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二〇某中学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1页
重庆市二〇某中学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2页
重庆市二〇某中学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3页
重庆市二〇某中学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4页
重庆市二〇某中学学高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重庆市二O三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

月考试卷

重庆市二O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

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自然发展,期间断代了300多年,而这300多年,

恰恰又是全球化大变革的年代,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朝换

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

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

变化。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

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对于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

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

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复兴是推动民俗服饰的形成,带动更

多的传统服饰挖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

传承接续之说。

对于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可退缩

与逃避。

“汉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同时还泛指其一定范围内或

其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及内部联系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是不同的

小系统所组成的体系。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

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

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过去的

零碎元素和款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有着一定的缺点

与不适应性。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传承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汉服是从

明朝断裂,所以就要从复原明朝开始。看似有道理,但可行性不高。

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问题。今天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古代的服饰的确很美,也有一定的价值,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穿着,但

不应局限于此。另外当今的社会形态、文化、工艺等都有着一定的改

变,实际上已经无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复原了。

即使拿来了一样工艺的面料,如何穿又会是另一个大问题,过去

有着《舆服制》,有着以紫为尊、以黄为禁的习俗,即使照搬了其古

代服饰的样式,没有其实际的身份、对应的穿着场合及文化内涵,这

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适吗?

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

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

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做个比喻,一座森林烧毁了,我们要在原

有的土壤与根基上种植新的树木,采用现代化基因工程或者其他手段,

重新培育一座森林,使其能够服务现代人、有实际意义。研究原土壤、

根基和遗迹是为了确保新树能够更好的生长,是其为重建的研究手段,

而非是研究目的。

体系的重构,类似于森林的重建,既不可能找到原来的残根重新

栽植,因为已经不可能了,但也不是我们随便买一些树苗种植就可以

的。如果随便发展就没有了传统的接续,这里的现代汉服体系,是指

经过现代化建设之后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体系在这里,是指一种

活态的文化门类,有着自我发展脉络和动力,适应现代社会自然发展,

回归到如同我们的语言和饮食那种没有断代的状态。

这也正是汉服必须要考据,但又不能唯考据的重要原因;又是汉

服要传承,但又不能照搬明朝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梦明、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的传统一一重新认识回

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二

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

之一,也成为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

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

“平中交右、宽橡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

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

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

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

文化的解释。又如“圆形袖口”“衣裾平直”等结构特征,不论最初

是出自工艺或其他客观原因所致,但最终一定会赋予文化的解释,体

现“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

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

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

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

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服传承出现300多年断代期,既有频繁发生的改朝换代方

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原因。

B.汉服不是单一的某种样式,而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系,我们

都有义务让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

C.传承汉服文化,不是去改良和随便想象发挥,而是需要在考

据、总结、归纳等一系列工作后才能接续与设计。

D.现代汉服是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的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

也是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据还原汉服的外观样式、传承接续汉服服饰文化,这两步

没有先后之分,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

B.因为时代原因,今天汉服已经无法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复原,

即便复原,如此穿到大街上也不合适。

C.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语言和饮食没有断代,汉服汉服体系的

发展、接续与传承也应回归这种状态。

D.汉服注重“规矩方圆”,西装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

美,是中西方文化认识差异的表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汉服范畴的一项是

()

A.宽袖圆领、对襟上衣、下身配以曳地长裙的唐代女装。

B.直领大袖、衣襟有一对系结缨带的宋代文人服饰鹤鳖。

C.两边开叉、线条平直、腰身合体的清代女子服饰旗袍。

D.交领右衽、有宽大琵琶袖的明代士子居家的便装道袍。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汉服”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

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

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

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

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

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

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

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

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

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

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

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

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

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

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

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

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

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

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

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

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

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

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

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

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

To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

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

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

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

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

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

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

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

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

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

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

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

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

“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

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

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镜、吊镶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

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

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

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

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

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

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

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

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

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

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有

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这句话表明苟老师对

自己的容貌十分关注,担心观众不再喜爱自己的演出。

B.苟老师表演的"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

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感染力。

C.苟老师在生命最后时刻才告诉易青娥松香粉的配方比例,有

利于丰富人物性格,表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

D.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以生命谢幕,暗示

他在舞台上享受了人生最后的荣光,安详地离开人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

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B."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这句话用比

拟和衬托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颇具匠心,作者在铺垫与暗示方面安排得

非常充分而巧妙,使得故事的结局自然而不突兀。

D.小说以小见大,以秦腔艺人的际遇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

迁,也再现了秦腔艺术由兴到衰再复兴的发展历程。

8.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苟存忠这一人物形象的。

9.《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出非常茂盛、结

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分别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

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

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

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

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

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

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

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

实同古义。”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

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

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

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

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

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

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

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

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

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

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

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

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

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多为“太宗

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

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

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

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

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

B.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

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

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

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

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

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②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

诗歌鉴赏,回答问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渝城。

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

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

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但

作者认为已是秋天。

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

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

美好回忆。

D.“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流城”一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表

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闲居渝江的失意愁苦之情。

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

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

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的

句子是:,O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

特点。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

零的诗句是,O

三、语言表达(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雪芹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

富贵荣华的生活,不能不说这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

后来遭遇变故,生活贫困,过起了的生活。在历史上曹雪芹

并不出名,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的人物来说,()

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

曹雪芹为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写了不少诗和判词,其中大都预示

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于喜爱《红楼梦》的读者而言,有时真有点

o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坐上了近年来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

下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红楼梦》面世以后,曾有过几次集中的

被“围观”热潮,与之相伴的学术、艺术争论也不断出现。20世纪

80年代,87版电视剧《红楼梦》借助刚刚火热的电视,红遍了整个

中国。在当前某个普通事件常常也能流行起来的年代,作为

经典的《红楼梦》遭冷遇、不流行、难读,只能说“是不为也,非不

能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家徒四壁闻名于世不忍卒读莫名其妙

B.一无所有闻名于世不堪卒读莫名其妙

C.家徒四壁闻名遐迩不堪卒读神乎其神

D.一无所有闻名遐迩不忍卒读神乎其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根

据一项调查,《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

行榜”第一把交椅。

B.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根

据一项调查显示,《红楼梦》坐上了近年来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

去排行榜”第一把交椅。

C.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一

项调查显示,《红楼梦》坐上了近年来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

行榜”第一把交椅。

D.可是当前《红楼梦》在社会人群中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

项调查显示,《红楼梦》近年来坐上了读者推荐的“死活读不下去排

行榜”第一把交椅。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疑让《红楼梦》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才是

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作品

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C.《红楼梦》在今天被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是纪念曹雪芹最

好的方式之一。

D.人们广泛而深入地阅读《红楼梦》,无疑是今天对曹雪芹最好

的纪念方式之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或预言得形象生动,或描写得惟妙惟

肖。下列四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是哪个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写。

21.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生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

开端实在宁。

22.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

他人作笑谈。

23.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

桃瓣,目若秋波。

24.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

彩精华,见之忘俗。

25.红楼梦》第五回有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

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请问该判词暗示了《红楼梦》中哪两个人

物的命运?请具体解释,并点明两个人物最终的命运结局。

四、材料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奥运赛场:她,一枪绝杀,逆转夺得首金;他,臂力千钧,举起

大国荣耀;她们,轻盈一跳,成就完美;他们,千锤百炼,追求极致……

防疫战场:她,两针疫苗,护你安康无恙;他,临危受命,扛起

院士责任;她们,防护之下,一马当先;他们,生死关头,日夜奋战……

洪灾现场:她,以命护子,彰显母爱伟大;他,拍车预警,劝人

弃车逃生;她们,聚心协力,守护家园;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不同的“场”,同样的精神,不同的“场”,同样的荣光!你的“场”

在哪里?你如何面对?请就此写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

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C

4,现代汉服是现代人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蕴含

中华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5.首先指出汉服的接续传承出现断层,引出作者对于当下汉服

接续所持的观点;接下来指出在汉服传承中的错误观点与认识;最后

明确汉服接续的正确做法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

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

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

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

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

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

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

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

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

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

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下定

义的基本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一般表述为“……

是……的……”模式。其次浏览语段,找到邻近属概念。

(5)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

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

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

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

明或补叙什么。

1.A.强加因果,从原文看“‘汉服'……期间断代了300多年……

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朝换代'……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

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变迁”,可见改朝换代和

四次工业革命是汉服断代的300多年间发生的事,不是造成汉服断代

的原因。

B.“我们都有义务让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说法

与原文不符合,原文为“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

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

C.“而是需要在考据、总结、归纳等一系列工作后才能接续与设

计”错。原文有“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对于

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可退缩与逃避”,

可见应是同步进行,没有先后之说。

故答案为:Do

2.D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表现在汉服重'规矩方圆’的

文明理念”错误。根据原文第段“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

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

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

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

文化的认识差异”可知,原文强调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表现在汉服

行云流水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o

3.C项,“清代女子服饰旗袍”错误。根据原文第⑩段“汉服的

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可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旗袍

是满族的服饰。选项不属于现代汉服范畴。

A、B、D项属于现代汉服范畴。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现代汉服范

畴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故答案为:Co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文中筛选出有关“现代汉服”

定义的内容,根据其特征为其下定义。首先找到现代汉服的特征、特

点和内涵。根据原文第⑩段“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

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

宽椽合缨'八个字”“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

气质与美感”可知,“现代汉服”是被构建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继

承了古代汉服“平中交右、宽椽合缨”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华服饰

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根据原文第段“又如'圆

形袖口''衣裾平直’等结构特征”和“体现'规矩方圆'的文明理

念”可知,现代汉服还具有“圆形袖口”“衣裾平直”的结构特征,

体现了“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根据原文第段“其行云流水般的

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可知,汉服在外形上有着

行云流水的特点,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然后将现代汉服的这些特征

综合起来,可以先说明其本质,再说明其特点和内涵。综合上述分析,

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现代汉服是现代人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

的,蕴含中华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

质与美感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抓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理清材

料的行文脉络。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材料首先介绍了汉服“断代”

的背景,然后提出论点,即“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

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

树发新芽”。根据材料一第②一③段可知,材料论述了要接续汉服,

需要同时对汉服进行考据还原和传承接续。根据材料一第④一⑧段可

知,这几段从复原汉服、穿着场合、改良原则等方面,分析接续汉服,

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其能够重构汉服体系,填

补民族服饰领域中汉民族服饰的空白。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首先指出汉服的接续传承出现断层,引出作者对于

当下汉服接续所持的观点;接下来指出在汉服传承中的错误观点与认

识;最后明确汉服接续的正确做法的目的和意义。

【答案】6.A

7.D

8.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文章运用肖像、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比如:

“皮肤就慢慢塌陷了“,“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等写出来苟

老师的敬业、认真。

④文章从观众看戏的认真投入侧面刻画苟老师演戏的精彩。

9.①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艺术效果,

对扮相一丝不苟,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传授绝技。苟老师代表

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

②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易青娥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

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

相传、枝繁叶茂。

③从观众的角度分析,观众在苟老师年轻时欣赏他表演,在苟老

师年老时还在追捧他的表演,观众的喜爱始终如一,中国传统艺术有

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知识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理解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

应首先注意审题,再到文中找到相应答题区域,进行归纳整合,不要

遗漏要点,不要重复,最后分条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总体来

说,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是解题的关键。具体作答时,首先应

根据选项内容找准信息区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进行比照,从

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平时要注

意积累描写方法的类型及特点,例如: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

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解

答这类题目时,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核心句具体分析。

6.A.“表明苟老师对自己的容貌十分关注,担心观众不再喜爱

自己的演出”错误。表明他尊重艺术,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

故答案为:Ao

7.D.“以秦腔艺人的际遇反映了……由兴到衰再复兴的发展历

程”错误。“际遇”指生活中遇到的事(多指顺利的事),小说主要讲

述的是苟老师竭尽全力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演出的故事,所以说

“际遇”不合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属于过度解读,小

说涉及的内容是“秦腔”艺术;“再现了秦腔艺术由兴到衰再复兴的

发展历程”在文本中也无体现,小说内容体现了以苟老师为代表的表

演群体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精神,并通过易青娥及观众

展现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的前景,而不是“再现了

秦腔艺术由兴到衰再复兴的发展历程”,“再现了秦腔艺术由兴到衰再

复兴的发展历程”在文本中无体现。

故答案为:Do

8.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细节等正面描写体现了

苟老师的认真、敬业、精湛的技艺、高尚的艺德以及对秦腔艺术传承

的责任感。如''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

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

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

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

来了”“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

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等属于语言描写。

如''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苟老师就一个人面

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属于细节描写。“他就提了眉,

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

女装呢”“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等属于外貌

描写。“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等为神态

描写。

如“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

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师

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

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

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等属于动作描写。对苟老师表演前化

妆、舞台上具体表现是从正面刻画苟老师对表演的敬业和演技的精湛。

此外,作者还采用了侧面描写,如结合“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

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

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易青娥

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观

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

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等分析,写观众的反应和举动,易青娥看

戏的反应等,侧面刻画苟老师演戏的精彩。

9.本题首先要理解“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

艺术根脉”中的茂盛、结实和坚韧的含义,再结合苟老师、易青娥、

观众的表现,从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的传承、群众基础三个角度去分

析这一思想如何体现的。

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由“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

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

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苟老师为演

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可知,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艺术

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由”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

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

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可知,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传

授绝技;苟老师代表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

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由“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

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

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

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

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

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可知,作品以易青

娥的视角,观察了老师的演出,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感觉。在传

统艺术传承中,她是一位继承者,她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

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这也预示着中国传统艺

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

从观众的角度分析,由“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

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

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可知,观众

在苟老师年轻时欣赏他表演;由“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

终于演完了”“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

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镜、吊镖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

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可知,观众在苟师傅年轻

的时候就热情追捧,即使苟师傅年老了,观众对他和他的表演仍然热

情不减。从观众的这种坚持来看,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答案】10.B

11.D

12.C

13.①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

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②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

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14.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②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

发生;③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

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

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

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

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

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

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

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

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

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

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

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627),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

必须首先使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

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

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面治理好了而

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

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

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

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

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

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

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

法来回答。楚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

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

理。”

贞观初年(627),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拥有一颗明珠,

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

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

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

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

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

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

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失去性命,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

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

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

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

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

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

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

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

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最终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于是到了

国破家亡的地步,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前朝的事离我们并不远,

我和各位大臣不能不谨慎。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

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

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了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

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

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

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

天下的大幸啊!”

10.“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宾之间不

能断开,排除A、D两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

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答案为:Bo

11.D项,“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

不是“低头拱手”,应该是“以头叩地而拜”。

故答案为:Do

12.C项,“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

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

大家举隋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

故答案为:C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聘”,聘用;“要”,要领;”对以修身之术”,状语后置,用

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

②“思”,记;“继”,推行;“斯须”,片刻;“去”,远离。

故答案为:①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

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②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

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由此可

知,重点在后面太宗所说的话。

(1)“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意思是“树

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

归顺”,由此可知,太宗认为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

(2)“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意思是“人们

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由此

可知,太宗认为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

(3)“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

已远”意思是“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

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由此可知,太宗认为

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②实施仁义,灾

害就不会发生;③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

【答案】15.B

16.•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

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

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

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济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

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

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B项并没有说作者认为已是秋天。

故答案为:B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年华已逝,听到蝉声更觉感伤,

鬓角已经斑白,蝉声催人老。而且勾起了“故园情”,即思乡之情;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诗人想起了往昔在东宫任职时的美好

时光。如今被贬异地,听得的蝉声是令人感伤的。往昔的得意与如今

被贬的失意形成对比。尾句“云树绕流城",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

人被贬江州闲居流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故答案为: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

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

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

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滑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

无限。

17.【答案】(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易错字:卿、繁、寡、钩、戎、涕、泗。

故答案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竭诚则胡越为一

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戎马关山北、凭

轩涕泗流

【点评】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仔细揣摩提

示语言,准确理解情景,然后专注关键词句,选择恰当的句子默写。

同时要注意语句中的生僻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等的写法。

【答案】18.A

19.D

20.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语

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

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

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

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

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

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

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

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

不当等问题。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此处语意指“曹雪芹过起了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的生活”,故填“家徒四壁”,较之“一无所有”

更形象生动,且“一无所有”过于绝对;“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

要指远近闻名。由语境”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

后认识曹雪芹”分析可知,此处语意指“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

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故应填“闻名于世”;“不忍卒读”,常用以

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

肯读下去,贬义词。根据语境“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可

知,此处语意强调“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

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此处语意强调使人感到奇怪和不明白,

故应填“莫名其妙”。

故答案为:Ao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此处语意指“曹雪芹过起了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的生活”,故填“家徒四壁”,较之“一无所有”

更形象生动,且“一无所有”过于绝对;“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

要指远近闻名。由语境”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

后认识曹雪芹”分析可知,此处语意指“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

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故应填“闻名于世”;“不忍卒读”,常用以

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褒义词。“不堪卒读”,指文章粗劣,使人不

肯读下去,贬义词。根据语境“其中大都预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可

知,此处语意强调“悲惨动人”,故应填“不忍卒读”;“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神

乎其神”,神秘奇妙到了极点。此处语意强调使人感到奇怪和不明白,

故应填“莫名其妙”。

故答案为:Do

20.前语境重点是说“曹雪芹”这个人物,所以所填内容应照应

上文,先说作者的情况,先“纪念”后“途径”的思路,而AC均以

“《红楼梦》”这部作品为陈述重点,由此排除AC;D.以“人们”为

主语,话题转换,衔接不紧,排除。B.“今天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中的“其”恰好指代上文“曹雪芹”,衔接紧密。

故答案为:Bo

【答案】21.秦可卿

22.李纨

23.贾宝玉

24.贾探春

25.①暗示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命运。

②“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