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_第1页
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_第2页
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_第3页
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_第4页
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第一部分星际气体的来源和性质 2第二部分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 4第三部分恒星演化与元素丰度的改变 7第四部分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 9第五部分金属丰度梯度与星系演化 12第六部分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 14第七部分观测技术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影响 16第八部分星系化学演化的理论模型 19

第一部分星际气体的来源和性质关键词关键要点【恒星际介质的起源和性质】

【主题名称:分子云形成机制】

1.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原材料,主要由分子氢和灰尘组成。

2.分子云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涉及湍流、磁场和冷却机制。

3.湍流和磁场提供动力支持,而冷却机制(如CO分子辐射)将气体降温至分子云形成所需的低温。

【主题名称:分子云的物理性质】

星际气体的来源和性质

星际气体是宇宙中存在于星系内或星系之间的弥漫物质,是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的关键原料。其来源和性质对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来源

星际气体的来源有多种,包括:

*恒星风和超新星爆炸:大质量恒星在主序阶段会释放恒星风,将质量和金属驱入星际空间。超新星爆炸也会驱散大量气体和重元素。

*星际介质循环:恒星形成消耗星际气体,但一些新形成的恒星会演化成红巨星,释放气体和金属,重新充实星际介质。

*潮汐剥离:在星系相互作用或并合过程中,潮汐力会剥离目标星系的气体盘。

*外部吸积:星系可以通过与其他气体丰富的星系或星系团相互作用,获得外部气体。

性质

星际气体主要由氢(H)和氦(He)组成,还含有少量重元素,如碳(C)、氮(N)、氧(O)、硅(Si)、铁(Fe)等。其性质可以通过以下参数来描述:

*密度:星际气体的密度变化很大,从高密度(~10^2cm^-3)的分子云到低密度(~10^-3cm^-3)的弥漫气体。

*温度:星际气体的温度也变化很大,从寒冷的分子云(~10K)到高温的电离气体(~10^6K)。

*电离度:星际气体的电离度取决于其温度和辐射强度。电离气体主要存在于星系中心和年轻恒星周围。

*金属丰度:星际气体的金属丰度是其重元素与氢的比值。金属丰度越高,表明气体经历了更多的恒星形成活动。

*形态:星际气体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原子气体、分子气体和电离气体。原子气体主要由氢原子组成,而分子气体由H2分子组成,电离气体则由自由电子和离子组成。

星际气体的分类

根据密度和温度,星际气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冷中性介质(CNM):密度为10-30cm^-3,温度为100-200K,主要由原子氢组成。

*温中性介质(WNM):密度为0.5-2cm^-3,温度为6000-10000K,主要由中性氢和氦组成。

*热电离介质(HIM):密度小于10^-4cm^-3,温度为10^5-10^6K,主要由自由电子和离子组成。

*分子云:密度为10^2-10^6cm^-3,温度为10-100K,主要由H2分子和尘埃组成。

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

星际气体的来源和性质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高密度和冷遂的星际气体会形成分子云,成为恒星形成的原料。星系中重元素的丰度受超新星爆炸和恒星风的注入而增加,并通过恒星形成和气体循环的反馈作用不断演化。因此,了解星际气体的来源和性质对于理解宇宙中恒星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第二部分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恒星形成的促发机制

1.引力坍缩:星际物质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密度和温度升高,形成恒星雏核。

2.湍流:星际物质云中的湍流运动产生冲击波和漩涡,导致物质聚集和密度增强,促进恒星形成。

3.磁场:星际物质云中的磁场可以约束和引导物质流,在形成过程中提供支撑和稳定性,促进恒星形成。

分子云的形成

1.巨分子云:由氢分子和氦原子组成的巨大星际物质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场所。

2.分子氢的冷却:分子氢通过辐射线发射能量而冷却,导致云气压缩和密度增加,有利于恒星形成。

3.湍流和自引力:湍流和自引力共同作用,使云气聚集,形成致密的恒星形成的核心。

巨型分子云中的星际介质

1.化学组成:巨型分子云中富含气体和尘埃,包含各种分子,包括氢分子、一氧化碳和氨。

2.磁场:磁场在巨型分子云中无处不在,对物质运动和恒星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

3.动力学:巨型分子云具有复杂的动力学特征,包括湍流、收缩和膨胀运动,这些运动影响恒星形成率。

恒星形成反馈

1.恒星风和超新星:新生恒星通过恒星风和超新星释放能量,加热和驱散周围环境,抑制进一步的恒星形成。

2.HII区:由电离氢组成的区域,由新生恒星的紫外辐射产生,阻碍分子云的形成和星际物质的聚集。

3.分子喷流:新生恒星通过双极喷流释放物质和能量,影响周围环境的化学组成和星际介质的动力学。

星系尺度的恒星形成

1.施密特定律: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率与其气体质量之间的经验关系,表明恒星形成受到气体供应的限制。

2.星爆:星系中剧烈的恒星形成爆发,释放大量的能量,改变星系的化学组成和形态。

3.星系合并:星系合并引发气体的压缩和扰动,导致恒星形成的增强。

恒星形成理论

1.两阶段模型:恒星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无热阶段和有热阶段,涉及不同的物理机制。

2.湍流破碎模型:认为湍流在恒星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破碎云气并形成恒星。

3.磁流体不稳定性模型:认为磁场不稳定性在恒星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它通过聚集物质和抑制湍流来形成恒星。恒星形成的触发机制

恒星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气体的聚集和坍缩,直到形成一颗新恒星。引发这种坍缩的触发机制有多种,包括:

1.重力不稳定性

当一个巨分子云(GMC)的自身重力大于气体压力时,就会发生重力不稳定性。这会导致云团坍缩,形成致密的致密核,进而演化成恒星。

2.湍流

湍流是一种气体的随机运动,可以在GMC中产生冲击波,压缩气体并引发坍缩。湍流可能是由超新星爆炸、恒星风或黑洞喷流等能量输入驱动的。

3.外部扰动

来自外部源的扰动,例如附近的超新星爆炸或两个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压缩GMC并引发恒星形成。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以扫过GMC,激起扫掠形成的恒星诞生。

4.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是高能粒子,可以与GMC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加热气体并使其膨胀。这会产生压力,从而触发坍缩。

5.磁场

磁场可以在GMC中产生力,影响气体的运动和分布。磁场可以集中气体,增加局部密度,并促进坍缩。

6.分子线辐射

分子线辐射是GMC中气体分子发出的特定波长的光。这些辐射可以冷却气体,减少其内能,并导致坍缩。

7.原子线辐射

原子线辐射是原子中的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出的光。这些辐射也可以冷却气体,促进坍缩。

8.金属丰度

金属丰度是GMC中重元素的量。金属可以作为冷却剂,增加气体的热辐射,从而促进坍缩。

9.星系碰撞

当两个或多个星系碰撞时,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可以扰动气体云,引发恒星形成。

10.主星系盘不稳定性

主星系盘是由恒星和气体组成的扁平圆盘。当盘面因不稳定性而变形时,可以产生密度波,从而触发恒星形成。

触发恒星形成的机制可能因不同的GMC和星系环境而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对于恒星形成过程的完整理解,需要对这些机制进行持续的研究和观测。第三部分恒星演化与元素丰度的改变关键词关键要点恒星演化对元素丰度的影响

主题名称:核聚变和轻元素的形成

1.在恒星内部发生核聚变,将较轻的元素(氢和氦)转化为较重的元素。

2.氢聚变产生氦,而氦聚变产生碳、氧和氮。

3.质量较小的恒星在主序阶段结束时成为白矮星,保留其生成的元素。

主题名称:超新星爆炸和重元素的产生

恒星演化与元素丰度的改变

恒星演化过程中,核聚变反应不断改变恒星内部的化学成分,进而影响其周围星际介质的元素丰度。恒星演化对元素丰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主序阶段

主序阶段,恒星的核心通过氢聚变产生氦,这导致氢丰度降低,氦丰度增加。氢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维持着恒星的稳定和平衡。随着恒星年龄的增长,核心氢的供应逐渐耗尽,恒星离开主序。

红巨星分支阶段

当恒星核心氢耗尽后,核聚变反应转移到核心周围的壳层。壳层中的氢聚变产生氦,不断向外移动,导致恒星体积膨胀,演化为红巨星。该阶段,恒星内部的氦丰度不断增加,氢丰度进一步降低。

渐近巨星分支阶段

红巨星进入渐近巨星分支阶段后,核聚变反应继续向外移动,最终达到碳燃烧阶段。碳燃烧产生氧、氖和钠等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对流和脉动向恒星表面输送。该阶段,恒星表面碳、氮和氧丰度增加,氢和氦丰度降低。

超新星爆发

当恒星质量足够大时,在演化末期会发生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过程中,恒星的核心坍缩,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引发剧烈的核聚变反应。这些反应产生大量重元素,包括铁、镍、铜、锌和铅等。超新星爆发将这些重元素抛射到星际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周围介质的金属丰度。

元素丰度的演化

恒星演化对元素丰度的影响体现在恒星周围星际介质的元素丰度演化上。随着新生恒星的不断形成,元素丰度逐渐增加。以下数据展示了元素丰度的演化:

|元素|太阳丰度(单位为氢丰度)|宇宙大爆炸丰度|

||||

|氢|1|0.75|

|氦|0.082|0.25|

|氧|0.0046|0.0001|

|碳|0.0026|0.00002|

|氮|0.0009|0.000001|

|铁|0.00014|0.0000001|

如上表所示,太阳的元素丰度比宇宙大爆炸的丰度高出几个数量级,这反映了恒星演化对元素丰度的显著改变。

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

恒星演化对星系化学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生恒星将轻元素(如氢和氦)注入星际介质,而超新星爆发将重元素(如铁和镍)释放到星际介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星系中的元素丰度随着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而不断变化。

恒星演化过程产生的元素丰度差异为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测量星系中恒星和星际介质的元素丰度,天文学家能够追溯星系演化的历史,了解恒星形成速率、超新星爆发频率以及星系化学演化的时间尺度。第四部分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关键词关键要点【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

1.超新星爆发合成重元素:超新星爆发可以产生比铁重的所有元素,包括金、银、铂等贵金属。这些元素在恒星核心中通过中子捕获过程合成,然后通过超新星爆炸释放到星际介质中。

2.超新星爆发富集星际介质:超新星爆发释放大量的重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丰富星际介质的化学成分。这为新一代恒星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并导致星系化学演化的持续富集。

【超新星爆发的机制类型】:

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生命终结时发生的一种剧烈事件,对星系的化学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超新星爆发会向星际介质中释放大量元素,丰富星系的化学组成。

Ⅰ型超新星爆发

*主要来自质量为8-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核心的引力坍缩。

*爆发产生激波,将恒星外层抛射到星际介质中,释放出大量氢、氦、碳、氮、氧等轻元素。

*由于超新星残骸缺乏氢,无法形成新的恒星,因此被称为“Ia型超新星”。

Ⅱ型超新星爆发

*主要来自质量大于8-10倍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

*爆发产生激波,将恒星外层抛射到星际介质中,释放出氢、氦以及大量的重元素,如铁、硅、钙、镁等。

*这些超新星残骸通常含有大量氢,可以形成新的恒星,因此被称为“Ⅱ型超新星”。

超新星爆发对元素丰度的贡献

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贡献巨大。具体而言:

*轻元素(氢、氦、碳、氮、氧):超新星爆发是星系中轻元素的主要来源,尤其是Ⅰ型超新星。

*铁元素:超新星爆发是星系中铁元素的主要来源,尤其是Ⅱ型超新星。铁是恒星核聚变的最终产物,因此其丰度反映了恒星形成历史和星系演化的信息。

*重元素(镍、铜、锌、铅):超新星爆发是星系中重元素的主要来源,尤其是Ⅱ型超新星。这些重元素通过中子捕获过程产生,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而超新星爆发恰好可以提供这样的条件。

超新星爆发对星系演化的影响

超新星爆发除了对星系化学演化有贡献外,还对星系演化产生以下影响:

*星系化学丰度:超新星爆发不断向星际介质中注入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星系的化学丰度逐渐增加。

*星系形成:超新星爆发通过反馈机制调控恒星形成。超新星爆发的激波会压缩星际介质,触发新的恒星形成。然而,超新星爆发的能量释放也会将气体从星系中驱逐出去,抑制恒星形成。

*星系结构:超新星爆发产生的气体流出可以吹走星系的气体,形成星系盘和晕之间的分界线。

定量评估超新星爆发对化学演化的贡献

评估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超新星爆发率:超新星爆发率是单位时间内超新星爆发在星系中的频率。

*超新星爆发类型:Ⅰ型和Ⅱ型超新星爆发的元素丰度输出不同。

*恒星初始质量函数:不同质量的恒星演化后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超新星。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定量评估超新星爆发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第五部分金属丰度梯度与星系演化关键词关键要点【金属丰度梯度与星系形成的演化】

1.星系中的金属丰度随着半径向外呈下降趋势,称为金属丰度梯度。

2.金属丰度梯度是星系演化的重要标志,反映了星系形成和合并的历史。

3.金属丰度梯度的形状和斜率可以用来推断星系合并的频率和时间。

【金属丰度梯度与星系合并】

金属丰度梯度与星系演化

金属丰度梯度描述了星系中金属元素丰度随半径的变化,提供了星系演化的重要线索。

观测结果

广泛的观测表明,大多数星系表现出负金属丰度梯度,即星系外围区域比中心区域金属丰度更低。这种梯度通常用斜率表征,即金属丰度随半径的变化率。

形成机制

金属丰度梯度的形成机制主要有:

*喷射和反馈:超新星爆发和活动星系核(AGN)喷流会将金属气体驱逐出星系中心,形成负梯度。

*内流和合并:外部气体通过引力内流进入星系,并将金属丰度较低的物质带入中心区域。

*星系间相互作用:与富金属气体星系的合并或与富蒸气星系的碰撞会改变金属丰度分布。

*辐射压力:金属气体吸收辐射,受到辐射压力的作用,从而向外移动,形成负梯度。

演化模型

金属丰度梯度的演化取决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通常可以用化学演化模型来建模。这些模型考虑了恒星形成、超新星爆发、气体流入和流出等过程对金属丰度分布的影响。

梯度斜率的意义

金属丰度梯度的斜率提供了星系演化信息:

*高梯度斜率:表明星系经历了强烈的喷射和反馈,产生了较大的金属损失。

*低梯度斜率:表明星系的气体内流和合并较弱,金属分布相对均匀。

*反梯度(正梯度):表明星系中心发生了强烈的星暴,产生了大量的金属,或者受到了富金属气体的外部影响。

星系类型的差异

不同类型星系的金属丰度梯度存在差异:

*椭圆星系:通常具有平坦或正梯度,这归因于它们的早期形成和合并历史。

*螺旋星系:具有负梯度,这归因于它们的持续星系形成和喷射反馈。

*不规则星系:梯度差异较大,反映了它们的混乱演化历史。

与其他星系性质的关系

金属丰度梯度与其他星系性质呈相关性:

*恒星形成率:星系形成率高的星系通常具有较陡的负梯度。

*恒星质量:星系质量越大的星系,负梯度通常越陡峭。

*形态:椭圆星系和棒旋星系的梯度通常比不规则星系的梯度更陡。

*环境:位于密集环境中的星系通常具有更陡峭的负梯度,这归因于与周围星系的气体相互作用。

应用

金属丰度梯度分析在研究星系演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揭示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估计星系的合并和内流速率

*约束星系形成模型

*了解星系的环境影响第六部分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关键词关键要点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

主题名称:恒星形成历史

1.矮星系中恒星形成率通常较低,且随时间逐渐下降。

2.矮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与宿主星系的环境有关,在致密星系群中形成的矮星系具有更短的恒星形成期。

3.矮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受气体流入和流出过程的调节。

主题名称:金属丰度分布

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

矮星系是星系王国中质量较低的成员,其恒星形成史和化学演化与大质量星系截然不同。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受到其较低的重元素丰度、较小的恒星形成率和较短的演化时间的影响。

重元素丰度低

矮星系通常表现出比大质量星系更低的重元素丰度。这种低丰度归因于矮星系形成于宇宙早期,当时重元素尚未在其他星系中大量产生。矮星系的重元素丰度可以通过以下因素来解释:

*宇宙丰度低:矮星系是在宇宙早期形成的,当时宇宙中的重元素丰度较低。

*低金属含量:由于矮星系的恒星形成率较低,它们的星际介质中金属含量较低。这导致了低金属丰度的恒星形成。

恒星形成率低

矮星系的恒星形成率通常低于大质量星系。这种较低的恒星形成率是由于矮星系中气体质量较低以及引力较弱。较低的恒星形成率导致了较慢的化学演化。

演化时间短

矮星系的演化时间比大质量星系短。这限制了它们产生重元素的时间。演化时间短也意味着矮星系尚未经历大质量星系的合并和相互作用,这会加速化学演化。

化学演化过程

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涉及以下步骤:

*氢核燃烧:恒星形成时,氢核通过核聚变燃烧成氦。这一过程释放能量,并产生重元素。

*超新星爆发:大质量恒星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发。这些爆发排出重元素,污染星系中的气体。

*恒星外流:矮星系中的恒星形成率极低,恒星外流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演化机制。恆星外流将重元素从星系中驱逐出去。

观测证据

对矮星系的观测支持了它们独特的化学演化模式。这些观测结果包括:

*低金属丰度:矮星系中恒星的金属丰度明显低于大质量星系。

*缓慢化学演化:矮星系中的重元素丰度随时间的增加较慢。

*恒星外流:矮星系中的恒星外流现象很明显,这导致了重元素的损失。

结论

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受到其较低的重元素丰度、较小的恒星形成率和较短的演化时间的影响。这一过程导致了缓慢的化学演化,并产生了比大质量星系更低的重元素丰度。矮星系中的化学演化对于理解宇宙中元素的起源和分布至关重要。第七部分观测技术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观测技术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影响】

主题名称:高分辨率光谱观测

1.高分辨率光谱仪能够解析恒星光谱中的细微特征,如吸收线和发射线,为确定恒星的化学组成、温度、运动状态等参数提供丰富的信息。

2.通过对恒星形成区的年轻恒星的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可以探测到原始恒星风中存在的锂元素丰度,从而推断恒星的年龄和演化阶段。

3.对星系中的星系际介质(ISM)的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可以揭示其中重元素的丰度分布,追踪恒星形成和化学演化过程。

主题名称:多波段观测

观测技术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影响

引言

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是天体物理学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观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两个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对恒星形成过程和星系化学成分的宝贵见解。

恆星形成的觀測

*射电观测:射电望远镜可以探测到恒星形成区域发出的分子线和自由-自由辐射,提供有关气体分布、运动和化学组成的信息。例如,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使我们能够对分子云进行高分辨率观测,揭示了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

*红外观测:红外望远镜可以穿透尘埃,探测到恒星形成区域发出的红外辐射。例如,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对年轻恒星和原行星盘进行了广泛的观测,提供了有关恒星形成机制和行星形成过程的信息。

*紫外线观测:紫外线望远镜可以探测到新生恒星发出的紫外线辐射。例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紫外线频段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恒星形成区的年轻、热恒星的信息,并有助于了解恒星的早期演化。

星系化学演化的观测

*光学光谱学:光学光谱仪可以测量星系的吸收线和发射线,提供有关其化学成分、恒星形成率和动力学的信息。例如,SDSS(斯隆数字巡天)对数百万个星系进行了光学光谱观测,揭示了星系化学演化的大规模趋势。

*X射线光谱学:X射线望远镜可以探测到星系中的热气体发出的X射线辐射。例如,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对星系团进行了广泛的观测,提供了有关富含金属气体的分布、温度和运动的信息。

*射电光谱学:射电望远镜可以探测到星系中的分子线和原子线辐射。例如,VLA(甚大天线阵列)对星系中的分子气进行了观测,提供了有关星系化学演化的线索,并揭示了分子气和恒星形成之间的联系。

观测技术的影响

观测技术的发展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早期阶段的洞察:先进的观测技术使我们能够观测到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的早期阶段,提供有关这些过程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的宝贵信息。

*化学元素的追溯:观测技术可以测量恒星和星系中的各种化学元素,使我们能够追溯这些元素的起源和演化,了解恆星形成和星系合并对星系化学成分的影响。

*大样本调查:大规模观测调查,例如SDSS和DESI(暗能量光谱仪),使我们能够对大量恒星和星系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的一般规律。

*理论模型的改进:观测数据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约束,帮助我们改进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过程的理解。例如,观测结果表明,恒星形成受湍流和磁场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并未在早期的模型中考虑。

*新的研究领域:观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恒星形成区域中的分子复杂性、星系超大质量黑洞与恒星形成之间的联系以及星系化学演化与宇宙大尺度结构之间的联系。

结论

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研究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先进的观测工具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这些过程,提供有关早期阶段、化学元素、大样本统计、理论模型改进和新研究领域的重要见解。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期待着进一步的突破,这将拓宽我们对恒星和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理解。第八部分星系化学演化的理论模型关键词关键要点【半解析模型】:

1.通过模拟星系演化过程中恒星形成和反馈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对星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