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惨世界①(节选)
[法]雨果
次日破晓,卞福汝主教在他的园中散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
“我的主教,我的主教,"她喊着说,“大人可知道那只银器篮子在什么地方吗?”
“知道的。"主教说。
主教刚在花坛脚下拾起了那篮子,把它交给马格洛大娘。
“篮子在这儿。”
“怎样?"她说,"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那些银器呢?”
“呀,"主教回答说,“您原来是问银器吗?我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给人偷去了!是昨天晚上那个人偷了的!"
一转瞬间,马格洛大娘已用急躁老太婆的全部敏捷劲儿跑进祈祷室,穿进壁厢,又回到主教那儿。
主教正弯下腰去,悼惜一株被那篮子压折的秋海棠,那是篮子从花坛落到地下把它压折了的。主教听到马格洛大娘的叫声,又直起身来。
“我的主教,那个人已经走了!银器也偷去了。”
她一面嚷,眼睛却落在园子的一角上,那儿还看得出越墙的痕迹。墙上的垛子也弄掉了一个。
“您瞧!他是从那儿逃走的。他跳进了车网巷!呀!可耻的东西!他偷了我们的银器!"
主教沉默了一会儿,随后他张开那双严肃的眼睛,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
马格洛大娘不敢说下去了。又是一阵沉寂。随后,主教继续说:“马格洛大娘,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马格洛大娘又说:“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姑娘,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是为了我的主教着想。我的主教现在用什么东西盛饭菜呢?”
主教显出一副惊奇的神气瞧着她:"呀!这话怎讲!我们不是有锡器吗?
马格洛大娘耸了耸肩:“锡器有一股臭气。"
“那么,铁器也可以。”
马格洛大娘做出一副怪样子:“铁器有一股怪味。"
“那么,”主教说,“用木器就是了。"
过了一会儿,他坐在昨晚冉阿让坐过的那张桌子边用早餐。卞福汝主教一面吃,一面欢欢喜喜地叫他那哑口无言的妹子和叽里咕噜的马格洛大娘注意,他把一块面包浸在牛奶里,连木匙和木叉也都不用。
“真想不到!”马格洛大娘一面走来走去,一面自言自语,“招待这样一个人,并且让他睡在自己的旁边!幸而他只偷了一点东西!想想都使人寒毛直竖。"
正在兄妹俩要离开桌子时,有人敲门。
“请进。"主教说。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一个警察队长,仿佛是率领那群人的,起先立在门边。他进来,行了个军礼,向主教走去。
“我的主教……”他说。
冉阿让先头好像是垂头丧气的,听了这称呼,忽然抬起头来,露出大吃一惊的神气。
“我的主教,"他低声说,“那么,他不是本堂神甫了……”
“不准开口!"一个警察说,"这是主教先生。”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两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那位年高可敬的主教。他的面色,绝没有一种人类文字可以表达得出来。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了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对吗?你们误会了。"
“既是这样,”队长说,“我们可以把他放走吗?"
“当然。”主教回答说。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你们真让我走吗?"他说,仿佛是在梦中,字音也几乎没有吐清楚。
“是的,我们让你走,你耳朵聋了吗?”一个警察说。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您在走之前,不妨把您的那对烛台拿去。”
他走到壁炉边,拿了那两个银烛台,送给冉阿让。那两个妇人没有说一个字、做一个手势或露一点神气去阻挠主教,她们瞧着他行动。
冉阿让全身发抖。他机械地接了那两个烛台,不知道怎样才好。
“现在,"主教说,“您可以放心走了。——呀!还有一件事:我的朋友,您再来的时候,不必走园里。您随时都可以由街上的那扇门进出。白天和夜里,它都只上一个活闩。”
他转过去朝着那些警察:“先生们,你们可以回去了。"
那些警察走了。
这时冉阿让好像是一个要昏倒的人。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绝对回忆不起来他允诺过什么话,呆着不能开口。主教说那些话,是一字一字叮嘱的,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冉阿让逃也似的出了城。他在田亩中仓皇乱窜,不问大路小路,遇着就走,也不觉得他老在原处兜圈子。他那样瞎跑了一早晨,没吃东西,也不知道饿。他被一大堆新的感触控制住了。他觉得自己怒不可遏,却又不知道怒为谁发。他说不出他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辱。有时他觉得心头有一种奇特的柔和滋味,他却和它抗拒,拿了他过去二十年中立志顽抗到底的心情来对抗。这种情形使他感到疲乏。过去使他受苦的那种不公平的处罚早已使他决心为恶,现在他觉得那种决心动摇了,反而感到不安。他问自己:以后将用什么志愿来代替那种决心?有时,他的确认为假使没有这些经过,他仍旧能和警察相处狱中,他也许还高兴些,他心中就可以少起一些波动。当时虽然已近岁暮,可是在青树篱中,三三两两,偶然也还有几朵晚开的花,他闻到花香,触起了童年的许多往事。那些往事对他几乎是不堪回首的,他已有那么多年不去想它们了。
因此,那一天,有许许多多莫名其妙的感触,一齐涌上他的心头。
(李丹译)
【注】①《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成人,有一年冬天,失业的他为了不让姐姐的七个孩子饿死而偷了一片面包,被判5年苦役。服刑期间他四次企图越狱被加刑14年。19年刑满释放后因通行证被盖上“服过苦刑"千万警惕”字样,无人接收他工作,无处容身。这时大主教卞福汝接纳了他,给他温暖的床和美食,但他夜里偷了主教家的银餐具逃跑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冉阿让借宿后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可主教对此毫不吃惊,他甚至觉得银器本来就应该属于冉阿让。
B.冉阿让被警察抓住时,主教没有指证他,反而又送了他银烛台,是为了让他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C.小说中主教用“您"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来称呼冉阿让,表明他对冉阿让善意的接纳和尊重。
D.冉阿让被主教的行为感化,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弃恶扬善,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冉阿让的心理变化过程。
C.主教的善与冉阿让的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冉阿让的思想转变作了铺垫。
D.人格高尚的主教感化了冉阿让,他是雨果塑造的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
3.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冉阿让的心理变化历程。(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那么“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秦国“以法为教”,普遍开展法治教育,对其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妥善做法是“以吏为师"。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证明,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但绝不是完全被动地遵从规律。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认为,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
B.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宣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道家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6.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兴国之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本也在学校。
C.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D.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壁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已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慰?"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至死不复见。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节选自《史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B.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C.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D.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子推淡泊名利。咎犯向重耳委婉邀功,介子推表示出极度的不屑;重耳寻找且要封赏他时,他隐居山林。
B.介子推见解深刻。重耳封赏曾经跟从他逃亡的人和有功的大臣,介子推认为这是君主臣下之间的相互欺骗。
C.重耳懂得反思。重耳一看到宫门上悬挂的字,就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便寻找介子推,想方设法地进行弥补。
D.重耳行赏有度。重耳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封邑,功劳小的得到爵位;面对壶叔的请赏,他有理有据地回应。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2)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高楼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虽然高峻,却给人以孤清之感。
B.“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清商"写乐曲的特点,音调清切;“徘徊”写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C.“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中的“知音”指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此处引申为了解对方内心抱负的人。
D.这首诗所吟咏的是高楼上的弦歌,那激越悲哀动人的乐曲之声,引起了一个楼外人对歌者的同情和对知音稀少的感慨。
11.“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评价这四句诗“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你如何理解张庚的评价?(6分)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赤!尔何如?"对曰:“____,____。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2)《师说》开篇直言“____"后层层推论而得出无论高低贵贱、年长岁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____”的观点。
(3)扁舟作为意象,常被古代文人写入自己的作品,如: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
(5)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___①___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___②___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___③___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外。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___④___。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振聋发聩拨云见日洞察独辟蹊径
B.振聋发聩抽丝剥茧洞悉匠心独运
C.摄人心魄抽丝剥茧洞察独辟蹊径
D.摄人心魄拨云见日洞悉匠心独运
14.下列选自《雷雨》的台词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C.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
D.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层进式结构,最好能做辩证分析;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D
【试题分析】D选项“下定决心弃恶扬善,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错,冉阿让没有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恶念,倒数第二段中“过去使他受苦的那种不公平的处罚早已使他决心为恶,现在他觉得那种决心动摇了,反而感到不安”,他在善与恶中矛盾和纠结。
2.【答案】B
【试题分析】B选项“多处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冉阿让的心理变化过程”错。没有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小说的最后部分才运用了心理描写,前面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冉阿让的心理变化。
3.【参考答案】①沮丧低落,吃惊害怕。偷东西被抓,又听到卞福汝是主教大人,没想到主教会收留自己过夜,偷了主教的东西,不知会面临什么惩罚,又吃惊又害怕。
②悲喜交加,羞愧难当。当主教把烛台送给他,并表示大门随时向他敞开,而且称呼他为“我的兄弟”,冉阿让从没有被别人这样善意的对待过,他不敢相信他逃脱了偷东西的惩罚,又悲又喜,羞愧难当,几乎晕倒。
③矛盾纠结,百感交集。主教的善行动摇了他作恶的念头,甚至让他回忆起孩提时的纯善,但多年不公的处罚让他愤怒痛苦,不愿就此放弃报复的决心。
4.【答案】B
【试题分析】B选项“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错误。由原文“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可知,并不是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
5.【答案】C
【试题分析】A选项“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错误。由原文“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
B选项“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宣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错误。由原文“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
D选项“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错。由原文“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可知,道家教育观强调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6.【答案】D
【试题分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法家倡导“以法为教”,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以吏为师”,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
A选项意思是,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
B选项意思是,国家振兴的根本在于宣传教育,而宣传教育的根本在于学校。
C选项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的浩然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
D选项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7.【答案】A
【试题分析】A.“之”为代词,作“怜"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
“龙”为名词,第二处作“升云"的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C。
句子翻译为:介子推的随从怜悯他,就在宫门口上悬挂一幅字,上面写着:“龙想上天,五条蛇作为辅助。龙已经升入云端,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自哀怨,最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处所。”
8.【答案】A
【试题分析】A.“重耳寻找且要封赏他时,他隐居山林"错,根据原文“乃自隐渡河……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使人召之,则亡……”可知,介子推隐居起来后,重耳才寻找介子推,并要封赏他。
9.【答案】(1)介子推说:“(他们)犯错误还去仿效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我)已说出抱怨的话,不能再接受他的赏赐。"
(2)如果用力气服待我但没有补救我的过失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的封赏。
【参考译文】
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边上。咎犯说:“我跟从君主周游天下,过错也很多了。我尚且知道它,何况您呢?请允许我从这里离开吧。”重耳说:“如果回了国,有不与子犯同甘共苦的地方,河伯做证!"于是重耳把玉璧投入黄河里,来表示与子犯的盟誓。达时介子推跟从(重耳),在船上,就笑着说:“实在是上天开拓公子的前途之路,然而子犯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因而向君王邀功请赏,真是十分羞耻。我不能忍受与他同处臣位。”于是自己隐匿起来渡过黄河。文公修明德政,施加恩惠于百姓。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和有功的大臣,功劳大的人封邑,功劳小的人得到尊贵的爵位。文公奖赏跟从地逃亡的人还没有轮到隐居的介子推,介于推也不谈赏赐的事情,赏赐也没有轮到他的头上。介子推说:“故公的儿子有九人,只有君王活着。惠公、怀公没有人亲附,国内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没有灭绝晋国,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重耳还会是谁?实在是上天开拓重耳的前途之路,即几个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也是说谎话吗?窃取利人的财物,尚且说这是偷窃。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下掩盖自己的罪过,君主赏赐他们的奸诈,君主臣下相互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因为这气死了,能怨谁呢?”介子推说:“(他们)犯错误还去仿效他们,罪过更加严重。而且(我)已说出抱怨的话,不能再接受他的赏赐。"他的母亲说:“也让(君主)知道你的想法,怎么样?”他回答说:“言论,是人身上的纹饰,身体想要隐藏起来,哪里用得着给身体加纹饰呢?给身体加纹饰,就是追求显达。"(母子二人)到死不再出现。介子推的随从怜悯他,就在宫门口上悬挂一幅字,上面写着:“龙想上天,五条蛇作为辅助。龙已经升入云端,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独自哀怨,最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处所。”文公出宫门,看到这幅字,说:“这说的是介子推。我正在优虑王室的事情。没来得及考虑他的功劳。"(文公)派人召见他,(他)却已经逃亡了。于是寻找他的住所,听说他进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把绵上山中的周国土地赐给介子推,以此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这封地称为介山,“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并且表彰有道德的人”。跟从(文公)逃亡的地位低下的臣子壶叔说:“君主多次进行赏赐,赏赐没有轮到我的头上,冒昧请罪。"文公回复说:“用仁义引导我,用道德恩惠防范我(犯错),这样的人受到上等封赏。用行动辅佐我,最终使我成就功业的,这样的人受到次等封赏。冒着箭和垒石的危险,建立汗马功劳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封赏。如果用力气服侍我但没有补救我的过失的,这样的人受再次等的封赏。多次封赏之后,如此才轮到你。”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0.【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徘徊”指的是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11.【答案】我们可以从那回环往复的琴韵和“叹"息声中,隐隐约约“看见”一位蹙眉不语、抚琴流泪的“绝代佳人"(女子)的身影。(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由前一题的相关信息判断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人——一位歌者,而且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悲”“清商"哀”“苦"双鸿鹄”等可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愁苦、哀怨。答题时可以侧重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12.【答案】(1)非曰能之,愿学焉。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所存也。
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宋苏轼《(前)赤壁赋》)②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③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13.【答案】B
【试题分析】第一空,“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可知,语境强调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应选“振聋发聩"。
第二空,“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阴白。“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步很有层次。此处形容极为细致得分析了“当年的纠葛”,应该“抽丝剥茧"。
第三空,“洞察”,意思是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悉”,意思是清楚地知道;凭直觉或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或辨别出。这里意思是让人清楚知道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应用“洞悉”。
第四空,“独辟蹊径”,意思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这里指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用“匠心独运"。
14.【答案】D
【试题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是表示解释说明。
A选项表示话题转换或话题突变;
B选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C选项表示话语的中断;
D选项表示解释说明。
15.【题型辨析】此次作文题目类型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我们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从中提炼出材料的主旨,最后根据材料的主旨进行立意。也就是说,材料体现的主旨就是我们立意的范围。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步骤分为两大步骤:一是阅读和分析材料,从中提取材料的主旨;二是根据提取出来的主旨,自选角度进行立意。注意文章的立意一定要和材料的主旨切合,不可偏离。
【题干解读】
①材料分析/关键词分析
材料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怎么做,未必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尽如此”四字让材料的主题得以延伸,提醒我们还有其他可能,它并不是完全否定前面的观点,而是增加了其他的因素,你可以肯定前者,也可以肯定后者。持哪种观点都是可以的,重点是我们要理解题目之后才能言之有物。
“怎么做"也就是个人的行为,“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是前面“怎么做"的结果,它可以是一种人格,一种荣誉等,“就会”关联了“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的人”,材料旨在让我们探讨的是“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肯定了“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的人"存在必然联系,强调个人行为对结果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怎么做”这一行为。“怎么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怎么做"这一行为塑造了你。“你怎么做,未必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则认为“怎么做"对“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除了个人“怎么做”,外在的环境等因素对"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存在影响。说明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怎么做或我们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居建材团购链家居间协议
- 芯片半导体制造基础知识
- 端午节国防教育
- 艺术培训合同:演员技能提升与演出合作
- 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合同协议
- 2024涟源市创成科技职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河南省经济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河北省成安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脑卒中个案护理汇报
- 特定渔船股权转让合同
- 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2025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职(专科)单招政策解读与报名课件
- 2024年昆明渝润水务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小武器和轻武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中主题班会 高考励志冲刺主题班会课件
- 高三复习:2025年高中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月考试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带答案)
- 老旧街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考英语写作指导课件(共41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