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关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材料二:
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
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
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
(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B.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
C.跨媒介阅读让阅读者身份多样化,人人都可能成为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D.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
D.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
A.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B.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C.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
D.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
4.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雷雨
曹禺
[前情介绍]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
[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
鲁侍萍(慌)四凤,我们出去。
繁漪不,他来了!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太太!
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萍(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繁漪(惊)什么?
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
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繁漪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凤(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不语,抽咽)
繁漪(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四凤,指她)你——
四凤(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
[冲由中门下,喊四凤。
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
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
(同时叫)
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
仆人(喘)老爷!
周朴园快说,怎么啦?
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急)二少爷呢?
仆人也……也死了。
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
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
[朴园与仆人跑下。
[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
[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
[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
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
鲁侍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
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
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
[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
仆人(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
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
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
老仆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
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
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
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
[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
周朴园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
[老仆下问,立时令一仆人上。
周朴园外面是怎么回事?
仆人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
周朴园叫他进来!
仆人老爷,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
周朴园跑了?
仆人是,老爷。
周朴园(略顿,忽然)追他去,跟我追他去。
周朴园(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
鲁侍萍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
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
繁漪(忽然)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
周朴园他……他……
[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
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
(节选自《雷雨》第四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漪喊来周朴园是为了报复周萍,而当得知周萍和四风是兄妹关系时,她开始同情周萍并为自己疯狂而后悔。
B.周朴园命令周萍认生母,预备寄给侍萍两万块钱,并向侍萍表达周萍会好好侍奉她的承诺,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
C.剧本以人物紧张剧烈的心理描写推动高潮的形成,既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使剧情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
D.剧本以惨烈的悲剧为结局,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预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到来。
B.“倨傲地”,写出繁漪不以自己与周萍的乱伦为耻,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
C.“半晌”两字,突出静默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四风、侍萍、周萍、繁漪等人物急剧而复杂内心活动。
D.侍萍和繁漪得知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时的“呆立”,说明突然的变故给两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8.“发现”与“突转"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突转"是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发现”与“突转"的运用及其作用。
9.《雷雨》1959年改编本与原剧在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当仆人提及鲁大海在周家门口,周朴园叫大海进来时,作者接着这样写鲁侍萍的终场:
鲁侍萍(阻止)不用了。
(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
(昂首返身走出。)
你认为原本与改编本哪一个设计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乙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丙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三B臣C者D岂E不F忠G哉H然I而J不K免L于M死N身O死P而Q所R忠S者T非U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布衣、庶民等相同。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14.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
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三、整本书阅读(6分)
1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回,贾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
B.第2回,林黛玉念书时,凡书中有“敏”字,都念做“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贾雨村并未如此教她,当时只觉得黛玉言语举止另是一样。直到冷子兴告诉他林如海的夫人是贾敏,他才知其中原因。
C.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里,先后见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再由两个舅妈带着,分别见了大舅舅贾赦,二舅舅贾政。吃过晚饭后,才见到宝玉。
D.第4回,薛姨妈带着儿子薛蟠,送女儿宝钗进京待选,贾政母子留他们住在梨香院,薛蟠起初不愿意住在贾府,因母亲执意在此,贾家又殷勤相留才住下。
19.选出以下不正确的一项()
A.第5回,宝玉在秦氏的卧房中午休,梦游“太虚幻境”,到“孽海情天”的“薄命司"中,先将“又副册”厨门打开,看到其中两幅画和字,不解;开“副册"厨门,看见画着桂花、池沼,还有字,还是不解;再去取“正册”来看,未及看完,就被仙姑带去游玩。
B.第6回,王成的祖上与王熙凤的祖父连了宗认作侄儿,此事只有王夫人及凤姐之父知晓。王成的亲家母刘姥姥见女儿女婿过得萧条,便有心去认这门亲,但因从未见过王夫人,只得带着外孙板儿去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通过周瑞家的才见到王夫人,王夫人送她二十两银子,她给了周瑞家的一两银子,以示答谢。
C.第7回,宁府的焦大从小跟着宁公贾演出兵打仗,因对宁公有救命之恩,府中上下人等对他倒也另眼相看。焦大喝醉了酒,就无人不骂,把宁府内见不得人的事儿也抖落出来。贾蓉忍无可忍,令人将他捆了,众小厮用土和马粪塞了焦大的嘴。
D.第8回,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晴雯告诉他,他在宁府叫人特意送过来给她的豆腐皮包子,因她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被李嬷嬷拿走了,说是给孙子吃;宝玉问起早起沏的枫露茶,得知被李嬷嬷喝了,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在袭人的劝解下,方才作罢。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20.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_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门前有一条小河B.门临小河
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21.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22.根据第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实则真实可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
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他们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
下图是根据上文第二段制作的内容结构图,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7个字。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材料二:《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时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说过:“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也是这样的,既要依靠自身内力,往往也要借助外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D2.D3.A
4.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
③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
④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5.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
③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
④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
⑤要注意对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B7.B
8.①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复周萍,喊来周朴园;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疯狂行为而愧疚;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
②“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推动情节发展,使突转合乎逻辑);“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9.示例(一):改编本更好。理由:①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②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凸显了侍萍的刚强,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③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阶级对立,深化了小说主题。
示例(二):原本更好。理由:①人物台词较改编本略显柔和温婉,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②原本末尾的舞台说明,表现了侍萍心理所遭受巨大的创痛,暗示了她变成疯子的结局,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③改编本突出了阶级斗争主题,原本则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DHN11.A12.D
13.(1)如今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对内造成自己空虚而对外与诸侯结怨。
(2)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识是错误的。
14.第一次:李斯与关龙逄、比干和伍子胥相比,叹息虽尽忠而死,但效忠的对象都是昏君,死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第二次:李斯因被诬谋反而被判处五刑,腰斩于市,行刑前感慨功名利禄并非人生幸福的关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B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通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朗诵艺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微电影创作》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数学建模与实验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制药分离工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4117-T+417-2024兽药散剂生产技术要求
- 学前教育的思维能力培养考核试卷
- 喵喵老师制作 电子百拼的黑白电路图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高清现行
- 《整改报告》模板
- 送达地址确认书(样本)
- 江苏省历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决赛试题及获奖范文(完整版)资料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数乘法整理与练习 苏教版
- 《民航服务礼仪》项目五 地面服务礼仪
- 营业执照借用免责协议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遭遇陌生人》教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2 搭配中的学问(12)-北师大版
- 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育才第二小学六上期中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