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1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2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3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4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关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曲线中A.①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D.④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2.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A.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B.人口少 C.环境污染严重 D.地势较高【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①数值最大且以赤道对称,向两极递减,应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A错误;②低纬度较高但差别不大,以赤道对称,向两极递减且两极地区极少,应是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B错误;③曲线波状起伏,赤道处、副极地地区等云层较多的地区数值较大,应是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C正确;④曲线南极高于北极地区,应是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D错误。故选C。【2题详解】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为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故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结合上题分析,即为②。故选B。【3题详解】图中④曲线表示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不同,积雪或冰层反射较强,而水面或绿地反射较小。④曲线所示南极地区的该数值远高于北极地区,应是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曲线,南极地区不同于北极地区的特点之一就是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故选A。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A.成反比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没有相关性5.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A.太阳活动时,出现极光影响树木的生长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6.关于太阳黑子的正确叙述是()A.太阳表面黑色的斑点 B.出现在日冕层C.因为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略显阴暗 D.活动周期为12年【答案】4.C5.D6.C【解析】【4题详解】由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故选C。【5题详解】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故选D。【6题详解】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中相对较暗的部分,较周围地区温度低,活动周期为11年,故选C。【点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2为“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A.12月 B.8月 C.4月 D.1月8.该地年总辐射差额虽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 C.地形起伏 D.地球运动【答案】7.C8.A【解析】【7题详解】右图可知,从8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之前能量收入为负值,温度是逐渐降低的,从4月份开始,辐射差额转为正值,温度才逐渐升高。故温度最低的是4月份。故选C。【8题详解】该地年辐射差额是负值,说明该地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小于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而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由此证明大气从其他途径获得了热量;由于该地属沿海地区,获得热量的途径最有可能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故A正确。【点睛】突破该题的重点在于理解辐射差额的概念,辐射差额是指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辐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因此要抓住纵坐标上的辐射差额为0的横线,在横线上方为收入大于支出,气温升高,在横线下方为收入小于支出,气温下降。下图为马拉若岛位置示意图。该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完全被淡水包围的岛,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9.马拉若岛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堆积 B.海水侵蚀 C.火山喷发 D.地壳抬升10.影响马拉若岛周围一定范围内全是淡水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量 B.蒸发量 C.地表径流 D.沿岸洋流11.生活在马拉若岛上的居民总结出来下列经验,可信的是()A.全年高温少雨 B.每天太阳升起时间稳定C.每天太阳落下方位不变 D.附近海域频频有飓风生成【答案】9.A10.C11.B【解析】【分析】【9题详解】图示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口,是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处不断堆积形成的。选A正确,自然排除BCD。【10题详解】亚马孙河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全年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丰富,不断的把大量的淡水输送到海洋,所以位于河口处岛屿的周围就被包围在淡水之中。选C正确,ABD错。【11题详解】马拉若岛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故A错;地处赤道附近,全年的昼夜长短近于平分,即日出日落的时间相差不大,故B正确;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该岛一年中有两次直射,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会随着太阳直射的南北移动而变化,所以日出日落的方位是变化大,故C错;赤道附近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生成气旋也就没有飓风,故D错。选B正确。【点睛】当地转偏向力很小(即接近赤道),同时最初期台风相对涡度也很小,这时虽有一定的辐合流场,涡度难于产生或者不易很快产生,达不到台风环流。因此,在赤道上及其附近地带,台风无法形成。只有在距赤道一定纬度以外地区,通常要离赤道5个纬距以外,才可能有台风产生。下图为某河流河床、水位变化及其流域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2.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A.12~1月 B.3~4月 C.6~7月 D.9~10月13.关于该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19802000年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 B.洪水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C.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D.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答案】12.B13.D【解析】【分析】【12题详解】从气候统计图中可知该地1月份气温在0℃以下,可判断为为温带,雨热同期,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3~4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据此选B;121月河流结冰,67月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910月水位也较高,排除ACD。【13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该地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由气候可知该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19802000年洪水期水位增高,枯水期水位降低,可推测流域内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覆盖率逐渐降低,故A错;洪水发生频率因河道变浅而多发,故B错;河水的补给为雨水补给,故C错;由河床变浅说明泥沙沉积量大,可知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故D正确。【点睛】河流补给类型主要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以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由河流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14.甲时期的沙坎A.粗沙一侧以侵蚀为主,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B.粗沙一侧以堆积为主,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C.细沙一侧以侵蚀为主,表明沙坎向河口移动D.细沙一侧以堆积为主,表明沙坎向河口移动15.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A.沙体高度降低 B.河口盐度上升 C.海洋潮流减弱 D.河流流量增加16.河口拦门沙对河口两岸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有①拦截泥沙,净化水质②阻碍水流,加剧洪涝③淤塞水道,不利航运

④阻碍洄游,鱼类减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4.A15.B16.B【解析】【14题详解】据图可知,甲时期,沙坎靠外,位置较低,内坡粗泥沙较多,表明该时期河流的径流量较大,河流含沙量多,流水侵蚀作用较强,表明沙坎向外海移动,内坡粗沙一侧受河流侵蚀较强,故选A。【15题详解】根据图示,乙时期沙坎高度较高;根据泥沙沉积的粗细状态,乙时期外海处是粗沙,甲时期是细沙,可以判断出乙时期河口处径流动力作用小于海流动力作用,也就是说入海径流较少,则河口盐度上升,故选B。【16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其危害主要是对人类活动来说的。一方西不利于航运,另一方面阻碍水的正常流动,可能会形成洪水灾害。②③正确,故选B。水文历线是河流流量与时间关系所组成的曲线,下图是“某一河流的某一观测站在某年7月18日至20日的水文历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7.该河流泛滥时间长达()A.10小时 B.16小时 C.18小时 D.24小时18.如果未来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该地水文历线的洪峰向右偏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观测站上游植被受到破坏 B.观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C.观测站上游修建大型水库 D.观测站下游围湖造田【答案】17.D18.C【解析】【17题详解】读图可知,当洪峰高于河流满水位,则出现河流泛滥,根据图中每格为3小时,可知该河流泛滥时间长约为24小时。所以选D。【18题详解】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该地水文历线的洪峰向右偏移,说明洪峰推迟,说明观测站上游河段调蓄能力增强,观测站上游植被覆盖率和修建大型水库,都会导致调蓄能力增强,洪峰向右偏移,观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和下游围湖造田,对上游观测站水文特征没有影响。所以选C。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A.45米 B.50米 C.55米 D.60米20.图中山峰位于陡崖A.东南方 B.东北方 C.正北方 D.西北方21.图中陡崖的顶部海拔至少可能为A.445米 B.450米 C.455米 D.460米【答案】19.C20.B21.B【解析】【19题详解】图示区域的海拔最低点在(420~430米)之间,最高点在(470~480米)之间,故图中的高差是在40米~60米之间,图中只有C选项最大高差接近于60米,故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20题详解】有指向标的地图要依据指向标进行判读,本题可利用图示法,如下图。故山峰在陡崖的东北方向,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21题详解】崖顶海拔数值范围是H1≤H<H1+d(d是等高距,H1是崖顶海拔等高线数值),图中崖顶的等高线数值是450米,图中的等高距是10米,故陡崖顶部的范围是450米≤H<460米,图中陡崖的顶部海拔至少可能为450米,B对,其余选项可排除。2014年的“掉深”事故中,中国海军372号艇的官兵,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事故,创造了潜艇史上成功摆脱“掉深”先例。“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使潜艇犹如人“从山顶跳下悬崖”一样,引发潜艇的破损并导致沉没。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22.下列关于造成“掉深”现象的海水性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水盐度由上至下急剧增加 B.海水密度由上至下急剧减小C.海水温度由上至下急剧降低 D.水下滑坡引起海啸23.海水的密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表层海水密度最明显的因素是()A.盐度 B.深度 C.径流 D.温度24.暖流的流动方向大致是()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C.由较高温度海域向较低温度海域 D.由较低温度海域向较高温度海域【答案】22.B23.D24.C【解析】【分析】【2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掉深”即“海中断崖”,是由于海水性质发生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海水密度会影响浮力,海水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B正确。盐度和温度对浮力影响较小。水下滑坡引起海啸是形成落差,不是浮力变化,故ACD错。23题详解】海水密度是单位体积海水所含有的质量,世界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切,海水表层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故D正确,排除ABC。【24题详解】暖流是指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的洋流,一般而言,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故C正确,D错。无法确定是自北向南流还是自南向北流,故AB错。【点睛】海水密度分布规律: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因此,北冰洋附近海域海水密度都很高。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25.气压值P1和P2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P1<P2 B.P1>P2 C.P1=P2 D.无法判断26.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27.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注: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并具有一定垂直稳定度的较太空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推断甲地最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是()A.大幅升温 B.大幅降温 C.狂风暴雨 D.高温干旱【答案】25.B26.C27.B【解析】【分析】【25题详解】根据“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像显示其高度在5km处等压面为P2,高度在3km左右等压面为P1,近地面大气自地面向高空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低,所以P1>P2,故B正确,ACD错。【26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P2明显在甲地上空向下倾斜,P1趋于水平,这表明等压面倾斜是由于热力作用而形成的,由此推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和高空相反,向上凸起,为高压区,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甲乙经度相同,乙的纬度高于甲地,且同为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故C正确,ABD错。【27题详解】据图可知乙地纬度高,气温低,形成寒冷干燥的大陆性气团,结合题干,来自乙地的气团会使甲地大幅降温,故B正确,ACD错。【点睛】等压面判读技巧:①等压面上的气压值都相等;②垂直方向上,气压数值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③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近地面大气受冷冷却下沉,气压升高;④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⑤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流向取决于近地面受热状况,若受热则膨胀上升,若受冷则冷却下沉;⑥受热状况取决于下垫面的性质,由于比热不同,一般情况受热对比为:陆地>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等)裸地(沙漠、戈壁等)>植被覆盖地(森林、绿洲等)城市>郊区、山脊>山谷。如图为2013年7月13日,美国纽约曼哈顿第42街出现“曼哈顿悬日”美景。该景观一年出现两次,日落时阳光将洒满曼哈顿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时间长达15分钟。完成下面小题。28.根据材料判断街道走向可能是()A.东西 B.南北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29.一年中另一次的时间应该是()A.5月29日 B.6月22日 C.11月29日 D.1月13日【答案】28.C29.A【解析】【分析】【28题详解】5月29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若出现“曼哈顿悬日”景观,则街道走向应于日落方向平行,故街道为西北—东南走向,故本题选C。【29题详解】该景观一年有两次,且关于6月22日对称,7月13日距6月22日约有25天,则另一次出现该景象日期在6月22日之前,5月29日与6月22日相差25天,所以一年中另一次时间应该是5月29日,故本题选A。【点睛】读下图漂移的大陆,完成下面小题。30.下列地质时代的名称与相应的代表各时期海陆分布的数字对应正确的是()A.新生代—③ B.白垩纪—② C.侏罗纪—④ D.三叠纪—①31.人类出现的时期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30.A31.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联合古陆的解体过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30题详解】据已有知识可知,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据图分析可知,新生代—③,白垩纪—①,侏罗纪—②,三叠纪—④。故选A。【31题详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据上题分析可知,③为第四纪新生代时期。故选C。【点睛】地球的演化主要经过6个时期: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代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纪。臭氧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下图)。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臭氧层()A.位于地球大气对流层 B.其内的臭氧浓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大C.位于地球大气平流层 D.是地球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33.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分解人类排放有害气体 B.提高地表温度C.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D.缓解温室效应【答案】32.C33.C【解析】【分析】【32题详解】臭氧层位于大气圈的平流层,A错误;由图示可知,臭氧浓度随海拔上升先增后减,B错误;臭氧层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大气中,C正确;臭氧层不是地球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D错误。故选C。【33题详解】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辐射危害,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正确;臭氧不能分解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有利于降低地表温度;温室效应是因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导致,不是臭氧层能缓解的,ABD错误。故选C。【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龟背石图。龟背石因表面存在多边形龟裂状网纹、酷似龟背而得名。地质学界认为该龟背石形成于5.4亿年前,由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龟裂状网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该龟背石()A.层理结构显著 B.透水通气性能好C.结构致密坚硬 D.含哺乳动物化石35.该龟背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为()A.地壳抬升—海浪侵蚀—风化作用—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地壳抬升—海浪侵蚀—流水堆积C.流水堆积—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浪堆积D.地壳抬升—风化作用—固结成岩—海浪堆积36.目前此类龟背石全球仅发现两块,原因可能是()①内力作用强烈,岩石破坏殆尽②形成条件苛刻,形成数量稀少③形成年代久远,外力作用强烈④长期接受外力堆积,深埋地下⑤分布区人迹罕至,尚未被发现⑥人类活动影响,人为破坏严重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答案】34.A35.C36.B【解析】【分析】【34题详解】图中岩石为由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的沉积岩,所以层理结构显著,A正确。粉砂岩颗粒较细,透水性差,B错误。沉积岩沉积物质层理不同,软硬程度存在差异,C错误。5.4亿年前为古生代,还没有出现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A。【35题详解】该龟背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为先由流水沉积形成粉砂质沉积岩,后随地壳上升,沉积层裸露,受到外力风化,在干旱环境中龟裂,后随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在海洋环境中,古生代海洋藻类物质沉积进入裂缝,逐渐固结,形成独特的花纹形状,C正确。故选C。【36题详解】龟背石为沉积岩,主要受外力作用形成,①错误。形成条件苛刻,形成过程复杂,形成数量稀少,②正确。形成在5.4亿年前,年代久远,外力作用破坏强烈,③正确。长期接受外力堆积,深埋地下,出露地面的较少,④正确。可能分布在人迹罕至地区,尚未被发现,⑤正确。龟背石形状独特,人类发现多进行保护,⑥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龟背石虽然花纹独特,但其本质沉积岩。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A.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 B.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 D.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38.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藏北高原【答案】37.A38.C【解析】【分析】【37题详解】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自样品1~样品6,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读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样品6,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A正确,故选A。【38题详解】根据样品1时期的植被类型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需要抓住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岩石样品从1号到6号是由老到新;根据图示信息明确从1号到6号植被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气候的变化,根据1号样品所在时期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推断出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分布。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体烘干后的质量(包括土粒和孔隙),称为土壤容重(g/cm3)。土壤容重的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土壤质量的优劣。辽宁西北地区在风沙地改良过程中,采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垂直变化差异明显。下图示意辽西地区同一天气条件下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壤容重变化,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39.辽西地区草本植被的根系深度可达()A.20cm B.40cm C.60cm D.80cm40.辽西地区改良风沙地效果最理想的做法是种植()A.灌木林 B.樟子松 C.杨树 D.牧草【答案】39.B40.C【解析】【分析】本题涉及土壤容重的概念。由材料可知,它是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体烘干后的质量(包括土粒和孔隙),称为土壤容重(g/cm3)。由此可推知土壤容重值的大小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密度低于固体颗粒物的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孔隙度大密度小)有关。而理想土壤中有机质所占的体积比应为5%,固体物质占45%,孔隙占50%。结合以上两点即可作答。【39题详解】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当土壤中有机质和孔隙的比例较高时,土壤的容重值就会相应较低。观察图中人工草地(草本植被)的土壤容重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曲线中土壤容重数值自20cm~40cm深处容重值逐渐变小,说明此深度范围内因受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土壤的孔隙度和有机质均较其它深度要多,故容重值变小。而该深度以下容重值重新变大,说明草本植被对40cm深度以下的土壤产生的影响较小,故可知草本植物的根系深度应在40cm深度,故B选项符合题意。【40题详解】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土壤容重值较低时,土壤的质量应较好,观察图中五种植被状态下的土壤容重的变化曲线可知杨树林地在各个土层深度的容重值均较低,且能够影响的土层深度(曲线值突变处)也是最深的,故改良土壤的效果应最佳,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二、综合题(40分)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____,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2)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据图描述该景观主要特点是____。(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____坡(填“缓”或“陡”),原因是____。(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____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简述党河的作用____。【答案】①.冲积扇②.流水沉积③.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缓而呈凸形),背风坡较陡(陡而微凹)。④.陡⑤.坡度较大,利于滑行⑥.地表径流⑦.陆上内循环⑧.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冲积扇等;汇集地表水,提供水源,在荒漠中形成绿洲;促进水资源循环、更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和水循环。【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祁连山山麓地带为冲积扇,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沉积。(2)据图可知,沙丘的主要特点是形状如新月;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3)坡度越大,越利于滑行,所以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陡坡。(4)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党河深居内陆,最终未流入海洋,所以主要参与陆上内水循环。党河在流动、沉积过程中,塑造各种侵蚀、沉积地貌,形成冲积扇等;党河的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党河汇集了地表水,为当地提供水源,使荒漠中形成绿洲;同时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和更新。【点睛】新月形沙丘,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42.读“世界某区域局部图”及丙、丁两地降水量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铜矿形成于环太平洋造山运动,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是_____宙。(2)丙丁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较大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3)比较甲乙两河谷特征差异并简析成因。(4)该区域西南部海岸线极为曲折破碎,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稀释成因。【答案】(1)显生(2)①.丁②.丁地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或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总量大(3)甲为V形谷,乙为槽形谷(或U形河谷),原因是甲位于河流上游主要受流水的下蚀作用;乙地位于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或以侧蚀作用为主)。(4)地处盛行风的迎风坡,风浪大,海浪侵蚀强;坡度陡,水流速度大,水流侵蚀作用强;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解析】【分析】本题以世界某区域局部图为材料,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图中铜矿形成于环太平洋造山运动,而新生代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一系列高大山系,新生代属于显生宙。【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丙丁位于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影响,丙位于迎风坡,丁地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或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总量大。【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图中丁位于河流上游,流水侵蚀以下蚀作用主,形成V形谷,而乙位于河流下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河谷宽阔,形成U形河谷。【小问4详解】海岸线曲折破碎主要是是由于外力侵蚀作用导致的,西南部地区主要受海浪、冰川侵蚀作用。位于西风带控制地区,地处盛行风的迎风坡,风浪大,海浪侵蚀强;从冰川侵蚀看,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海岸线曲折破碎。43.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一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二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说明屋前铺装石质地面对“穿堂风”的影响。(2)请分析图二中所示地区冬季人们紧闭屋后窗户的主要目的。(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试分析其原因。(4)该同学研究发现,白天晴天时“穿堂风”的风力比阴天大得多,简析其原因。(5)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