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 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小说阅读训练测试题_第1页
专题训练 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小说阅读训练测试题_第2页
专题训练 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小说阅读训练测试题_第3页
专题训练 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小说阅读训练测试题_第4页
专题训练 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小说阅读训练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一)小说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奸诈不级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的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②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③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④大踏步抢入庙来①__发生争吵___;②__泼皮___;③__一时之间___;④__冲撞而入___。2、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林冲形象的?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林冲性格:正直忠厚、软弱怕事、委曲求全。3、这段文字虽然是节选,细节描写却十分成功,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来加以简要分析。【答案】细节如“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可见林冲心急。“慌慌急急红了脸”,可见使女锦儿跑得快,等等。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请从文中举例说明。【答案】鲁智深是一位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有义无反顾精神的好汉。有相同的一面:都尚武好义,有反抗要求。也有不同的一面:鲁智深无拘无束,反抗强烈;林冲有所顾忌,隐忍退让,委曲求全。例如面对高衙内,林冲是“权且让他这一次”,而鲁智深却是“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二)阅读下文,回答5~7题。小丑屠格涅夫世间曾有一个小丑。他长时间都过着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一些传言到了他的耳朵,说他到处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小丑震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止住那些讨厌的流言呢?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让他愚蠢的脑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行。他在街上碰到一个熟人——接着那个熟人夸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就不行了……你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你会这样……你是个落后的人啦。”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小丑的说法。“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到,“你怎么不害羞啊,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不看这本书了。你还不知道这个?你是个落后的人啦!”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小丑的说法。“我的朋友某君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到,“某君明明是个下流的东西!他抢夺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你是个落后的人啦!”第三个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无论在小丑面前赞美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地驳斥。只是在这个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你至今还相信权威吗?”“好个坏心肠的家伙!一个毒辣的人!”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小丑,“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的不简单!”“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栏目。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现在,他——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在胆小的人中间,小丑是能好好地生活的。5、小丑用了哪些方法制止了人们的流言?作者借小丑这个形象讽刺了一些怎样的人?【答案】用了“蔑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方法。讽刺了那些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无知而可笑的所谓的权威之士。6、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独到之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主要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文章没有浓墨重彩地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展开描写,而是用白描的手法作浮雕式的刻画,“重神似,不重形似”,让人物在对话和行动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7、文章最后,作者写道“在胆小的人中间,小丑是能好好地生活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这句话一方面讽刺了生活中所谓的权威们,他们其实都是无知而可笑的小丑;另一方面也批评了:正是人们的胆怯懦弱,“造就”了这些所谓的权威。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对于所谓的权威,人们或是不假思索地盲从,或是因懦弱而不敢反驳,导致“伪权威”们左右着舆论的导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面对所谓的权威,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坚持己见,只有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0题。34个鸡蛋李暖暖从家里跑了。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有删改)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C)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解析】“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理解有些牵强。D项,“‘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表述不恰当,是重要情节。E项,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本文的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经历磨炼后,逐步成长成熟。9、小说第5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②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10、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②自己由张扬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③做事认真,顾及他人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的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都送给老师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她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小铜匠叶绍钧陆根元跟着六七个同学被先生带进高等小学里,觉得周身不大舒服,但是形容不出。高等小学里的学生围着他看,都放出好奇的目光。根元只想什么地方有个洞,自己隐藏在那里。他看那高等小学里的运动场也十分可怪,广阔到难以言说。他站在廊下望对面的围墙,低矮且渺茫,他想,总有两三里的距离吧。许多学生在场中踢球,足尖触着球身,那球突然升腾空际。空洞的音响散布开来,似乎一切都有点儿震动。他觉得自己差不多不能稳定地站立。他的先生平时穿着蓝布的大褂,今天换了件新的深蓝纺绸的,还加上一件玄纱的马褂;衣服上纵横的褶纹十分清楚,可知被搁在箱子里的时候久了。先生举步时,头向前微俯。先生带了自己的几个学生走进高等小学的办事室,室中人便请他坐下。他只坐着椅子的一角,上体向前两手支在膝上,这才坐稳了。他和婉且谨慎地恳求学校收下他的初等小学的学生。说罢,他的头俯得更低,上体前屈算是鞠躬。一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随意答说:“他们在本校念书就是了。但是,停一会有个测验,请关照他们等着。”“是,是。”根元的先生连忙答应,仿佛属僚受了上司的命令。根元看着那位头发梳得很光,戴着玳瑁边圆眼镜的先生,见他受先生的十分的敬礼,只觉得害怕。再看其他不认识的先生们,个个有一种异样的威严,他非常不好过,仿佛周身有压迫拢来。根元有三四天不到学校了。级任先生点名时问起,有学生回答说:“他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随即浮荡起一种无着的伤感。第二课正开始,根元推开了室门走进来。他穿着一件宽大的白布长衫,上边很有些油污的痕迹;束着白带,形成难看的皱褶;然而白布长衫依旧嫌长,下缘只是在地上扫。他掩上了门,双手下垂,便隐藏在长而宽的衣袖里。当他向先生行了礼,走向他的座位时,中空的衣袖口轻轻拂动,正像街上走过的道士。这使全堂的同学觉得有趣而低笑了。根元的没表情的脸面与往日一样,只瞪视着前方,口略张开,颧颊微泛红晕。他被笑得羞愧了。全堂的同学端详着他的脸面和白衣。他觉得四周全是眼光,于是更为惘然了。“你的母亲死了?”级任先生忧愁地问。“死了。”根元很平淡地回答。“患的什么病?”“不知道。”根元摇着头。他觉得这差不多像被考问功课一样,懦怯的心使他的头低着,又慢又轻地继续说道,“只听她说不好过,在床上躺了两天,便死了。”“家中什么人守着?”“锁着。”他的手在衣襟那里按了一按,又说,“父亲出去了,钥匙在我的衣袋里。”级任先生无可再问,望着根元只是出神。此后根元照常到学校。他的功课做得很不好,全校的教师都说他是低能儿。尤其是教算术的田先生,他曾指着根元的额角说:“你这么笨,今生学不会算术了!希望你不要来吧!”过了重阳,根元果真不到学校了。这一天学校里整理房屋,预备暑假后开学。有几处门窗的旋手和窗钩已经损坏了,须唤个铜匠来重新装过。唤来的铜匠便是根元。他穿着破旧的青夏布衫,裤管卷到膝上,赤足拖着草鞋,正和平常的小工匠一模一样。他的脸很脏,全蒙着铜污;手里拿着铁椎锉子等工具。他见了学校里的诸位先生,都叫一声,不等先生们答应,便走了过去。他工作了两三点钟工夫,应行修理的门窗都弄好了。他用脏黑的手拭了脸上的汗,带着工具自去。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情,但感动了田先生。晚上他和几个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浑沌的窍。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情!”根元的级任先生听田先生说道,便表示自己的意见:“用尽了方法么?这还不能说。像根元这一类的孩子,我们不能使他们受一点儿影响。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隔着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彼此绝不相通。我们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呢!”田先生说:“你先生何不把这座墙打破了?”大家默然。他又说:“我们与他们中间并没有什么墙,只是我们所用的教法太柔弱无力了。根元的师父铜匠王三,镇上人都叫他烂醉鬼;但是他教徒弟并不烂醉。他不问怎样,不听他的话就是打!这才使徒弟有个惧怕,不敢不用一点儿心。我们也能照他那样命令学生就好了,可惜不能!”“这就根本怀疑了?”级任先生失望地说。田先生不回答。但他想:“学生如能同艺徒一样,因惧怕先生的责打而绝对服从先生的命令,那多好呢。当那样的先生才有效而多趣味呢!”他望着运动场中夏夜的幽景,又想:“如果自己就是铜匠王三,此刻不在窄隘的小铺子里凑着昏晕的煤油灯工作,便在酒气熏人的小酒店里靠着墙壁醉倒了。总之,决不会在这夜景清幽的运动场中乘凉。”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当学校教师究竟还有些意思。1922年12月10日作(选自《叶圣陶集》,有删改)11、下列句中加点词传达出人物什么样的内心感受?请具体解说。(1)“死了。”根元很平淡地回答。(2)想到这里,他又觉得当学校教师究竟还有些意思。【答案】(1)表现陆根元面对母亲去世的悲哀和无奈,面对先生询问的紧张和胆怯,面对同学关注的羞愧和惘然。(2)虽然不能像铜匠那样在学生面前有绝对权威,但不必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可以享受美景和舒适。12、在进入高等小学时,小说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描写学校的运动场和他的先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以陆根元的视角来观察环境和人物就带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看到的运动场古怪广阔,表现他对这一环境的内心恐惧,为下文的退学埋下伏笔。他看到自己的先生衣着不同寻常,举止谨慎恭敬,反衬出高等小学先生的威严,增加了他的内心压力。13、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答案】肖像(细节)描写,表现陆根元自然随意的性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征。14、小说题为“小铜匠”,但写陆根元的学生生活多,写他的铜匠生活少。请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答案】可从详写、略写、对比等材料安排方法及用意这两方面做探究。示例:①写他的学生生活多,是为了通过他的学习过程批判旧式的学校教育。②写他的铜匠生活少,是为了引出他的师父,并与学校的先生作比较,引出对教育问题的讨论。③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发展变化。④把他的两方面生活结合起来,是为了形成对比,突出对教育的批判。(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国宝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浏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海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幅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此刻,吴承墨面对波光潋滟的湖面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CE)A、小说开篇设置了悬念:当天王老板接到吴承墨夫妇后一直没有急于交代事情,就在第二天早餐之时也没有说出来。直到第二天在观光船上才提到要做的事情。B、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在梅城很集中的几个地点,时间也显得很紧凑,人物也主要是吴承墨夫妇和王老板三人,这些都是微型小说的特点。C、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吴承墨比作“一名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而后运用“穿”“戴”“转”“走近”“俯身”等一连串的动作进行细节刻画,再现人物的态度。D、吴承墨鉴赏作品时还没有“过电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细细审读”“瞄准”“凑近”“停留”等动作刻画了吴承墨的严谨。E、吴承墨回到北京后住了院,可见他对鉴定“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此次鉴定结论失准。16、文中划线处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你能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答案】(动作或细节,均可,答不答出来描写的种类都可以)能看出吴承墨此时正犹豫不决。抖,是因为吴承墨犹豫是否要做出不真实的鉴定结论;不抖,是吴承墨在夫人的引导下下定了决心作不真实的鉴定结论;这两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在夫人的逼迫下)内心的矛盾。17、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答案】(两条即可;其它符合文本的评价,也可以认可)王老板很有心计: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品;或者说:王老板是个很虚伪的商人——表面上的客套恭维,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让自己获利。很会察言观色,发现并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促使吴承墨做出了不真实的鉴定结论。专题训练(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不材:不成材B、舍于故人之家 舍:寄宿C、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 明日:第二天D、弟子志之 志:志向【解析】志:通“记”,记住。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解析】先通读大意,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所以在“也”之后可以停顿;“若夫”为发语词,前面可以停顿;“无誉无訾”与“一龙一蛇”结构相同,所以“訾”和“蛇”后面可以停顿;“与时俱化”是一个完整结构,后面可以停顿。所以选择B。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解析】“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译文: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译文: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参考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八大山人①,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②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③,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④,然喑哑不能言。甲申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雪个”。未几病癫,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跿跔⑤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市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数年,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⑥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乎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选自陈鼎《虞初新志·八大山人传》)注:①八大山人:朱耷,是明朝宁王的后代。清初著名画家,擅长山水花鸟竹石,笔墨恣纵,独具一格,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②菡萏:荷花的别称。③离披:散乱。④江右:这里指江西一带。右,古时西方称右。⑤跿跔(tújū):跳跃。⑥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20两,一说为2斤4两。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性孤介:孤傲,有骨气B、颖异绝伦:独一无二,无人能比C、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十分佩服D、名噪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解析】倾倒:使……十分佩服。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A.eq\b\lc\{\rc\(\a\vs4\al\co1(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B.eq\b\lc\{\rc\(\a\vs4\al\co1(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eq\b\lc\{\rc\(\a\vs4\al\co1(子无畏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D.eq\b\lc\{\rc\(\a\vs4\al\co1(合则颔之,否则摇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解析】A、前者:有时,后者:有的人;B.前者:用来……的办法,后者:表原因;C.前者:表反问,可译为“吗”,后者:表感叹,可译为“呢”;D.均为副词,译为“就”。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八大山人“性之颠”与“精绘事”的一组是(B)A.eq\b\lc\{\rc\(\a\vs4\al\co1(性孤介,颖异绝伦,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B.eq\b\lc\{\rc\(\a\vs4\al\co1(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C.eq\b\lc\{\rc\(\a\vs4\al\co1(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D.eq\b\lc\{\rc\(\a\vs4\al\co1(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8、“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9、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译文:(他)身边跟随的奉命办事的人,都用眼睛给他示意。(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译文: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癫狂到这样的程度。【参考译文】八大山人,是明朝宁藩的宗室,号人屋。“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蜓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其父某某,亦长于书画,在长江下游西部地区名声很响,然而喑哑不能说话。甲申年明朝灭亡,父亲随着去世。人屋继承父志,亦喑哑不能说话,他身边跟随的奉命办事的人,都用眼睛给他示意:如果合其心意,人屋就点点头,如果不合心意,人屋就摇摇头。对宾客他用手表示寒暄之意,听人讲古今的事情,听到会心处,则不出声地发笑。这么着过了十多年,他便抛离家庭去做和尚,自己起了个号叫“雪个”。没有多久就生了癫狂病,起初是伏在地上低声哭泣,过了一会儿就仰天大笑,笑完,忽然又不断跳跃,大声叫号痛哭。有时敲着肚皮高歌,有时在市上乱舞。一日之内,癫狂之态种种不一。市上的人讨厌他的扰乱,就用酒将他灌醉,他的癫狂也就停止了。过了一年多,他的病有了好转,就更号为“个山”。过了不久又自己抚摸着头顶说:“我已经做了和尚,为什么不用驴命名呢?”便改号为“个山驴”。过了几年,妻子儿女都死了。有人对他说:“断绝对先祖的祭祀,这可不是用来做先祖后代的办法,您难道不有所害怕吗?”个山驴便感慨地蓄发娶妻生育后代,并号为“八大山人”。他自己说:“所谓八大,就是四方四角,都是我为大,而没有比我大的。”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嗜好。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来让他作画,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右。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地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果碰到他爱画,那就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提起笔来,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画片刻就画成了。他酒醒来了,要想求他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癫狂到这样的程度。外史氏曰:“山人果真颠狂吗?为什么他的笔墨那样雄豪呢?我曾经阅看山人诗画,觉得大有唐宋人的气魄。至于书法,则是从魏晋脱胎而来的。问他的同乡人,都说那些书画是从他醉后得来的。唉!他的醉可以比得上,他的癫狂却是无法比得上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王维右丞①,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②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③,令九皋为解头④。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⑤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⑥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曰:“承贵主出内⑦,故携酒乐奉燕。”即令张筵。诸伶旅进⑧。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习诵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⑨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⑩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及为太乐丞,为伶人舞《黄狮子》,坐出官。《黄狮子》者,非一人不舞也。天宝末,安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自克复,俱囚于宣杨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邸,令画数壁。当时皆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今崇义里窦丞相易直私邸,即圆旧宅也,画尚在焉。(选自薛用弱《集异记》)注:①右丞: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后世称他为“王右丞”。②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③“为其致公主”句:公主:指太平公主,唐高宗的女儿,当时她声势显赫。是岐王的长辈。邑司:为公主掌管地租、财物的官员。牒:书札,这里用作动词,写信。京兆试官:京城的主考官员。④解头:即解元。唐朝时科举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⑤画:通“划”,谋划。⑥赍:携带。⑦出内:从皇宫大内出来。⑧旅进:共同进入。旅,共同。⑨国华:国家的光荣。⑩儿:古时青年男女的自称,即“我”的意思。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性娴音律,妙能琵琶 熟习B、吾为子画焉 策划C、即令张筵,诸伶旅进 俱,一齐D、自克复,俱囚于宣杨里杨国忠旧宅 能够【解析】克,攻克或被攻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D)A、客有出于公主之门者求人可使报秦者B、子有所为文乎?于众人广坐中,不宜有所过C、公主则召试官至第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D、画尚在焉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解析】兼词,于此;语气助词,不译。A.助词,表定语后置。B.代词,表示“……的东西、人等”。C.副词,就。12、全都属于说明公主欣赏王维的原因的一项是(C)①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②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③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④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⑤令画数壁。运思精巧,颇绝其艺A、①②③ B、②③⑤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①“游历诸贵之间”不是原因。⑤指王维等人在崔圆家中精心绘画。13、公主为什么“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答案】公主没想到,自己平时所读的所谓“古人”佳作,竟是王维的作品,对他刮目相看。14、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译文:你凭着文士的身份,进见公主,哪能有门路见到她呢?(2)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译文:这个人不仅擅长音乐,提到词学,没有能超过他的。(3)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译文:这个人不被推为第一名,就决不参加考试。【参考译文】尚书右丞王维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以文章著名,熟习音律,琵琶弹奏得很精妙。在达官贵人之间交游,尤其被岐王宠爱看重。当时参加进士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一个经常出入太平公主府上的客人,替他请求邑司以公主的名义给京城的考官写一封推荐信,命令推荐张九皋为(京兆府)的解头。王维正要参加进士考试,(就)把这件事情全部告诉了岐王,也请求靠着庇荫而获得帮助,岐王说:“公主势力强大,我的力量不能与她相争,我替你筹划这件事。你可以把你清越的旧诗抄录十篇,谱一支哀怨凄切的琵琶新曲,过五天到我这里来。”王维依照岐王李范的吩咐做了,按期来到岐王府。岐王李范说:“你以文士的身份进见公主,哪能有门路见到她呢?你能按我教的去做吗?”王维说:“听从您的吩咐。”岐王李范就拿出锦绣衣服,鲜艳华丽奇特,让王维穿上,还让他带上琵琶,一同来到公主的府第。岐王进去说:“赶上公主从皇宫回来,所以我携带酒和席乐队来宴请公主。”他命令摆上酒席,乐队艺人一起进来。王维年轻,长得洁白,风度翩翩,姿态俊美,站在(乐队)的前排。公主看见了他,对岐王说:“这是什么人?”岐王回答:“通晓音乐的人。”就命令他单独奉献一首新曲。新曲的声调哀婉凄切,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公主亲自问道,“这支曲叫什么名字?”王维站起来回答说:“名叫《郁轮袍》。”公主感到惊奇,岐王说:“这个人不仅擅长音乐,再提到词学,没有能超过他的。”公主更加感到惊奇,就说:“你有所作的诗文吗?”王维就拿出怀中的诗卷献给公主。公主读过以后,惊讶地说:“这都是我平时背诵和熟悉的,(还)常常以为是古代人的杰作,(原来)竟然是您所作的啊!”就命令他把艺人的奇装异服换下来,坐在客人中最尊贵的座位上。王维风流潇洒,语言诙谐幽默,很受达官贵人们的钦佩和瞩目。岐王说:“如果说京兆府今年推荐这个人为解头,他确实可以成为国家的精英。”公主就说;“为什么不让他去参加进士考试。”岐王说:“这个人不被推为头名,就决不参加考试。然而(解头)已经蒙公主论点推荐张九皋了。”公主笑着说:“与我有什么关系,本是受别人所托。”回头对王维说:“您实在想争取解头,我一定尽力为您争取到它。”王维站起来谦恭地拜谢公主。公主就把主考官招到府第,派宫中侍女传达命令,于是王维就做了解头,而且一举考中进士了。到了王维当太乐丞的时候,因为(没有皇帝在场时)他允许了艺人演出《黄狮子》,被判罪贬官。《黄狮子》这种舞蹈,没有皇帝在场就不能演出,天宝末年,安禄山刚攻陷西京长安,王维和郑虔、张通等人,都在叛贼的朝廷中当了官,到了唐朝军队收复长安时,把他们都关押在宣杨里杨国忠的旧宅院里。崔圆把他们召到自己的宅第,命他们给画了几墙的壁画。当时,他们都认为崔圆的功劳、地位最高,希望得到他的解救,所以都用尽了构思技巧,发挥出所有的绘画才能。后来因为这件事,他们都被从宽处置了,至于被贬,也都贬到了较好的地方。现在崇义里窦易直丞相的私宅,就是当年崔圆的旧宅院,壁画还在那里。(四)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赵温叔丞相,形体魁梧,进趋甚伟。阜陵①喜之,且闻其饮啖数倍常人。会史忠惠进玉海,可容酒三升。一日召对便殿,从容问之曰:“闻卿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赵悚然起谢。遂命中贵人捧玉海赐酒,至六七,皆饮釂②。继以金盘捧笼饮百枚,遂食半。上笑曰:“卿可尽之。”于是复尽其余,上为之一笑。其后均役③闽南,暇日欲求一客伴食不可得。偶有以本州兵马监押某人为荐者,遂召之燕饮。自早达暮,宾主各饮酒三斗,猪羊肉各五斛,蒸糊五十事④。赵公已醉饱摩腹,而监押屹不为动。公笑云:“君尚能饮否?”对曰:“领钧旨。”于是再饮数杓。复问之,其对如初。几又饮斗余,乃罢。临别,忽闻其人腰腹间砉然有声,公惊曰:“是必过饱,腹肠迸裂无疑!本善意,乃以饮食杀人!”终夕不安。黎明,亟遣铃下⑤老兵往问,而典客⑥已持谒⑦白曰:“某监押见留客次谢筵。”公愕然延之,扣以夜来所闻,跼蹐⑧起对曰:“某不幸抱饥疾,小官俸薄,终岁未尝得一饱,未免以革带束之腹间。昨蒙宴赐,不觉果然,革条为之迸绝,故有声耳。”(选自《癸辛杂识》)注:①阜陵:指宋孝宗,因宋孝宗葬在浙江绍兴宝山永阜陵,后人常称孝宗为阜陵。②釂(jiào):喝干杯中酒。③均役:掌管地方军民事宜。这里指赵温叔任福建总理州郡政事。④事:枚、个。⑤铃下:侍从、门卒。⑥典客:这里指管通报会客的吏役。⑦谒:名帖。⑧跼蹐:行动小心戒惧的样子。1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C)A、且闻其饮啖数倍常人B、遂命人捧玉海赐酒C、遂召之燕饮D、而监押屹不为动【解析】“燕”通“宴”16、与“君尚能饮否”一句中“尚”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B、谢公宿处今尚在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D、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解析】还17、宋孝宗“欲作小点心相请”丞相赵温叔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一是赵温叔“饮啖数倍常人”,二是“会史忠惠进玉海”。18、为什么说这个比食量的故事看似笑谈,实则充满辛酸?【答案】本文看似笑谈,实则在笑声中饱含辛酸。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同时,从兵马监押平时吃不饱只好用皮带束紧腰腹和难得有机会吃饱一次又把皮带绷断了的情节中,我们也看到了兵马监押这个小人物的悲哀。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必过饱,腹肠迸裂无疑!本善意,乃以饮食杀人!译文:一定是吃得太饱了,肠子撑断了。我本来是一片好意,不料却因饮食而害命。(2)昨蒙宴赐,不觉果然,革条为之迸绝,故有声耳。译文:昨天承蒙大人赐宴,吃饱了也没感觉,皮带被崩断了,因此而发出声音罢了。【参考译文】丞相赵温叔形体魁梧,行动举止很威猛。皇上素来很喜欢他,而且听说他饮食数量都超过常人好几倍。正好有一个叫史忠惠的人献上一种玉海,可以盛得三升酒。于是有一天,皇上就将他召来,语气平和地问道:“听说你很能吃,朕想做些小点心请你,怎么样?”赵温叔慌忙起身拜谢。于是皇上就让人拿大碗盛了六七碗酒,他都喝光了。又端了近百个精细炊饼,只吃了一半。皇上笑着说:“你可以吃完。”于是他又将剩下的都吃光了,皇上朝他笑笑。后来,赵温叔到闽南地区掌管地方军民事宜,暇闲之余想找一个能陪着一起吃饭的人,但找不到。偶然有一个本地的兵马监押小官来应征,于是就让他来一起畅饮。从早上到傍晚,他们各自喝了三斗酒,吃了五斤猪羊肉,蒸饭五十碗。赵温叔已经吃饱喝足有醉意在按摩肚子了,那个监押官却还坐着不动。赵温叔笑着说:“你还能喝吗?”监押回答道:“遵命而为。”于是又喝了几杯酒,再问他,还说是能喝。这样又喝了一斗多才停止。临到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监押官腰腹间哗然有响声。赵温叔大吃一惊,说道:“一定是吃得太饱了,肠子撑断了。我本来是一片好意,不料却因饮食而害命。”于是整晚都不安宁。一大早赶紧要派一个老兵去询问情况。可是已有人前来替监押官回复说:“他对大人的招待表示非常感谢。”赵温叔感到很惊讶,就问来者昨晚是怎么回事。来人有些局促地站起来说:“监押他不幸患有饥饿症,加上官小薪水少,终年也没吃饱过一回,只好以皮带勒紧了腰。昨天承蒙大人赐宴,吃饱了也没感觉,皮带被崩断了,因此而发出声音罢了。”专题训练(三)议论文整体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B、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一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C、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D、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解析】应是“可能”“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B、告子主张“性无善恶论”,对人性不太在意。道家美学主张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应是“齐物论”思想的体现。这仍是人性一元论。C、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D、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解析】“要么是善,要么是恶”错,道家美学对善恶不加分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B、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C、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可能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D、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解析】本文虽有零星涉及,但并末“指明”“具体可行的方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4、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B、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C、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D、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解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后文所言金文家谱不再是“雏形”。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B、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C、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由过去的官修发展为私修。D、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解析】强加因果。宋时,并不是因为家谱失去了一些政治功能才由官修变为私修。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C、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D、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解析】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讲“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且后面的“一个家庭”“一个民族”范围均不当。(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解析】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解析】A还为了“经营西域”;C“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错。D“将”错,是“进一步”。原文第一段,“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戉: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向下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