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苏省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3.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①
茹志鹃
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
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
“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
“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
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
“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
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
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
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
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
“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
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
“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
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打,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
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
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
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
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
【注】①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是节选部分的标题。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寿听着战场上不断的枪炮声,“心里像开了锅”“尽冒汗"是因为自己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支援这场百年难遇的大战。
B.小说对老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肖像描写尤其精彩,凸显了他矢志革命的形象特点。
C.老甘看着村子成了“赤膊”,满含“两眶热泪"主要是因为他自责运走了全村的柴草,心疼村子里百姓的生活艰难。
D.茹志鹃作品一贯以委婉、细腻而优美的抒情见长,而本小说却另辟蹊径多用心理等描写,给读者以深沉蕴藉之感。
7.关于文中几处细节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有多处“鸡叫”声,既作为时间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有效地营造出战时人们紧张的生活氛围。
B.“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战争势态的理解,“搓”字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
C.“使劲拽了两把屋草”,“使劲”写出了此时老寿为老甘煮吃食时内心的急切,也为写柴草的缺失作铺垫。
D.梨树在小说中代表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梨树苗“已有筷子长了"预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即将实现。
8.文中插入“老伴”与枣树的相关内容,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潮州推官,补归德。捕大盗李守志,散其党。崇祯四年大计,谪官。十一年秋,用曾樱荐,命以永州检校署推官事。居二年,督师杨嗣昌荐其才,改大理右评事,军前监纪。嗣昌倚若左右手,诸将亦悦服,驰驱兵间,未尝一夕安枕。嗣昌卒,元吉丁内艰归。十六年起南京职方主事,进郎中。
福王立,仍故官。四镇不和,元吉请奉诏宣谕。又请发万金犒高杰于扬州,谕以大义,令保江、淮。乃渡江诣诸将营。杰与黄得功、刘泽清方争扬州,元吉与得功书,令共奖王室。得功报书如元吉指,乃录其稿示泽清、杰,嫌渐解。廷议以元吉能辑诸镇,擢太仆少卿,监视江北军务。明年五月,南京覆,走福建,归唐王。
顺治三年三月,廷麟将朝王,元吉代守吉安。四月,大兵逼皂口,元吉不能御,入赣城。大兵乘胜抵城下。给事中杨文荐奉命湖南,过赣,入城共守御,城中赖之。元吉素有才,莅事精敏。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隔河大营遍山麓,指为空营。兵民从大营中至,言敌势盛,辄叱为间谍,斩之。六月望,副将吴之蕃以广东兵五千至,围渐解,未几复合,城中守如初。
王闻赣围久,奖劳之,赐名忠诚府,加元吉兵部尚书,文荐右佥都御史,使尚书郭维经来援。维经与御史姚奇胤沿途募兵,得八千人。先后至赣营于城外诸将欲战元吉待水师至并击。不听。及八月,大兵闻水师将至,即夜截诸江,焚巨舟八十,死者无算,于是他营亦稍稍散去。会闻汀州破,人情益震惧。
十月初,大兵用向导夜登城,乡勇犹巷战。黎明,兵大至,城遂破。及城破,部将拥元吉出城。元吉叹曰:“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遂赴水死,年四十有四。
(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的横线上按序号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先A后B至C赣D营E于F城G外H诸I将J欲K战L元M吉N待O水P师Q至R并S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
B.丁内艰,丧制名,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皆称丁内艰。
C.给事中,明代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D.乡勇,即乡兵,为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属地方武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元吉深受督师杨嗣昌的器重,是杨督师的得力助手,将领们也对他心悦诚服。
B.顺治三年四月清兵逼近皂口,万元吉抵挡不住,避入赣州城,被清军围在城中。
C.万元吉副将吴之蕃从广东率五千援军,解除了赣州的包围,不久与万元吉会合。
D.清兵采用突袭的策略,在向导带领下于夜间登上城墙,黎明时分攻破了赣州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失吉安,士不用命,昏然坐城上,对将吏不交一言。(4分)
(2)为我谢赣人,使阖城涂炭者我也,我何可独存!(4分)
14.在“四镇不和”的情况下,万元吉“能辑诸镇”,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五言诗,语言华美,意境浓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悠然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一句是对耕作者的祝福,希望艰辛的农民能得到好的收成。
16.“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中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①_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②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字里行间,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③__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成语:(5分)
①___②___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20.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同样有高频充电需求的电动车而言,是否也可以使人们获得这样流畅的体验呢
无线充电可以节省充电时间、减少等待焦虑,甚至不需要搭载大容量电池。①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电场耦合式和无线电波式等。当前,静态无线充电在国内外一些电动汽车上已经实现,但是,②_____________,各国科研人员仍在不断探索。
相比静态无线充电而言,动态无线充电有更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从效率上看,由于电磁感应式的传输距离较短,行车过程中即便产生厘米级的偏差,效率也会大打折扣;③_____________,在室外环境下,为保障埋于地下能量发射端线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条动态无线充电公路的造价可能会达到普通高速公路的10倍,后续维护成本也较高……
比其他技术路线更复杂、大规模普及还很遥远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始终让人充满期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将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镜头,摄入人事物景,定格瞬间永恒。镜头,展现自然风光,记录人生旅程,镌刻时代印记,呈现社会百态……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明确,书写工整。江苏省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错误,原文有“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误,原文有“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结合“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错误,说法过于绝对,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错误,这不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解体之后才能实现。
4.①首先,作者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②然后作者在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来条分缕析、展开论述;③最后作者再次强调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新思维和新改变,重申论点,总结上文。【解析】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思路的能力,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第二、三、四段分说,“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条分缕析。
第五段总结上文,“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分析,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结合“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分析,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
结合“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分析,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自责"错误,是因为感动。)
7.(3分)A(“紧张的生活氛围”说法错误)
8.(4分)①内容上,“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表现老伴对枣树的喜爱,“全部都送到了部队”表现百姓对解放军热爱的真诚。凸显出老寿砍树行为的伟大,百姓支前的毅然决然;②结构上,引出了老寿“砍树"、老甘“阻止砍树”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大地啊,母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大地比作母亲,大地像母亲一样孕育了生命,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母亲,人民群众无私的支持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障。
②“不是诗人创造的”,令人深思,革命成功是老甘、老寿这样的人书写的,表达了对热情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的由衷的赞美。③文题充满诗意,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H、L
11.B(“丁内艰"的意思是“丁母忧”)
12.C(“未几复合"的意思是“不久又把城给围了起来”。)
13.(1)等到吉安失守,士兵不再听从命令,万元吉神情迷糊地坐在城墙上面,跟将吏一句话也不说。(每个分句1分。共4分)
(2)替我向赣州人谢罪(1分),导致全城生灵涂炭的是我(2分),我怎么能独自活下去呢?(1分)(共4分)
14.请发万金犒赏高杰,亲赴将营晓谕诸将,修书得功化解嫌隙。(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万元吉,字吉人,南昌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潮州推官,后来调补归德。期间他捕获了大盗李守志,解散了他聚集起来的喽罗。崇祯四年(1631)全国官吏大考核,他被贬了官。十一年秋天,朝廷采纳曾樱对他的举荐,让他以永州检校的身份代理推官的职责。过了两年,督师杨嗣昌推荐他有才干,朝廷让他改任大理右评事,到杨嗣昌军队里负责监察军纪。嗣昌把他用作左右手,将领们也心悦诚服,他在部队里奔走劳作,未曾睡过一个晚上安生觉。嗣昌死后,元吉因为替母亲守丧回乡去了。十六年复出,担任南京职方主事,又升为郎中。
福王登基后,他仍旧担任郎中。因为四大兵镇不和,他请求让自己奉命前往开导,又请求拨一万两银子到扬州犒劳高杰,用大义教导他,命令他驻守江、淮。然后万元吉渡过长江奔赴各位大将的军营中去。高杰与黄得功、刘泽清三人当时正在争夺扬州,元吉给得功写了一封信,让他和大家一起辅佐朝廷,得功写了一封回信,和元吉的意思相同。元吉于是把得功的信抄给泽清、高杰两个看,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嫌疑于是逐渐消释了。朝臣们讨论认为元吉能够安定各大兵镇,提拔他当了太仆少卿,让他监视长江以北的军务。第二年,南京灭亡了,元吉跑到福建去归附唐王。
顺治三年(1646)三月,廷麟将去朝见唐王,元吉代他守卫吉安。四月,大清兵赶到皂口,元吉无力防御,就躲进了赣州城。大清兵乘胜开到了赣州城下。给事中杨文荐奉命到湖南去,路过赣州时就进城和大家一起守御,赣州城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了。元吉一向很有才干,办事精明勤快。等吉安失守后,士兵也不听命令了,他昏头昏脑地坐在城墙上面,对将吏一言不发。河对岸大清兵营扎遍了山麓,他都说成是空营。有士兵或有百姓从大清兵营中逃出到此的说起敌人力量强大,元吉都指斥他们是间谍,把人给斩了。六月十五,副将吴之蕃带领广东兵五千人到来,城外的包围圈逐渐被解除,不久又把城给围了起来,赣州军民和以前一样进行固守。
唐王听说赣州外围未下,就奖励、慰劳了这里的官兵,把赣州赐名为忠诚府,加封元吉为兵部尚书,文荐为右佥都御史,派尚书郭维经过来支援。维经和御史姚奇元沿途募兵,
招到八千人。这些部队先后来到赣州,在城外扎下兵营。诸将欲战,元吉要求等水师来后一起进攻。元吉不听。到八月份,大清部队听说水师要过来,就在江面上夜截纵火,烧毁了他们八十艘大船,死人无数。恰好这时又听说汀州被打下了,人心更加震惊恐惧。
十月初,大清兵在向导引领下登上城墙,当地的民兵仍进行巷战抵抗。黎明时分,大批部队开来,赣州城终于被打下来。到城陷落时,元吉的部将把他护送到城外,元吉叹息说:“替我向赣州人说声对不起吧!使全城生灵涂炭的,是我啊,我怎么能独自活下去呢?"于是投水自尽了,终年四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答案】A.“语言华美,意境浓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悠然心境。”错误。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16.(6分)【答案】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描写出一幅诗人在月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1分)的宁静而美好(1分)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和归隐的自豪(1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和怡然自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5分)①峥嵘岁月②水深火热③淋漓尽致
评分建议:写对一个得1分,两个得3分,三个得5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
一语序不当。“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数量词应放在最前面,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
二不合逻辑。“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改为“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三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修改为“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2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的是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让其拥有了人的行为“沉睡”;“黑暗"拟人化后也有了“怀里”。“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安防电子行业市场供需趋势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塔吊司机承包项目劳务合同3篇
- 2024-203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系统设备商业计划书
- 2024-2030年中国地面通信导航定向设备行业当前经济形势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
- 茅台学院《图形图像信息处理进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权益保障:合同与财务制度
- 茅台学院《电子测量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外基础教育比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在线教育平台软件定制委托开发合同2篇
- 2024三轮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合作经营协议3篇
- 2024年低压电工复审取证考试题库附答案(通用版)
- 新管径流速流量对照表
- 咯血病人做介入手术后的护理
- 境外投资环境分析报告
- 《压力平衡式旋塞阀》课件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年度报告
- 妇产科医生医患沟通技巧
- 内科学糖尿病教案
- 《高尿酸血症》课件
- 微量泵的操作及报警处置课件查房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 1《平行与垂直》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