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_第1页
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_第2页
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_第3页
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_第4页
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编18世纪18世纪第四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18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在18世纪西方教育思想中,首推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批判传统的封建教育弊病的基础上,自然教育强调“顺其自然”的原则,热爱和尊重儿童,提倡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反封建的“自然人”。应该指出,卢梭的《爱弥儿》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自然教育思想的产生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了一场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革命,并成为西方“现代教育”派理论的渊源。也是在法国产生的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更是充满了批判和战斗的精神。就批判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教育来说,它显然是与自然教育思想一致的。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爱尔维修、狄德罗与卢梭一样,都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论述了教育、环境和遗传三者的关系,强调培养资产阶级“新人”,提出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而成为反封建和反教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这一教育思想后来直接影响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18世纪第四编德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康德提出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在尊重人类文化、重视道德教育及强调思辨能力的训练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它为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哲学方法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成了要素教育思想,初步探索了教育和心理的关系,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时又论述了儿童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主张简化教学方法。要素教育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裴斯泰洛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正如有的西方教育家所指出的,在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要素教育思想的影响。当然,也应该看到,要素教育思想并没有真正解决“教育心理学化”问题,而是留给了19世纪西方教育家去解决,其中主要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世纪第四编在美国产生又在欧美国家中逐渐成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普及,提倡国家开办和管理教育,建立有权威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到19世纪时,这一教育思想已成为在欧美国家及日本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潮,推动了教育国家化的进程,有助于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就其理论实质来说,19世纪美国公共教育思想显然与这一教育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富兰克林提出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论述了改革学校教育的必要性,拟订实用的课程计划,提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思想渊源来看,这一教育思想无疑受到了17世纪泛智教育思想和绅士教育思想的影响。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理性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01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02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03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04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于18世纪中期在德国产生,具有明显的德国特征。德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康德是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它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尊重,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注重形式的训练尤其是思辨能力的训练。理性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对19世纪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教育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提供了新的哲学方法论,使得那个时代的教育实践趋于理性。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一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德国的启蒙运动是在法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在法国,启蒙运动为1789年革命在政治上铺平了道路,而在德国,启蒙运动依然主要是理智复兴的问题。同英法两国相比,德国在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经济落后及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这一时期德意志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然而,在德国封建制度内部,新的生产关系也在缓慢地生长。但一般来说,资产阶级仍不足以形成一支有影响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的进步情绪不是反映在社会和政治斗争上,而是反映在文学和思想上。他们对法国革命的欢迎是“德国式的,它带有纯粹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只是对法国革命者的理论表示的”。从历史上看,自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以来,德国在文化方面受法国的支配。直至18世纪后半期文学复兴以前,德国还没有摆脱对法国文化的从属地位,唯独科学是一个例外。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一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18世纪,德国的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兴盛时期。科学的各个分支都已积累起大量的经验材料,特别是在纯粹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令其他欧洲国家刮目相看。因此,在这方面,德意志文化显示了它的独特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德国大学在文化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法国大革命中,大学已完全被废止;英国的大学则仍为中世纪教育所笼罩,丧失了开拓前进的能力;与此相反,德国的大学不仅是作为学术和教学的中心,而且还是国家精神的象征。创建于1604年的哈勒大学引领风气之先,成为普鲁士振兴的“新基石”。这所大学不仅是德国,而且是欧洲第一所近代大学。它全面改革了教学内容,引入了近代哲学和科学,而且未经教义检查和官方思想的裁决。其办学思想是以哲学上的理性主义和教学自由等原则为依据的,这就为后来德国哲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稍后成立的哥廷根大学仿效哈勒大学的办学模式并有所创新,除了充实的科学研究外,在哈勒大学不受重视的古典文学获得了新的生机,使这所大学成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摇篮。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一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在大学生活的刺激下,某种形式的自由主义开始在普鲁士知识界成长,启蒙运动日益成为对自主的智力活动的一种重新估价。18世纪70年代后,德国人的精神生活开始产生一种深刻的变化,带有强烈思辨色彩的古典哲学运动和文学上的狂飙突进表明德意志文化朝着独立和自由方向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这一时期,德国的教育理论受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影响。一般地说,“德国的唯心论全部和浪漫主义运动有亲缘关系”。例如,康德的哲学思想就并不因为强调理性而排斥情感的因素。这种调和的特征,同样反映在他对教育问题的见解之中。从18世纪起,德国迎来的是一个哲学的时代,神学把它的王冠让给了科学和哲学,理性成为科学和哲学的权威。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理性主义哲学”在德国又被称为“唯心主义哲学”。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二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并赋予它以教育的意义。理性主义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育。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形式的训练,尤其是思辨能力的训练。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1.生平和教育活动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是德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1746年,从哥尼斯堡大学毕业后,他担任了9年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为以后的终身教学生涯打下了基础。1774年,哥尼斯堡大学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按照当时哲学教授轮流担任教育学讲座的惯例,康德主持了4个学期的教育学讲座。因此,康德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有关讲课笔记经他的学生林克(T.Rink)整理成《论教育》一书,于1803年出版。康德在此书中追随卢梭在《爱弥儿》中阐明的教育原理,并尝试用自己的哲学去说明它。这是康德留存至今的唯一的教育论著。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1.生平和教育活动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曾从事过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探索。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学术生涯中,康德形成了他的唯心论和先验论的庞大体系。康德所处的时代,理性主义正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因此,康德力求公平地对待那一时代的各种思潮,不偏不倚地考察“理性”的一般能力。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写下了《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2)。康德的批判哲学三部曲集真善美于一身,奠定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2.知识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将认识的历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在康德看来,即使是感性知识,也已经打上了“认识能力”的主观烙印。“知性”又称“理智”,指意识从其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知性也可以理解为意识的主动性。康德认为,感性是消极的,知性是能动的。在康德看来,理性是一种更高级的认识能力。他强调指出,感性和知性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理性则要达到“物自体”,即对现象彼岸本体世界的认识。但理性一旦如此,就会陷入自相矛盾,康德称之为“二律背反”。这就是说,人的理性不能建立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而只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2.知识论康德的认识论深化了人们对诸如知识来源、知识分类与构成、知识价值等一系列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他给予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认识论是一门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即康德所说的讨论关于“能知之心”的构造的一门科学。正是这门科学引导教育走向科学化。教育科学必须研究人的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康德所做的批判工作为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内部机制提出了辩护的理由。康德的认识论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3.道德论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试图说明由于思辨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因而只能由实践理性去回答。所谓“实践理性”即“道德意志”,其重要性在“思辨理性”之上。康德认为,他那个时代科学的进步并没有使理性更趋完善,反而使理性受到歪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缺少一种“人道主义基础”。科学罹患了两种疾病:一是视野狭隘,思想片面;二是缺乏崇高的目的,即为人类谋幸福的意念。因此,科学需要来自哲学的监督;科学家应当具有哲学的眼光,否则就会变成一只独眼怪物。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3.道德论康德的道德论有两个主要命题:“道德自律”和“道德义务”。“道德自律”是与“道德他律”相对立的。就是说,伦理学的基础依赖于人的理性,宗教并不是道德的原因。“道德义务”则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相对立,后者必须服从前者。康德还指出,理性在道德世界中有道德自律的能力。康德的道德论中还有一个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他将理性的“二律背反”自觉地引入道德领域的尝试,如关于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等。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康德的“实践理性”是一种典型的先验论的道德哲学。他的一些观点引起的争议启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持续的理论兴趣。应该说,康德在道德论问题上所作的形而上学的考察,客观上有利于建立一种真正的教育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4.教育论康德的教育观点是在卢梭的影响下形成的。巴泽多的实验坚定了康德的如下信念:教育改革应当立足于“实验”,只凭理性尚不足以判断是非。实验学校的创立应当先于师范学校。因为前者孕育着新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方法。在这点上,康德表现了应有的现实主义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接受了卢梭的思想,但他最终并未成为一个自然主义者。儿童的本性曾是全部基督教教育的出发点,卢梭猛烈地批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宗教神学观点,坚持儿童“性善”一说。对此,康德却持有异议。他拒绝了先天的善,认为上帝并未将善预置在人心中,人至多只有潜在“向善”的倾向,而这并不就是“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4.教育论在“自由”与“抑制”之间是否存在对抗性的问题上,康德强调指出:“儿童有行使自由意志的能力。教育上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把如何运用这种能力同如何给予这种能力以必要的限制结合起来。”康德所谓的“自由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不是自我行动的自由。因此,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能够从自身找到支配自己行动的法则,而只有将外部限制变成内部法则,他才称得上有真正的自由。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三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4.教育论总之,康德对于教育问题发表的见解,加强了教育中的道德二元论倾向。一方面,他强调教育应当训练人服从抽象的义务,而将需要引起的动机排除在外。这样,他就把道德价值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努力深造。另一方面,他注重对动机与效果、品德与行为的区分,把动机和品德说成是纯粹内部的、与意识有关的东西,而效果和行为则不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内部动机良好就成了唯一的道德评价标准。此外,康德还倾向于把有关道德的知识从整个知识体系中独立出来,并且认为这种知识更具有抽象性。显然,康德谈论教育是以承认普遍的道德律令为前提的,只需得到独立理性的认可。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四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从康德开始而以黑格尔终结的德国古典哲学支配了19世纪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实践趋向理性。对此,人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却不能视而不见。事实上,它的影响已为后来教育历史的发展所证实。以康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在欧洲国家尤其是在德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福禄培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有的西方教育学者认为,20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的思想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问题上,裴斯泰洛齐称得上是比康德本人更好的“康德主义者”。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第十二章第四节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继裴斯泰洛齐之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所谓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这种哲学是在莱布尼茨、康德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他的观念心理学与此也是密切相关的。1809年,赫尔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