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提纲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提纲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提纲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提纲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宇宙中的地球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

存在生命的条件和缘由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能够进行简洁的区时计算

说明一年中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更规律,

理解四季形成的缘由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一(堆丹系)

「伉阳系A

।{锁涧系.行星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的特殊性: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其缘由是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

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相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氢,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地表某些物质运动等赖以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泉

②太阳辐射的能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5、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

球层,活动周期为n年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更与降水的年际变更有相关性

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

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对比自转公转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除两极点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

自西向东一个恒星日外,

自转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

北逆南顺一个太阳日都是15。/

的1/2

小时

大约r/天大约30km/s

自西向东一个恒星年

公转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

逆时针一个回来年

较慢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确定昼夜交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

夜节奏;(2)地球自转使全部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

南半球则向左偏转;(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

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

都有亲密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地球自转的影响。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推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

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o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

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运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时间(前

节气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

后)

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B

夏至6月22日北回来线向南C

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A

冬至12月22日南回来线向北D

缘由: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探讨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由南回来线向南北由赤道向南北两

的分布规律侧递减北回来线及两侧递减南回来线侧

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及其以南地区正午递减赤道地区正

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太阳高度达到全年午太阳高度达到

值;南半球正午太阳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全年最大值

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长

昼夜长短全球昼夜等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

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更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H月为秋季、12、1、

2月为冬季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更趋势关系

太阳直射昼夜长短的变更趋势

时间

点方向北半球南半球

12月

22日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向北移动

至6月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22日

6月22

日至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向南移动

12月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22日

3月21

全球昼夜平分

9月23

日X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窄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桎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I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

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

地表形态的变了解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理解其成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更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与风带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缘由及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对天

气的影响

天气系统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

气的影响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

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

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

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分为

如图所示侵入岩和喷出岩。喷出岩会夹在沉积岩地层

岩浆岩

中,简洁被误认为是沉积岩。但是有时能见气

变孔或气孔被充填,有时有岩浆流淌产生的特

风化

冷质征,有时有熔岩冷却收缩的痕迹;没有化石、

侵蚀凝

有机质;侵入岩:岩石都结晶了;没有成层

搬运

性;野外形态不稳定;与四周岩石界限明显,

积累岩浆

并且接触带内有四周岩石的大碎块.

重熔熔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变质岩

沉积岩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和前两类岩石主

风化侵蚀搬运积累要区分是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

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其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积累于陆地主要特征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

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

团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的主要特征:①层理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

构造显著,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②沉积岩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

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呈板状构造,颗粒微小,肉眼难辨,如

即是生物化石;③具有碎屑结构于非碎屑结构板岩。

之分,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二、地表形态的变更

1、引起地表形态发生变更的力气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

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冲突,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

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那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如1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凹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积累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3、总结

地质?用------►地表影态的改变

II

内力作产外力作用(风、流水等)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地质变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成岩

1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垂去运动

1_______1

类别能量来源

地质构造结果(足迹)

________展现形式内力作用地球内部

1;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

褶皱断层

背制向何地塞疮堑

三、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

干脆的热源。

图大气受热过程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

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

朗夜晚

雾等天气现象

及“十雾九晴”

汲取作用:臭氧和氧原子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汲取红外线

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低高低

口仃口

冷却受热仁冷却

///////////,//////./////.//////

高低高

5、风形成的干脆缘由: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

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

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大气环流:使凹凸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

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①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

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

期性季节移动。北半球,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

月)南移

③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

带高气压带,

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④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5、季风环流

①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南亚季风: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

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6、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

受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

限制,盛行上升气赤道旁边全年终年高温多雨

林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

地中海带南北纬30°〜40。大陆西夏季燥热少雨

气候和西风带交替限岸冬季温柔多雨

温带海洋纬度40°〜60°之间的大

西风带限制终年温柔潮湿

气候陆西岸

四、天气系统

1、锋面

过境

锋面概念图示、,-过境时过境后实例

冷气团北方夏季的暴

阴天、下雨、气压上升、气

主动向暖和雨,冬春季节的

冷锋冷气团飞、〈刮风、降温天温骤降、天气

暖气团晴朗大风、沙暴、寒

气转晴

进攻潮

暖气团

气压下降、气

主动向低温连续性降雨,

暖锋温上升、天气

冷气团晴朗降水在锋前

转晴

进攻

江淮地区的梅

准静雨季节;冬半年

阴雨连绵

止峰贵阳多阴雨冷

湿天气

2、气压系统

中心气垂直方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

压向

气旋低气压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天气晴朗

五、水循环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持

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

地表形态

六、洋流

I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f暖流:温阂交流经海区水温高

类型[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涌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僻之间的热翱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C暖流:增温、增湿

对气候的影响]

I寒流:降温、减湿

「寒暖流交汇处:北渔场、d嗝渔场、纽芬兰渔场

哥义{

0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嘀: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V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吐;污婢度降低

I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大气圈变更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变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加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

岩石圈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

要作用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

有机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

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要素的变更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要素的变更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

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更,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更,整个地

理环境状态的变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更。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加]有规

律的更替,娓变化为基础,高^韦明显

f水平则

域分异I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然带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有规

律的更替,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大,也毛定温度条件影响,中

I犍歌明显

<

地域分异规律r剧母水错件、龌状一再合的垂直靴

[垂直地

域分异《

颊:地表景期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名椎如,山体越

[高自然带越丰富,如乞力马扎罗山

I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与聚落及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交通线路

气候变更与人类活

说明气候变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

动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缘由、

自然灾难

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

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相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

筑削减投资;四周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产品满意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平

原是建城的志向地形

热带地区:聚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

山区河谷: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

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

建设投资、技术难度

二、气候变更与人类活动

1、气候变更的表现:冷暖干湿交替

2、近代(近一、二百年)气候变更的整体趋势:变暖,(但幅度大小不同,有些

的方可能降低)

全球气候变暖的缘由: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农业:高纬度收益(升温幅度加大,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中纬度受损(水

分亏缺);病虫害爆发受害范围扩大;农作物分布范围扩大;粮食生产总体下降

工业:高纬度供暖耗能削减、低纬度制冷耗能加大,影响能源工业;产生温室气

体的工业压力大,节水节能、耐寒耐热的培育技术市场广袤

人类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逼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加大

海平面和海岸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地下水位抬高、土壤

盐渍化,影响农业;港口设备和建筑物受损影响航运;影响水产养殖等

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受影响大,某些渔场消逝或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

地荒漠化

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念:人类从自然界干脆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2、水资源: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

水资源分布: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根本缘由是降水量的空间

分布不平衡

特征:①时空分布具有不匀称性,

时间分布特点: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更。

②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的环境价值是调整和改善局部气候和环境

四、自然灾难

1、地质灾难(地震、滑坡、泥石流)

①滑坡、泥石流严峻的缘由:

自然缘由:地形(山区)坡度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裂;气候(降水);植被

状态。

人为缘由: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

②关注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缘由: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猛烈。

减轻灾难的措施:建立地震灾难监测预报体系(监测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

强度(工程措施);主动开展防

灾、减灾的宣扬教化,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难的管理,建立

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非工程措施)。

2、洪涝灾难的缘由(从收支方面思索)

自然缘由:降水(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丰沛导致河流水量大);地

形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点;区域内的地形态况等。

人为缘由: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峻;围湖造田;抗灾实

力弱

3、干旱灾难的缘由

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自然缘由: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更、气候异样等导致河流水量少及变更大;

人为缘由:人口、经济(农业、工业等)需水量大;污染;奢侈(水资源利用不

合理)

(西北气候干旱、异样,人口压力大,人类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干旱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索。

①跨流域调水;

②修建水库;

③限制人口数量,提高素养;

④削减水污染;削减奢侈,提高利用率;

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纳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行水价调整,树立节水意识;

⑧海水淡化等

⑨规范法律法规;提高水价

4、我国旱涝灾难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缘由

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更和年际变更大(伏旱:副高)

5、水土流失的缘由

自然缘由:降水状况;地表植被;土质特点

人为缘由: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植被破坏,土质疏松,呈直立性)

6、土壤次生盐碱化

分布: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缘由:自然灾难频繁;旱灾;气候变更(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缘由:

不合理浇灌。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产生缘由:过度抽取地下水

导致问题:地面沉陷,建筑物塌陷,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限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II人口与城市

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人口数量与环境区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城市的空间结构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说明其形成缘由

城市服务功能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对地

城市化

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共同确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

(2023/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时期人口变更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

农业革命期间

较快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起先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

后加快率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殊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快速的缘由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

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难和疾病的防卫实力也不断提高,使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更比较

自然增长率

类型人口增长特点缘由分析

水平

发达国保持较低水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

家平念的转变等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

发展中

水平较高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

国家

占到80%以上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由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更

2、人口迁移的推断

①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变更);

②是否有居住地的变更;

③时间的变更(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缘由特点迁移路途

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一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一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

本主义发展

战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洲1

前2.地理大发觉和新航

未开发地区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

线开拓

到美洲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

二达国家工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2.定居移民削减,流2.南亚、南欧、非洲人

淌工人增加(外籍工到西亚打工

人)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缘由特点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

1.安排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头有安排、有组织地市抽调各种人员

2.严格的户籍管

中期前进行支援西部、内地和

理制度

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

从东部人口稠密

区迁往西北和东

内地到沿海、山区

20世纪80年头到平原、贫困地区

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

中期后到发达地区、“民

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整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沟通,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

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削减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

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供应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

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更

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更

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环境

人口数量。

2、合理人口容量

依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的

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相宜的人口数量。

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

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

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功能区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将点

城市中量广泛的土嬉利用方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

住宅区地的较低,污染较少

式(占40%〜60%)宅的分化,商者呈1T向夏展

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

姓济活动族量】塞筑物商大

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于交通便搐的市中心,交通

w

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专业化程度点.集聚性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

工业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

个工业区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形成成片的工业区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实力。

影响付租实力凹凸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①收入的凹凸,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②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③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渐渐形成和变更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肯定规模后:由于用地惊慌、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更。

五、城市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

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

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

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亲密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

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六、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①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②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③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④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难,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更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地域扩展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常见的问题

趋势

城市各功能

25%〜30%以用地混杂布

初期阶段缓慢缓慢

下,低置,功能区分

异不明确

交通拥挤、环

30%〜70%,较境恶化、住房

中期阶段快速快

高惊慌等,郊区

城市化

大城市的中

缓慢,甚至停

后期阶段70%以上,高接着增大心空洞化、逆

城市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①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

发展快

水平低(平均33%)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②发达国家

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

水平高(平均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危害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

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

大气污染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

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

(伦敦烟雾事务、光化学污染、酸雨)

的尾气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

染民消费池等)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

噪声污染阻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筑施工、社会活动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削减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

性循环(“天人合一”)

七、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在肯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地域文化特点

①地域性:范围可大可小

②综合性: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结果

③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不断发展变更的

3、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II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域类型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域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生产活动对地理环

结合实例,说明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的地域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联系

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更对聚落空间形

点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须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①农业生产的位置

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确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推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更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更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

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肯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

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

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①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②自然条件

③社会经济条件

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柔,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足够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袤(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

式、技术先进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一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二、季风水田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相宜水田管理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三、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袤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四、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①气候暖和,草类茂密

②地广人稀,地价低

③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拓水源

②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