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_第1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_第2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_第3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_第4页
青岛版《科学》六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认识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光来自哪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3个带孔的纸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光源图片及生活经验,交流探讨,认识生活中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是光源。接下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对光的传播方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获得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第三部分自由活动,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对人们生活的多种作用;第四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光污染的问题,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学生分析】学生生活在光的世界里,许多学生对一些因光而产生的现象产生过无限的遐想。学生对身边的光很熟悉,经常见到阳光、各种灯光等,但是对什么是光源、光是怎么传播的等问题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进行进一步地观察、质疑、思考。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2.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探究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器材准备】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记录单。教师准备:激光笔、纸屏、带孔的纸板、课件、记录表。[PPT2出示]带孔的纸板、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激光笔、手电筒、蜡烛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光来自哪里。【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美丽的城市夜景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感受光对生活的重要意义。2.学生谈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板书课题:1.认识光。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4出示]生活中有哪些能发光的物体?1.教师提出问题: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2.学生交流。3.[PPT5出示]日光、萤火虫光及灯光图片。认识这些物体可以自己发光。4.[PPT9出示]月光图片。学生交流月亮能否自己发光。5.师生总结光源的概念。[PPT10出示]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有的不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如月光。活动二:[PPT13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1.[PPT14出示]阳光穿过丛林的光束及夜晚直升机射出的光束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2.学生交流讨论,做出假设。3.师生总结:这些现象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4.[PPT15出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用激光灯沿着桌面照射、用直纸筒和弯曲的纸筒分别观察蜡烛发出的光及用手电筒、纸屏、三个带孔的纸板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提示:不要用激光笔照射别人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5.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17出示]光照射在桌面上、纸筒中及通过纸板的小孔时的传播路线示意图。7.师生总结。[PPT18出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活动三:[PPT20出示]利用光可以做什么?1.[PPT21出示]灯光照明、激光切割金属、浴霸及太阳能发电图片。2.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光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PPT23出示]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三、拓展活动——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试着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1.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PPT24出示]墨子图片及小孔成像实验。2.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把![PPT25出示]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板书设计】1.认识光1.认识光光源 沿直线传播沿直线传播利用光可以照明、取暖、发电等,光具有能量。

12.《玩镜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玩镜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延续,研究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传播的特点,通过观察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及探究我们怎样看到物体,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然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平面镜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分别玩镜子与玩各种各样的镜子,通过认真观察思考,认识光的反射;第三部分自由活动,在经历探究实验和交流活动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做个万花筒,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是熟悉的,学生们经常玩这种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活动,把反射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它物体上。但是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等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2.知道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2.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光的反射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沟通交流,能够在光的反射实验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尊证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平面镜。教师准备:课件、记录单。[PPT2出示]平面镜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雨岩》,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美景,并思考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美景?其中包含什么科学原理?2.学生回答。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2.光的反射。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4出示]光照在镜子上,传播方向有什么变化?1.[PPT5出示]利用一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学生手持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6出示]一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天花板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4.[PPT7出示]利用两个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在教室里两个学生分别拿着一个平面镜,将阳光通过第一个平面镜反射到第二个平面镜上,又通过第二个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5.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8出示]通过两个平面镜将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7.师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PPT9出示]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活动二:[PPT10出示]在什么条件下能看到物体?1.[PPT11出示]在黑暗与明亮环境中观察物体实验及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条件。2.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12出示]我们看到物体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4.师生小结。[PPT13出示]我们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5.[PPT14出示]尝试用两面平面镜观察自己脑后的头发实验。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15出示]用两面平面镜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时的光的的传播路线图。8.师生小结。[PPT16出示]这是平面镜多次反射光的结果:后脑勺反射的光传到手拿的平面镜上,再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桌面上的平面镜上,光线再次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我们的眼睛。9.师生总结。[PPT17出示]我们的结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就能使我们看到物体。三、拓展活动-----找一找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PPT20出示]舞蹈房平面镜、弯道反光镜图片。2.学生交流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PPT21出示]汽车后视镜、太阳灶、潜望镜图片。3.师生总结。【板书设计】2.光的反射阳光 平面镜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看到物体的条件是:物体能发光、有光且物体反射光。

13.《筷子“折”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筷子“折”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并对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图示了小水池、玻璃片、水槽、有鱼的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笔,这是本课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典型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课堂探究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针对筷子“折”了的现象进行思考,作出猜想与假设。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呈现的生活中四种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水变“深”了、光点“偏”了、鱼变“大”了、窗外的大树“折”了,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分析,认识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最后,让学生对以上各种光的折射现象进行简单的解释。第三部分自由活动,让学生试着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海市蜃楼、云海佛光、三日同辉现象。第四部分拓展活动,一是“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二是提出“魔术师经常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试着去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知识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本节课的各部分活动是逐层递进的。认识筷子“折”了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指出了本课探究的方向;对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的实例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出科学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更多现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原理的认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对于这些现象,很多学生已是见怪不怪,视而不见。有些学生凭经验在心中似乎明白,但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却说不出所以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科学探究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学生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的能力,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能作出猜想与假设。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制定简单的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计划,并进行实验探究。3.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光的折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愿意合作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有鱼的鱼缸、硬币、筷子、牛奶。教师准备:小水池、玻璃片、水槽、烧杯、激光笔、纸屏、课件、记录单。[PPT2出示]小水池、玻璃片、水槽、有鱼的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笔、纸屏、牛奶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筷子“折”了视频导入新课。提示学生观察现象:将筷子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师生交流:筷子变“弯”了、筷子“折”……板书课题:1.筷子“折”了。3.提出问题:为什么筷子看起来好像是“折”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2.学生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可能是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改变。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4出示]观察生活中类似的现象。1.师:在生活中有哪些与筷子“折”了类似的现象?2.学生交流。[PPT5出示]我还能列举出这样的现象。3.师生总结: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PPT6出示]水变“深”了图片。[PPT7出示]光点“偏”了图片。[PPT8出示]鱼变“大”了图片。[PPT9出示]窗外的大树“折”了图片。如有时候,我们站在清澈见底的水边,看到水很浅,可一试,水却很深。激光透过玻璃砖时,光点偏了。从鱼缸一侧观察鱼,鱼变“大”了。透过有缝的玻璃看窗外的大树,发现大树“折”了。4.[PPT10出示]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5.学生交流。6.师生总结:可能是因为光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光从空气传到玻璃中,也发生了偏折。7.[PPT11出示]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吧!引导学生利用烧杯、筷子;小水池、硬币;激光笔、玻璃片、纸屏;激光笔、水槽、牛奶;有鱼的鱼缸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组材料进行实验;要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并找出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种物质。并出示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实验材料我们的发现1.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2.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我们的结论8.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9.学生交流汇报。10.师生总结。[PPT12出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光只在空气中传播时,传播方向没有发生偏折。光从水中斜着传到空气中或从空气斜着传到玻璃中时,传播方线都发生了偏折。光从水中垂直传到空气中或从空气垂直传到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偏折。活动二:[PPT13出示]分析以上现象,找出科学的解释。1.学生对筷子“折”了、水变“深”了、从鱼缸上面看,鱼变“浅”了、从鱼缸侧面看,鱼变“大”了、透过露珠看叶脉非常清楚、光点“偏”了、窗外的大树“折”了等现象进行讨论分析,试着进行解释。2.师生交流。3.[PPT14出示]、[PPT15出示]筷子为什么“折”了?及光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光在从水中斜着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筷子的像。4.[PPT16出示]水为什么变“深”了?及光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光在从水中斜着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5.[PPT17出示]加水后,盆底的硬币为什么“上升”了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光在从水中斜着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我们看到的“硬币”是硬币的像。5.[PPT18出示]从鱼缸上面看,鱼为什么变“浅”了?及光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光在从水中斜着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我们看到的“小鱼”是小鱼的像。6.[PPT19出示]从鱼缸侧面看,鱼为什么变“大”了?[PPT20出示]为什么透过露珠看叶脉非常清楚?[PPT21出示]光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鱼缸及浴缸中的水、树叶上的水珠都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光在传播过程中方向发生了偏折。7.[PPT22出示]为什么光点“偏”了,窗外的大树“折”?及光的传播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光在从空气中斜着进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8.师生总结。[PPT23出示]认识光的折射资料卡。[PPT24出示]光的折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三、自由活动1.[PPT25出示]我们试着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试着解释生活中更多类似的现象。2.[PPT26出示]海市蜃楼图片。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试着进行解释。3.师生交流。4.[PPT27出示]海市蜃楼发生时光的传播路线视频。引导学生认识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5.[PPT28出示]云海佛光图片。[PPT29出示]三日同辉图片。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试着进行解释。6.师生交流。7.师生总结。[PPT30出示]我们的解释:海市蜃楼、云海佛光、三日同辉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折射。四、拓展活动1.提出活动指向。[PPT31出示]一、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2.[PPT32出示]漫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3.[PPT33出示]广告:好喝看得见!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幅广告有问题吗?引导学生利用本课学到的光的折射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提出活动指向。[PPT34出示]二、魔术师经常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试着去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课下观察生活并查阅资料,继续研究光的折射。【板书设计】13.筷子“折”了光的折射【记录表】我知道的生活中与筷子“折”了类似的现象。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吧!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对上述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目的实验材料我们的发现1.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2.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我们的结论我的解释。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魔术师经常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试着去了解一下。

14.《彩虹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彩虹的秘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光的传播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镜子、喷水壶、纸屏、水槽、三棱镜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观察分析彩虹的成因,并进行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揭示彩虹的成因。再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进一步理解、感知光的色散现象。第三部分自由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制造彩虹活动,加深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第四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彩虹的秘密。本节课的各部分活动是逐层递进的。认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制造“彩虹”的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准备,制作“彩虹”活动是对彩虹成因即光的色散原理的实践应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彩虹的秘密,使学生加深对光的色散原理的理解与认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逐步深入。【学生分析】彩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在雨后看到它,有时也会在喷泉旁边看到它。同时,学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也充满了猜测,对这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充满了期待。但学生对于彩虹的成因大多不了解,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之前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在模拟彩虹实验中发现彩虹形成的秘密,认识光的色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2.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成因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假设。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对彩虹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积极探究,尊重证据,在探究活动中采用新方法和新材料,乐于合作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平面镜、喷水壶、泡泡液、透明的塑料尺、装满水的塑料瓶、光盘、记录单。教师准备:三棱镜、水槽、纸屏、平行光源等、课件、评价表。[PPT2出示]三棱镜、平面镜、水槽、纸屏、喷水壶、装满水的塑料瓶、透明的塑料尺、光盘、泡泡液、平行光源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导入新课。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秘密?关于彩虹,你还想了解些什么?3.学生交流: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在雨后产生……3.师生总结。板书课题:4.彩虹的秘密。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4出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猜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PPT5出示]雨后彩虹图片及喷泉上形成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彩虹的成因。2.学生交流。3.师生总结:与阳光有关、与水汽有关、雨过天晴、有雾气等等。4.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想。[PPT6出示]彩虹模拟实验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利用阳光、三棱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及利用阳光、水槽、平面镜和纸屏做彩虹模拟实验。5.[PPT7出示]实验提示:阳光不足时,可以用平行光源代替阳光进行上述两种实验。也可以利用光的色散与合成演示器进行彩虹模拟实验。6.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PPT8出示]三棱镜把阳光分散为七种色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8.[PPT10出示]水槽中的平面镜与水形成“三棱镜”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的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9.师生总结。[PPT11出示]水与三棱镜都可以把阳光分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并且七种色光的排列顺序是不变的。10.获得科学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彩虹是怎样形成的。11.[PPT12出示]教科书介绍的太阳光组成、光的色散现象的资料。10.师生总结归纳彩虹的成因,认识彩虹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活动二:[PPT13出示]制造“彩虹”。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制造“彩虹”的方法。2.[PPT14出示]制造“彩虹”活动场景图片:学生在阳光下用喷壶喷水制造“彩虹”。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PPT15出示]阳光下吹泡泡制造“彩虹”图片,及更多的制造彩虹的方法:阳光透过塑料尺、阳光透过装满水的塑料瓶、阳光照在光盘上……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制造“彩虹”的感想,交流发现。三、拓展活动-----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1.[PPT16出示]思考为什么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2.学生交流。3.师生总结:在阳光下,小水滴受热蒸发,彩虹就消失了。【板书设计】4.彩虹的秘密三棱镜4.彩虹的秘密三棱镜阳光分散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彩虹阳光分散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彩虹”小水滴小水滴

15.《飞旋的陀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飞旋的陀螺》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极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提示学生准备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教科书还展示了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陀螺,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陀螺的资料和各种陀螺,并玩一玩陀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根据教科书展示的简易陀螺制作流程制作简易陀螺,再根据教科书展示的三色陀螺制作流程制作三色陀螺。接下来,让学生充分地玩简易陀螺和三色陀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色彩搭配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认识光的三原色及光的合成。第三部分自由活动,让学生制作七色陀螺,并自由玩七色陀螺,进一步理解光的色散与合成,认识阳光的秘密。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探究实验和交流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研究“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光的混合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本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利用对比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记录、整理、分析科学数据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乐于合作、乐于观察、乐于思考的情感态度。【学生分析】学生对“玩陀螺”是极为感兴趣的,在生活中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陀螺转动中颜色的变化做过一些观察和了解。在前面学过《彩虹的秘密》,知道了阳光包含有七种色光及阳光的分解,但学生对光的合成规律等问题尚没有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光的三原色是:红色、绿色、蓝色。2.了解光的合成及光的色散与合成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制作各种陀螺,并能利用制作的陀螺进行探究光的合成。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认识光的合成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光的合成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研究光的合成,体会创新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光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陀螺。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PPT2出示]卡纸、水彩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陀螺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搜集有关陀螺的资料和各种陀螺,并玩一玩陀螺。【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各种陀螺图片。教师出示几个陀螺,让学生自由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谈玩陀螺感受。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15.飞旋的陀螺。二、活动过程活动一:[PPT4出示]制作陀螺。1.让学生交流制作陀螺的经验,互相借鉴。2.教师展示课前制作好的几个简易陀螺(每个陀螺上涂的色彩或色彩比例不一样)、三色陀螺。3.讲解制作方法、要点。①制作简易陀螺。[PPT5出示]胶水、卡纸、剪刀、火柴图片,提示学生在制作陀螺之前做好材料准备。[PPT6出示]用剪刀将卡纸剪成直径为8cm的圆盘。[PPT7出示]用彩笔或水彩颜料将卡纸涂色。[PPT8出示]在圆盘中心插入火柴棒。图示了简易陀螺的制作方法,给学生以方法指导。②制作三色陀螺。[PPT9出示]在三个圆盘上能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或使用红色、绿色、蓝色卡纸制作陀螺,剪出有一个槽口的圆盘。[PPT10出示]把三个圆盘沿槽口交错插在一起。[PPT11出示]将火柴棒插入三个圆盘中心,组装成一个陀螺。图示了三色陀螺的制作方法,给学生以方法指导。4.师生交流制作陀螺活动中的注意事项。5.师生总结。[PPT12出示]温馨提示:火柴棒插在圆心上,火柴棒和纸片连接要紧密,不能松动,重心要偏低。颜色要浓,也要纯正。也可根据喜好制作直径大小不同的陀螺。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6.进行制作活动,制作中,教师到各组参与,帮助制作困难的学生。7.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改进作品。活动二:[PPT13出示]玩陀螺。1.师生交流玩陀螺活动中的注意事项。2.[PPT14出示]温馨提示:玩简易陀螺,观察色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玩三色陀螺,观察色彩的变化。试着改变色彩的比例,再看有什么现象?并出示观察记录单。陀螺颜色旋转中的颜色3.学生分组玩陀螺,并进行观察记录。4.学生分小组汇报发现。5.师生总结。[PPT15出示]两种以上色彩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6.[PPT16出示]我们的发现:陀螺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快速旋转时产生黄色。引导学生认识红光和绿光混合之后形成黄光。[PPT17出示]陀螺一半红色、一半蓝色,快速旋转时产生紫色。引导学生认识红光和蓝光混合之后形成紫光。[PPT18出示]适当调整色域,让红色占大部分,不断增加绿色,每改变一次就让陀螺旋转一次,观察一次。逐步看到橙红、橙黄、绿黄。[PPT19出示]我们的发现:陀螺一半绿色、一半蓝色,快速旋转时产生淡蓝色。引导学生认识绿光和蓝光混合之后形成淡蓝光。让绿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混合色由绿变成绿蓝、蓝等。[PPT20出示]陀螺均分三份,分别是红色、绿色、蓝色,快速旋转时产生白色。引导学生认识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之后形成白光。7.[PPT21出示]光的三原色图,引导学生认识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并出示获得科学结论的观察记录单,作为本活动的总结。陀螺颜色旋转中的颜色黄色紫色淡蓝色白色8.[PPT22出示]光的三原色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手机、电视等多媒体屏幕均利用了三原色合成多种色彩,从而呈现多彩的画面。三、自由活动:[PPT23出示]玩七色陀螺。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色的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把这七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学生交流。3.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制作七色陀螺、玩七色陀螺来研究这一问题。4.教师讲解制作七色陀螺的方法。[PPT24出示]制作七色陀螺时各种色彩所占的比例。5.学生开展制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6.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改进自己的作品。7.[PPT25出示]玩一玩七色陀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通过玩一玩七色陀螺我们发现: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旋转后看到灰白色或白色。8.[PPT26出示]牛顿的光学实验资料卡。[PPT27出示]牛顿光学实验光的传播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从而更好地认识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四、拓展活动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PPT28出示]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的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观察思考,继续观察光的混合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2.[PPT29出示]衣服上不同颜色的条纹透过黄色的玻璃发生变化视频,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更多地观察思考,继续观察光的合成现象,加深对色彩的认识。【板书设计】15.飞旋的陀螺光的合成陀螺颜色旋转中的颜色黄色紫色淡蓝色白色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记录表】玩陀螺,我的发现。陀螺颜色旋转中的颜色自由活动玩七色陀螺,我的发现。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在不同颜色的光的照射下,色彩是否有变化?

16.《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光与我们的生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六课时。本课从光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光的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光污染,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人类只有科学地利用光,才能减少或避免光污染。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兴致勃勃做手影游戏的情景图,他们形态不一,动作各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教科书提示学生准备塑料片或旧的眼镜框、两个偏振光片、卡纸、剪刀、胶水等制作简易护眼镜的材料,并提示学生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交流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来谈感受,认识到光的两面性,了解光污染现象。并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卡,认识光污染的分类。接下来,让学生交流应该怎样很好的利用光,及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光污染。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第三部分自由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及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认识“偏振片”这种新型光学材料,了解偏振片的性能。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偏振片、卡纸、剪刀等材料制作简易护眼镜。制作后进行展示、评价。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交流和制作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查阅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关注社会新科技的意识。本课学习内容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首先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光的两面性,再研究生活中应怎样很好的利用光,又能防止光污染。然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简易护眼镜的制作活动,充分体现了“科学即生活”的理念。【学生分析】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意识到光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光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光”里蕴含了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探究光的兴趣浓厚,但光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光污染,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都知道生活离不开光,却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光的危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2.会设计与制作简易护眼镜。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2.在教师引导下,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3.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事物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能对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的探究兴趣。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愿意合作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塑料片或旧的眼镜框、两个偏振光片、旧胶卷、卡纸、剪刀、胶水。教师准备:自制简易护眼镜、课件、记录表。[PPT2出示]塑料片或旧的眼镜框、两个偏振光片、旧胶卷、卡纸、剪刀、胶水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3出示]手影视频导入新课。学生观看视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