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晚清史专题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2.魏源认为“有佛兰西使者至其国,英夷闻其携违禁货物,因监禁其使,令尽缴出禁物始释之,与广东之勒缴烟土何异?英夷国律例,凡他国商携违禁货物入境者,罚其货价三倍。是即科以彼国之法,亦无可辞。其非因缴烟而由停贸易又明矣。”这反映出魏源()A.唤醒国人革新政治意识B.肯定近代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C.开启新政以求御侮强国D.已经突破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3.据估算,从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一千万两白银,合计1.1亿两。但由于清廷被迫放权,厘金成为归各省督抚自行掌控的合法、可观的财源——厘金收入不用上交户部;税率多少、如何征、怎样调拨使用也不归户部过问,而是每省各自为政。这说明本时期()A.权力构架发生变化B.洋务运动开始兴起C.官场陋习积重难返D.地方财政日益紧张4.1861年,美国传教士纪好弼注意到“中国医生被迫雇佣穷人的孩子去进行牛痘的接种”,因为富裕家庭“对于让人将自己孩子的痘疱戳破以取出痘浆甚是忌讳”,他们的母亲认为“这样会有伤元气”。这表明()A.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B.牛痘接种技术尚不成熟C.封建迷信阻断西医传播D.西医影响中国疫病防治5.近代汉口开埠后,商贸发展速度加快。两湖茶商在与外商交易时,因不通外国语言文字依赖“子占”(即洋行买办),以至于商情隔阂。张之洞督鄂时期,倡办商科学堂,派遣人员出洋学习商学或考察学务和商业,开办《湖北商务报》,购买、翻译和储备西方商学书籍等。这些举措有利于()A.启蒙民众思想B.推动中西交流C.践行实业救国D.缓和社会矛盾6.晚清天津制造局开办后,先后进行了五次扩建,并在天津老城之外大量征地,雇佣工人达2700多人,而后造船、邮政、电报、铁路、铸币、出版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城市发展的关键契机是开埠通商B.工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中国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D.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开放姿态7.1876年朝鲜被迫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面对日本的进攻,李鸿章在给朝鲜使臣的信中建议:“朝鲜在作军事准备的同时,还应作外交努力,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与欧美各国立约以牵制日本。”材料反映了(
)A.晚清政府积极开展近代外交B.清廷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足C.西方国家维护清廷宗藩关系D.清廷利用法律捍卫了国家主权8.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注:仅指工厂工人,不包括采矿业工人),这一分布状况反映了()时间地区工人人数所占比例地区工人人数所占比例1894年上海3622047.75%天津41805.35%汉口1335017.1%福州32404.15%广州1030013.58%其他城市973412.47%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B.通商口岸的开放先后的差异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D.轻重工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9.1894年,郑观应将自己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而在一年后,严复在他的《救亡决论》中明确指出“存亡危机之秋,勿亟图自救之术”,直呼希望通过改革来“救亡”,这一变化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推动早期维新思想兴起B.增强了国人危机意识C.加深中国半殖民地程度D.宣告清朝盛世的结束10.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中建议:“州、县、乡、镇,皆设书藏,以广见闻。”同年7月,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同时筹设强学会书藏。《强学会章程》中提到最重要的四件事是: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这体现出梁启超等人()A.希望打破官方对文化垄断B.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C.通过图书馆推广社会教育D.利用藏书推动学会的发展11.子口税是近代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进口洋货运销内地和出口土货运销海外,除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即可畅行中国,不另缴税。据下图可知()1875—1895年的汉口子口税贸易范围(21年平均值,线条粗细表示贸易量大小)A.通商口岸之间的子口税贸易额最高B.汉口与长江下游地区不存在商贸活动C.汉口的子口税征收以进口贸易为主D.子口税贸易分布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12.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中说:“与土棉工业有关的一个最奇怪的现象是,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A.西方商品倾销有所加剧B.本土棉织生产陷入困境C.民族资本收购原料增多D.战争导致交通运输瘫痪13.黄遵宪曾说过“前为旧金山领事时,查沿海汇票,华民每年汇银至广东者,多则一千五六百万元,少则一千余万元,四年扯算,每年洋银入中国者可一千二百万元”。关于巨额侨汇的产生原因,库尔普在《华南的乡村生活》中提到“在中国的每一阶层中,‘孝’是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海外华人严格遵守孝道的最明显证明,莫过于每年大量的汇款回国”。由此可知()A.华侨投资推动文化转型 B.美国华工待遇有所提高C.世界殖民体系不断扩张 D.侨汇行为暗含文化心理14.清朝御史欧家廉(1869—1925)这样评价清末新政:“易私塾门榜即为学堂,改亲兵衣饰即为巡警,建一二洋式衙署,用一二留学生,即是崇奉西法”,他意在说明()A.清政府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艰难B.地方改革派对中央政令不执行C.西方政治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D.清政府对西方政治体制不了解 15.1907年12月,清政府严厉谴责“近岁各省绅商士庶……遇有内外政事,辄藉口立宪,相率干预,一唱百和,肆意簧鼓”;声言“维各国君主立宪政体,率皆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其开设议院专为采取舆论……固非人人皆得言事,亦非事事皆可参预。”下令要“将关于政事结社条规,斟酌中外,妥拟限制,迅速奏请颁行。”以下哪一项最能够体现当时的风潮()A.民众参与政治热情高涨B.士绅参政意识勃发C.政府拓宽政治参与途径D.政党政治开始出现16.20世纪初,清政府商部接管海关的商标注册权和由海关主办了30年的国际博览会的中国展出权。1906年,清廷规定“所有海关所用华洋人员统归(户部委任之税务大臣)节制”。在清政府邮传部的坚持下,确定宣统三年(1911年)5月邮传部接管海关的邮政权。这反映了20世纪初()A.西方列强利用海关加紧侵华 B.清朝通过外交实现关税自主 C.改订新约运动取得初步成果 D.清朝统治集团民族意识增强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清政府所做出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对民族国家的要求,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说明出现这种新发展的原因。(6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边疆治理的认识。(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随着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需要有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京师同文馆成立,接着电报学堂、实学馆、矿务学堂等各类实业学堂纷纷创办。洋务派很重视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质学、开采、冶炼、医学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更有效的办法是将有造诣的学生选送国外留学,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出国留学生有400余人。——摘编自商鸣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人才的培养》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少数青少年展开自发留学。然而,此时的留学未得到政府的认可,也无特别的留学资格要求。在李鸿章、容闳、沈葆桢等人倡导下,先后开展了奔向美洲的幼童留学、奔向欧洲的军事留学等运动,其对留学生资格提出模糊性要求,主要涉及留学生的年龄、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在幼童留学中,清政府制定的《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十二岁至十六岁之间,不限学历,只要聪颖,并稍通中国文理者。”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留学的政策,如鼓励官绅出洋、公费与自费并举、废科举、实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等。——摘编自李东《中国近代留学资格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出国的背景,并说明这一时期人才培养的特点。(8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留学事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公元1292年,上海建城。明清以后,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1843年,根据《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正式开埠。为适应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外国企业先后在此开办了船舶修造厂、印刷厂、食品厂等。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大型的军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前期全部生产军火,后兼造大型轮船。由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各地大量资金的汇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此大量诞生,它们以轻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组建了吴淞铁路公司,欲兴造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因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最终全部拆除。甲午战后,西方资本涌入上海,广泛投资于原料加工工业,于是缫丝、造纸、轧棉、榨油、皮革、肥皂、火柴等工厂相继出现。19世纪中后期,上海最终腾升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然而,自开埠以来,上海政区长期割裂,行政各自为政,城市规划混乱,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但却又是一个畴形的大都市”。——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等材料二横滨曾是江户的交通要道。1853年,美国佩里来航,叩开日本国门。出于政治考虑,幕府将开港口岸定于此处。一些“冒险投机商”为取得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投资,开办商行,兴建商场。1866年,上海经濑户至横滨、旧金山至横滨等航线开通,横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其中毛织品占相当的比重,砂糖、机械、金属等的进口也各有增加。为了加强日本国内的联系,1872年,兴建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京滨(从东京到横滨)铁路。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开展,1899年,外国人居留地在日本全面撤销,横滨借机推进城市规划、港口改造、公路修筑,使其逐渐成为日本的大都市和国际名港。——摘编自郑祖安《上海与横滨的开埠和都市形成》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横滨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与横滨相比,上海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02年6、7月间,天津《大公报》与上海《中外日报》两家维新报刊先后刊登了同一位“北来游学”的“南清志士”的匿名征婚广告:“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晚清在新学堂师生中开始流行的“文明结婚”,图为“文明结婚图”,出自1909年的《图画日报》。图中文字:“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摒除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婚姻者,又数见不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ADBBBABC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CDAAD1.【答案】C【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在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下,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十三行,广东商人因此受益,广东地方官吏乘机谋取私利,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日盛,广州则日渐衰落,中国商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打击,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京条约》签订对广州地方官商私人利益的影响,并非《南京条约》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排除A项;民族工商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材料出处】《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3-11-01《魏源——告别天朝心态的人》王加丰【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有佛兰西使者至其国,英夷闻其携违禁货物,因监禁其使,令尽缴出禁物始释之,”英国对法兰西使者携带违禁物品到英国予以处罚,而魏源对这样的做法表示赞同,说明他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源对英国法律制度的看法,没有提到唤醒国人改革政治局面,排除A项;材料只是魏源对英国法律制度的看法,不代表对整个西方法律制度的肯定,排除B项;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并没有主张实行新政,排除C项。3.【答案】A【解析】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数额巨大,但是落入当时地方各省,这是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被迫放权给地方督抚所致,这意味着中央集权被削弱,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权力构架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中央财政权力的下放,而不是官场陋习积重难返,排除C项;洋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厘金成为归各省督抚自行掌控的合法、可观的财源,这说明清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财政紧张的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4.【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05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虽然富裕家庭对于牛痘接种有所顾忌,但中国医生雇佣穷人的孩子“进行牛痘的接种”,可知西医牛痘接种法在中国有一定的传播,故选D项;“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不合题意,与材料强调的是穷人家庭、富裕家庭对牛痘接种法的不同态度相悖,排除A项;“尚不成熟”不合题意,与材料“富裕家庭的母亲认为‘这样会有伤元气’”相悖,排除B项;“封建迷信阻断”不合题意,应为“传统观念影响”,排除C项。5.【答案】B【解析】张之洞督鄂时期的举措包括倡办商科学堂,派遣人员出洋学习商学或考察学务和商业,开办《湖北商务报》,购买、翻译和储备西方商学书籍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高中国商人与外商交流的能力,减少因语言和知识隔阂而产生的商情障碍。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中西交流,故选B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商贸发展,并不是面向大众进行思想宣传,并不能启蒙民众思想,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想是在19世纪末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张之洞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并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6.参考文章《晚清洋务运动在天津开启现代化进程》苗青【答案】B【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洋务运动开办天津制造局,天津近代工业逐步发展,“而后造船、邮政、电报、铁路、铸币、出版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A项开埠通商与题意无关;天津地区雇佣工人人数多不能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发展,排除C项;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开放姿态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出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在传统宗藩体系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建议朝鲜“与欧美各国立约”的外交策略来牵制日本,反映了对日本的侵略本质认知不足,故选B;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朝鲜的建议,没有反映出清政府积极发展近代外交,排除A项;C项维护宗藩关系与材料不符;材料未涉及到清政府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可知,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工人的分布主要在通商口岸地区,主要是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中,这种现象和中国遭到西方侵略,近代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出现有关,故选A项;汉口、天津作为通商口岸晚于福州、广州,但是工人人数更多,所以不是因为通商口岸开放先后的差异,排除B项;工人人数的分布不能够直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这些地区轻重工业所占的比重,无法判断以上地区轻重工业区域发展情况,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年后是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直接呼唤“救亡”,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兴起于中法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民族危机意识,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不能得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C项;乾隆时期,清朝就已经开始由盛转衰,排除D项。10.【材料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23-05-19《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刘梦妮【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得,梁启超等人是希望通过兴建图书馆,来使得国人增长见识,从而推广社会教育,故选C项;题干并未提及官方对文化的垄断,排除A项;由“以广见闻”可得,这里的学习不一定是自然科学知识,应该也包含社会科学知识,排除B项;由“以广见闻”、“冀输入世界之知识于我国民”可得,题目主旨并不是强调通过藏书来推动学会的发展,而是要推动民众的社会教育,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和图中箭头方向及粗细所示可知汉口子口税贸易分布主要在南方河流水运便利的地区,说明贸易受到交通因素影响大,故选D项;图中子口税贸易线条粗细可知汉口与重庆、长沙等地贸易量较大,甲午战前重庆、长沙并非通商口岸,排除A项;据图中贸易线条方向可知汉口与长江中下游存在频繁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据材料图中线条方向及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子口税贸易中外国工业品销售是有限的,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土棉工业有所发展,原棉价格相比其他农副产品高,说明民族资本对原棉需求增加,故选C项;“商品倾销”倾销的是制成品,材料中“原棉”属于原材料,排除A项;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材料中原棉价格高昂说明此时原棉需求量高,反映出本土棉织工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原棉价格高昂是由于需求上升,与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有关,材料并没有提及“战争”“交通瘫痪”对原棉价格的影响,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的每一阶层中,‘孝’是深入人心的传统观念。海外华人严格遵守孝道的最明显证明,莫过于每年大量的汇款回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侨汇指华侨寄给国内亲属的钱款,侨汇的产生与中国人重视孝、悌的传统观念有关,孝悌观念使中国人形成了敬老、养秦的传统美德,因而多数华侨到侨居地后,都尽所能汇款接济家属,故侨汇行为暗含文化心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侨投资推动文化转型,排除A项;华侨回款并不意味着美国华工待遇有所提高,两者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14.【材料出处】《长沙大学学报》》-2005-08-30《晚清司法改革实践与反思》胡谦【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御史欧家廉认为新政只不过是将私塾、亲兵、衙署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政治的精髓,说明清政府在改革和促进中国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故选A项;材料中可以看出新政还是进行了一些改革的,B项排除;西方政治对中国影响深远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也不是御史想要表达的意思,排除C项;清政府对西方政治体制不了解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15.【材料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4-05-01《满族文化模式》鲍明【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描述20世纪初年,各省绅商士庶纷纷言政谋政,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积极参与政治讨论与谋划的,“遇有内外政事,则借口立宪,相率干预”,这说明绅商士庶在立宪的名义下,积极参与并干预政事,最能够体现当时的政治参与风潮,故A项正确;士绅参政不能概括绅商士庶,范围错误,排除B项;清政府为求大权独揽,对民众讨论政事的态度是“妥拟限制”,所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故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通过外交途径逐步收回由海关控制的商标注册权、国际博览会的中国展出权、人事权、邮政权,此前海关管理权掌握在西方人手中,清廷此举体现了统治集团民族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信息显示西方列强对海关的控制减弱,排除A项;清政府收回部分被列强控制的海关利权,但并未实现关税完全自主,排除B项;改订新约运动由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材料和答案参考文章】《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23-06-01《单元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研究》谢真【参考答案】(1)特点:通过军事手段维护国家统一;有限自治;立法手段加强管理;因俗而治;优待各族上层分子;治理形式多样;注重发展边疆经济。(任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新发展: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边防并重;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重视军事防卫。(4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文明的影响;清政府治边思想的转变。(任2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3)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正确区分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正确认识边疆区情,明确边疆省份与内地省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对边疆地区治理要注重民族文化的认同整合,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培养。(言之有理即可)(2分)(1)【解析】据材料一“多次出兵……收复台湾”得出通过军事手段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据材料一“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得出有限自治;据材料一“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法律”得出立法手段加强管理;据材料一“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得出因俗而治(或因俗设官、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据材料一“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领袖”得出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结合所学得出治理形式多样;据材料一“蒙古族……大力发展边疆经济”得出注重发展边疆经济。(2)【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可以看出有思想理论指导;据“海塞并至”可知边防海防并重;据材料“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可以看出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据“设总兵、修炮台、设巡抚、总督”可得出重视军事防卫。第二小问从材料可知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每组危机严重;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可看出清政府治边思想转变;从材料中“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对民族国家的要求”,可知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3)【解析】根据以上材料可知中国边疆治理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注重民族文化的认同整合,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学生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8.【材料出处】《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06-20《中国近代留学资格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李东【参考答案】(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西方科技和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实践;传统教育存在弊端;中国科技落后。(任4点即可,每点1分,共4分)特点:进行教育改革;派遣和任用留学生;翻译外国科技著作;注重培养本国科技人才。(4分)(2)趋势:由自发、自费留学到政府组织、官费留学,再到官费与自费并举;由没有留学资格限制到有留学资格限制。(4分)积极影响: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2分)(1)【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为19世纪60年代可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同时西方科技和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实践,传统教育存在弊端,中国科技落后推动都是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出国的背景。人才培养特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初……各类实业学堂纷纷创办”可知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教育的改革;据材料“重视翻译西方著作”可知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翻译外国科技著作;据材料“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可知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本国科技人才;据材料“将有造诣的学生选送国外留学”可知人才培养方面派遣和任用留学生。(2)【解析】据材料一“少数青少年展开自发留学”“如鼓励官绅出洋、公费与自费并举、废科举、实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等”可知早期的留学教育更多是自发形成,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19世纪70年代后,留学教育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出现了官费留学或者官费与自费并举;据材料一“也无特别的留学资格要求”“清政府对留学生的年龄、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提出了资格要求”可知早期的留学教育并未得到政府认可,也没有具体的资格限制,但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留学教育对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都有了明确的资格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留学事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同时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19.【答案】(1)相同因素:区位优势;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工业化的推动;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殖民侵略的客观影响);交通事业的发展等。(任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不利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政治体制的制约;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未实现主权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床夹具技术课程设计
- 机床刀具课程设计
- 七年级地理下册 8.7 澳大利亚教案 湘教版
- 机器猫线路课程设计
- 机器人游中国课程设计
- 机器人喷涂课程设计
- 机动车间的课程设计
- 本科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2024至2030年香脆青瓜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本班上网的研究报告
- 中小学科普小学生安全急救科普知识
- 山地光伏30MW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产品外观检验标准通用
- 2023年中国异辛酸行业发展现状、进出口贸易及市场规模预测报告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50497-2019)
- 妇科子宫肌瘤一病一品优质护理汇报
- 细胞因子风暴应急预案
-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管理制度
- 食物频率法问卷调查(FFQ)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大学军事理论课教程第四章现代战争第一节 战争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