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4篇)_第1页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4篇)_第2页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4篇)_第3页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4篇)_第4页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页共5页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在本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深入理解了王尚志教授及其他教师的辛勤讲解,对新课程理念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即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鼓励创新思维的环境。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和点拨,以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学习领域。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并广泛收集相关知识,以丰富集合论和函数论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1.创设实际情境,优化教学效果我们应从日常生活情境出发,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2.积极评价,提升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给予积极的反馈,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这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3.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研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4.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实际教师需要灵活解读和运用教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适时增删、调整教学内容,使教材的有限性与教学的无限性相结合。5.创建有效课堂,兼顾形式与效果避免形式化的讨论和合作学习,确保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和观点参与讨论,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当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接纳时,他们更可能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教师也应以谦逊的态度向学生学习,共同构建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经过这一阶段的培训,我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获颇丰。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蓬勃生机,我们沐浴在创新教育的和煦阳光中,青春的滋润和教师的微笑一同映入眼帘。新课程改革使我对教学的活力有了深刻理解。一、重视学习、转变观念,以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育标准和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作为支撑,而教师正是这些理论的实践者。二、实施课改实验,深入新课改的探索我们见证了全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数学教学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点从单纯的学习成果转向学习过程和方法。具体措施包括:1、树立一个核心理念,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思想。我们强调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发展,而非单一模式,同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2、着重两个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动手实践。3、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方法的转变。4、采取四种策略:(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2)教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4)面向全体,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三、新课程带来的深刻反思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转变,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教师不再受教材束缚,而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引导。2、课堂教学的氛围有了显著改善,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3、强调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的标准和理念,它与合作、创新、探索、期待、未来等紧密相连,我们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为学生的每日进步而感到喜悦,愿我们的课堂成为思想火花碰撞的舞台,成为心灵深处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源泉,流淌出源源不断的甘泉。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三)在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素质教育虽常被提及,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参与者,在假期培训期间,我深刻感受到肩负的责任与压力之重大。尽管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升,工作任务愈加繁重,我亦曾有过短暂的懈怠、抱怨,乃至坚守旧有模式的念头。然而,这些内心的挣扎已然过去。我已然坚定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岂能在此刻止步不前?我若不投身课改,谁将担当此任?新课程由“一纲一本”的单一模式转向“一标多本”的多元化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成为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首先,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充分消化新教材。新教材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体验、选择、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判断、抉择。其次,我们需要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者,我们应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有时学生可能认为老师所教的内容与自身无关,此时我们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亲近并信任我们。同时,我们还需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们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活动课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只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是可行的。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范例(四)关于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当前存在一些倾向,即本应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和总结等活动,却被教师过度替代。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独到见解和疑问,往往因教师的"遵循我教的方法"而被忽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型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研究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关于激励机制的构建,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正面的评价,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的观点非常独到!""你的想象力令人赞叹!"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情感,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需深入理解教材,还需搜集和制作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和教具,并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共鸣。4.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连,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以解决问题。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括技能与知识的结合、思考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的塑造。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高分学生"已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应致力于传授知识、方法和独立生存能力。5.关于课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当前存在滥用讨论、合作学习方式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导致课堂流于形式。教师应设计组织有效、科学的活动,确保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活动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同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通过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优化组合知识,做出正确判断。6.关于教材的灵活使用与挖掘,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未能将其与实际相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并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经过几天的培训,我深刻领会了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我将致力于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同时,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然而,对于具体实施仍存在一定的困惑,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并期待未来能参与更多类似的活动。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共同推动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