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支原体肺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主要内容·一、支原体肺炎(MPP)
基础知识
·二、抗肺炎支原体(
MP)
治疗·三、典型不合理病例一
、MPP
基础知识·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pneumoniae,MP):归属支原体属支原体科支原体目柔膜体纲,是迄今发现的能在体外固体培养基(如SP4培养基)上生长、不依靠活体细胞而生存的最小微生物。其菌落在高倍显微镜下呈典型的煎蛋状。MP
无细胞壁,形态多样,常为
纺锤体状,长1~2
μm、宽0.1~0.2
μm,体积不及细菌平均体积的5%,可以通过0.45
μm
孔径的细菌滤器。·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
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
管、肺泡和肺间质。·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RMPP):
指
MPP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d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
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1.
基本概念·
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acrolide-unresponsiveMPP,MUMPP):
指MPP患儿经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2h,
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的MPP。原因与MP耐药、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混合感染等有关。
临床及时识别MUMPP更有利于早期有效的治疗,减少重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MPP,SMPP):
指
MPP病情严重,符合重症CAP判定标准,详见临床分型。·
危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指患儿病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衰竭或危及生命的肺外并发症,
需要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的少数SMPP。国外文献也将此类MPP称为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fulminantMPP,FMPP)。2.
流行病学MP感染全年散发,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以冬季、南方则以夏秋季为多。·每3~7年有一次流行高峰,可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在社区、家庭内或聚集人群中可以有流行感染,暴发则往往多在学校、幼托机构、夏令
营
等较封闭的群体中。·
发病高峰年龄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无显著性别差异),3~15岁儿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
中8%~40%由MP感染引起,但反复感染者少见。婴幼儿常表现为轻症感染。·
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3.发病机制MP
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感染的MP载量、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呼吸道正常菌群
的分布均可能影响MP感染的进程。·
目前认为主要机制有两种:MP
直接损伤和宿主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MP
直接损伤免疫应答反应:MP
侵入呼吸道,利用黏附细胞器附着于细胞表面,通过释放
氧自由基、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等机制造成呼吸道上皮的直接损伤;·宿主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宿主对MP感染的异常免疫应答可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过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形成等多种途径导致肺和肺外组织的免疫损伤。宿主异常免疫应答在SMPP、FMPP以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也造成MPP临床和影像学的多样性。··4.病理表现·轻症肺炎肺泡腔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重症患者肺泡腔和肺泡壁还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
、巨噬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和水肿,后期肺泡壁可发生纤维化,肺泡腔渗出物包括纤
维蛋
白以及息肉样机化组织。可发生肺泡出血。·
支气管、细支气管受累表现为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纤毛破坏,管壁水肿,管壁及黏膜
下淋巴细胞和/或巨噬细胞浸润,呈“套袖样”改变,也可有中性粒细胞漫润,管腔
内浸润细
胞类似肺泡腔,此外含有黏液物质,上皮细胞破坏后被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替代,后期管腔和管壁存在纤维化,导致气道扭曲和闭塞。5.
临床表现MPP
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
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
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SMPP多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
·
若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plasticbronchitis,PB)、中等-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PE)
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发生肺栓塞的患儿还可出现胸痛和咯血;发生肺外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可发生于皮肤粘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
少
数MPP可发展为危重症,常以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为突出表现,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气道发生PB、弥漫性细支气管炎以及严重PE等有关。个别病例以严重肺外并发症为主
要
表现。·
国内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MP感染较普遍,可能是导致SMPP、MUMPP以及
RMPP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6.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主要依据之一。·早期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肺泡炎性改变则依肺泡受累的范围而异,可有磨玻璃样阴
影、斑片状、节段乃至大叶性实变,常见肺不张,可伴有肺门影增大,重者可合并胸腔积液。单
侧病变较
双侧多见,病灶内可伴或不伴支气管充气征,肺实变时呈现中-高密度阴影,实变面积
越大、受累肺
叶越多则密度越高。多种形态、大小不等和密度不均的病灶可混合出现。可伴有黏液嵌塞征。·
部
分MPP可表现为局限或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特征,胸部高分辨CT(HRCT)显示为小叶中心结节影、“树芽征”、分支样线条征、细支气管扩张以及马赛克征象,可同时伴有支气管炎症,出现支气管壁
增厚和分泌物堵塞。·MPP
出现肺内并发症时,如PE、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pneumonia,NP),
可出现相应的影像学
改变(见并发症)。7.可弯曲支气管镜下表现·
可弯曲支气管镜(简称“支气管镜”)下表现与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轻者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有小结节突起,管腔可有分泌物。·
部
分MUMPP、SMPP以及RMPP患儿支气管腔存在黏液栓塑形,可完全堵塞管腔,黏膜可
坏死、脱落或溃疡形成,甚者软骨破坏和裸露,部分病例约在病程2周后出现管腔通气不
良、增生、狭窄和闭塞。8.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MP
培养:是诊断MP感染的“金标准”,
但
由
于MP培养需要特殊条件且生长缓慢,难于用于临床
诊
断
。·
2.MP
核酸检测:
包
括MP-DNA或MP-RNA
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适用于MPP的早期诊断。
·
3.MP
抗体测定:
MP-IgM
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d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
颗粒凝集法(particleagglutination,PA法)
是实验宣测定血清MP-IgM抗体的主要方法,单份血清扰体
滴度>1:160可以作为MP近期感染的标准。·
测定IgM、IgA、IgG
等亚类执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对诊断MP感染也有价值,但阳性折点国内
尚无统一标准。·
免疫胶体金法可定性检测MP-IgM抗体,阳性提示MP感染,阴性则不能完全排除MP感染,适合门急诊患儿快速筛查,但也可出现假阳性,因此判定抗体检测结果务必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作综合分析。传统培养法病原体咽拭子、肺泡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尽可能在1h培养出典型菌落≥21d低敏感度、高特异性,对操作快速培养法病原体灌洗液、痰咽拭子、肺泡
灌洗液、痰内接种于培养基,24h不能接种者应于-70
℃冻存3
d后出现培养3~7
d
基颜色变化且呈极微弱浑浊者技术要求较高可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低敏感
度,易受污染出现假阳性Q-PCR
DNA咽拭子、肺泡DNA检测标本送检时限为4
h,如核酸载量超过阈1~8
h
灌洗液、痰
不能及时测定应置于2~8℃保
值
提
示
有
M
P存,一般建议保存时间不超过
感染3d,-20℃可保存1~2周;长期保存均应冻存于-70℃。可进行分子分型,并检测耐药
位点,高敏感度、高特异性,
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DNA在MP停止繁殖后仍可在患儿体内存在一段时间,
定量检测才具有判断价值RNA-SAT
RNA咽拭子、肺泡RNA检测需要新鲜标本,采集后阳性提示可能有1~8
h
灌洗液、痰
需使用专用保存液送检,以阻现症的MP感止RNA酶对RNA的降解,应在
染4h内送至实验室并及时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置-20
℃冷冻保存,否则容易造成假阴性,长期保存应冻存于-70℃高敏感度、高特异性,对操作
者技术要求较高。标本保存不当,RNA降解可导致假
阴性抗原检测
抗原咽拭子、肺泡保存要求基本同DNA检测标本
灌洗液、痰阳性提示可能有3~4h
近期MP感染快速简便,敏感度较低注:MP为肺炎支原体;Q-PCR为定量PCR;SAT为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中国儿壹肺炎支原体感染奥验宣诊断规范和临床奥践专家共识(2019年)检测方法
检测目标
标本种类标本保存
结果判定报告结果时间
方法学特点表
1
MP病原学各检测方法的相关情况注:MP为肺炎支原体;GICT为免疫胶体金技术;PA为颗粒凝集法;ELISA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LIA为化学发光测定;IFA为间接免疫荧光法;PA、ELISA、CLIA、IFA、冷凝集法标本保存一致中国儿壹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宣诊断规范和临床奥践专家共识(2019年)离
心
分
离
血
清
,
如
不
能
及
时
测
定
应
置
于
2
~
8
℃
保
存
,
一
般
建
议
保
存
时
间
不超
过3d单
份
血
清
滴
度1:
1
6
0以
上
提
示有近期MP感染,恢复期、急性期双
份
血
清
滴
度
呈
4
倍
及以
上
变
化
可
确
诊I
g
M
或I
g
A阳
性
提
示
可
能
有
M
P
急
性
感
染
,
I
g
G
阳
性
提
示
有
既
往感染,恢复期、急性期双份血清
抗
体
水
平
呈
4
倍
及以上
变
化
可
确
诊阳
性
提
示
可
能
有
M
P
急
性
感
染凝集
效
价
高
于1:32提示
有
M
P快速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适用于门急诊快速筛查
,
阴性结果
不
能
排除
M
P的
感
染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
,
可进行抗体
滴度检测
,
抗体滴度与疾病严重
程
度
有
相
关
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可定性、可定量,可批量检测,还可进行抗体亚
型测定较
E
L
I
S
A
方
法
具
有
更
高
的
灵
敏
度
和
特异性
,
定量检测
,自动化程度
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易受人为因素、类风湿因子、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等的影响除
M
P
感
染
外
,
如
流
感
病
毒
、
立
克
次GICT
IgMPA
总抗体ELISA
IgM、IgG或IgACLIA
IgM、IgGIFA
IgM冷
凝
集
法非
特
异
性
冷
凝
集
素20~30
min3~4
h3~4
h1~2
h3~4
h3~4
h感染体
和
腺
病
毒
等
感
染
也
会
产
生
冷
凝集素,造成假阳性检测方法检测目标
标本保存结果判断报告结果时间方法学特点末
梢
全
血,
采
集
后
立阳
性
提
示
可
能
有
M
P
急
性
感
染
即测定表
2
MP血清学各检测方法的相关情况年龄与免疫状况病程(d)二级及以下医院门诊病房门诊三级医院病房<6月龄或免疫
功能低下者≥6月龄<7
MP抗原或抗体定性快速MP培养或MP-DNA
MP抗原或抗体检测(GICT)MP-DNA或RNA*和MP固体培养检测(GICT)
或MP-DNA≥7
MP-DNA和MP抗体定量MP-DNA和MP抗体第1份MP-DNA或RNA“和MP固体培养和检测(PA)
血清定量检测(PA)MP抗体第2份血清定量检测(PA)<7MP抗原或抗体定性快速MP培养或MP-DNA
MP抗原或抗体检测(GICT)MP-DNA或RNA"和MP固体培养和检测(GICT)或MP抗体第1份血清定MP抗体第2份血清定量检测(PA)量检测(PA)或MP-DNA≥7
MP抗体定性检测MP抗体第2份血清定量MP抗体第1份血清定量检MP抗体第2份血清定量检测(PA)或(
G
I
C
T
)
或
M
P
抗检测(PA)或MP-DNA测(PA)或血清IgM、IgG血清IgM、IgG等亚型MP抗体测定体
第
1
份
血
清
定
等
亚
型
M
P
抗
体
测
定
或和
M
P
-
D
N
A
或
R
N
A
·
和
M
P固
体量检测(PA)°
MP-DNA培养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宣诊断规范和临床奥践专家共识(2019年)注:MP为肺炎支原体;GICT为免疫胶体金法;“为有条件必要时送检;PA为颗粒凝集法表3
MP感染分层推荐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二)
一
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后期可轻度升高。
SMPP患儿多于发热3d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占比、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CRP)、
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D-
二聚体、血清铁蛋白以及某些细胞因子不同程度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是过强免疫炎症反应的标志。
一些SMPP患儿可有白蛋白降低。
SMPP患儿中性粒细胞占比和CRP明显升高也可能与细菌混合感染有关。●
(
三
)
MP的耐药性检测·
确
定MP耐药的金标准方法是使用固体培非阳性的菌落进行扰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这在临床奥践中很难开展
。MP
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主要为23SrRNA基因2063、2064或2617位点等碱基突变,其中2063或2064位点突变可导致高水平耐药,2617位点的碱基突变导致低水平耐药。目前在临床上,通过测定上述位点突
变判断耐药与否,但所检测的耐药状况与临床疗效并不完全一政,临床结局可能还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病程自限等因素有关。9.诊断与鉴别诊断·
符合以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两项,即可诊断为MPP:·
(1)单份血清MP抗体滴度>1:160(PA
法);病程中双份血清MP抗体滴度上升4倍及以上。·(2)MP-DNA或RNA阳性。●
鉴
别
诊
断
:·
(1)与病毒性肺炎鉴别:腺病毒
(ADV)
肺炎、流感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
2)与细菌性肺炎鉴别:·
(
3)与肺结核鉴别型·MPP
呈现异质性表现,临床分型有利于及早识别重症和危重症及发生后遗症的高危人群,有利于指
导个体化治疗。在发热后5-7天内(绝大多数患儿在此期间病情发展达高峰)、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使
用之前进行判断为宜。·(一)轻症:不符合重症表现者,病程多在7-10d左右,一般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
·(二)重症:符合下列表现中的任何一项:·
1.持续高热(39℃以上)>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2
.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这些表现与病变重、合并塑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胸腔积液和肺栓塞等有关;·
3.出现肺外并发症,但未达到危重症标准;·4.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脉氧饱和度<0.93;10.
临床分·5.影像学表现以下情况之一者:(1)单个肺叶>2/3受累,存在均匀一政高密度奥变或2个及以上肺叶出现高密度奥变(无论受累面积大小),可伴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也可伴有局限性细支气管炎表现;(2)单肺弥漫性
或双侧>4/5肺叶有细支气管炎表现,可合并支气管炎,并有黏液栓形成导致肺不张。·6.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在24-48h进展超过50%。·7.CRP、LDH、D-二聚体之一明显升高者。·
影像学表现为(1)者,需考虑存在黏液栓堵塞和PB;
对
于CRP、LDH
和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者,也需考虑日后
有发展为NP的可能;还应考虑并存PE或混合感染的可能。本型易遗留闭塞性支气曾炎,伴有细支气曾炎者,可
同时遗留闭塞性细支气曾炎。·
影像学表现为(2)的患儿,多有过敏体质,常出现喘息和气促,有混合感染的可能,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是
入住ICU以及机械通气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易遗留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三)危重症:指存在呼吸衰竭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肺外并发症,需行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者。11.重症和危重症的早期预警指标·
(1)治疗后72h持续高热不退;·
(2)存在感染中毒症状;·
(
3)病情和影像学进展迅速,多肺叶浸润;·
(4)CRP
、LDH
、D-二聚体、ALT明显升高,出现的时间越早,病情越重;
·(5)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难以缓解或进展;·
(6)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
·(7)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延迟。12.治疗原则·
重点是早期识别和治疗SMPP和FMPP。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10d以内,病程14d以
后
仍持续发热,病情无好转者,常遗留后遗症。·
鉴于MPP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应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轻症患儿除抗MP治疗外,不应常规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儿应采取不同侧重的综合治疗(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镜、抗凝等联合),既
要关注混合感染,也要准确识别和治疗过强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风暴,若不及时控制,将可
能增加混合感染和后遗症的发生机率·
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抗MP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镜介入治疗、静脉注射免
疫
球蛋白G(IVIG)
治疗、胸腔引流、预防性抗凝治疗、混合感染治疗、中药以及其他
并发
症治疗等。二、抗MP治疗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属等有抗菌活性,MPP的首选
治疗。·
典型特点:生长期抑制剂,并在高浓度时对敏感菌株具有缓慢杀菌的作用,易进入白细
胞和巨噬细胞,在体内与宿主防御机制产生潜在协同作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
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
不同品种之间具交叉耐药性、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
不透过血
脑屏障、毒性低、变态反应少·
作用机制:与MP核糖体50S亚基的23S核糖体的特殊靶位及某种核糖体的蛋白质结合,阻断转肽酶作用,干扰mRNA位移,从而选择性抑制MP蛋白质的合成。·
按照化学结构和研发顺序,现临床可分为3代:·第一代: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等。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相对于红霉素,在耐药方面有所改进,但是
肝毒性依然明显,临床使用容易引起中毒。·
第二代: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音霉素等进一步增强了抗菌活性,扩大了抗菌谱,口服容易吸收,对
酸稳定,不良反应较少。·第三代:14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衍生物(红霉素第3位碳上引入酮基)如常见的泰利霉素,主要用于治疗耐
红霉素类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耐药性小。●按化学结构分类:·
12元环大环内酯类,如酒霉素等;·14元环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零素、罗红零素、克拉零素、地红霉素等;·15元环大环内酯类,以半合成的阿奇霉素为代表药物;·16元环大环内酯类,包括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零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
·
其中的14元环、15元环大环内酯类具有抗菌外作用。·抗菌外作用:·
(1)抗炎效应:大环内酯类可抑制炎性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如:
TNFa、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L-1
、IL-6
、IL-8等)和炎性介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14元环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的“双相
免疫调节”效应:初期表现为短暂的促炎效应,首先激活中性粒细胞,随后在炎症
预激活的条件下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表现为持久的抗炎效应。这种“双相”反应有利于大
环内酯类在急性期激活中性粒细胞杀灭病原微生物,而对慢性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减
轻气道损伤。·
(2)调节气道分泌:调节离子转运(Cl-);
不影响黏液正常生理分泌,但可抑制其过度分泌
·
(3)免疫相关抗微生物效应:间接效应,不依赖抗菌活性,可抑制微生物黏附、阻断毒性因子、抑制生物膜形成、抑制细菌群体感应·
(4)激素节省效应·
(
5)抗病毒效应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扰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氟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肺炎链球菌0.015~0.2500.015~0.2500.015~0.1200.030~0.5000.0600.500化脓链球菌0.030~4.0000.030~4.0000.015~0.2500.060~4.0000.060~0.1200.500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0.50~32.000.25~32.000.50~32.001~320.12~128.001.00MRSA>64.00>64.00>64.00>64.0032.00-128.00>64.00表皮葡萄菌MSSE16-64328-64642MRSE>64>64>64>64>64流感嗜血杆菌2.00~8.000.25~1.002.00~8.004.00~16.001.00-8.00≥16.00卡他莫拉菌0.12~0.500.03~0.060.06~0.250.25~1.000.12~0.251.00~2.00淋病奈瑟球菌0.25~1.000.03~0.250.25~0.500.50~1.001.004.00嗜肺军团菌1.00-2.002.000.250.502.000.12空肠弯曲菌1.00~2.000.12~0.502.00~8.004.001.004.00百日咳杆菌0.030.060.030.03~0.250.03-0.060.25棒状杆菌属1612841616128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2-162~42~48~32168痤疮丙酸杆菌0.030.030.030.061.000.12产气荚膜梭菌1.00~2.000.25~2.000.50~2.002.00~4.002.000.50脆弱拟杆菌4~162~162~8324~84~8肺炎支原体0.010=020150.00280.01005008×0.500070300.015肺炎衣原体0.060-0.1200.120~0.5000.007~0.0300.125~0.250一0.500沙眼衣原体0.06~2.000.03~1.000.080.25~1.00-溶脲脲原体0.25~4.000.06~2.000.120.50~1.000.12注
:MSSA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SSE为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MRSE为耐甲氧大环内酯类执菌药物您诊成人及儿童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年)表1常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作用[2](MIC50,mg/L)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IC50为50%最低抑菌浓度·
耐药机制:·
(1)在大环内酯类的诱导之下,核糖体甲基化酶结构基因被活化并形成甲基化酶,便细菌核糖体的腺嘌呤甲基化。·
(2)由各种外排细菌膜蛋白系统介导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3)可能与23SrRNA位点发生突变,抑制肽的延伸,阻碍蛋白质合成有关。
·(4)细菌产生灭活酶,对大环内酯酯酶等产生水解、磷酸化等使之灭活。·
我国多项细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脂类药物耐药率在80%以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感染细胞和组织内高浓度以及抗炎免疫调节
作用,其体外药敏与体内疗效存在矛盾性,因此体外肺炎链球菌耐药、肺炎支原体耐
药不等于临床治疗时疗效失败。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急诊成人及儿壹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年)·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细胞和组织内比其他抗菌药物同期血药浓度高,其抗生素后效应(PAE)与细菌和药物的接触时间及药物浓度有关。新型大环内酯类抗
菌药物在被感染组织均会产生较长的PAE。●
药动学:·(1)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2)广泛分布于除脑脊液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中,炎症可促进药物的组织渗透,痰、皮下组
织
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
(3)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肠肝循环。表2常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参数红霉素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地红霉素阿奇霉素
泰利霉素给药途径、剂量血浆药物峰浓度(μg/mL)蛋白结合率(%)血浆半衰期(h)0.5g.po,qoh
0.5
g,iv.ooh0.1-2(SD)3-4(SD)70-902~40.5g,po,q12h
1g缓释片,po,qd3-4(SS)2-3(SS)65-705-70.15g,po,q12h6.6-7.9868.4-15.50.5
g,po,qd0.48-0.6915-308(2-36)0.5
g.po,qd
0.5g,iw.gd0.4(SD)3.6(SD)7~51800mg,po,qd1.9(SD)2.27(SS)60-7068;12-68
10肾排泄(%)胆汁排泄(胆汁/血浓度%)
脑脊液/血药浓度比(%)透过血胎屏障乳汁浓度/血药浓度比(%)2-510-151000-40002-13可以50367000少量7.4<0.051.2-2.9高可以6-14高难-137
组织分布除脑计液和脑组织外,广泛分布于在所有组织(中各组织和体液中,枢神经系统除
尤以肝,胆汁和脾外)内的浓度较
中的浓度为高,在其在循环系统中
肾、肺中浓度高达高数倍。肝脏和
血药浓度数倍,在肺组织浓度最高,
皮下组织,痰及支其组织与血浆浓
气管分泌物中的度比值为10-20浓度较高广泛分布到全身身,组织浓度
睾和皮肤中浓度体、肺,感染支气浓度的50倍。症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不到罗红
气管黏膜、肺泡巨mg,肺、扁桃体霉素。在人巨噬
噬细胞),其细胞及前列腺等杷度>血浆浓度
于常见病原体
积累分布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衬液
和肺泡巨噬细胞,
给药24h后以上各组织与血浆浓度比值分别约为12,14及540注:p为口服;iv为静脉注射;qd为每天一次;ph,ql2h为6h,12h一次;血浆药物峰浓度SD=单剂量,8S=多剂量稳态;MIC90为最大抑菌浓度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息诊成人及儿童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年)团结敬业创新务实内浓度>组织浓组织内浓度高
嗜中性粒细胞中各组织中(扁桃高出最大血浆
高。无脑脊膜炎管分泌物、感染支单次给药500细胞,单核细胞及在肺、前列腺、附广泛分布于全的MIC90●
特殊人群:·老年人:大部分大环内酯类无需调整剂量,但由于其肝肾功能衰退,临床使用时要密切关注。
·妊娠期妇女:肝负荷增加,用药不当易发生肝损害,应避免使用有潜在肝毒性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多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均可通过胎盘转运至胎儿体内,而该类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经研究多属B
类或C类,故妊娠期需谨慎选用。·
哺乳期妇女:权衡利弊。红霉素可以从乳汁中排出,但治疗剂量一般不至造成不良影响,但因
对
肝脏的影响,哺乳期慎用。·
肾功能减退:大部分大环内酯类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肝功能减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肝脏代谢,肝功异常时必须减少大环内酯类药物用药剂量及用
药
次数,特别是使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更需慎重。建议在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高限三倍
时避免使用或停用。●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心脏毒性、耳毒性和菌群紊乱。·
经CYP3A代谢,是其强效抑制剂,会增加受此酶代谢的其他药物的血清浓度,如他汀类药物、
钙离子拮抗剂、华法林等,合用时需谨慎。·
可抑制P-糖蛋白,故合用将引起地高辛毒性增加。·
可引起QT间期延长,并可能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甚至室颤或猝死。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
管理局也曾发出警告称,阿奇霉素存在潜在致死性心律失常风险。因此,对基础心血管病
风险较高的患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听力损害、平衡不佳和耳鸣:少见并呈剂量依赖性。·
因
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定期观察心电图和听力的改变,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方法感
染特点特点三日疗法敏
感
菌
感
染成人:500mg
qd口服,3天儿童:10mg/kg,疗程总剂量不建议超过1500mg(30mg/kg)达峰快,有效药物浓度更高(第三天达首日浓度的200%以上,停药后第6天下落到首日组织浓度左右,第7日起略低于首日组织浓度)、用药时间短,用药依从性更好五日疗法敏
感
菌
感
染成人:首日500mg
qd口服,第2至5日250mg
qd口服儿童:首日10mg/kg
qd口服,第2至5日
5mg/kg
qd口服,疗程总剂量不建议超过
1500mg(30mg/kg)组织药物浓度堆积的温和平稳、更持久(第5日达
首日组织浓度的160%以上,第6、7日逐渐回落,
第7日仍与首日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腹泻
腹痛的发生率相比会降低40%,药物刺激引发呕吐的发生率将下降一倍。序贡疗法量症感染成人:500mg
qd静滴,2天,续以500mg
qd,口服,5~8天,总疗程7~10天儿童:10mg/kg
qd静滴,2天,续以10mg/kg
qd口服,5~8天,总疗程7~10天针对危重症感染为主,更快控制感染·阿奇霉素:无论是口服还是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其血药半衰期都可长达35-48小时,使得阿奇雪素在停药后72小时内仍然能的保持有效抑菌浓度药
物用法用量疗程阿
奇
霉
素
*轻症:10mg/(kg.d),qd,口服或静滴疗程3d,必要时可延长至5d轻症:第一日10mg/(kg.d),qd,之后5mg/(kg.d),连用4天5d重症:10mg/(kg.d),qd,静滴连用7d左右,间隔3-4d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疗程依据
病情而定,多为2-3个疗程克拉霉素10-15mg/(kg.d)10d乙
酰
吉
他
零
素25-50mg/(kg.d)10-14d红霉素30-45mg/(kg.d)10-14d罗红霉素5-10mg/(kg.d)10-14d儿童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诊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2023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023年)·
儿童支原体肺炎推荐用药:●
注意事项:·
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患儿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
·
对婴幼儿,阿奇霉素的使用尤其是静脉制剂要慎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后72h,
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停药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炎性指标决定,不宜以肺部实变完全吸收和抗体阴性或
MP
DNA转阴作为停药指征。2.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在内
的多种病原体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作用机制:抑菌剂,经被动扩散和依赖能量的主动转运两种方式通过细菌细胞壁进入细
胞
内,能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30
S亚
基A位结合,阻止氨酰基-tRNA与
mRNA-核糖体复
合物受体部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表
1常
用四
环
素
类
药
物
名
称
和
剂
型
规
格中文名称亚类英文名美国FDA批准上市时间(年份)国内上市
时间(年份)剂型/规格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19671981针剂:0.1.0.2g:片剂:0.05g.0.1g;胶囊:0.1g,胶丸:
0.1g;肠溶胶囊:0.1g;分散片:0.1g;干混悬剂:0.1
g盐酸米诺环素Minocyclinehydrochloride19711992片剂:0.05g.0.1g;胶囊:0.05g.0.1
g;软膏:0.5g替加环素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甘氨酰环素T氨甲基环素i
gec
ye
lineOmadacycline
tosilate2005201820102021针剂:0.05g针剂:0.1g;片剂:0.15g依拉环素氟环素Eravacycline20182023粉针剂:0.05g,0.1
g注:FDA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2四环素类药物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名称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肠
球
菌(耐药)士士MSSA十+MRSA十十链球
菌属??军团十
+菌流
感
嗜血杆菌十十肠杆菌00不动杆菌属0士嗜麦芽窄
食单胞菌十十立克次体++十衣原++
十体支
原
体十+++螺旋体十?替加环素士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依拉环素士十+十十十+++?++?奥马环素士+十+十+十+十?+十?注:++表示推荐,为一线推荐治疗药物,体外试验活性可信、临床有效、指南推荐;+表示有活性,可替代的治疗选择,体外试验有活性,与已知有活性药物相比疗效相仿,临床可能有效,临床经验及毒性了解有限,缺乏直接有效证据等原因,列为二线用药;±表示不确定,抗菌活性及
临床疗效不确定,或需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或因耐药而疗效差,与治疗失败有关;0表示不推荐,抗菌活性不佳,耐药或可能耐药,或药物渗透
性不佳,毒性大或缺少治疗有效的证据;?表示数据不充分,无充分数据推荐使用。MSSA
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
耐
甲
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常用四环素类药物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
耐药机制:·
(1)长期应用四环素类药物可使细菌产生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RGs),主要包括:·
细菌获得外排基因.例如外排基因
tet(A)~tet(D)
和
tet(K)~tet(L).导致外排泵高表达,将四环素泵出胞外以减少细胞内药物;·核糖体保护基因,核糖体保护蛋白改变了核糖体构象,从而逃逸四环素对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
(2)通过修饰酶产生耐药性·新型四环素类药物主要通过修饰基团克服细菌耐药性,如替加环素在
C9
使用
D环甘氨酰环
素
取
代
N-
烷基-氨酰氨基,奥马环素是在米诺环素结构基础上进行
C9位氨甲基修饰,
依拉环素是在四环素核心D
环上完成C-9位吡咯烷酰氨基和C-7
位氟原子修饰。·
四环素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且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24小时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o~24)/MIC
是预测治疗反应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药动学:·生物利用度有差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超过90%。由于肠道吸
收不
足,替加环素和依拉环素目前只有注射剂型。组织分布广泛,超过其血清容积。·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依拉环素经肝脏代谢,人肝微粒体和肝细胞的体外研究显示奥马环素不被代谢,以原型或活性产物形式通过尿液和胆汁/粪便排泄。项目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奥马环素依拉环素肝肾功能正常
成人常规推荐剂量100mg,每12小
时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200
mg,口服(负荷
剂量);100
mg,每
1
2
小
时
1
次
,口
服
(维
持剂
量)200mg,静脉滴注(负荷剂量);100mg.
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维持剂量)
或300mg,每24小时1次,口服(维持剂量)I
mg/kg,每
12小时
1次,静
脉滴注口服生物利用
0(c>90
>901351Cmax(mg/L)
1.5~2.1(口服);2.1~5.11.8~2.9(静0.63
2.12(静脉);0.95(口服)
1.83脉
)达峰时间(h)
2(口服)
2.1(口服)
1
2.5(口服)1AUC(μg.h/ml)
31.7(口服):48.3
4.7
12.14(静脉);11.16(口服)
6.3137~40(静脉)分布容积
53~134
L(Vss)
80~114
L(Vss)7~9
L/kg190
L(Vss)
321
L(Vss)清除率(I/h)
L3.42~4.423.888L代谢
经肝脏代谢失活经肝脏代谢失活经肝葡萄糖醛酸化N-乙酰化和差向异构未被代谢
经肝CYP3A4酶
代谢蛋白结合率(%)80~93
76~8371~89
2079~90半衰期(h)
12~22
11.1~22.1
42
16
20尿排泄(%)
35~40
10~19.5
33
14.4(口服):27(静脉)
34胆汁/粪便排泄(%)30
20~34
59
81.1(口服)
47是否透过血脑是
是
否
否
否屏障脑脊液/血药
26浓度比(%)/
5.9-10.6
/
1血液透析清除不清除
不清除不清除缓慢清除,8%~9%
不清除注:数据来源于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50版)、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2版)和药品说明书;代表无相关数据可参考;Cmax为血临床常用四环素类药物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100mg
,
静
脉
滴
注(
负
荷剂量
):50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维持剂量)表4
四环素类药物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替加环素·特殊人群:·
专家共识意见8:不建议妊娠期妇女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对母亲有肝毒性风险,大多数四环素类药物在
妊
娠期禁用,且四环素类药物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骨骼与牙齿发育有不虚影响,如
中期和
晚期妊娠的宫内暴露导致乳牙永久性变色和进入胎儿的长管状骨引起暂时性生长抑制。·
专家共识意见9:嘴乳期妇女应避免长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单次或短期(1周内)使用多西环素相对安
金。
基于药物半衰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奥马环素和依拉环素治疗期间和末次给药后4
d内不应进行
母乳喂
养,替加环素半表期较长需更谨慎使用。·
专家共识意见11:对于轻度至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Child
Pugh
分级
A
和
B
级),四环素类药物无
需
调整剂量。严重肝功能不全(Child
Pugh
分级C级)的患者应谨慎用药,并监测治疗反应。·
专家共识意见12:肾功能不全、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无需对多西环素、替加
环
素、奥马环素和依拉环素进行剂量调蓝。目前证据不足以确定肾功能不金患者使用米诺环素是否需
要调整剂量,建议每日总剂量不超过200
mg。考虑到四环素类药物的抗合成代谢作用,用药期间监测尿素
氮和肌酐。临床常用四环素类药物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
不良反应:·
四环素类:①消化道反应。②肝损害。③肾损害。④影响牙齿及骨骼的发育。⑤有局部刺激
,故不可肌注,静滴宜充分稀释。⑥有过敏反应。⑦使用时间稍长,易致肠道菌群失调。⑧含钙及二价以上金属离子之药物、食物,均可形成络合物而阻碍其利用·多西环素:可引起药疹、
日光皮炎,静脉用药可发生静脉炎,大多数表现为轻度,减慢输液
速度
或局部湿敷可缓解症状,其余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不适、肝毒性及二重感染。·米诺环素:过敏反应和消化道反应,大剂量长期使用米诺环素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肝损伤o·
专家共识意见2:针对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四环素类药物抗菌活性强、敏感性高。·
四环素类药物可作为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
CAP的一线治疗药物。·
轻症
CAP
患者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单药治疗;·
重症或有耐药菌感染风险患者可选用四环类药物联合治疗·
通常轻、中度CAP
者疗程为5~7
d·
非典型病原体治疗反应较慢者疗程延长至10~14
d。临床常用四环素类药物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
专家共识意见10:不建议婴幼儿和8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无其他抗菌药物可
用情况下,在权衡利弊后,允许所有年龄段儿童短疗程(<21
d)
使用多西环素。·8岁以下儿童使用较长疗程的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米诺环素的作
用相对较强;多西环素不太容易与钙结合,如果短疗程使用,在推荐剂量和疗程内,尚无
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
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临床常用四环素类药物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治疗。药物用法用量方
程多西环素2mg/(kg.次),q12h,口服或者静脉10d米诺环素首剂4mg/(kg.次),最大量不超过200mg
,间隔12h后应用维持量2mg/
(kg.次),q12h,口服,每次最大量不超过100mg。10d·
儿童支原体肺炎推荐用四环素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
MPP
的替代药物对耐药
MPP
具有确切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的
MP
耐药的
MUMPP、RMMP、SMPP儿童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诊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2023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2023年)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代表药萘啶酸吡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抗菌谱只对大肠埃希菌、对肠杆菌的作对肠杆菌科具强大对肺炎链球菌、非典型
痢疾杆菌、克雷伯用增强,对铜的抗菌活性,对铜病原体、厌氧菌的作用菌、少部分变形杆绿假单胞菌的绿假单胞菌、不动显著增强菌有抗菌活性
作用差杆菌的作用增强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特点:广谱抗菌药,具有快速杀菌、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强、消除半衰期长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具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是治疗
MPP
的替代药物,对耐大环内酯类MPP具有确切的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
MP耐
药
MUMPP、RMMP、SMPP治疗。表3-2-4
喹诺酮类药物的分类及特征简表环丙沙星左
氧
氟
沙
星莫西沙星G+十+++++G-+++++十厌氧菌+++++++非
典
型
病
原
体十++十++肺炎链球菌: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结核分枝杆菌:莫西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
●
星
●·作用靶点:
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通过药物分子与酶的结合干扰细菌染色体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低浓度时破坏DNA复制,高浓度时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耐药机制:●
染色体突变导致的作用靶位变异·
细菌外膜通透性降低或药物主动外排增加导致的药物摄入减少●
修复酶及靶位保护蛋白的过度表达·
喹诺酮类药物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其杀菌效果和临床疗效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参数密切相关。·PK/P
D的评价指标:血药峰浓度/最低抑菌浓度(Cmax/MI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低抑
菌浓度(AUCo-24/MIC)。·
对于革兰阴性菌,AUCo-24/MIC>125或Cmax/MIC>8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杀菌效果,
并可有效减少细菌产生耐药作用;对于革兰阳性菌,AUCo-24/MIC靶值为30~40。·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因其Cmax高
,AUC大,半衰期长,具有首剂效应和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推荐每日单次给药。·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由于半衰期短(4
h),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低,单次给药无法保证获
得理想的AUCo-24,因此一般是每日2~3次给药[4]。·环丙沙星:吸收后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中且浓度>血药浓度·左氧氟沙星:肺组织中的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2-5倍·
莫西沙星:肺泡巨喊细胞、肺泡上皮衬液、支气管粘膜中的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7-2
1
.
2
倍SMZ-TMP800mg/600mg
po吡哌酸
1.0g
po诺氟沙星0.4gpo依诺沙星0.4gpo氧氟沙星0.4g
po环丙沙星
0.5g
po0.2g
ivgtt左氧氟沙星500mgpo/ivgtt加替沙星400mgpo/ivgtt
莫西沙星400mgpo/ivgtt10/(8~10)90~1003~3.5
少3~4
35~403.3~6
60~895~7
983.3~3.9
40~705.1~7.1
997~8
9610~14
89肾、肝肾肾、肝肾肾肾、肝肾体内代谢40~60/1~25.41.52.8~3.73.5~5.61.8~2.65.55.7~6.24.2~4.63.1~4.185/677025~306570~9048~60
80~87
80~8420140098~114200140~200300血峰浓度均值血浆消除半口服吸收
或范围(mg/L)衰期(小时)率(%)尿峰浓度均值
或范围(mg/L)药物
剂量和途径尿排出
量(%)主要清除途径·老年患者:宜采用每日1次的口服给药方案。更容易受药品相关的QT间期的影响,特别是患有心律失常如
房颤;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进一步增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主要经肾脏排泄且本身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
抗菌药物,需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调蓝给药方案,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显等要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使用剂量。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奈诺沙星不需要调整剂量,轻度、中度、重度或终末期肾病中,奠西沙
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未出现明显变化。肾损客[包括需血液透析(HD)或连续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不
需调整剂量。
慢性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或慎用有肝毒性的抗菌药物;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
能同时减退的患者
在使用经肝、肾两途径清除类药物时册减量应用;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
册调整剂量。·特殊人群:·由于在幼年动物奥验中发现,氟噎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关节和软骨损伤,其在儿童应用中受到限制。大多药品说明书规定,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
女
。·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如题心,呕吐,腹泻和腹痛。·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表现为失眠、头晕、囊颤等)、皮肤过敏、光敏反应和肝酶升高·
QT
间期延长●
血糖素乱●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儿童患者:软骨毒性、肌腱炎、肌腱断裂●相互作用·
抑制咖啡因、华法林和茶碱在肝脏的代谢,同服时可增加它们的血药浓度而引起不度反应。·
可与抗酸药络合而减少其从肠道吸收,故应避免同服。·
不宜与米帕林和H2受体阻断药合用●
反对儿童使用氟喹诺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临床用药须知》:氟喹诺酮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
年
人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关于氟喹诺酮药物的阐述为:18岁以下未成年
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本类药物。·大多药品说明书: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儿童不应完全禁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诸福巢奥用儿科学》:对儿童不应禁用氟噎诺酮类药物,使用剂量不应超过10-15
mg●kg-1●d-1,疗
程不要超过7天。·
《马丁代尔大药典》: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不应绝对禁止应用氟噎诺酮类药物,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儿
童和青少年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清单》中包括了可用于儿童结核病治疗的氧氟沙墨和左氧氟沙显、及治疗
儿童志贺菌感染的环丙沙星。·儿科感染病学会(PIDS)
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
联合制定的首个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级护理制度详解
- 广西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数学试题
- 2024年12月四川鑫耀产城融合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招聘管理人员及专业工作人员3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范文
- 投资合作协议
- 财务人员聘用协议书
- 经营管理部工作交流
- 易货交易合同范文
- 总经理聘用简单合同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三4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常见职业病危害和预防基础知识
- DB64-T 1973-2024 钢渣沥青路面应用技术规范
- 绿化工程售后服务方案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临床实践指南与临床应用
- 2022新教材苏教版科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干部履历表填写范本(中共中央组织部1999年)
- 2024年电力市场居间服务合同模板
- 铁路技规(全-上传)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2024年海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大棚包工包料施工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