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_第1页
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_第2页
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_第3页
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群文阅读一、教学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从单篇、群文到整本书阅读的层递变化,核心是强调群文阅读与大单元设计。在当前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具有转折性、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其立足议题本身,在此基础上选择三篇或者三篇以上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对所选文章内容展开阅读。群文阅读既可以是几篇现成诗文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位诗人几篇诗文的再挖掘、再补充、再发现。相较于单篇阅读来讲,群文阅读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还能够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阅读视野。与此同时,和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相比较,群文阅读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质疑和总结,引领学生在对不同文章内容的比较、分析当中促进自身阅读思辨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作为切入点设计和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提升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下面以“破茧成蝶,人生突围”为主题,围绕《我与地坛》《赤壁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篇文章展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并且对前两个课时具体教学过程进行了论述,以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同时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到面对超越个体本身的苦难和挫折时要学会对生命背后的价值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感悟生命的本质以及珍贵,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教材分析本次群文阅读教学选择了三篇文章,其中《我与地坛》《赤壁赋》选自高一上册第七单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自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围绕上述三篇文章,以“破茧成蝶,人生突围”构建“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更为深入地感知文章的语言、形象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以此促进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尝试展开迁移写作,夯实表达交流能力的同时感悟文章背后生命的思考和面对苦难的乐观心态,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散文学习,如《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是生活阅历较为匮乏,因此难以深入理解文章当中关于哲理性的内容,也难以理解文章当中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当中,笔者通过多元化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多个小任务展开学习,从而实现从“文本分析”向“完成任务”的转变,促使学生有效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使得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读懂、读深、读透文本。四、教学目标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够对文章中的写景段落进行赏析,理解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及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同时能够发挥自身的想象对文章的意象展开赏析。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认识到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美学价值,在感知作品背后审美趣味的同时促进自身文学欣赏品位的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在阅读中把握关于写景散文的感情线,理解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实现由情到景、由景入情、由景入理。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够在阅读中深入品味苏轼、史铁生和海伦·凯勒身上共有的人格,感悟这种人格的魅力,使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培养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在散文阅读中品味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以及艺术特色,并且可以在之后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迁移运用。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文章中景、情的关系以及景、理的关系。六、教学方法诵读法:引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的文辞之美,感悟文章中的情感。讨论法: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学生围绕文章内容展开阅读、交流以及写作。比较阅读法:针对群文阅读中的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活动。七、教学课时安排本次教学共计安排7个课时,其中阅读文本内容、感知文章内容设置为2个课时;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主题情感以及艺术表达的研习设置为3个课时;深入感悟文本内容设置为2个课时。八、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安排,下面对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入感悟文本内容”2个课时进行论述。(一)第一课时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人生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在某些困难的时刻也许会跌入谷底,面临山穷水尽的人生困境,此时绝对不能放弃,因为也许在人生的下一个拐角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古往今来,有无数名人志士都遭受过命运的毒打,如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双腿残废,苏轼多次被贬,海伦·凯勒因病失明失聪。但是,面对各自人生的不幸,他们都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经历苦难之后奋发向上、磨砺自我,最终破茧成蝶,实现人生的突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设计任务,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任务一:阅读群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制作名片,找出他们人生际遇中的相同点。答案预设:三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都遭遇过不幸,面对各自人生的不幸,他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从低谷当中“突围”。学习任务二:文章中关于景物的描写在人物突围中有着怎样的作用?活动一:阅读文章《我与地坛》的第3~7自然段,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针对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景物的各自特点是什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梳理和总结。答案预设:第3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主要有琉璃、柏树等,特点是破败荒寂、冷落沉寂;第5自然段中主要描写了蜂儿、蚂蚁等,突出了生机盎然;第7自然段中主要描写了落日、雨燕等,突出了生命的气息。活动二:史铁生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借助地坛中的哪些景物获得生命的力量,实现人生突围?答案预设:文章中主要通过三次景物描写,让“我”从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从对自然的认知上升到对自我的认知,体现了对自我困境的突围。第一次景物描写中,破败荒寂、冷落沉寂的景物特点表现的是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我”;第二次景物描写中,“我”在生机盎然当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表现的是在绝望当中挣扎、向上的“我”;第三次的景物描写中,“我”感受到了蓬勃而出的生命气息,“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我”虽然被命运捉弄导致双腿瘫痪,却从宏大的时空背景中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丰富: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活动三:阅读《赤壁赋》当中集中写景的文字和段落,对诗人的情感以及“水、月”特征进行概括。答案预设:诗人情感从“喜”到“悲”再到“喜”;水、月特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活动四:苏轼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答案预设:苏轼以明月、江水作比,立足“变与不变”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世界万物以及人生的变化。从变的角度而言,即使是一眨眼的工夫,天地万物都无法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在人生长河滚滚向前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需要羡慕明月和江水的不会增减,更加不需要感叹人生的短暂。这既是苏轼从客观角度进行的回答,也是对自己人生给出的答案,不仅从容,并且大气。在人世间,不论是荣辱、得失、忧乐,还是生死,都能够置身事外,从而找到精神上的超脱。(二)第二课时学习任务三: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和鉴赏,讨论和交流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是如何完成人生突围的。答案预设:史铁生和苏轼是从自然山水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实现了人生的超然物外;海伦·凯勒则是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奋发向上。内力是海伦·凯勒自身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外力则是父母以及老师的帮助。学习任务四:在阅读中深入感悟人物的精神,感悟哲学中的突围之道以及突围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我们通过文章阅读知道了史铁生和苏轼都是在自然山水中实现了对自己人生的突围,在对话自然中也为处于困顿的个体指明了道路,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文人通过山水走向了自我突围之路?请完成以下句子的仿写,完成“对话自然、人生突围”故事的讲述。示例:(李白)走向了(梦中天姥),激发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情壮志。学习任务五: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加,在内卷严重的情况下,部分年轻人从一开始的奋发向上,到“躺平”,最后“摆烂”。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请你从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三个人物当中任意选择一个,写400字左右的人物解说词,向社会宣传他们身上的正能量。(三)课堂总结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可能一路坦途,时而高山,时而峡谷,时而坦途,时而歧路。但是,无论我们自己处于哪种境地,大自然始终都是以悲悯的态度深情注视着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苦楚和困难,我们要学会和自然深情地对望,并且进行对话,从而找出生命勃发的出口,得到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生存的智慧与勇气,最终实现人生突围。九、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比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完成群文阅读。十、教学反思本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对课程标准当中关于群文阅读以及学习任务群要求的响应和落实,在此基础上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明确群文阅读主题,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构建相应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以有效教学为导向,以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作为依托,从学生主体出发,结合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在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信息,实现思维的进阶发展以及能力素养的显著提升,从而在阅读中学会在悲风中起舞,放平心态,抓住希望,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颂歌,让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深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的任务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旨在让学生合作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