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编模拟试题

1.下图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是

A.曹操均取得了胜利B.都影响了当时的政局

C.都发生在长江流域D.都体现诸葛亮的智谋

【答案】B

【详解】材料所反映的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

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二者都影响了当时的

政局,B正确;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排除A;官渡之战不在长江流域,排除C;

官渡之战与诸葛亮无关,排除D。

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终成三国。如反映

“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

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

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在我国北方;221年,

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在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

帝,吴国建立,在东南地区。可知,D示意图正确;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

题意,排除。故选D。

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唐蒙读物,自问世以来,

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

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

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赣,都金殿。北元魏,分东西……”

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

B.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

C.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

D.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六

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秦朝。秦二世时期,

发生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建立西汉。东汉后期,诸侯混战,出现了三国鼎

立的局面。由此可知①是嬴秦氏,②是汉业建③是号三国。故D正确。ABC项

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

4.下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

符合史实的是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并立的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317年。西晋灭亡于316年,因此

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C符合题意;ABD项表述与史实相符,排除。

故此题选择C。

5.现如今,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要远远超过北方经济

的发展程度。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的经济就得到了开发。

以下属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①地理、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

先进技术③战争较少,相对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基本上发生在北方,

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战

乱少;再加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这些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

开发,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A正确。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

除,故选Ao

6.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

有直接关系的是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B.八王之乱

C.魏、蜀、吴的连年战争D.游牧民族内迁

【答案】B

【详解】西晋时期出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为躲

避战乱,广大中原人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故B正确;西晋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出现,并不是中原人南

迁的直接原因,故A错误;材料是西晋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C错误;游牧民

族内迁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主要迁往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

7.《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

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

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

A.山东地区B.关中地区C.西域地区D,江南地区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

人足矣。”结合课本所学,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

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江南地区的开

发,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安居乐业。D正确;ABC与题干地区不符,排除;故

选Do

8.为以下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北魏医信林于才爱胡床

A.对外交往频繁B.民族交融发展C.国家政权巩固

D.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图片描述的是北魏

人穿汉服,坐椅子,汉人使用方凳胡床、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民族交

融蔚然成风的局面,故B选项正确;从题中只能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

上相互影响,并未体现对外交往频繁、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繁荣的情况,AC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

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

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

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

为“中国之主”。下面哪个史实说明这结论

A.张骞通西域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

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

张学习汉族文化,践行华夏文化,占据了中原地区,故D正确;张骞同西域加强

了与西域的交流,没有践行中华文化,故排除A项;商鞅变法没有从文化方面进

行变法,故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汉藏两族的交流,西藏没有占据中原,

故排除C项。故选Do

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说法中,

最符合①所代表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1秦时期।秦汉时期

-I-------------1------4-1--------1―

D2214UD0316t3B3

M7JO220

平王皋州西汉t丕而皆足水

鹿立东it龙文龙立虎灭亡之战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与短暂统

【答案】c

【详解】依据年代尺表,①下方为潮水之战,据此可知其代表时期是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结合课本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

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发

生在先秦时期,A项不合题意;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

不合题意;分裂割据与短暂统一是三国两晋时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n.“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

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日:虽

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哪本著作也体现类似思想?

A.《伤寒杂病论》B.《大明历》C.《齐民要术》

D.《后汉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故日: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结合所学知识,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

须因地制宜,能够体现题干材料的内容,C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医学类著作,

排除A;《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

历法,排除B;《后汉书》是一部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

书,排除D。故选C。

12.如下图所示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作的局部图,

是顾恺之以三国时期曹植的名赋为题材创作的,它是

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

C.《帝后礼佛图》D.《清明上河图》

【答案】B

【详解】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

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曹植曾经做过《洛神赋》,故《洛

神赋图》符合题意,答案为B,排除A;C是龙门石窟中的浮雕,不是绘画,排

除;D的作者是张择端,排除。

13.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

为世界所瞩目,下列关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说法不正确的

A.这一时期,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

B.这一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C.这些雕像,与外来佛教造像的特点完全一致

D.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

北魏统治者宣扬佛教,开凿了众多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

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

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下面四幅图片都与哪一宗教密切相关

图一:锋■迦牟尼像图二:白马寺图三:龙门石窟图四:云冈石窟

A.基督教B.长生天教C.伊斯兰教D.佛教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的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

我国中原地区,始建于东汉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南北朝时统治阶

级开凿了许多石窟以宣扬佛教,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

山削崖,开凿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

石窟。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

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

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

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D.安阳的悠久历史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信息可知,这是以历

史文献为依据的,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

的信息可知,这是以考古结果为依据的,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

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

16.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答案】D

【详解】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

军的决战,排除B;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排除C。故选D。

17.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

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

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B.官渡之战C.湘水之战D.赤壁之战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

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故选D;牧野之战是周灭

商之战,排除A;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

潮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

18.湘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

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

本原因是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之所以败给南方东晋,根

本原因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是战争胜利的保障,故选B项;前秦将士无

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

忙逃跑说法不够准确,故排除C项;潮水之战中,东晋并没有火烧连营建奇功,

故排除D项。

19.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

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嘉峪关”“犁耕图”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

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

景。A项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实,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

要衣料是在元朝,不符合题意;B项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符合史

实,曲辕犁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

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题意;D

项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0.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

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

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

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D.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机那里

了北魏,孝文帝迁都以洛阳,学习汉族,采取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加强了与汉族

的民族融合,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

而存在,说明此时期民族交融加强,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材料

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21.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A.学习中原文化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D.减少洛阳人口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

习中原文化,巩固统治,A项正确;避免思乡之苦、消灭鲜卑贵族及减少洛阳的

人口均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BCD项排除。故选A。

22.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

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北魏迁都洛阳后开

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

美特色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

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

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

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

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23.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

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

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

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

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

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靖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

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

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详解】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

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

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

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靖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

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2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

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

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D.实现了南北统一

【答案】A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

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

行的这类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符合题意,B排除;北

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鲜卑习俗,C排除;北魏孝文帝没有实现南北统一,D排除。

故选择A。

26.下图中的书法作品的原创作者为

孑.

利£

一<

三.+

n<*

x城

管,

41大

:K々q4

n林

绿

机<

”(

VT火

1名

林M4?V

(言中幻以得(余本•马阴

A.王羲之B.顾恺之C.颜真卿D.欧阳询

【答案】A

【详解】根据《兰亭集序》可知这是王羲之的作品,故选A;顾恺之是东晋

时期的画家,颜真卿和欧阳询都是唐代书法家,与《兰亭集序》不符,排除BCD。

27.割圆术是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事计算方法。用

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A.刘徽B.宋应星C.贾思勰D.祖冲之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

小数点后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D项正确;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割

圆术,A排除;宋应星是明朝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排除;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著有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C排除。故选D。

28.如图是张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

的著作是

1)

作者:贾思想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

的生产技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部关

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一部农书、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9.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

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之后,历经三国和西晋的

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

中。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表现是

A.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B.政权分立与经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民族交融与政局稳定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杰,或三国鼎立,或

南北对峙、政权分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民族融合,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

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

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

的又一大时代特征,由此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

的表现,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此时期的特点,排除;故选C。

3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我国由大一

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曾一度统一黄河流

域的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前秦⑤北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答案】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

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

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4世

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

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①②④⑤符合

题意,B正确;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没有统

一黄河流域。③错误,ACD排除;故选B。

31.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

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之后,历经三国和西晋的

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

中。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表现是

A.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B.政权分立与经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民族交融与政局稳定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

南北对峙、政权分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民族融合,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

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

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

的又一大时代特征,由此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

的表现,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此时期的特点,排除;故选C。

32.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

王朝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量迁往江南地区②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③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④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建立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

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激起了内迁各族

人民的强烈反抗,最后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族所灭。北方人民大量迁往江南地区与

西晋的灭亡无关,可以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

合题意,故选D。

33.李敏在参与汕头市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中,拿到一

道猜战役名称的题目,题目显示“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北方再度分裂”等信息,请你帮助李敏指出,这些信息共

同指向的战役应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潮水之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北方再度分裂”,这些信息共

同指向潮水之战。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

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

士气低落;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在潮水之战中打败。东晋

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故D

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

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故A不符合题意;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故B不符合题意;赤

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

曹操大军的战役。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以下材料的共同作用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规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

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

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

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

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汉人贵族联姻

A.巩固了边疆统治B.加强了中外交往

C.促进了经济发展D.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他们整顿

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使得前秦境内的胡汉矛盾有所缓和,促进民族交融;北魏统一后,孝文帝把都城

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

了北魏的实力。因此材料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民族交融。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5.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

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

用语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

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

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实现了民族的

大融合。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

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

淡化等,所以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③,故选C。

36.《魏书》记载:“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

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音。”“(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

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太和十九

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戊午,诏改

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根据材料,正确

提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①大举迁都②与汉族通婚③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

④禁鲜卑服,改穿汉服⑤禁胡床,提倡使用汉床⑥推行

汉族的礼仪制度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⑥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外名南伐,其实迁也”与孝文帝迁都洛阳

相关;由“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由“革衣服之

制”,可知与穿汉服相关;由“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可知与汉族的礼仪

制度相关。根据材料,正确提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①③④⑥。选项B符合题

意;②⑥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37.我国古代众多的石窟艺术中(如下图),形象生动的

塑像、壁画、浮雕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影响极大的

A.民族文化B.儒家文化C.佛教文化D.道

教文化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石窟中所雕塑的是诸多佛

像,也就是说当时的塑像、壁画和浮雕大多都是反映的是和佛教有关的作品或者

艺术珍品,C项符合题意;需排除不符合题意的ABD三项。故选C。

38.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

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

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

学家是

A.贾思勰B.张仲景C.祖冲之D.宋应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

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C符合题意;贾思勰著农学著作《齐民要术》,A排除;张

仲景是东汉名医,B排除;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D排除。故选择C。

39.阅读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

(1)说出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

和图2之间有什么关系?

材料二:

两晋南北朝更替示意图

东魏北弁

十六国北魏

西晋西魏②

①宋齐梁陈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三: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

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

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jidng)色的衣服。内迁各族

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

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

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摘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及分布示意图

(3)依据材料三,说说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什

么?

【答案】(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①东晋,②北周

(3)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融合。

(4)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图1中的“赤壁”可知反映的是赤壁之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晋之后,与北方十六国对峙,宋之前的朝代是

东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所以①是东

晋,②是北周。

(3)根据“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

响了汉族”可知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融合。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

合。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

劳而无获。(顺应天时,裁量地力,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

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会白白劳动而没有

收获。)

材料二

一}

二H**

«<r;

/K-今

夕I-:e

,u*

<辨V

sX♦n*手*

席*

.-4A*

X*・

也<l2.QG/%F0fVt'

子,J4

f-.4t

♦4蛾#

w谓4

f-«机M"

ma«匕

.麻n£

-1*£<

图一s-

图三

(1)材料一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的

作者是谁?材料一反映了这位农学家什么样的思想?

(2)某同学为图一人物做了一张名片(图三),请将其补

充完整。

(3)图二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