民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私生活安宁等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利用、公开等干扰的权利。依据法律规定,隐私权保护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道德所允许的,也包括那些受到道德谴责的内容。传统意义的隐私权是指对个人财产、信息等人格方面的保护,而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比起传统的隐私权,更多地关注于财产方面的保护,这其中所涉及的侵权范围更广,因此,相关法律所要划分的界限应当更加明确,这样才能够合理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被侵害。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01):108-120+178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网络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不同与一般的隐私权,也不同与传统的现实隐私权,它是在互联网出现后逐步产生的权利,是隐私权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仅看字面不足以完全理解其意思。网络隐私权在原来隐私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包括个人空间、登录信息、活动时间等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私密内容,是公民在网络世界中享有的生活和私密不被他人侵犯的权利。总而言之,就是公民在网络世界的个人数据,个人空间,个人私密行为不受到侵害的民事权益。前文也提到,网络隐私权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备了许多财产性的内涵,现在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兼具人格权和财产权双重性质,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上的每份数据在企业眼中都有其经济价值,所以网络的上的个人信息也自然而然的具备了经济价值,成为了商品在流转。因其人格权的绝对权、支配权的本质未变,所以将其认定为具有双重性质的权利会更有利于对它进行保护。隐私权保护理论基础美国学者Whitman指出:“美国的隐私权观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的,而欧洲建立在人格尊严基础之上。”JamesQ.Whimn.YaleLarwJoumal,Val113,April.2004康德认为“把人当作目的”、“每个人是自己的日的”,而当人类服从他们自己的理性时,人超越自然之上,获得了尊严。“康德强调人是目的的绝对价值性意味着人格的独立应超越一切价值之上,人格的尊严应该是无价的。”余潇枫,暂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服社,1998.有学者认为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理论起点应该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公民的人格尊严,此乃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人性和价值基础。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受到侵犯,如果放任其发展,就会威胁到个人的人格尊严及自主权。JamesQ.Whimn.YaleLarwJoumal,Val113,April.2004余潇枫,暂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服社,1998.陆俊杰.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及模式选择[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02):106-10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和启示当今网络时代,发达国家普遍对移动网络隐私安全保护十分重视,而且制定了相对完善的隐私权保护体系。但是,由于受到各国经济数据产业结构、传统文化和隐私权理念等不同情况的影响,保护模式也截然不同。本文选取了美国分散立法辅助行业自律模式、欧盟为代表的统一立法保护模式、日本的综合型立法模式,通过对三个类型的保护模式的研究,学习与借鉴其先进的立法保护模式和行业自律制度。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及实践1、美国的分散立法辅助行业自律模式:基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国情,美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较为灵活。在个人信息保护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之间力求平衡,使得美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同时更注重个人信息的合法流通,于是采用了行业自律为主、分散立法为辅的保护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和约束行业内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行为,同时对重点领域通过分散立法,辅助行业自律的实施王秀秀.大数据背景下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理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193.。为了鼓励、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对网络服务商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通过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根据美国的《隐私权法》,美国更注重约束政府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行为。在美国看来,政府或许是个人信息侵权的最大主体。因此,限制政府对个人信息收集、储存、处理和使用权限是美国保护模式的一大特点。同时,美国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个人信息,分别制定了《儿童隐私保护法》《电子通讯法案》等专门法律。美国分布式立法辅助产业的自律模式符合美国国情,充分发挥了行业自律功能,分布式立法弥补了行业自律性的不足。另外,分布式立法模式避免了统一立法“一刀切”的弊端,有利于限制特定领域个人信息的权利侵害现象,保护个人信息。但分布式立法也存在立法体系不集中、不系统的弊端,不同领域的专门立法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王秀秀.大数据背景下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理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193.2、欧盟国家的统一立法保护模式:以1995年《关于设计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指令》(以下简称欧盟GDPR指令)的出现为标志,该指令由从个人信息相关的各领域发布,并按照个人信息收集步骤、有关权利、推广要求等主要内容进行规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重大意义陈飞等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贵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7陈飞等译.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指令及成贵国法律、经合组织指导方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73、日本则是结合美国和欧盟之长的综合型立法模式。日本首先是向美国学习,积极的发挥行业自律规则的监督管理能力,并参考欧盟国家的统一立法模式,重视发挥统一立法的功能。最后的结果就是,日本成功的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相对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二零零三年确立《个人信息保护法》,零五年开始实施。在之后又相继出逃一系列在特殊领域保护个人性息,保护隐私的法律,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保护体系。总体而言,日本在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合自己的综合型保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日本不仅发挥了本国行业自律机制的积极性,又克服了欧盟统一立法模式对个人信息严格规制下的僵化性胡留燕.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长江大学,2020.。这种在保护个人信息与促进信息行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的综合型保护模式,与我国的中庸之道非常切合,对我国的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模式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胡留燕.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长江大学,2020.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模式的启示纵观三个典型域外国家的隐私保护模式,欧盟的统一立法模式深受大陆法系国家的支持,这充分彰显了它的优越性即立法体系的一致性。立法体系的一致性是有利于统一司法实务标准的,能够极大的提升实践的可操作性。美国的分散立法模式更具有针对性,能在具体领域实施更细致的保护;美国独特的立法模式再配上行业自律的保护方式,同样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日本的发展也告诉了我们,要学习他国优秀的精华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开拓出适合自身的隐私权立法保护体系。所以,笔者认为,在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国情,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还没到达那种高度,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各种规则都在摸索中,在适用行业自律模式时不能单靠互联网企业的自觉,国家政府有人要适时的介入引导,使其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再者,要尽快制定出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基础,还要完善在其他领域的立法保护,使其形成系统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最后,引导行业自律模式的发展,成立行业协会来发挥行业自律的灵活性。从互联网企业开始由点到线,汇聚成面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起对哦个人信息予以更完善的保护。当前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网络大数据时代,传统的隐私权理论与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隐私权的异化,公民对隐私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现有保护传统隐私权的相关法律在实践中明显滞后,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虽然我国在宪法、刑法、民法等领域都对隐私权保护作了规定,但是均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且比较分散,还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现在《民法典》的出台,整合了民法体系,众多诸如《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等都归于一法,但内容上变化不多,对人格权、隐私权方面的保护与过去相差无几。民法体系下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典》中将人格权单独成编,并对隐私权进行了规定,规定了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内容,但保护仍比较粗浅,与之相相应的细则规定还不完善。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将自然人的隐私权列入法律保护范围之中,还简单说明了隐私权的含义是自然人的私密空间、活动、以及信息《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说明了个人信息也在《民法典》的保护之中《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还保留了原侵权责任法中明确的两种民事责任主体,即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还规定了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在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侵害行为的方式来保护自身合法权利。但是若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权利人,却不作为,那么网络服务提供者就要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尽管有这些规定,但还是可以看到网络隐私侵权相关的规定还不够具体,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也体现出其事后救济的的本质,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有效性。随着《民法典》的出台,众多法归于一堂,相应的之前和各个法配套的司法解释和关联法律也进行了修改,关于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也保留了下来。《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基于法律和司法的实践将具有个人信息隐私内容的信息纳入信息安全保护范围,进一步明确网络隐私权应当予以保护。《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了两大网络责任主体可以公开自然人的个人隐私及隐私信息的范围及权利和侵权的主要方式等。《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十一条提出侵权人应承担的责任形式和处罚方式,也是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195条规定的进一步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实践中隐私侵权纠纷的办案压力。但这个司法解释实际操作性并不理想,当今大数据网络环境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如何保护网络隐私与信息的共享成为司法实务上的难题。当前司法实践反映出的问题网络社会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传统的隐私权已经无法应对当前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司法实务上的难题,在实践中便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合理我国大量的案例显示,在个人信息,隐私权侵权中,采用的的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在案件中,若想要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那么就得原告来证明侵权行为人对侵权行为有过错,存在侵权行为。但是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大量的信息被数字化,大量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在不经意间就被他人收集、整理、分析甚至是销售。就以购物软件来说吧,下载一个购物软件,在正式使用前我们就要开放手机中的各种权限,这些权限如通讯录就关系我们的联系人短信收发,点话信息在这一步就给了出去,再之后,进入软件使用要注册账号,输入自己的各种信息,同意软件的用户协议,隐私协议,但大多人都不会看就点了确定,并且不同意还无法正常使用注册,这一步个人信息以及一些私密信息就暴露了出去,之后还有绑定银行账户、聊天之类的,被他人收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信息几经倒转,谁是侵权行为人,谁在某一过程实施了什么行为,信息的主体都不知道,不要说是证明了。中国的《民法典》中,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类型没有做细化区分规定。在学术界,作为侵害主体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定义范围也存在差异。笔者总结出目前学界主流观点,“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包括三种主要类型:网络平台服务提供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他们在“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涉及的大范围领域里各司其职,那么在侵权事实发生后,采用一刀切的单一过错归责原则实为不妥,不但使权利人达不到维权救济的目的,更阻碍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倘若责任主体范围的界定都不明确,又怎么认定主观过错及动机。在网络隐私侵权案件中,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相比较,前者明显处在弱势地位,后者更具专业技术优势。司法实践中,双方在认定举证责任时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一般由被侵权人承担举证责任,包括对侵权的基本事实和诉讼请求举证。如果证据不能完整证明其主张或者压根收集不到证据,权利人很可能会败诉。因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导致权利人举证艰难败诉的隐私权维权案件不少,实际救济变得很困难。原告举证能力不足而导致败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权利人不能提供证据。网络环境复杂多样,侵权人往往在第一时间无法固定侵权行为的初始证据。第二,权利人提供的证据形式不充分。由于权利人取得的侵权证据不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因此不符合提供证据证明的相关规定,因此被法律排除或出示的证据补强能力太弱,导致败诉。第三,权利人的证据收集能力不足。在青凡隐私权的案件中,侵权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公司或网络机构,一般的网络用户完全不具备证明其内部数据的能力。侵权主体不仅不受法律制裁,而且在管理职责的过失范围内承担小责任。救济体系不完善司法实践中隐私权侵权案件主要适用人格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一般以遭受实际损害为前提条件。由于缺乏损害救济的依据,导致在救济过程中,工作混乱、毫无目的,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的救济工作难以展开。根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相关内容,网络侵权现象不仅没有对救济措施加以规定,甚至没有细化侵权者需要履行的责任,因此救济工作无从开展。对于一些通过侵犯他人信息而获取利益的不法分子,经济救济需要消耗大量成本,因此增大了公民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成本,导致很多情况下个人信息侵权损害救济不到位。例如我国《侵权责任编》精神损害赔偿着重规定侵权行为需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对“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却没有规定。是由司法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予以认定“严重后果”,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也没有统一认定标准。精神损害赔偿在隐私侵权案件中担任重要角色,实践中此类案件是由法官来自由裁量是否达到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往往会出现受害人损失与救济不对等的情况,影响了司法公信力的同时还没有达到《民法典》合理保护受害人的立法目的。我国在隐私权保护上还未引入赔偿性损害惩罚制度,应考虑对侵权人运用法律强制威慑力,从而弥补救济赔偿责任的不足。互联网行业自律缺乏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无法应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问题现状。行政机构虽然拥有监督管理职能,但是管理权较分散,如公安部门、工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等都有管辖权,但没有相关规定划分职权范围,彼此间也无法及时的沟通。所以就非常容易产生管辖权交叉,重复管辖,极大的造成资源的浪费。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整体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我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虽然有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公约内容本身存在着抽象性,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管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对保护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相关法律法规众多,但由于具体的管理规范不明确,对法律的执行力缺乏有效性,难以遏制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建议民法作为民事领域的基础综合性法律,对公民从事社会活动具有指导行为的意义。在民法中对隐私权加以规定,不但使其在宪法中的相关权利规定可以得到落实,而且也为刑法、行政法等法律中保护隐私权提供了范本。大数据网络时代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问题,法律永远也无法穷尽所有的侵权行为。但是,法律却可以在不断完善中予以更新,去促进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公民的隐私权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采用合理的归责原则传统的隐私权侵权中采用了过错归责原则。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由被侵权人承担举证责任,证明侵权事实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网络世界的信息取证难度之大非普通自然人可以承受。以致于,在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纠纷中,受害人维护权益时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举证困难。法律规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对于不同的侵权主体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更能彰显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过错归责原则已经不能全面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推动多元化的责任分配方式出现就愈发显得重要。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欧盟对网络隐私权侵权责任的认定方式,即对信息掌控者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由其对自己无过错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网络用户实施侵害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同样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即损害事实真实存在,可推断其行为具有过错并承担赔偿责任。该原则不但可以增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还可以降低公民对隐私泄露的恐慌感。在用户使用网络上,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完善告知--同意规则。用户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用户授权,是保障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自决权的第一步。所以一条简洁明了的通知信息或者协议,能够保证使用者在使用网络服务的时候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还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确保使用者在授权同意该权限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要将授权行为与一般的行为区分开来,然后要避免出现“一劳永逸”的情况,即在授权A权限的时候,将B权限也授权了,以及捆绑授权。最后,增加动态风险监测,如异地登陆,非常用机登录时及时发送提醒,告知使用者,并提供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优化责任救济体系随着信息行业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屡屡出现。面对维权成本高、胜诉难度大的问题,被侵犯的信息主体大多选择放弃诉诸法律,自己通过私力救济,甚至是委屈忍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明确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界限。国家立法机关要尽快的完善《个人信息法草案》,推动《个人信息法》的出台,使得广大权利受到侵害的民众能够有法可依,司法机关能够更有效的司法。《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现有法律中对隐私权救济的最直接规定,但现下传统的救济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所以在责任承担方式上就需要进一步具体细化。应结合受害者的受侵害程度及范围,并从侵权人主观目的恶性程度、实际经济能力以及侵权获利数额等方面,不能仅凭精神损害去推断精神症状的程度,作具体规定,从而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张新宝张新宝:《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及其民事救济方式探讨》,载《法商研究》1997(第6版)第8-16页优化行业自律体系我国互联网行业普遍缺乏自律意识,互联网行业监管组织在监督管理上不够成熟,行业规范执行上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互联网行业监督机构。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监管组织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参考日本给予行政机关一定的介入干预权能的方式,授权互联网行业组织合理范围的监督惩罚权利,对签署自律公约的互联网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对其违反自律公约的行为予以训诫、警告或者罚款。要适时的接入,给予行业监督管理组织指导,两者要积极的交流沟通,共同促使互联网行业有序发展。建立专门行业监督机构对行业自律组织和互联网企业进行专业的评估和监督,以便能够节约行政及司法资源,降低网络侵权案件的发生。若互联网企业的网络隐私侵权行为已经上升到法律的违法层面,专门行业监督机构应将收集到的证据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并协助调查。如此,一套系统的行业自律监管体系加上法律法规的双重规制,可以很好保护网络用户个人隐私安全。结语在现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变得更有价值,也更容易获取了,所以对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也要尽快的落实完成。建立更完善的立法保护机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用更有效,更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国外先进的保护模式给我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美国、欧盟、日本的保护模式都各有特色,都是结合他们自身的国情设计出来的,笔者认为,我们应向日本那样采取折中的模式,吸收美国行业自律模式的优点,结合国内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水平不够的情况国家适时的介入,帮助建立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同时站在统一立法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