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必刷易错题90道_第1页
期末必刷易错题90道_第2页
期末必刷易错题90道_第3页
期末必刷易错题90道_第4页
期末必刷易错题90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必刷易错题90道一、判断题1.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则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1.正确【详解】肾功能障碍时,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减少,维生素D3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故正确。2.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2.错误【详解】双缩脲试剂与肽键发生反应产生紫色,氨基酸中不含肽键,故检测氨基酸的含量不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故错误。3.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错误【详解】麦芽糖、乳糖都具有还原性,水浴条件下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具有还原性,因而不能和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错误。4.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4.错误【详解】小麦能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不能吸收氮气,错误。5.“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 ()5.错误【详解】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错误。6.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6.正确【详解】植物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故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题干描述正确。故正确。7.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核酸的种类相同。 ()7.错误【详解】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都含有DNA和RNA,细胞质基质含有的核酸只有RNA不含DNA,错误。8.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 ()8.错误【详解】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脂质不是生物大分子,本说法错误。9.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9.正确【详解】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高,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多,故正确。10.因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饮食中蛋白质吃得越多越好。 ()10.错误【详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饮食中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增加消耗系统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蛋白质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故错误。11.蓝藻细胞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11.错误【详解】蓝藻(蓝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错误。12.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12.正确【详解】台盼蓝是细胞活性染料,常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活细胞不会被染成蓝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题干表述正确。故正确。13.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包装和膜泡运输紧密相关。 ()13.错误【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的场所在核糖体,题干表述错误。故错误。14.成熟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和更新中。 ()14.错误【详解】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合成蛋白质,因此成熟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不能更新,错误。15.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RNA均在细胞核合成,经核孔输出。 ()15.错误【详解】真核细胞细胞质线粒体中也可以有RNA的合成。故错误。16.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但含有染色质和核糖体。 ()16.错误【详解】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也没有染色质,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故错误。17.核仁是核内的圆形结构,主要与mRNA的合成有关。 ()17.错误【详解】核仁是细胞核中的结构,主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错误。18.利用黑藻细胞观察叶绿体,临时玻片标本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 ()18.错误【详解】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但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其结构。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19.细胞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区域化。 ()19.错误【详解】生物器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区域化,从而使各种生化反应能高效有序的进行,细胞膜只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20.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时,都需要进行染色。 ()20.错误【详解】菠菜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液泡也没有颜色,人口腔细胞也没有颜色,若要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形态时,可将显微镜的视野调的稍微暗一些即可观察到其形态,不需要进行染色。故题述说法是错误的。21.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21.错误【详解】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故该说法错误。22.呼吸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外膜上。 ()22.错误【详解】真核细胞,呼吸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故错误。23.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23.错误【详解】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没有能量释放,也没有ATP的合成,故题文说法错误。24.叶肉细胞内H2O的生成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 ()24.错误【详解】叶肉细胞内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均有H2O的生成,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内膜、叶绿体基质,错误。25.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25.正确【详解】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但可以吸收少量的红光,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故正确。26.类囊体产生的ATP和O2参与CO2固定与还原。 ()26.错误【详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发生了水的光解,该过程中产生了NADPH和ATP以及氧气,这些产物均不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但ATP和NADPH参与C3还原过程,错误。27.弱光条件下植物没有O2的释放,说明未进行光合作用。 ()27.错误【详解】弱光条件下,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或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均没有O2的释放,故错误。28.保存农作物种子,在无氧和低温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 ()28.错误【详解】保存农作物种子,在低氧和低温(零上低温)、干燥条件下呼吸速率降低,贮藏寿命显著延长。故错误。29.小肠上皮细胞摄入和运出葡萄糖与细胞质中各种溶质分子的浓度有关。 ()29.错误【详解】小肠上皮细胞摄入和运出葡萄糖与细胞质中葡萄糖分子的浓度和转运蛋白数量有关,与细胞质中其他溶质分子的浓度无关,错误。30.破伤风杆菌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30.正确【详解】破伤风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该说法正确。31.细胞在有丝分裂各时期都进行核DNA的转录。 ()31.错误【详解】细胞在有丝分裂间期进行物质准备,所以间期进行核DNA的转录,该表述错误。32.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32.错误【详解】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故错误。33.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 ()33.错误【详解】人体内组织细胞的更新包括组织细胞的产生和死亡,新组织细胞的形成需要经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少数高度分化的细胞仍能分裂增殖,如性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故该说法错误。3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亲代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34.错误【详解】植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亲代细胞的核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这句话是错误的。35.造血干细胞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未分化的细胞。 ()35.错误【详解】细胞分化: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来的,故该说法错误。36.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36.错误【详解】细胞分化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不改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故错误。37.根尖解离后立即用龙胆紫溶液染色,以防解离过度。 ()37.错误【详解】根尖解离后要先用清水漂洗然后再染色,该表述错误。38.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38.正确【详解】个体发育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为基础,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个体生长,分化使个体出现用以执行各种生理功能的器官、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还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得实现细胞的自我更新,比如血液中红细胞的快速更新可以保证机体所需氧气的供应;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对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故正确。39.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一般也没有细胞周期。 ()39.正确【详解】只有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成熟细胞一般不具有分裂能力,因此也没有细胞周期,故上述说法是正确的。40.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DNA一般相同,而mRNA一般不同,蛋白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同。 ()40.正确【详解】由于细胞的分化,即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DNA一般相同,而mRNA一般不同,蛋白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同,本说法正确。41.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细菌,也能对细菌进行计数。 ()41.正确【详解】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分离细菌,形成单菌落,故而可以根据单菌落的数目对细菌进行计数。42.发酵工程中,温度和pH的改变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42.正确【详解】发酵工程中,培养的温度以及发酵液的pH值等发酵条件的改变,不仅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途径,正确。43.在利用葡萄发酵生产果酒的后期,加入醋酸菌即可产生醋酸。 ()43.错误【详解】在利用葡萄发酵生产果酒的后期,加入醋酸菌后还需要适当升高温度、通入无菌空气才可产生醋酸,错误。44.先酿制果酒再生产果醋的优势有先酿制果酒,发酵液能抑制杂菌生长,有利于提高果醋产率以及果酒有利于溶出水果中的风味物质并保留在果醋中。 ()44.正确【详解】正确。人们在酿造果醋时,往往要先酿造果酒,优势有先酿制果酒,发酵液能抑制杂菌生长,有利于提高果醋产率以及果酒有利于溶出水果中的风味物质并保留在果醋中。45.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野生型酵母菌。 ()45.正确【详解】正确。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46.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由于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发酵罐不需要严格灭菌。 ()46.错误【详解】错误。为了防止细菌、其他真菌等微生物的污染,获得纯净的青霉素,发酵罐仍需严格灭菌。47.果酒与果醋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18-25℃,泡菜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30-35℃。 ()47.错误【详解】果酒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1830℃,果醋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3035℃,泡菜的制作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温度要低于30℃。故错误。48.葡萄果皮上有酵母菌和醋酸菌,制好葡萄酒后,可直接通入无菌空气制葡萄醋。 ()48.错误【详解】虽然葡萄果皮上有酵母菌和醋酸菌,但在制作好葡萄酒后,也不能直接通入无菌空气制作葡萄醋,这是因为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要制作果醋还需要升高温度。错误。49.蛋白质工程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49.正确【详解】蛋白质工程的目标是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由于基因决定蛋白质,因此要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还必须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完成。由于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经过设计、改造,因此,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是原来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故正确。50.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50.错误【详解】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故错误。51.用特异启动子诱导表达iaaM(生长素合成基因)可获得无子果实。 ()51.正确【详解】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特异启动子诱导表达iaaM(生长素合成基因)可使植物在未受精的情况下仍能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从而获得无子果实,描述正确。52.“DNA粗提取与鉴定”的鉴定过程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即呈现蓝色。 ()52.错误【详解】“DNA粗提取与鉴定”的鉴定过程中,加入二苯胺试剂,需要沸水浴加热,待冷却后,能呈现蓝色,错误。53.基因工程中通过标记基因筛选出的细胞不一定含重组质粒。 ()53.正确【详解】基因工程中通过标记基因筛选出的细胞不一定含重组质粒,如只含有普通质粒。故正确。54.要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必须通过改造氨基酸序列来完成。 ()54.错误【详解】要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必须通过改造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来完成,因为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故错误。55.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如与生物抗逆性、生产药物等相关的基因。 ()55.正确【详解】在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操作中,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得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就是目的基因。根据不同的需要,目的基因是不同的,它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如与生物抗逆性、生产药物、毒物降解、工业用酶等相关的基因,故正确。56.启动子位于基因的上游,是D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56.错误【详解】启动子位于基因的上游,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故题中描述错误。57.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灵敏性。 ()57.正确【详解】单克隆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而利用单克隆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灵敏性,正确。58.植物微型繁殖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良种植物。 ()58.正确【详解】植物微型繁殖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留亲本的优良性状,可快速繁殖良种植物。故正确。59.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 ()59.正确【详解】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是为了使小鼠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可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正确。60.用胰蛋白酶将囊胚的内细胞团的膜蛋白消化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 ()60.错误【详解】获得胚胎干细胞,首先需要用胰蛋白酶对内细胞团细胞进行处理,使细胞间的胶原蛋白等物质被分解掉从而使内细胞团分解为单个细胞,并不会分解膜蛋白,该描述错误。61.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的细胞即为杂交瘤细胞。 ()61.错误【详解】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后的细胞不都是杂交瘤细胞,还有B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等,该描述错误。62.转基因动物可通过克隆技术实现扩大化生产,试管动物、克隆动物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性状改良。 ()62.正确【详解】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转基因动物可通过克隆技术实现扩大化生产。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即试管动物、克隆动物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性状改良。故正确。63.制备单克隆抗体中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筛选杂交瘤细胞。 ()63.正确【详解】制备单克隆抗体中第二次筛选是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筛选杂交瘤细胞,故正确。64.科研人员分别诱导人参根与胡萝卜产生愈伤组织并进行细胞融合时,高Ca2+—高PH可促进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即为杂交细胞。 ()64.错误【详解】融合的细胞中有人参根人参根细胞、人参根胡萝卜根细胞、胡萝卜根胡萝卜根细胞,只有人参根胡萝卜根细胞才是杂交细胞,故错误。65.卵母细胞都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 ()65.错误【详解】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才可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错误。66.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出现在桑葚胚期。 ()66.错误【详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出现在囊胚,桑葚胚期细胞没有发生分化,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胞均具有发育的全能性,错误。67.随着卵裂的进行,卵裂球细胞的体积变小,卵裂球的体积和有机物总质量显著增加。 ()67.错误【详解】随着卵裂的进行,卵裂球细胞的体积变小,卵裂球的体积不变和有机物总量减少,该描述错误。68.通常采用培养法或化学诱导法使精子获得能量后进行体外受精。 ()68.错误【详解】人工采集的精子需要经过获能处理后才能与卵子受精,通常采用培养法或化学诱导法使精子获得受精的能力,而不是获得能量,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69.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后的早期胚胎培养不需要额外提供营养物质。 ()69.错误【详解】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后的早期胚胎培养所需供营养物质与体内相同,需要有糖、氨基酸、无机盐等。故错误。70.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胚胎的总体积也增加。 ()70.错误【详解】胚胎发育早期,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总体积不变或略有缩小。故错误。二、单选题71.根据下述材料,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材料一:2019年10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细胞氧感应机制发现者,他们研究发现,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a)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1a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参见下图)。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思路。材料二:为适应不同水体的溶氧环境,鱼类的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变。鲫鱼在低温、低氧条件下可以生存数月,此时鲫鱼进行无氧代谢,将产生的乳酸直接转化为酒精分泌到水中;肺鱼在河水干涸时,利用身上的黏液粘住泥土,形成特殊的“鱼茧”,进入休眠状态,肺鱼借“鱼茧”顶端的小孔与外界相通,完全靠鳔呼吸,可生存数月之久。A.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时,细胞中HIF1a的含量会升高B.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细胞内,催化HIF1a合成的酶活性可能比低海拔地区的人低C.改变代谢方式和代谢途径是鱼类适应低氧环境的策略之一D.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施用以及生活、工业污水的排放等都会造成低氧环境71.B【分析】1、据题意可知:当氧气充足时,HIF1a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HIF)会大量生成,从而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主要作用于造血干细胞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从而促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HIF的生成与降解处动态平衡;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鲫鱼在低温、低氧条件下可以生存数月是因为鱼类的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变,鲫鱼能进行无氧代谢,将产生的乳酸直接转化为酒精分泌到水中。肺鱼在缺水时,利用身上的黏液粘住泥土,形成特殊的“鱼茧”。进入休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详解】A、人体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缺氧,HIFla合成增多,促进机体适应低氧环境,A正确;B、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为了适应低氧环境,HIFa的合成会增多,促进其合成的酶的活性可能比海拔地区的人高,B错误;C、鲫鱼的代谢方式、代谢途径和肺鱼的代谢途径(水中用鲤呼吸,干旱环境下用鳔呼吸)发生改变是鱼类长期适应低氧环境的策略之一,C正确;D、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活、工业污水的排放等易造成低氧环境,D正确。故选B。72.由于缺乏完善的工艺,自酿酒含有大量甲醇,饮用后易中毒,危及生命,相关代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乳酸增多出现酸中毒B.若患者昏迷,应及时血液透析并接入呼吸机C.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可以解除甲醇中毒症状D.高浓度酒精作为口服解毒剂可缓解中毒症状72.C【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详解】A、由图可知,甲醇摄入过多,会通过一系列反应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酶的活性,导致人体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从而导致乳酸增多出现酸中毒,A正确;B、若患者昏迷,血液中的甲酸无法被代谢掉,且甲酸会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酶的活性,因此应及时血液透析并接入呼吸机,B正确;C、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会促进甲醇转化为甲醛,甲醛会进一步转化为甲酸,甲酸无法代谢,会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酶的活性,因此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不能解除甲醇中毒症状,C错误;D、由于乙醇会和甲醇竞争结合乙醇脱氢酶,因此高浓度口服酒精(乙醇),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甲醇转化为甲醛,可缓解中毒症状,D正确。故选C。73.溶酶体内pH明显低于细胞质基质,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可概括成三种途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吞作用会导致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持续减少B.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运至溶酶体内C.细胞饥饿时自噬作用会吞噬线粒体,不利于细胞代谢的稳定D.次级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进而引起细胞凋亡73.D【分析】溶酶体:(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详解】A、如图可知,内吞作用会导致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但是早期内体可形成囊泡将受体蛋白返回细胞膜,A错误;B、溶酶体内pH明显低于细胞质基质,故细胞质基质中的H+浓度显著低于溶酶体,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细胞饥饿时自噬作用会吞噬线粒体,有利于细胞代谢的稳定,C错误;D、次级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水解酶,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引起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D。74.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又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和DNA合成后期(G2期)。细胞周期素B1(cyclinB1)可调控细胞周期,它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后,后者可促使靶蛋白磷酸化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进而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蓝萼甲素(GLA)是从中草药香茶菜中分离提取的活性成分,用不同浓度的GLA分别处理肿瘤细胞24h,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cyclinB1在G1、S期不能激活CDK1B.激活的CDK1可能引发核膜崩解,细胞核解体C.GLA可能通过催化cyclinB1、CDK1分解而阻滞分裂进程D.推测p21可能是CDK1基因表达的抑制剂,能抑制细胞进入M期74.C【分析】细胞周期是一组有序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可以可分为间期和细胞分裂期,间期累积有丝分裂所需要的营养素和复制DNA,通过细胞研究的分子机制,分裂间期分为三个阶段,G1、S和G2,因此细胞周期包括四个阶段:G1,S,G2和M(分裂期)。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详解】A、被cyclinB1激活的CDK1能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正常情况下,cyclinB1应在G2期表达并发挥作用,在G1、S期不能激活CDK1,A正确;B、激活的CDK1可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因此能引发核膜崩解,细胞核解体,B正确;C、由图像可知,随着GLA浓度的增大,cyclinB1、CDK1的mRNA相对量逐渐下降,推测GLA可能通过抑制相应基因的转录而发挥作用,而不是催化cyclinB1、CDK1的分解,C错误;D、由题图2可知,随着GLA浓度的增大,p21的mRNA相对量增加,而CDK1的mRNA相对量下降,则可推测GLA可能通过促进p21的合成,进而抑制CDK1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进入M期,阻滞分裂进程,D正确。故选C。75.海水稻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稻资源,与传统耐盐碱水稻相比,海水稻具备更为优良的耐盐碱性,其能在土壤盐分为3‰~12‰、pH为8以上的中重度盐碱地生长。下图表示海水稻根细胞的部分物质运输,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注:SOS1和NHX为膜上两种蛋白质A.由图可知,Na+进入细胞和进入液泡的运输方式分别是主动转运、易化扩散B.海水稻根部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普通水稻低C.细胞质基质中Na+浓度过高对细胞有毒害作用,SOS1和NHX运输Na+,降低细胞质基质Na+浓度的运输原理相同D.细胞释放抗菌蛋白跨过一层磷脂双分子层75.C【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包括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其中被动运输包括协助扩散(易化扩散)和自由扩散:1、主动运输的特点:①消耗能量(来自ATP水解或离子电化学势能),②需要转运蛋白协助,③逆浓度梯度进行;2、协助扩散(蝗化扩散)的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需要转运蛋白协助,③顺浓度梯度进行;3、自由扩散的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③顺浓度梯度进行。【详解】A、据题图可知,Na+由细胞外进入细胞的过程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为协助扩散(易化扩散);Na+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的过程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能量来自H+跨膜运输的电势能,A错误;B、海水稻耐盐碱,根部成熟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普通水稻的高,B错误;C、过量的Na+进入细胞会对其产生毒害,据题图可知,细胞膜外和液泡内的pH小于细胞质基质,即细胞膜外和液泡内的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结合题图可知,海水稻缓解该毒害的作用机理是H+借助转运蛋白SOS1顺浓度梯度从细胞膜外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形成的势能,为Na+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细胞膜外提供了动力,将Na+运输到细胞外;H+借助转运蛋白NHX顺浓度梯度从液泡内运输到细胞质基质形成的势能,为Na+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液泡内提供了动力,将Na+运输到液泡内,C正确;D、细胞释放抗菌蛋白的方式为胞吐,依据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跨膜层数为0,D错误。故选C。76.细胞中L酶上的两个位点(位点1和位点2)可以与ATP和亮氨酸结合,进而催化tRNA与亮氨酸结合,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科研人员针对位点1和位点2分别制备出相应突变体细胞L1和L2,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后检测L酶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L酶可为tRNA与亮氨酸结合提供能量B.突变体细胞L1中L酶不能与ATP结合C.ATP与亮氨酸分别与L酶上的位点1和位点2结合D.ATP与L酶结合能够促进亮氨酸与相应的位点结合76.D【分析】据图可知,当位点1突变时不影响ATP与L酶的结合,位点2突变时影响ATP与L酶的结合。【详解】A、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B、根据左图,突变体细胞L1中检测到的放射性与野生型相同,说明突变体细胞L1中L酶能与ATP结合,B错误;C、据左图可知,突变体细胞L1中检测到的放射性与野生型相同,说明该突变不影响与ATP结合,而突变体细胞L2中检测到的放射性明显降低,说明L2突变不能结合ATP,故推测ATP与亮氨酸分别与L酶上的位点2和位点1结合,C错误;D、亮氨酸与L酶的位点1结合,根据右图,突变L2细胞检测到的放射性极低,说明ATP与L酶结合能够促进亮氨酸与相应的位点结合,D正确。故选D。77.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温度/℃202530354045光照下CO2吸收总量/mg•h111.752.53.253.753.5黑暗中CO2释放量/mg•h10.50.7511.52.253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该植物不能生长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5℃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每天交替进行8h光照16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5℃条件下,能生长D.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77.D【分析】据表分析:光照下CO2吸收总量代表真正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的量代表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①昼夜不停地光照,植物一天的积累量为:(真正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24;②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植物一天的积累量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12呼吸作用速率×24。【详解】A、温度为20℃时,光照下CO2吸收总量为1.00mg/h,该值表示真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能够正常生长,A错误;B、光照下CO2吸收总量代表真正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的量代表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35℃时有机物积累最多,B错误;C、每天交替进行8h光照16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5℃条件下,1.75×80.75×24<0,不能正常生长,C错误;D、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12×3.2524×1.5=3(mg),故该植物可以正常生长,D正确。故选D。78.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代无白眼出现,F1代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B.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C.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不育个体所占比例为1/12D.通过确定雄果蝇体细胞某时期中B、b基因的数目,可确定雄果蝇是否可育78.B【分析】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如果T、t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XBTXBT和XBY,杂交后产生的F1再随机交配,F2中雌雄的比例应为1∶1,与题意不符,说明T、t基因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F2中雌雄的比为3∶5,可见F2中有14雌性个体性反转为雄性个体,由此可推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TT和tt。综合以上可知,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详解】A、T、t基因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F2中雌雄的比为3∶5,可见F2中有14雌性个体性反转为雄性个体,由此可推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TT和tt,因此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A正确;B、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则F1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它们相互交配后产生的F2中,雄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含有XY染色体的,共有3×2=6种,另外一种是雌性性反转形成的,其基因型有2种,即ttAAXBXB和ttAAXBXb,因此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F2中雌雄的比为3∶5,其中雄果蝇中有1/5是雌果蝇性反转形成的,不含Y染色体,B错误;C、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雌性配子比例为:TXB∶TXb∶tXb∶tXB=6∶2∶3∶1,F2雄性配子比例为:TXB∶TY∶TXb∶tXB∶tY∶tXb=1∶2∶1∶1∶2∶1,基因纯合时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不育个体(ttAAXBXB和ttAAXBXb性反转)所占比例为1/12,C正确;D、B、b仅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确定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B、b基因的数目,可确定雄果蝇是否可育,D正确。故选B。79.下图表示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种距离或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曲线a代表附着在着丝粒的纺锤丝的长度B.曲线b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C.曲线c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粒间的距离D.曲线d代表两个中心体间的距离79.C【分析】分析曲线可知,距离最大为40nm,说明细胞两极的距离最大为40nm,而a曲线变化趋势为0→40nm,说明一开始在一起,后又移向细胞两级,所以a表示中心体;b曲线的变化趋势0→40→0,可知b曲线为纺锤丝的长度变化;c曲线在细胞分裂的中间时期开始出现,变化趋势由0→30,可知为着丝粒之间的距离变化;d曲线变化趋势为30→0,且一开始是距离不变,到在某一时期逐渐接近,可知为染色体和细胞两级间的距离。【详解】AD、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前期开始向两极移动直至达到细胞两极,对应于曲线a(a曲线变化趋势为0→40nm,说明一开始在一起,后又移向细胞两极),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全部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被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即距离缩小,因此曲线d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AD错误;B、附着在着丝粒的纺锤丝从前期形成到末期消失,在中期时最长,因此b代表纺锤丝的长度,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全部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被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即距离缩小,因此曲线d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B错误;C、后期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逐渐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染色单体分开的两条子染色体的着丝粒的距离逐渐增大,对应于c曲线,C正确。故选C。80.下图展示了生物体内与ATP有关的部分反应,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苷,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过程②⑥为ATP的水解,在细胞内通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C.叶肉细胞内③的速率大于④的速率时,植物体的干重不一定增加D.一片处于稳定状态的森林中,过程①同化的能量与过程⑥释放的能量基本相等80.C【分析】题图分析: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过程②③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④⑤表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⑥表示ATP的水解,为各项生命活动供能。【详解】A、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苷和一个磷酸,不是腺苷,A错误;B、过程②⑥是ATP的水解,释放能量,与吸能反应相联系,B错误;C、叶肉细胞内③的速率大于④的速率(即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叶肉细胞的细胞呼吸强度)时,则植物干重不一定增加,因为还有其他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还要通过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C正确;D、一片处于稳定状态的森林中,过程①同化的能量除了过程⑥释放的能量外,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过程①同化的能量大于过程⑥释放的能量,D错误。故选C。81.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周期中的几个时期(用①②③表示),每个时期内绘有相应的流式细胞仪(根据细胞中核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测定细胞群体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和核DNA相对含量)分析图谱。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横坐标表示核DNA量:纵坐标表示细胞数量;阴影表示处于该阶段的细胞数量)A.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B.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计数最好在②阶段的细胞中进行选择C.着丝粒分裂发生在①阶段D.③阶段的细胞可能是刚刚进入分裂间期的细胞81.C【分析】分析题图:③时期细胞内DNA含量由2N→4N,为DNA分子复制时期,即S期;①时期DNA含量为4N,为DNA分子复制后期和分裂期,即G2期+M期;②时期DNA含量为2N,为DNA分子复制前期,即G1期。【详解】A、①细胞内细胞内DNA含量为4N,说明已完成DNA复制,A错误;B、②时期DNA含量为2N,为DNA分子复制前期,即G1期,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计数最好选用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应选择处于①阶段的细胞,B错误;C、①时期DNA含量为4N,为DNA分子复制后期和分裂期,即G2期+M期,①阶段存在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进行着丝粒断裂的细胞,C正确;D、③时期细胞内DNA含量由2N→4N,为DNA分子复制时期,即S期,已经进入分裂间期一段时间,D错误。故选C。82.研究发现,正常细胞的DNA损伤后,可由BRCA基因和PARP基因独立进行修复,细胞能存活;给BRCA基因突变细胞施加PARP蛋白抑制剂,细胞会发生凋亡。另外,BRCA基因还可以防止细胞过度增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BRCA基因和PARP基因在复制时,需要多种酶的催化且消耗能量B.给PARP基因突变细胞施加BRCA蛋白抑制剂,细胞可能凋亡C.BRCA基因可能是原癌基因,该基因一旦发生突变细胞就会癌变D.PARP蛋白和BRCA蛋白可能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82.C【分析】1、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原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对维持正常身体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2、抑癌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负调节作用,它与原癌基因相互制约,维持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当这类基因在发生突变、缺失或失活时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详解】A、基因复制时,需要多种酶的催化且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A正确;B、由题意可知,BRCA基因还可以防止细胞过度增殖,即BRCA基因表达产物可防止细胞过度增殖,因此给PARP基因突变细胞施加BRCA蛋白抑制剂,细胞可能凋亡,B正确;C、BRCA基因还可以防止细胞过度增殖,可能是原癌基因,如果BRCA基因突变,就不能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细胞可能癌变,C错误;D、题干信息可知,正常细胞的DNA损伤后,可由BRCA基因和PARP基因独立进行修复,细胞能存活;BRCA基因和PARP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在修复DNA过程中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D正确。故选C。83.不对称PCR是利用不等量的一对引物来产生大量单链DNA(ssDNA)的方法。加入的一对引物中含量较少的被称为限制性引物,含量较多的被称为非限制性引物。PCR的最初的若干次循环中,其扩增产物主要是双链DNA(dsDNA),但当限制性引物消耗完后,就会产生大量的ssDNA。不对称PCR的简单过程如图所示。假设模板DNA分子初始数量为a个,6次循环后开始扩增产生ss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限制性引物和非限制性引物均需要依据模板DNA的碱基序列来设计B.据图可知,最后大量获得的ssDNA与图中甲链的碱基序列相同C.上述过程中子链分别沿限制性引物的5′端、非限制性引物的3'端延伸D.该不对称PCR过程中需要(261)a个限制性引物83.C【分析】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详解】A、PCR扩增时需要已知目的基因两侧的碱基序列来设计引物,因此限制性引物和非限制性引物均需要依据模板DNA的碱基序列来设计,A正确;B、当限制性引物的浓度降低,甚至基本耗尽,双链DNA的合成速率显著下降,此时非限制性引物将继续引导单链DNA的合成,非限制性引物是与乙链结合,故反应的最后阶段只产生初始DNA中一条链的拷贝(非限制性引物引导合成的单链),最后大量获得的ssDNA与图中甲链的碱基序列一致,B正确;C、扩增时耐高温DNA聚合酶将4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至引物的3'端,C错误;D、PCR扩增时引物是新子链的一部分,假设模板DNA分子初始数量为a个,6次循环后产生26个DNA分子,因此该不对称PCR过程中需要(261)a个限制性引物,D正确。故选C。84.某同学拟用限制酶(酶1、酶2、酶3和酶4)、DNA连接酶为工具,将目的基因(两端含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和质粒进行切割、连接,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选择酶3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B.可选择酶2和酶4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C.可选择酶2切割质粒、酶4切割目的基因,再用E.coliDNA连接酶连接,连接后的片段仍能被酶2和酶4切割D.为了让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合理且高效,可用酶1和酶2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T4DNA连接酶连接84.D【分析】DNA连接酶:(1)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两类:E.coli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这二者都能连接黏性末端,此外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详解】A、使用酶3切割出的末端为平末端,需用T4DNA连接酶连接,A错误;B、使用酶4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时会破坏质粒上的抗性基因,B错误;C、酶2和酶4切割后得到的DNA片段,连接后不能被酶2和酶4识别,C错误;D、质粒用酶3切割后得到平末端,不利于连接,酶4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会破坏质粒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不便于筛选,所以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后得到黏性末端,用T4DNA连接酶连接后,还能保证目的基因在质粒上的连接方向,此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案最合理且高效,D正确。故选D。85.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利用作物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小型实验。其主要步骤是:先将粉碎的作物秸秆堆放在底部有小孔的托盘中,喷水浸润、接种菌T,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清水淋洗秸秆堆(清水淋洗时菌T不会流失),在装有淋洗液的瓶中接种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酒精发酵)。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菌T可能产生分解纤维素的酶,能够高效催化纤维素分解B.淋洗液中还需要加入氮源等营养成分,氮源的主要作用是合成一些氨基酸、核苷酸等含氮物质C.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必须将冷空气充分排除再开始加压D.将酵母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拧紧瓶盖,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发酵。发酵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密封状态85.D【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详解】A、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粉碎的秸秆中接种菌T,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菌T能够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大量分解,A正确;B、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其中氮源主要为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提供原料(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B正确;C、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要把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除后,将锅密闭,如果高压锅内的空气未排除或未完全排除,则蒸汽不能达到饱和,蒸汽的温度未达到要求的高度,结果导致灭菌的失败,C正确;D、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将酵母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进行酒精发酵,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此时拧紧瓶盖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发酵过程中密闭,所以需要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出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D。86.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是机体产生了水通道蛋白4(AQP4)的抗体。NMOSD的诊断依赖对外周血的检测,检测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操作的目的是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AQP4抗体B.荧光标记的“二抗”会与结合在AQP4上的抗体结合C.患者的检测结果应为在细胞质中观察到免疫荧光D.这种检测方法保持了抗原结构,因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86.C【分析】根据题意,研究发现,人体内针对自身跨膜蛋白水通道蛋白4(AQP4)的抗体是导致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重要因素。因此AQP4相当于是抗原,AQP4作为抗原可被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呈递。因为A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抗体在细胞外液中,故抗体可识别A部位。【详解】A、图示操作加入患者血浆样本,血浆中含有抗体,因此图示操作的目的是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AQP4抗体,A正确;B、血浆中的抗体先与膜上的AQP4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再加入荧光“二抗”,此时加入的荧光“二抗”能与AQP4上的抗体结合,B正确;C、抗体分布在细胞外液中,则患者的检测结果应为在细胞外中观察到免疫荧光,C错误;D、这种方法能与抗原结合的抗体不会被洗脱,不能结合的就会被洗脱,加入的二抗能与结合的抗体结合并通过荧光观察,这种检测方法保持了抗原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D正确。故选C。87.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凭借对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荣获2022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大引物PCR构建定点突变,其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进行PCR扩增需要的酶有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B.利用该技术将某功能蛋白的结构改变属于蛋白质工程C.第二轮PCR所用的引物为第一轮PCR所产生的DNA的两条链D.要完成两处位点的突变,至少需要设计4种引物87.B【分析】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2、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详解】A、进行PCR扩增需要的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A错误;B、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基因改造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利用该技术将某功能蛋白的结构改变属于蛋白质工程,B正确;C、第二轮PCR所用的引物一个是第一轮的产物DNA的一条链(即大引物),另一个引物为常规上游引物,以便进行另一条链的延伸,C错误;D、由图可知,完成一处突变需要两种通用引物,和两种诱变引物,如果要完成两种突变,则需要两种通用引物,和四种诱变引物,至少要设计6种引物,D错误。故选B。88.乙肝病毒表面主蛋白是由H基因控制合成。下图是将H基因导入某酵母菌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5′A和3′TT分别是该酵母菌中某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此启动子还能使外源基因在酵母菌中高效表达,3′A是该基因下游的序列。科学家将改造过的P质粒与H基因连接形成重组质粒,再在重组质粒特定部位酶切,形成的重组DNA片段可以整合到酵母菌染色体上,最终实现H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