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1页
《那树》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2页
《那树》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3页
《那树》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4页
《那树》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那树》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4

教材内容简介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

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

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

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

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

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

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

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

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

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

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

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

1925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

美国纽约。

从1951年起,开始从事广播剧创作,同时为各报撰写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

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

抵台初,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

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

从1950年开始,在台湾广播公司管理资料,后来担任编审和节目的制作,直至1975年退休。

除此之外,他曾于1963年至1966年,担任《联合报》“人间”副刊主编,并担任过幼狮公

司期刊部的总编辑。后任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高级研究员,担任编写美国儿童阅读中文之

教材。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

小说批评等等。抒情散文一一《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

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人生三书》、

《人生观察》。小品文一一《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

缘破密》、《千手捕蝶》。杂文一一《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创作理论一一《文

路》、《小说技巧举隅》、《广播写作》、《讲理》、《短篇小说透视》、《文艺批评》、《文艺与传播》、

《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艺评论一一《两岸书声》、《沧海几颗珠》。自

传回忆录一一《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

2、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作者咏物寄意的代表作,写的是一棵历经沧桑却仍以华盖般的浓

荫供人乘凉的都市老树,不是自然枯萎,而是被定为“妨碍交通”罪,惨遭连根拔除。作者

的寓意似是:那棵老树象征悲壮的人生,意味着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

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遭灭顶之灾。还有一类

散文是以魂牵梦绕的“乡愁”为基调,在《碎琉璃》和《海水天涯中国人》等散文集,王鼎

钧这位异域飘泊、历尽人间甜酸苦辣的老人,对大陆故土的思念,对往昔岁月的忧伤,对离

情别绪的写照,真是倾诉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3整体把握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

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

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达情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

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

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佝偻(goulo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n):倒塌。

荫庇(yinbi):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jing受戮(坨: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a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u):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i):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

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1—5)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

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大树有奇特的容貌:

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

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

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

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

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

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

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

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

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神性,自久远的

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6—8),描写近期

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

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

矛盾冲突。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9—11),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

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

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

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

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

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

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

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

“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

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但文章

中带有倾向性的字词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命意、文章主旨,也就是说作者情不自禁地表达了愤

恨、悲哀之情,尽管表达得含蓄,例如把锯树说成“屠杀”,说成“葬礼”,把锯树人说成“刽

子手”等就是例证。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

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

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

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

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

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

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

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

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

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

风的榜样;树身插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

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

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

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

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

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

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

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

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

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

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

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

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

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

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或用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

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

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

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

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

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

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

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

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

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

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

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

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

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

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

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

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

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

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

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

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

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

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广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

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

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

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

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的人们离灾难

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

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

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

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

起立,为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问题研究

1.作者命意是什么?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

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

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

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肪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

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

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

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

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

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

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

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

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

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由作者以第三人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叙述,那就是:''而

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还有两处

借妇人之口说出一些事,也相当于“据说”,一处是“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

树叹息”,另一处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

蚁国”。总起来看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

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

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

的作用。

3.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

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

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

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

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

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

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

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一一也就

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

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

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

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

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

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的飒飒

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的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

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

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

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太钝,砍不倒这么巨

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了几

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

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

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

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

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

“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

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r早期[

一庇护、造福人类

那树-近期」托物寓意

-现时——惨遭杀戮-

活动与探究

1.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

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可怕的恶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痛苦的

呻吟。善待万物,就像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

中惊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唯一出路。

(1)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2)假如你是一一(景物),请写一段话向游人倾吐你的心声。

2.调查你所在的城市森林资源近50年的变化情况,写一篇调查报告。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

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

本题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认真的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

与同学共同探讨,表达个人的看法。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

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

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

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

本题内有两个对比的意思,一是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

的命运;一是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二、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

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回答这些问题要结合上下文乃至全

文的语境进行。

1.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

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

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

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

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

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

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

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受?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

进行品味。)

“咬”表现出了人类的残忍,“骨粉”表现了大树的可怜和“呻吟”表现了大树的无奈,这

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

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

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

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类似于这样表达愤恨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还有一些,如倒数第一段,“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

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

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3.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

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

示了依依不舍。

(想像“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

异现象。)

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自由想像,并鼓励富有创造性的想像。至于

作者为什么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可以参看课文说明中问题研究的“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

事情”。

三、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

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

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设计此题,意在结合课文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一道语文练习题,但又超出语文

的范畴,而上升到大语文教育的层面。回答这道题,可以紧扣课文,也可以抛开课文,畅谈

个人感想。此题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表现在:一、题目是从课文生发开来的,答案的范

围应当涉及课文又要超越课文;二、答题须借助联想和想像,意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

这种思维训练既属于语文的又是一般性的思维训练;三、回答时应该充满感情,不要光是追

求思考的准确和语言的无误。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谈《王鼎均散文》

王鼎钧的散文,拥有的是豪放磅礴的阳刚之气,深沉顿挫的悲剧美和汪洋恣肆的想象力。这

些特征使他正好站在了台湾传统散文那种略显颓废的气象的对立面。这些特征也使他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