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考点和新题训练39 古诗歌阅读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考点和新题训练39 古诗歌阅读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考点和新题训练39 古诗歌阅读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考点和新题训练39 古诗歌阅读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基础考点和新题训练39 古诗歌阅读鉴赏诗词形象(提升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9古诗歌阅读常见考点

鉴赏诗词形象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阂送青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此题要求选出“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下列诗句不适合证明这一

观点的一项“,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选项所给的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空间表现艺

术,对比选项仔细辨析。

C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能体现“移远知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可见,此联不是从空间上

来写,而是从时间来写。

故选C。

2.下列诗句中的横线上应填的劳动行为,正确的一项是

①谁家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②昼出耘田夜,村庄儿女各当家。

③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④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趁霜晴。

A.打稻绩麻刺绣煮茧B.煮茧绩麻刺绣打稻

C.打稻刺绣绩麻煮茧D.煮茧刺绣绩麻打稻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

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选项分析作答。

第一句,由提示“络丝娘”可知,此句应和“蚕茧”有关,“络丝娘”,释义为缭丝的女子;此诗句出自苏轼《浣

溪沙》。

第二句,由提示语“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此诗句出自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前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

另外,一般来说,“刺绣”和“村庄儿女'’也不照应。

第三句,由提示语“五纹”表明和刺绣有关,因为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

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此诗句出自杜甫《小至》。

第四句,“场泥"“霜晴''可知,此句写的是秋收时节在稻场打稻谷的场景,此诗句出自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故选B。

3.下面对诗人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虽然遭受贬谪,但因性格豁达,因此直到听了琵琶女身世后才唤起贬谪之意。

B.琵琶女身世,详昔而略今;诗人遭遇,有今略昔,读诗可用女子之详补诗人之略。

C.琵琶女昔日在京城红极一时,今日飘零沦落,这与诗人贬谪前后有某些相通之处。

D.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诗人对琵琶女天涯沦落的同情,也有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诗人形象的鉴赏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诗歌中诗人的形象除了借助这些直接描写外,

还要借助诗人塑造的其他形象来间接分析诗人形象。

A项,诗人“性格豁达”错,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故选A。

4.下面对琵琶女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当年色艺具佳。她的名字列在教坊第一部,她的演奏曾教“善才”称服,容貌被秋娘妒忌。

B.琵琶女曾经红极京城。演出时,京城的富贵子弟都争着向她赠送锦帛,纷纷邀请她一起饮酒祝贺。

C.琵琶女命发生了转折。因为弟弟从军,阿姨去世,她失去依托;因为年长容颜衰老,而被人冷落。

D.琵琶女晚景凄凉孤单。年纪老大,琵琶女嫁给了商人,因商人重利轻离,她的生活时常陷入孤独。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

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B项,“邀请她一起饮酒祝贺”错,是她为人家演奏,人家饮酒弄脏了她的血色罗裙。

故选Bo

5.对《琵琶行》中的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添酒回灯”表现了诗人的兴奋喜悦;“千呼万唤”四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热情相邀与急于相见的心情。

B.诗人“千呼万唤”,对方"始出来''是因为琵琶女不想见但又盛情难却,“半遮面”是因为琵琶女腼腆。

C.“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校弦试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则显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低眉信手”是琵琶女演奏时的神态,“轻拢慢捻抹复挑”则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演奏技艺精湛。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理解其含义,二是将其放入整首

诗的背景中去理解其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还要能够分析运用的艺术技巧。

B项,琵琶女“腼腆”错,根据后文琵琶女自叙经历可知,她现在处于孤独痛苦中,不愿也不便见陌生人。

故选B。

6.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

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

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

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

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

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C项,错在“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这个地方。琵琶女人生的

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故选Co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绵延的见证。

B.“恨”是沉重的遗憾,是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C.诗歌是李、杨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D.诗歌只是通过写唐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长恨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

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

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

的硬伤。

D项,“诗歌只是通过写唐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概括不全面,本篇属于长篇叙事诗,除了写回京后的思念

之苦,还写了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还通过写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

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

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琲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所以因

该是通过写入蜀道——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来表现“长恨

故选D。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下列对本节诗歌的评析表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李煜的词都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首。

B.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中,诗人在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中蕴藏着悲壮深沉

的感情,为后人所称道。

C.《李凭箜篌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仅对乐器及其演奏效果进行描摹,并未直观评价,但全篇又处

处表现出诗人的赞叹。

D.周邦彦的《苏幕遮》,写思乡之情,亦写荷之情态,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答案】A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李煜的词都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错误。李煜早期作品大多反映宫廷享乐生活,亡国后,以词追

怀昔日帝王生活,抒发怀乡之情、故国之思。

故选Ao

9.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迫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在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熟读,然后结合作者的观点、

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具体的文段去分析。题干要求选择“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不

恰当的一项

B项,张冠李戴,颠倒主次了。正确的表述是写琵琶女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诗人自己的遭遇。

故选B。

【点睛】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凝练、简约、含蓄。我们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把钥匙去打开作家的心灵,

去感受描述的意象(物象、人物形象)、意境,去剖读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情感、旨趣。

10.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把握。

题干要求选择,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

什么?

ABD三项的说法都曲解文意,甚至牵强附会。

从后文琵琶女的自述可以看出年轻的她是红极一时,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等看出她的

人生坎坷的,内心是痛苦,充满着怨恨。这也是后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故选C。

11.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错,最后一联从白发II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

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故选B。

1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

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

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

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错,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

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故选Bo

13.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的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

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的一贯诗风。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

野心家据险叛变。

C.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

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体现了该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

并不是其一贯诗风。

故选A。

14.下列诗句中都有意象“鸿雁”,其寓意不同的一项是()

A.人情已厌南飞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

B.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杜牧《秋浦途中》)

C.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D.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

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比如,鸿雁的

寓意象征意义有: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理想与追求等。

A项,诗句意思为:“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故"鸿

雁'‘寓意为思乡、思念。

B项,诗句意思为“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可知,“鸿雁”寓意为思乡。

C项,诗句意思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寒,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由此可知,“鸿雁”寓意为相思。

D项,“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指的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故选D。

【点

鸿雁:1.它往往和贫苦的老百姓联系在一起。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

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2.它往往寄寓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和羁旅

伤感之情。例如,隋朝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诗人就起了

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借此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3.有时,它还可以用来借

代指书信。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写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4.它还可以表达

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在诗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孤雁”、“孤鸿”、

“断鸿”来喻人。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5.学校开展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以下是会场悬挂的标语:①诗圣著千秋②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③未居广厦,犹忧天下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朗诵会会场标语的一项是

A.龙蜷虎卧几诗客,渚清沙白一草堂B.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

C.笔铮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D.才气昂然写相思,出水芙蓉洒深愁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读懂诗歌是唯一的办法,所以考生平时要对中国古典诗

词多记多背。

由题干“诗圣”“民间疾苦”“广厦”“忧天下”可知,题目所说的诗人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一生写了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诗歌,其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A项,依据“清沙白”和“草堂”可知,诗中所言人物是杜甫。

B项,写的是李白。“半亭清风山与水,一船明月酒和诗''是黄山太平湖黄金岛太白亭中的对联,此联既写了

李白一生飘泊、酒诗作伴的特点,又写了太白亭周围的景色,还表现了李白崇尚自然的内涵。

C项,写的是白居易。由“新乐府''便可想到“白居易”,因为他提倡新乐府运动。

D项,写的是李清照。“出水芙蓉”表明了女性身份,“相思"“深愁''是李清照作品中常见的情感,“才气昂然”

是对李清照才华的肯定。

故选A。

16.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0

海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以“瑟瑟”秋风下的环境渲染离别的萧瑟落寞。

B.第三、四句先用互文手法说主客下马上船饯别,再以“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五句中“惨”字点出饯别的黯然凄凉,第六句进一步演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D.最后两句叙写送者忘归。行者不发的事实,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错,无中生有,送者忘归,行者不发主要是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故选D。

17.下列诗句与描写的内容,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四十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

③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

④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A.①夏②冬③春④秋B.①冬②春③秋④夏

C.①秋②夏③春④冬D.①秋②夏③冬④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描

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从而把握季节特点。

本题: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

鲜花还要火红。抓住主要意象“枫林”“霜叶”,可知诗句描写的是“秋季”,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

人的山林秋色;

②“四十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句中关键词"暑”,可知是"夏”;

③“殿门促贺新幡胜,书馆年来事事嘉”句中“幡胜”,中国民间风俗。一种用金银箔纸绢剪裁制作的装饰品,

有的形似幡旗,故名幡胜。立春日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所以词句描写的是“春''季;

④“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意思是大雪纷飞,扑进了门帘,越过了粉墙。那漫天飞舞的雪花比柳

絮还轻,堆积到地上,比寒霜还重。描写雪花纷飞的景象,所以描写的是“冬''季;

故选C。

18.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其因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其传达的信念更富有说服力和

感染力。

D.诗歌中出现的“如果”“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项,“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分析有误。《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的情怀。

故选D。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

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9.竹子因虚心、有节、挺拔,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含义,是君子品格的象征。下列诗歌中的竹,不具有此

象征义的一项是()

A.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B.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C.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D.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

节奇。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此题中“竹”是君子品格的象征:虚心、有节、挺拔,再审设问,要求选出与题目中不相同的

一项。

A项意为“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显得更瘦了,梅花的香气仿佛可以入我梦中。今晚这月亮真是可爱,迟迟不

肯离开我的西厢”,诗中写竹只是对于环境的描写,诗中竹不具有“君子”象征意。故选A

20.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选自曾被称为唐绝句“压卷之作”的诗中()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

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

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

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故选B。

21.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项,“有约不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并未涉及“月亮

故选B。

【点睛】

22.依次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有关“飞鸟”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旧时王谢,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新帖绣罗襦,双双o

③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踏雪泥。

④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

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社鼓。

A.堂前燕金鹏鸽飞鸿沙鸥神鸦

B.金鹏鸽堂前燕沙鸥神鸦飞鸿

C.堂前燕金鹏鸿神鸦沙鸥飞鸿

D.金鹏鹃堂前燕沙鸥飞鸿神鸦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①由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可知,也就燕子有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习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堂前燕”。

②在古代鹏鸿鸟象征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此处填写‘‘金鹏鸽",能够揭

示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③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

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所以此处用“飞鸿”更适合诗歌的意境。

④沙鸥翱翔于水上,是自由翱翔,驰骋无束的一种象征,有时也来表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此诗句作者

表达向往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沙鸥”正好是象征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⑤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诗句前面有'‘佛狸祠",所以此处应该用“神鸦

故选A。

23.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

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错误,后一句“总是离人泪”显然是带着浓重的主观情绪来看待景物,并不是

霜林变红的真正原因。

故选D。

【点睛】

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

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

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24.下列对杜甫的《登高》赏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诗歌一、二两联景物描写,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

B.第三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辛酸、孤独处境。

C.尾联既有对自己身世坎坷、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诗人只能借酒遣愁。

D.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之情又是深沉的、厚重的、雄厚的,体现出雄浑之美。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C项,“诗人只能借酒遣愁”理解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故谓“‘新

停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

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J'哪些手法。然后结

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

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25.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

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26.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

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

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

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27.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

25.C

26.C

27.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

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

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

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

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分析】

2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

故选c。

26.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故选C。

27.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

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

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

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

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

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

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

谁舍谁收!”柳絮飘坠,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

则将更会令人心碎。“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

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

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

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

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

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己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

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

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

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

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

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

①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作者当时被贬官后居于永州。

②杪树木的末梢。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③寂历:寂静;冷清。

④机心:机巧的心计。

28.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答案】

28.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索、沉寂的荒村景象。枯黄的落叶在秋风中飘落,铺满了溪上小桥;

荒村除古木之外,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29.作者表达了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的思想情感。前六句借景抒情,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

景象,借悲凉的秋景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和孤愤之情;最后两句,诗人故作旷达,表达自己早已没有了机巧

之心,已不在意仕途得失,其实却反映了他被贬官后久居穷荒的无奈之情。

【分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颔联颈联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

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

谷秋色和荒村凄清、萧索、沉寂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2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六句借景抒情,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借悲凉的秋景传达出内心的落寞和孤愤之情。全诗

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

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

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借这样的景色表达了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的思想

情感。

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喙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造愁绪而不能,从而愁

上加愁的心境罢了。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3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

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31.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

分析。

【答案】

30.D

31.相同点: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登高》中还有年老多病的感伤;范仲淹《渔家傲》还表达出思乡之情;本词中还有对中原

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

【分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综合能力。

D.“表达「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

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

故选D。

3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

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

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

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

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

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

向的悲愤。

不同点。杜甫的《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

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家万里”“归无计”,还有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

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树梢。②井:即市井,村;万井指千家万户。

32.下列作品在体裁上与本诗同属一类的是()

A.陶渊明《归园居》B.杜甫《登岳阳楼》

C.杜甫《登高》D.苏轼《江城子》

33.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新明丽B.隽永凝练C.阔大宏远D.情景交融

34.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

【答案】

32.A

33.B

34.答案示例1:“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联诗人选择了富有巴峡地区山水特点的景物(意

象)人情逐一描绘,景物具有典型的江山之乡的地域特色;以异乡人新奇视角赋予景物以特殊的美感;描

写调动视觉、声觉,视角高低俯仰远近,富于变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活动交融,山水人情,浑然一体,

充满了情趣。

答案示例2:山水之趣统摄全篇。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是即目所见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觉声觉,富有

山乡生活情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视线由水上到山上,高低俯仰变化之间写出山水之乡集市风情及奇

幻景观;登高万井、眺迥二流,写出了立足点变化,视野开阔,意境宏远;人作殊语,莺为故声,人声与

鸟声的对比,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

【分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鉴别诗歌体裁的能力。

本诗形式上不同于绝句、律诗,也不同于词,共有12个句子,从对仗上看第六联不对仗,对仗和押韵都比

较自由,属于古体诗。陶渊明《归园居》属于古体诗,与本诗一样;杜甫的《登岳阳楼》《登高》都属于律

诗;苏轼《江城子》是属于词。

故选A。

3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表现了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词句清丽,景象雄

伟,情景交融,富于艺术感染力。“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体现语句的明丽;“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体现阔大宏远;“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则是情景交融。但本诗白描居多,没有隽永凝练的语言特点。

故选B。

3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山水”就是作者借以抒情的主要意象。"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

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

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

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

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二至五联,诗人从“水''写至『‘山",富有空间变化。“水”方面,写至『‘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桥过

树梢“,是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听结合,富有山乡生活情趣;“山”方面,写到“登高万井、眺迥二流”,

视野开阔,意境宏远;同时巧妙地把“人语”和“莺声”做对比,分别代表他乡与故乡,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

特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期。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以思妇为抒情主人公来写,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蜂不窥”“燕不栖”,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C.“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思念之情。

D.“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36.“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

35.B

36.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第二问:①运用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

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②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

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③借景抒情,以哀写哀,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

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

【分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

故选B。

3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道题有两个问题,一是考赏析诗歌的情感,一是考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

第一问,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理解尾联两句抓住夜

晚这个特定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使女主人公对征人的思念时凄楚、悲痛的情绪达到

高潮。

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以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如诗中借“乌夜啼’’之哀景抒发女主人公内心孤枕

难眠之哀情;可以从运用细节描写来抒情的角度考虑,“下泪”,即留下眼泪,诗中借女主人公“下泪”这一细

节描写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也可从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分析抒情方式,诗中借

助“自然”与"况复”两个词语,将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考生还可以从典型意象的角

度或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38.“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

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

37.B

38.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

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

事情而渐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

全一致的。

【分析】

3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选B。

3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说这首诗似乎有“乐”无“忧”,其实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先“忧”后“乐”,这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

全一致的。

首联,写诗人与客人在西湖上纵情游览,湖边的建筑参差错落,有一大半都是佛宫。诗人从乘船纵情游赏

西湖写起。

颔联,诗人回想过往,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自己觉得是虚度光阴。由此可

见,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

颈联,写层层高台上建造的敞屋是那么明朗开阔,杭州城许多人家的门前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这表明

了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

尾联,写诗人即便面对一派繁荣景象,泛舟西湖欣赏春光只觉快乐无限,可他内心依然为自己不能像先贤

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事情而感到渐愧。

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宿楚国寺①有怀

赵嘏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