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限时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牟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限时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牟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限时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牟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限时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牟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限时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牟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限时练语文试题(含答案)22级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语文限时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说中国话,用汉语写作,可是我们了解自己的语言吗如果不了解,如果我们超越汉语的表达界限说话,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设想,西方语言固有的成分,汉语中也一定或明或暗地隐藏着,最害怕被西方人说汉语是一种蒙昧的语言。冯友兰先生的意见,就代表了这样的立场,他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古今之争。换句话说,中国哲学之所以“落后于"时代,是因为汉语“落后”;但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推论,汉语永远不得不落后,除非汉语成为拼音文字。与其说汉语与拼音文字之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是人类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或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之争,不如说它们之间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并列关系,彼此相互外在,互不附属,一点儿也不像。所谓“先进"与“落后”的断语之所以不中用,是因为这个标准来自西方。

举个例子来说,按照西方语言和语法标准分析汉语,往往就要说外行话,因为这个分析的工具不中用。“中国言语的构造上主语(subject)与谓语(predicate)的分别极不分明,换言之,即可以说好像就没有这个分别。这是中国言语构造上的最特别处,而其影响则甚大"(张东荪)。既然汉语几乎就没有主语与谓语的分别,那么当我们硬说有这个分别时,就好像“使中国文法亦穿了一套西服”(张东荪)。有怎样的害处呢蒙蔽了汉语的特性或者说“面貌",就像即便穿着笔挺的西装,相貌却还是中国的,无法蒙人。张东荪先生援引了高本汉所分析的例句:

Albert'smothergiveshimcakes.

这个英文句子中哪个词是主语,几乎一望便知,拉丁文和希腊文中的句子,也是如此。当高本汉认为西方语言是一种进化了的语言时,张东荪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言语与外国言语是构造上的不同,无所谓进化与不进化。乃截然是两种东西而已。”西方语言极力用各种技术手段暴露主语,汉语则根本缺乏这样的手段,例如“学而时习之",其中哪个是主语呢“学”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而“时习"亦同时可作动词和副词。硬说“学”是主语,显得很牵强。“不亦说乎",这句也没有主语。张东荪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并不是“任何人学而时习之,则其人不亦说乎"的省略。推而广之,如果传统汉语中到处都是这样的“省略”主语,那就意味着“主语"的位置不重要,可有可无。“须知这样无主语的句子就是正式的句子初非由整个儿的句子省略后改成的。”

(摘编自尚杰《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

材料二:

“主谓结构",或更具体地称为“主—谓—宾结构”,是汉语语法学的核心部分。在这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基础之上建构汉语语法,有其合理性。王力先生指出:“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上古时期曾有一些常用的主—宾—动句式,但它们都是代词和疑问词组合的凝固句式,而且在先秦之后就极少见了。然而,汉语主谓结构之形态,与西方语言所展现的,迥然不同。西方语言是具有“形态标记”的语言。顾名思义,“形态标记"就是各种词类在句子中必须戴上的标记。在西方语言之中,这些标记五花八门,而具体的数目与使用规则则因具体语言而异。英语的形态标记,虽比法、西、俄诸语所用的少些,但也够复杂的了。完整正确的句子,必定带有显示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名词和代词的性数、代词的主宾格(case)种种标记。另外,一个概念通常在不同词类有不同的形式。例如,“黑”的形容词是black,名词是blackness,动词是blacken。所有这些形态标记,无非是要精确地把句子所述内容的时空和因果关系确定下来,尽可能地消灭任何能产生误解的模糊空间。与西方语言相反,汉语是“非形态标记型"语言,至少是没有西方那种固定的、不可省略的形态标记。汉语中,有些虚词的确带有标记形态的作用,但它们只是造句的辅助成分,往往可以省略,由语序、语境或其他因素代替.

可以说,汉语与西方语言背道而驰,走的是允许意指模糊空间存在、自由化的路子。这种自由化的倾向,在语句的具体使用中表现更为突出,非但不带形态标记,就连主、谓、宾语都可省掉。对此,启功先生作出精彩而又幽默的评语:“汉语之中随处都会遇到缺头短尾巴‘不合格’的句子。若否定那算一句,它又分明独立存在在那里,叫不出它算个甚么。若肯定那算一句,它却又缺头短尾,甚至没有中段。例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都是没头没尾的‘残品’。”

(摘编自蔡宗齐《语法与诗境——汉诗艺术之破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对于中西语言差异这一话题,冯友兰和张东荪对汉语是否落后的观点完全相反。

B.材料一加点的“初非"一词是“当初并非”的意思,它强调汉语中的无主语句是正式句子而非省略。

C.材料二指出汉语语法学中的“主谓结构"概念源自西方,但其形态迥异于西方语言的展现。

D.材料二中的“缺头短尾巴”是启功先生对汉语不注重句子成分特点的精彩形容和幽默点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中国哲学“落后于"时代是因为汉语“落后”可推论出“汉语永远不得不落后",可见前者的逻辑是错误的。

B.英文、拉丁文和希腊文中的句子都在用各种技术手段暴露主语,而汉语中的句子不需要主语出现。

C.汉语中“夜黑”“黑色"被黑”等不同词性的词均用“黑"表示,英语却用不同形态标记,可见学英语的难度大于学汉语的难度。

D.由于汉语带有意指模糊性,因此人们在理解古诗词中带有意指模糊性的句子时,很容易把握它要表达的意思。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诗,可以按照“主-谓-宾结构"来划分其句子成分。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古代特有的句法,“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C.《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不能确定“采芙蓉"者是谁。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中的虚词“乎"是后缀,也有表现形态的作用。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这张英汉译文对照表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汉语英文译文

活到老,学到老。Itisnevertoolatetolearn.

失败是成功之母。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Singdifferentsongsondifferentmountains.

A.“活到老,学到老”是无主句,其英文译文则带有主语,我们较容易辨别出。

B.“失败是成功之母"属于“主一动—宾词序”,这种词序上古汉语中就有。

C.“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英文译文中,“songs”“mountains"均是“形态标记”。

D.从后面两组英汉译文来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语言和语法标准来分析汉语。

5.对于用西方语法标准分析汉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持怎样的观点两则材料是怎样区别西方语言和汉语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渔(节选)

沈从文

七月的夜。华山寨山半腰天王庙中已打了起更鼓,沿乌鸡河水边捕鱼的人,携箩背刀,各人持火把,满河布了罾罶。一切皆齐备妥帖,只等候放药了。

去子时还早,负了责任,在上游沉船的,是弟兄两个。这弟兄是华山寨有名族人子弟之一脉。在那里,有两族极强,属于甘家为大族,属于吴家为小族。两族在极远一个时期中在极小事情上结下了冤仇,直到最近为止,机会一来即有争斗发生。

过去一时代,这仇视,传说竟到了这样子。两方约集了相等人数,在田坪中极天真地以互相流血为乐,男子向前作战,女人则站到山上呐喊助威。近日因为地方进步,一切野蛮习气已荡然无存,虽有时仍不免有一二人藉械斗为由,聚众抢掠牛羊,然虚诈有余而勇敢不足,完全与过去习俗两样了。

甘姓住河左,吴姓住河右,近来如河中毒鱼一类事情,皆两族合作,族中当事人先将欢喜寻事的分子加以约束,不许生事,所以人各身边佩刀,刀的用处却只是撩取水中大鱼,不想到作其他用途了。那弟兄姓吴,为孪生,模样如一人,身边各佩有宝刀一口,这宝刀,本来是家传神物,当父亲落气时,说:“①这刀应当流那曾经流过你祖父血的甘姓第七派属于‘朝’字辈仇人的血。"说了这话父亲即死去。然而这弟兄各处一访问,这“朝”字辈甘姓族人已无一存在,这仇无从去报,刀也终于用来每年砍鱼这类事上去了。

今夜间,他们把船撑到了应当沉船的地方,天还刚断黑不久。庙在岸旁山顶,住了一个老和尚,因为山也荒凉,到庙中去烧香的人似乎也很少了。

哥哥说:“莫忙,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去玩吧。"

“②好。我们去玩,把船绳用石头压好。”

哥哥赞成上岸玩,到山上去,看庙,因为他知道这时纵向上走,到了那卖东西地方处,这卖东西的人也许早到两三里的下游等候捕鱼去了。那弟弟不行,因为那上面有水碾坊,碾坊中有熟人可以谈话。他一面还恐怕熟人不知道今天下游毒鱼事,他想顺便邀熟人来,在船上谈天,沉了船,再一同把小船抬起,坐到下游去赶热闹。他的刀在前数日已拂拭得锋利无比,应当把那河中顶大的鱼砍到才是这年轻人与刀的本分。

上了高岸,哥哥想起了旧事。

“这里死了我们族中五百汉子。他们也死了五百。"

说到这话,哥哥把刀拔出鞘,顺手砍路旁的小树,“沙沙”作响。那弟弟也照这样做去。哥哥一面挥刀一面说道:“爹爹过去时说的那话你记不记到我们的刀是为仇人的血而锋利的。不过我听人说,‘朝’字辈烟火实在已绝了,我们的仇是报不成了。这刀真委屈了,如今是这样用处,只有砍水中的鱼。"

这两弟兄就从一条很小很不整齐的毛路趋向山顶去。

③他们慢慢地从一些石头上踹过,越走与山庙越近,与河水越离远了。向山上走去时,有时忽听到木鱼声音较近,有时反觉渐远。到了山腰一停顿,略略把喘息一定,就清清楚楚听到木鱼声音以外还有念经声音了。稍停一会这两弟兄就又往上走去,哥哥把刀向左右劈,如在一种危险地方。

他们到了山庙门前了,静悄悄的庙门前,山神土地小石屋中还有一点儿微光如豆的灯火。月光洒了一地,一方石板宽坪还有石桌石椅可供人坐。和尚似乎毫无知觉,木鱼声朗朗起自庙里,④那弟弟不愿意拍门。

“哥,不要吵闹了别人。”

这样说着,自己就坐到那石凳上去了。而且把刀也放在石桌上了,他同时顺眼望到一些草花,似经人不久采来散乱地丢到那里。弟弟诧异了,因为他以为这绝对不是庙中和尚做的事。这年轻人好事多心,把花拈起给他哥哥看。

“哥哥,这里有人来!"

“那并不奇怪,砍柴的年轻人是会爬到这里来的。”

“我可是那样想,我想这是女人遗下的东西。"

“就是这样,这花也很平常。”

“但倘若这是甘姓族中顶美貌的女人"

“这近于笑话。”

“既然可以猜详它为女人所遗,也就可以说它为美女子所遗了,我将拿回去。"

“只有小孩才做这种事,你年轻,要拿去就拿去好了,但可不要为这苦恼。”

木鱼声转急,像念经到末一章了。那哥哥,在坪中大月光下舞刀,作刺劈种种优美姿势,他的心,只在刀风中来去,进退矫健不凡,这汉子可说是吴姓族最纯洁的男子了。至于弟弟呢,他把那已经半憔悴了掷到石桌上的山桂野菊拾起,藏到麂皮抱肚中,这人有诗人气分,身体不及阿哥强,故于事情多遐想而少成就,他这时只全不负责地想象这是一个女子所遗的花朵。

这孩子平时就爱吹笛唱歌,这时来到这山顶上,明月清风使自己情绪缥缈,先是不让哥哥拍打山门,恐惊吵了和尚的功课,到这时,却情不自已,轻轻地把山歌唱起来了。

他用华山寨语言韵脚,唱着这样意思:

你脸白心好的女人,

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

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

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把花给他。

唱了一段,风微微吹到脸上,脸如为小手所摩,就又唱道:

柔软的风摩我的脸,

我像是站在天堂的门边——这时,

我等候你来开门,

不拘那一天我不嫌迟。

这时山门旁的小角门,忽然訇的开了,和尚打着知会,说:

“对不起,惊动了。"

那哥哥见和尚出来了,也说:

“对不起师傅,半夜三更惊吵了师傅。”

“四年前曾到过这庙中一次,没有同师傅谈话。"

和尚点头。和尚本来是想另一件事情,听到这汉子说,便随心地点着头,遮掩了自己的心事。他望到那刀了,就赞不绝口,说真是宝刀。那弟弟把刀给他看,他拿刀在手,略一挥动,却便飕飕风生,寒光四溢。弟弟天真地抚着掌:“师傅大高明,大高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月的夜"打了起更鼓”均具有交代时间的作用;“沿乌鸡河水边捕鱼的人"满河布了罾罶”,粗略描述,紧扣题意。

B.“过去一时代"和“甘姓住河左”这两段运用插叙手法,叙述了甘、吴两族过去由和谐到结仇的过程。

C.从哥哥玩耍和弟弟唱歌的行为中,可见兄弟俩虽然是“孪生"模样如一人”,关系亲近,但气质不同,性格有异。

D.文章以“弟弟天真地抚着掌:‘师傅大高明,大高明’"结尾,戛然而止,余韵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为“父亲”临终时说出的话,意味着祖辈仇恨在“父亲"身上有很深的烙印。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应和上句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C.句子③中的“踹”字,既体现了兄弟俩走夜路时的跌撞,又体现了他们的青春与活力。

D.句子④中的“不愿意",主要是怕得罪和尚,显得兄弟俩没有礼貌,凸显其心地善良。

8.文章多处提到寺庙,并围绕寺庙展开故事,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5分)

9.有人评价说:“《渔》是诗化小说,也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作品,贯通过去和现在,讲的虽然是两个兄弟的事,却也包含了两个家族的关系。”请以“乌鸡河"为视角,依据文本的故事脉络和主旨,写一首小诗,不超过100个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①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节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注】①祭足: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苟有A明信B涧溪沼C沚之毛D可E荐于鬼F神G可羞于H王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之以礼"与“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两个“要"字的含义不同。

B.“又焉用质”与“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中两个“焉”字的含义相同。

C.“宋宣公可谓知人矣"与“知止而后有定”(《大学之道》)中两个“知"字的含义不同。

D.“寻卢之盟也”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中两个“寻”字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平王让郑武公、郑庄公担任卿士的同时,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由此埋怨平王;平王死后,虢公执政,导致周朝和郑国关系恶化。

B.宋穆公生病后,特意召见大司马孔父嘱托后事,决定传位给先君宋宣公的儿子与夷,后又命令公子冯到郑国去住;穆公死后,与夷继位。

C.州吁沉溺于军器,卫庄公却不加禁止;石碏认为真正爱自己的儿子,就应该用道义教育他,不应溺爱,否则孩子就会养成恶习,走上邪路。

D.石碏拿治理国家出现的六种反常现象与六种正常现象对比,告诫卫庄公应及时去除祸害,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长远,但庄公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4分)

(2)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4分)

14.文中有三个自然段引用了《诗经》的篇目,请简要分析各处的具体用意。(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①

詹玉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②。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③,逋梅月色④。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⑤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注】①兵后,指元兵攻占南宋杭州(临安)以后。此时,词人的朋友童瓮天即将返回杭州,词人写了这首词送别朋友。②吟发:指词人的头发。③坡柳风情:苏东坡在西湖中修建了长堤,并在长堤上种植柳树。④逋梅月色:林逋曾隐居在西湖孤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其咏梅名句。⑤修江:指修水,在今江西省境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华梦醒,而吴地的风尘使词人的头发变得斑白了,开篇两句透露了词人的沧桑之感。

B.“倚担”三句描写了游览杭州的一些快事,“历历"表明这些快事词人都曾一一经历过。

C.“吹香弄碧”通过嗅觉和视觉引出后两句“坡柳"和“逋梅”,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D.在本词中,相逢与回忆回环往复,虚实并用,互相照应与补充,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16.请简要分析“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两句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最终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2)三国曹植《送应氏》中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表达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却翻出了新意。

(3)“斜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表事物的衰败,或抒思古幽情,或状雄浑苍莽。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笑与脸的某些“局部"关系特别密切。一是嘴。“①”“笑得合不上嘴",固然易见;“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同是嘴的事,又各有千秋。二是牙。文雅的人,大家闺秀,讲究“笑不露齿"。可是“齿冷”免不了也略有表现,“笑掉大牙"就越发欲文雅而无从了。三是下巴。“解颐”尚可,竟至“脱颔",要请正骨大夫给“拿”一“拿"才行。四是眼。打心里高兴,会“眉开眼笑”,会“眼笑得眯成一条缝"。

笑只和脸有关系吗亦不尽然。“拊掌”在于手,“捧腹"又关乎肚。笑也牵及全身的,“笑不可仰”“笑弯了腰"也还罢了,有时要“绝倒”;“笑得肚肠子疼"还不打紧,“笑破肚皮”,甚至“笑煞",那事情就②了,势须寻医抢救。

笑因人而异其态。夫子定是“莞尔”,美人势必“嫣然"。《红楼梦》里的张道士理应“呵呵大笑”;“回眸一笑",只能杨玉环;薛大傻子“呆霸王”决不会工于“巧笑",他一发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把与“笑"有关的词语分门别类地有机组合在一起,颇有意味。请你以“门”为例,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将它分列三类并各列举一个词语。(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①)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②)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③)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④)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20.下列句子中的“跌”与文中画横线处的“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那天晚上他没有跌在狭窄的山路上,安然到了家。

B.蚕农们带着新丝赶到集市,却听说价格又跌了。

C.在拥挤中,酒坛跌碎,散发出令人沉迷的酒香。

D.古代形容千里马,称其能“跌蹄而趋千里”。

21.“忽然间,"作为句子的状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2.请分析文中加点处的“这是”“那是"那又是”是怎样增强语句的表现力的。(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

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上学期限时训练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对于中西语言差异这一话题"说法错误,冯友兰的观点是“中国哲学之所以‘落后于”时代,是因为汉语‘落后";张东荪的观点是“中国言语与外国言语是构造上的不同,无所谓进化与不进化”。冯友兰谈论的不是中西语言的差异,而是中西哲学的古今之争的问题。冯友兰由此认为汉语的“落后"导致了中国哲学的“落后”。

2.【答案】A

【解析】B项“汉语中的句子不需要主语出现"说法错误,汉语中的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但不能说不需要;C项“可见学英语的难度大于学汉语的难度”说法错误,不能因“黑"这一词语得出该结论;D项“很容易把握它要表达的意思”说法错误,由于汉语的意指模糊性特点,因而易产生误解,理解带有这种特点的诗句的意思往往会更不容易。

3.【答案】C

【解析】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汉语与西方语言背道而驰,走的是允许意指模糊空间存在、自由化的路子"。A项体现的是古诗句能用西方语法标准进行分析;B项体现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D项体现的是汉语中有的虚词具有标记形态的作用。

4.【答案】D

【解析】“可以借鉴西方语言和语法标准来分析汉语”说法错误,判断依据是材料一第二段的“按照西方语言和语法标准分析汉语,往往就要说外行话,因为这个分析的工具不中用"。

5.【答案】第一问:①材料一反对用西方语法标准分析汉语;②材料二认为用西方语法标准分析汉语,有其合理性。第二问:①材料一认为西方语言和汉语存在构造上的不同;②材料二主要认为西方语言是具有“形态标记”的语言,汉语是“非形态标记"(意指)的语言。(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B

【解析】“由和谐到结仇的过程”说法错误,这两段没有叙述甘、吴两族的和谐。

7.【答案】D

【解析】“显得兄弟俩没有礼貌,凸显其心地善良"说法错误,句子④中的“不愿意”,主要是怕惊扰、吵闹了和尚。

8.【答案】①多处提及寺庙,强调寺庙古老,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厚重感;②围绕寺庙展开故事,使文章陡生波澜,具有了摇曳美感,同时引出了和尚,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乌鸡河,始终流淌/从古至今,亘古不变/见证了族间的械斗,湮没了曾经的鲜血。也见证着当下的渔事/热闹是她的想见,和平是她的追慕/过去,现在,永恒不变!(6分。围绕“乌鸡河"来写,“过去”“现在"主旨”是应该把握的关键词)

10.【答案】BD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正确标点: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11.【答案】C

【解析】C项,“含义不同"错误,两个“知”均为“懂得、了解"之意。A项,“要之以礼”的“要"译为“约束”,“要项伯"的“要”译为“邀请"。B项,两个“焉”均为“哪里"之意。D项,“寻卢之盟也”的“寻"译为“重温”“重申",“寻蒙国恩”的“寻"译为“随后”“不久"。

12.【答案】A

【解析】“平王死后,虢公执政,导致周朝和郑国关系恶化”错误,应是周王室的人准备把政权交给虢公,郑国派兵连续割谷物,导致周、郑关系恶化。

13.【答案】(1)四月,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4分“帅"师”“取"各1分,句意1分)

(2)请您事奉他(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我即使死去,也没什么后悔的了。(4分“奉”“主"社稷”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引用《采繁》《行苇》等篇目,表明为人、治国要讲求忠信。②引用《商颂》篇,以殷王传授天命合于道义来说明道义的重要性。③引用《硕人》篇,表达了卫国人对庄姜的赞美。(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鲁隐公三年(前720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在郑国作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准备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朝和郑国关系恶化。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都可以献给鬼神,可以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洞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宋穆公生病了,召见大司马孔父而把殇公嘱托给他,说:“先君舍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请您事奉他(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我即使死去,也没什么后悔的了。"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冯。”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国家事务,如果丢掉道德而不让位,这就是废弃了先君的提拔,哪里还能说有什么德行"于是命令公子冯到郑国去住。八月初五,宋穆公死。宋殇公即位。

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能了解人了。立了兄弟穆公,他的儿子却仍然享受了君位,这是他的遗命出于道义。《诗经·商颂》说:,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冬季,齐国和郑国在石门会盟,这是为了重温在卢地结盟的友好关系。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称为庄姜。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卫国人因此为她创作了《硕人》这篇诗。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的儿子,得到庄公的宠爱,又喜欢军器。庄公不加禁止,而庄姜则对此很厌恶。石醋规劝庄公说:“我听说喜欢自己的儿子,应当以道义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放荡、逸乐,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这四种恶习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宠爱和赐予太过分。而且低贱的妨害尊贵的,年少的驾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弱小的欺侮强大的,淫欲的破坏道义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种反常现象。国君行事得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爱护弟、弟敬重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理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而去做违背礼的事,这就会很快地招致祸害。作为君主,应该尽力去掉祸害,但现在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石醋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醋禁止,但石厚不听。卫桓公即位,石醋就告老退休了。

15.【答案】B

【解析】“‘历历表明这些快事词人都曾一一经历过”说法错误,“历历"二字突出的是词人对这些快事的印象很深。

16.【答案】①照应“当时”,用一“再"字补述从前“折柳穿鱼”等胜游。②引出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