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企混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8005国企混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326701.1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14885(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114494(2)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228647(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效果 3151791.2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42706(1)公司治理的概念 414554(2)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 421421.3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 6160451.4文献评述 720829参考文献 81.1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基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为了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而提出的重要的经济形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关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已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当然,根据混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对其研究亦在不断发展变化。总体来看,学者们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混改的动因、路径以及经济后果的研究。(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一部分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刘震和张祎嵩(2015)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格局的最佳经济形式。莫龙炯等人(2020)也强调,当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会成为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需要通过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从而造就互相制约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周绍妮等人(2020)提出,国企改革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将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效提升,让全社会都能够共享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国有经济的社会影响力,保障国有资产的运营能力,因此需要大力提倡。对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方面,张伟、于良春(2017)认为,非国有资本参与混改的过程中,对国企原先的产权比例进行调整,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比重进行优化分配,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社会整体效益将会提升。另有一部分学者站在国有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国有企业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业绩以及适应市场化运作,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对于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方面,童露和杨红英(2015)根据2003-2012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分析得出,国有企业存在着内部监督机制失灵、大股东“一言堂”、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公司治理的问题,因此国企公司治理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黄速建(2014)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某些领域有助于打破国企的垄断性低位,也为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改善公司业绩方面,Peter(2013)发现国企自身盈利能力较弱,其收益很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补助,并且极易导致腐败现象。张莉艳和安维东(2015)在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国企减少政策性负担,因而有助于提升国有资本的发展活力,企业的绩效也能显著提高。对于适应市场化运作方面,李锡元等人(2018)认为引入民营资本能够使国企更好的适应市场规则,在竞争的环境当中实现运营的高效益,并相应地提出要继续深化政企分开,通过市场化选聘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效率。(2)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经过了多年的不断探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越来越完善和成熟,但企业还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适应的方案。在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混改的路径主要能够分为以下四种方式:整体上市、民营企业参股、国企并购以及员工持股。对于整体上市方面,邱霞(2014)认为这是最彻底、最有效地实现混改的途径,应当作为混改的首要选择模式,她同时强调企业整体上市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为企业经营带来优质资金,形成股权多元化局面,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吴爱存(2014)提出,资本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整体上市即将国有资产进行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资产专用型引发的沉没成本问题,伴随着混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央企可能会选择整体上市。对于民企参股方面,国外学者Bevir(2012)经过研究得出,在美国倡导管理自由的大环境下,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在遵循以自由为主导的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企与国企之间的充分融合,达到各个资本形态之间互利互补的状态。国内学者们也对民企参股的方式进行了探讨,綦好东等人(2017)认为民企参股即为民企购置全部或部分国有资产的方式,因而民营企业能够成为国企所有者或股东,从形式上表现为“国退民进”。除此之外,杜媛等人(2015)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补充,民营企业的参股形式能够使国企和民企二者较好地融合,互相学习长处,进而产生协同效应,使得企业混改后综合竞争力提升。与民企参股所不同的是,国企并购是国企作为主导者,以主并方的身份对民营企业进行投资,以达到在民企当中占有一定股份实现混改的目的。邱霞(2014)提出国企并购在形式上表现为“国进民退”,但是从主流的观点来看,大部分混改表现都为“国退民进”,因此这种方式可能违背了混改的初衷。尽管存在着一定争议,但有的学者也认为此种路径也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孙建强(2019)认为在子公司层面推行国企并购的方式,有助于在不同层面完成混改,并且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与其他几种路径进行有效结合。对于员工持股的方式,丁文杰(2014)认为这是对员工及管理层进行激励的手段,把企业部分股权以协议的方式转让给内部员工。作为近年来具有创新意义的混改方式,Amran等人(2012)经过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进行研究得出,运用股权激励,可以构建出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系,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以及充分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效果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探索,学者们对混改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现有研究结论可分为提升企业绩效和降低企业绩效两个方面。国外的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大都肯定了国企改制的积极作用。Megginson(2001)对过去上百篇文献中作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后得出,国企绩效水平能够在企业经历民营化之后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Dewenter和Malatesta(2001)对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国有企业往往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需要承担较多的社会性负担,因此其盈利能力明显低于民营企业,这一观点同样也受到了Mattijs等人(2002)的认可。Young-Sam等人(2012)针对国企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结论表明国企经过市场化之后绩效明显优于未经过市场化的国企,且后者往往生存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相较于国外而言,国内学者们对混改经济效果的研究更为丰富,多数学者认为,混改能够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张文魁(2017)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国企的偿债能力有明显上升,能够缓解负债压力,而对于参与混改的民企而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能够有效拓宽企业的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在此基础上,张涛等人(2017)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进行研究得出,混改后的工业企业在绩效方面优于未参与混改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除此之外,李明敏等人(2020)提出异质股权的问题,他们认为国企混入越多的异质股权越能使得经营绩效提升。也有少数学者发现混改可能存在负面作用,LaPorta等人(1999)对墨西哥218家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他们认为国企的产权改革会导致企业更频繁地进行减薪和裁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涂国前和刘峰(2010)站在大股东掏空的视角分析,他们强调国企经过民营化之后,大股东容易为了自身利益产生掏空心理,从而导致放弃企业整体的利益。钟昀珈等人(2016)同意上述观点,并且认为混改后企业会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降低企业绩效,此种情况在缺乏大股东制衡机制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2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1)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专家们研究的重点方向,因此存在着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对于公司治理的概念而言,学术界却一直未能达成普遍共识。国外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的概念的有关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角度:Wartic(1985)站在约束机制的角度,提出公司治理的关键便在于约束与制衡,在公司发展到成熟阶段,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Gillan和Starks(1998)站在制度体系的角度,表明公司治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关于权力分配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是为了有效协调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义务和权力而存在;Shleifer和Vishny(1997)则站在投资回报的角度,提出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利益分配的一种决策机制,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使投资者能够获取最大化的投资回报。我国的学者们对公司治理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吴敬琏(1994)站在权力制衡的角度,认为公司股东、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与制衡的关系,改善公司治理的必经之路就是要明确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林毅夫(1997)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将公司治理看作是对公司全体成员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为的是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张维迎(2005)肯定了Gillan等人的观点,站在制度体系的角度,认为公司治理即是对公司控制权与剩余分配权这二者进行合理分配的机制设计,并强调其能够直接决定公司利益分配这类根本性问题。李维安(2003)则站在治理机制的角度,认为公司治理就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利益相关者间关系,并实现互相监督与制衡的作用,以此达到保障公司决策的合理化以及运营的稳定性。(2)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根据以上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概念的阐述,可知公司治理与公司股东、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他们共同参与到公司治理机制运作与控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目标而进行着有机结合,不断影响着公司治理水平。因此本文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经理层激励与员工持股这三个层面来进行综述。①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学术界最初是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开始进行研究,因此股权结构也是公司治理问题的逻辑起点。股权结构可以说是能够最直观体现出公司控制权的归属情况,它指的是多种不同性质的资本在总股本内占据份额的情况,具体而言,可以分别从股权构成情况与股权集中度来进行详细探讨。从股权构成情况来看,张文魁(2017)提出当国企股权结构需要进行调整时,应该给予民营企业股东充分的公司股权,以便能够达到积极吸引优秀民营资本、实现混改的目的,并且当公司股权结构合理时,公司的治理水平会更高。Maury和Pajuste(2005)通过研究发现,当公司主要股东资本来源不同,股权性质混合度较高时,公司的治理机制趋于更加合理的状态,因而会丰富对公司发展有利的资源。魏志华等人(2009)则从行业性质入手,认为在不同行业中不同股权性质混合度对公司治理提升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对国企进行分类,根据行业类别明确国企的最佳股权构成,例如针对市场化竞争激烈的行业,应当根据国企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由国有资本控股,并根据需要选择国有股的退出时间。从股权集中度来看,一部分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越利于公司治理。Gomes(2000)和徐丽萍(2006)都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自身利益,监督代理人的积极性会有明显提高,因此可以减少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从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另一部分学者所得出结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股权集中度和公司治理水平应该呈负相关关系。俞雪莲等人(2017)从两权分离的角度进行分析,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会产生出新的公司治理问题,大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中小股东无法对大股东产生监督制衡且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公司的决策只反映出大股东的意志,从而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还有一部分学者持有其他观点,他们认为并不能简单的用正负相关来阐明公司治理与股权制衡度的关系。迟铮(2018)和刘诚达(2019)都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对于公司治理的相关影响并不是单一的,他们将公司绩效作为治理能力的衡量指标,经过研究分析后总结得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图形呈现出倒U型的状态,因此股权过于集中或分散的情况都不利于公司治理。②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构成同样也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原因,Martin等人(1992)经过实证分析后发现,董事会在规模过大的情况下,成员间会更难以进行沟通和协调,想法难以达成一致,从而容易产生代理成本,公司绩效会相应减少。除此之外,独立董事的比例也能够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王跃堂等人(2006)经过研究后提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当中占比越大,公司绩效水平往往会越高,尤其是当大股东缺乏监督机制时,独立董事的比例增加能够使公司治理水平提高。Kumar等人(2012)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司,相比于其它公司而言,更倾向于在业绩不佳时将管理团队进行“大换血”,以此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目标。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叶蓓(2017)认为董事会是公司中重要的决策部门,它能影响公司的战略发展,对战略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董事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提升公司战略的专业性以及准确性,同时也决定着公司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会影响公司治理。另外,监事会的构成同样影响着公司治理水平。周泽将(2019)通过对多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当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越大、外部监事在监事会当中占比越小、公司年度会议召开的次数越少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高管越容易产生腐败行为,因此监事会应在保证具备必要监督人员的同时,做到有效控制规模,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③经理层激励与员工持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经理层方面,高管人员的薪酬和激励问题是研究的重点方向,绝大部分学者认为高管的薪酬待遇与公司整体绩效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性。谌新民和刘善敏(2003)认为高管薪酬会对公司治理存在激励作用,且薪酬激励与控制权激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陈震和李艳辉(2011)基于高管违规行为的研究,提出高管薪酬与其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一些违规行为存在密切关系,在高管薪酬越低的情况下,越容易出现违规现象,这将会对公司治理水平造成影响。Angie(2009)强调股权的作用,想要降低代理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高管股权激励的方法,这样能够使得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目标保持趋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公司探索尝试员工持股计划,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这种激励机制。刘军(2014)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员工持股计划,认为计划的实施对公司治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将员工收入与公司发展和经营成果挂钩,可以有效协调员工与公司间的利益冲突,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收益的行为。1.3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同时拥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两种资本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较好地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公司活力。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想要达成的目标往往存在着不同之处,具体而言,委托人想要达成的目标为有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代理人目标则是任期内效益的提升。当两者之间产生分歧时,代理人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等问题,因此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李文贵等人(2015)提出,国企经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引入非国有资本,非国有股东会积极行使监督权,有助于抑制经理人的短视行为,发挥监督效应。Agyenim等人(2017)经过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在股东之间形成一种彼此制衡的状态,这受益于多元化股权结构在公司内部的有效建立,另外,当非国有股东进入董事会,能够有效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进而能够强化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激励机制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它是指公司在其制度体系中实施的各种激励措施。学术界普遍认为,报酬机制在激励机制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童露等人(2015)构建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经理人激励机制的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完善经理人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且提出需要适当拉开经理人与其他员工间的薪资差距,应根据个人贡献程度以及市场水平确定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的内容,进而发挥激励效应。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是促进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国企必须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起适合公司发展的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体系。林木西等人(2019)认为,混改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的结合,国企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可以降低公司整体的行政化色彩,进而发挥市场化效应,这种改革方式不光有利于国企的健康化发展,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也能带来发展机遇。厉以宁(2014)也提出,国企引入非国有资本并非只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搭建真正适合公司发展的市场化的公司治理体系。在非国有资本进入国企之后,两种资本的整合效果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李维安(2014)提出,国有资本在治理层面具备一定的资本优势,而民营资本在治理层面则具备一定的市场化优势,若是能将两者充分融合,将可以呈现出“1+1>2”的治理效果。另外,秦雯(2018)对重庆啤酒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进行研究后表明,国企在改革时如何充分整合资源是改革的关键,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拥有着不同的资源基础,将两者进行合理化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发挥资源整合效应。1.4文献评述以上分别对混改动因、混改路径、混改经济后果、公司治理概念和影响因素、混改的公司治理效应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对于国企混改的动因、路径以及公司治理效应方面,国外研究文献较少,国外学者们大多侧重于研究混改的经济效果方面,原因是国外学术界所研究的混合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尽管如此,这些文献对于本文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学术界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专家学者们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大多都针对于混改的动因、路径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方面。总体来看,国内外现有文献可得出:第一,学者们认为混改动因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业绩以及适应市场化运作;第二,混改路径重点围绕着整体上市、民营企业参股、国企并购以及员工持股这四种改革方式;第三,多数学者都认为混改能对公司产生积极作用;第四,影响公司治理的主要因素有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与监事会结构、经理层激励与员工持股;第五,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改善治理效果。综上可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已进入了全面加速阶段,但是,学术界对于国企混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较少,且基本集中在实证分析方面。国资委曾强调要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坚持做到“一企一策”,因而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案例研究是需要深化和拓展的方向。再者国企在混改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做到“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同行业不同特征的国企在混改路径的选择以及混改效果方面大相庭径,因而在研究上更需要较多地选取具有示范意义的混改案例进行分析探索。进而可以预测未来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需要结合国企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第二,深入探讨竞争性行业以及非竞争性行业国企在进行混改方面存在的具体差异,以及分别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选取文化行业央企子公司华录百纳为案例主体,通过深入分析华录百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公司治理各层面所带来的影响,进而针对公司治理的机制进行较为详细的机理分析,以此探究华录百纳混合所有制改革所产生的公司治理效应,最后得出其成功经验,以期对相关的案例研究加以补充,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08):55-63.[2]陈震,李艳辉.市场化进程、企业特征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财贸研究,2011,22(06):133-143.[3]迟铮.中国出口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5):73-80.[4]丁文杰.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迈过“三道坎”[N].经济参考报,2014-04-23(008).[5]杜媛,孙莹,王苑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资本管理创新和营运资金管理发展——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回顾及2014年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5,(01):93-95.[6]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07):1-10.[7]林木西,张紫薇,白云飞.市场化改革与地方国企控制权转移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9,(03):78-85.[8]林毅夫.现代公司制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22-132.[9]刘诚达.混合所有制企业大股东构成与企业绩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护理
- 妊高症分娩后护理查房
- 幼教游戏案例之“长城的故事”
- 电子房屋买卖合同在线器
- 心梗患者的溶栓及护理常规
-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构思指导
- 奥运与化学运动场上的化学现象
- 英语基础模块口语表达
- 白酒二批经销商合作协议范本
- 外研版新八年级下册口语
- 手部先天性疾患多指畸形课件
- 如何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常见临床研究分级
- (通用版)水利安全员考试试题(含答案)
- 可编辑修改中国地图模板
- 最新电大市场调查与商情预测作业1-4参考答案小抄汇总
- 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Module 11 Unit 1 (共12张PPT)
- CJJ-T 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府谷县东鑫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泥烘干项目报告书
- 蜂巢格式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