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审美感受;2.通过品味揣摩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感。壹背景知识郁达夫(1895-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壹背景知识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解读题目1.“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2.“秋”:确定了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思考1、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呢?(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特别地“清”、特别地“静”,让“我”热爱和眷念,这很正常。但“故都的秋”特别地“悲凉”,却也让“我”热爱和眷念,这就很不正常了。为什么“我”会热爱和眷念着北平的“悲凉”呢?
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文章第1——2段和第13——14段,运用了正衬、对比等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挚的热爱和眷念。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1、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文章前两段,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读3-11段:一、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思考(一)观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主要是冷色调。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二)听秋声鸽飞声、钟鸣声、扫地声、蝉鸣声、虫鸣声、风雨声、问答声。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本体:南国的秋北国的秋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喻体比喻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三)品秋味1·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对比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思考文中描写了五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秋晨院落图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秋槐落蕊图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秋蝉残鸣图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秋雨话凉图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秋果奇景图①秋晨院落图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带着疑问,让我们先从作者着重描绘的“故都的秋”的图景来感受一下:
第三段写的“秋晨院落图”有没有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征呢?体现在哪里?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清闲惬意,恬静无事
生命是多种多样的,美也是多姿多彩的!悲凉本身也是一种美!②秋槐落蕊图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此时此刻,街道上,干净了,清闲了,但槐树的落蕊在世间已彻底消失。雁过留声,花落无痕,落寞不已,悲凉深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综合运用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多种感官来展现环境的清净,足见作者观察之细腻与心境之安宁。③秋蝉哀鸣图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它“特”在何处?①“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突出了蝉声到处都是,铺天盖地。②“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里用了衬托、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蝉声寻常而易感的特点。
秋蝉是“北国特产”,它是“故都的秋”的典型代表。作者突出了它的“寻常而易感”,那么文章中,只有秋蝉才是“寻常而易感”的吗?④闲话秋凉图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故都的秋雨,来去匆匆。作者的笔墨集中在雨后。雨后初晴,天朗气清。街头巷尾,桥头树底。都市闲人,烟管青袍。熟人老友,京腔京调。日常生活之景,秋味得之甚易
庭院中的秋意,也是“寻常而易感的”。因为随便一处小院落,任意一个小事物,都能“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庭院外的秋意,也是“寻常而易感的”。因为秋槐落蕊本是街头巷尾常见之树,脚踩落蕊,清扫落蕊,都是日常小事。
哪怕是秋雨后的人们日常的对话,都是那么秋味十足!“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从空间上,突出枣树之多,处处皆是。言外之意,就是秋意“寻常而易感”⑤秋枣图(一)......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一丝的“悲凉”?
巅峰之后,就是衰弱!果树最红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到秋天时,就要死了。⑤秋枣图(二)角度作用内容与题目关系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再次点题、扣题)行文章法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情感主旨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主旨。(情、景、理完美统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故都的秋”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更是全感官,沉浸式的。这突出了原文“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
也就照应了故都的秋意秋味,让人看的饱,尝的透,赏玩到十足。特点:故都的秋意秋味,浓烈而透彻本文的“形”“神”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从记叙到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再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开拓了意境,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在本文中,有三个“贯穿始终”,全文有哪三个“贯穿始终”?1.《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秋味秋意,贯穿始终。2.这种“清、静、悲凉”的秋意秋味,是”寻常而易感“的,这一点贯穿始终。3.作者郁达夫对如此“寻常而易感”的“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挚爱和眷念,是贯穿始终。合作探究
作者郁达夫对“寻常而易感”的“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挚爱和眷念。浓烈而透彻的
“故都的秋”特别地“清”、特别地“静”,让“我”热爱和眷念,这很正常。但“故都的秋”特别地“悲凉”,却也让“我”热爱和眷念,这就很不正常了。
为什么“我”会热爱和眷念着北平的“悲凉”呢?合作探究1.悲凉本身就是一种美,可以让人热爱。2.故都的秋,悲凉得浓烈而透彻,寻常而易感,更让人难以自拔。3.因为此时此刻的北平,是故都。我已离开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