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1)倚南窗以寄傲,

。(晋·陶渊明《

》)(2)

,举类迩而见义远。(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3)《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砭时弊的名篇,杜牧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是统治者骄奢淫逸不能“

”,《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原因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儒家典籍中有不少地方涉及文学批评的讨论,历代的经学家长期浸淫其中,很自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对文学形成特定的看法。

是否应该纳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版图之内?①假如经书蕴藏的文学观念值得文论史研究者认真钻研和探讨②这些看法有时会渗透在他们诠释经书的注疏内③那么过去不同年代的儒家学者对文学问题的意见④亦会散见于各式各样的书札、论文、语录和序跋中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②④③(2)许老师对如何在写作教学上实施“项目化学习”很感兴趣。他在网上搜索了有关“项目化学习”的论文,并依据刊物的可信度作了初步筛选。如果进一步从“标题”和“关键词”角度筛选,与他关注的主题关系最远的一项是(

)A.标题: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之写作设计

出处:《江苏教育》2022.19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写作设计

文体类

活动类

主题类B.标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项目化学习探究

出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2——以《天妃灵应之记》碑微课程实施为例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程

地方文化资源

项目化学习C.标题:例谈高中语文“读·思·达”项目化学习推进出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6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阅读、思考与表达

实践活动D.标题: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探究

出处:《基础教育课程》2020.20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与写作教学

项目设计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好的细节可以点亮全篇颜同林①细节之于小说,犹如“眼”之于围棋。围棋之术有“眼”一说,博弈的双方中只要己方手上有两个“眼”,便宣告自己拥有“两口气”而不会被对手拿住。下棋需要善于做“眼”,在棋盘中讲究巧留空子,多留“眼”方可运筹帷幄,才能步步为营、立于不败之地。“眼”是黑白博弈双方的生存之法,涉及布局、时空、先后、疏密等命题,将其移用作为小说细节的隐喻同样适用。细节这一“眼”让整个小说虎虎有生气,点亮全篇。相比于小说主题的宏大、开阔,情节的曲折、丰富,细节往往显得细微、琐碎而具体,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简单。无论是揭示主题、描绘环境,还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细节都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效。②现实生活复杂多变,小说家如何观察、思考并重构现实,源自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验和独特表达,源自他对生活细节的重新汇聚和转化。人的感官和心理是细节描写得以呈现的基础。作品中对细节的捕捉,离不开作家的耳闻目睹触摸和心理活动。凡是说到细节,最要紧的是人所感知和获取的真实、细腻、新鲜和独到之处。有了细节就有了小说的性格。小说有诸多细节的加持,则像毛细血管深入肌肤一样,让文本有血有肉,以此精微形象地重构现实生活的版图。③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叙述母女俩的爱情道路和观念碰撞。其中一个细节是母亲珍藏着一套27册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和一个题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笔记本,任何人都不能触碰。1962年春天一次音乐会上,母亲与她一直深爱的人见面了,两人没有握手,但母亲牵着“我”的那只手“突然变得冰凉,而且轻轻地颤抖着”。对方和“我”握了手,他的手也是冰冷的,也轻轻颤抖着。作品以“我”的触觉感受,来传递两人之间心照不宣、永不相忘的感情。小说家通过锤炼细腻而传神的细节,书写出情感的力度,给人刻骨铭心之感。④在现实世界中围着柴米油盐转动的日常生活,会源源不断输出不同的细节。譬如环境中的一角、一景、一事、一物,人物的容貌、言行、神态、嗜好,考验作家能否真正抓住生活的根须。要想准确反映琐细的日常生活,让读者产生“就是这样”的共情,就要在细节的捕捉、择取和凝练上下硬功夫。长篇小说因其容量甚大,细节描写繁花似锦,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是短篇小说多以呈现片段见长,细节描写也不可或缺。⑤文学细节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源自现实生活的馈赠,很难凭空虚构出来。自然、真实而不雷同是文学细节的第一生命。会呼吸的细节拒绝遗忘,哪怕在一个不被聚光灯照射到的角落,哪怕呈现的只是生活的细枝末节,因为它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⑥会呼吸的细节,源自小说家的随物赋形,也源自小说中虚构人物本身的存在逻辑。小说家用独特的眼光打量生活的方方面面,捕捉的哪怕是几处微小的细节,也是对生活、命运与时代的感悟。小说家面对革命叙事的母题,其细节描写方法各异、神采不同。王愿坚的《党费》回忆1934年闽粤赣边区反“围剿”的峥嵘岁月,女地下党员黄新上交的党费是一筐咸菜。她的妞儿瘦得厉害,因久不见油盐,两个大眼瞪着咸菜,馋得咂嘴巴,把小手伸进坛子里去,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想吃,黄新看见了忙伸手把那根菜夺过来。细节会说话,从中不难听到小事件与大时代进行对话后留下的余音。⑦文学细节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和接受都具有重要意义,既能起到认识社会、洞悉时代的实用功效,也能带来见微知著的审美享受。1958年茅盾说茹志娟小说《百合花》中的细节“嵌在我们脑子里”。能达到这个效果,多半是经典化的细节,因为细节描写也有大小主次之分,而非毫无差别的等同。⑧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绵密的“细节群”让作品摇曳生姿,处处都有一种力量存在,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与细节之间,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⑨围棋贵有“眼”,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生命质感和经典品相的细节。捕捉细节、呈现细节并依靠细节的力量,已然成为小说创作的金科玉律。(原载2023.11.22《光明日报》“文艺评论”副刊,有删改)3.第①段作者以围棋“眼”的作用移用于小说细节的作用,请分析二者的相似点。4.第③段写母亲的笔记本和书“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细节,推断不能触碰的原因。5.下面是对第⑨段画线句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从生活中发现好的细节,相当于披沙拣金。B.琐细暗藏意义,作家要善于打捞出琐细的片段。C.创作要捕捉和呈现能深刻反映生活本质的细节。D.刻画经典化的细节,是进行小说创作的必修课。6.本文多次举例讨论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请从《百合花》《党费》中任选一篇,赏析其细节描写之妙。7.分析全文思路。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植物的战争詹文格①凡是带有入侵属性的植物,似乎都有一种王者霸气,它们出手凶狠,行事果断。不论是纵向开掘,还是横向延伸,那种扩张势头,大有独霸天下、唯我独尊的锐气。②草木用朴拙的外表,隐藏了深重的心机。人非草木,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炫耀,在某些方面人不一定比草木高明。③人类并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广阔的区域存在疑惑,在大量的空间留下未知,所有的空白地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在名目繁多的植物界,其实不乏暴戾乖张的种类,那些平淡无奇的植物,一旦争斗起来,惊心动魄,毫不手软。相互撕咬的根系藤蔓,纠缠不休,你死我活,植物争斗的凶猛程度,丝毫不比血腥的动物逊色。从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到寒凉清瘦的高原植物,随处都有明争暗斗的对头冤家。它们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多吸收一些阳光雨露,不断挤兑,反复较量。那些性格野蛮的物种,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会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大有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德性。强者一旦占据绝对优势,就会摇旗呐喊,乘胜追击,继续对弱者展开围追堵截,折腾厮杀,直至彻底清剿为止。④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的乐园,同时也是植物竞争最激烈的决斗场。它们为了获得成长的权利,拼命争抢阳光,尤其是伏于地面的植物,只能从枝叶的罅隙中,获取一丁点儿微弱的阳光。面黄肌瘦地挣扎在地面,它们心有不甘,翘首仰望,苦苦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当一棵衰朽的古树轰然倒地,百年一遇的时机终于来临。就在阳光洒满大地的那一刻,如同听到起跑线上的枪声,一场新的生存秩序重新建立,所有蓄势待发的竞争对手,重返赛场。它们裸露隆起的肌腱,迈开腿脚,当仁不让,迎头冲刺。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贪婪地吸吮阳光雨水,用强攻的方式,抢占空间,为种群的后代繁育创造条件。⑤在庞杂的植物界,无论木本、草本,还是藤本,它们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不断演化,笑傲江湖,暗中练就一招制胜的独家秘籍。那株沐浴在朝露中的龟背竹,正努力生长着碧绿的叶子,尽情吸收金色的阳光。在它旁边晃荡的藤蔓,看上去稚嫩纤瘦,如同邻家小女,看不出有任何企图和危害。春深时节,青藤伸出粉嫩的胳膊,朝龟背竹亲切地挥手。它说:大哥别只顾着自己往上蹿,让小妹也有攀缘而上的机会呀。挺拔的龟背竹不知藤蔓的真实心思,对楚楚动人的芳邻,毫无提防,一不小心就被迫不及待的藤儿搂住了脖子。藤儿借着晨雾的滋润,死死缠住了龟背竹。这种搂抱,看上去像是生死相随,托付终身;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攀附成功的藤蔓,迅速勒紧大哥的腰身,踩着它的肩膀,缠绕而上,很快便成功登顶。接着,疯长上蹿的藤蔓又纷披而下,一展英姿。龟背竹原以为这是一次激情搂抱,谁知变成了致命缠绕,很快龟背竹就枝叶萎缩,眼睁睁窒息在青藤的臂弯里。它后悔当初心太软,不小心招惹了灭顶之灾。⑥草木葳蕤,混迹山林。多样性的植物,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鱼龙混杂,暗流汹涌。无论是卧底的密探,还是策反的间谍,哪一个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一时难见分晓,一切要看是谁笑到了最后。⑦铺天盖地的藤蔓肆无忌惮地宣泄在阳光之中,接下来有一种植物即将出场。它速度迅疾,如迎风的箭镞,蹭蹭蹭地往上飙升,很快就超越了所有的植物。这种疯长的植物叫轻木,它的叶子可以长到四十厘米,雨伞一样挡住阳光,阔大的叶片,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剥脱了周边植物生长的机会。轻木看上去已经稳操胜券,然而争斗远没有结束,紧接着又有一株植物在它旁边伺机而动。它的卷须上有十几个像钩子一样的倒刺,任何一个倒钩,只要钩中了目标,其他钩子就会开启疯狂的缠绕模式。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果可以攀上轻木,那等于如虎添翼。不过轻木的叶片上长满了绒毛,不仅扎手,而且特别光滑,外物很难黏附上去。轻木就这样扫除了身边障碍,打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畅通无阻挡地继续它的野蛮旅程。迎风生长的轻木,只需一年左右就能蹿到十几米高,在同样的时间里,大多数树木只能长高两三厘米。轻木生长神速,也带来了极大的存活隐患。由于质量过轻,哪怕刮起一阵不算猛烈的风,轻木都将拦腰折断。当一株轻木倒下,它的周围一片敞亮,给地面苦苦挣扎的植物带来了生机。同时也预示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植物界再次打响,新的霸主很快又将出现。⑧植物,看上去沉默不语,其实它们的战争惊心动魄。一场横跨百万年的生存之战,看不到硝烟,找不到厮杀较量的痕迹。但那确实是一场兵戎相接的比拼。⑨在辽阔的星球上,没有真正的平静之地,即便是寂寞的旷野、无边的沙漠、寒冷的冰川,同样存在着无声的战争。植物的秘密武器有时会藏在地下或存于根部;有些则配备在摇曳的枝叶、待放的花蕾中。新生与死亡,战争与和平,永远相生相克。8.第③段说人类没有上帝视角,全文却以上帝视角观察植物,是否矛盾?请分析。9.第④段多为想象之景,请从修辞、句式、音节等角度赏析其描写。10.拟人常运用于具体的句子,也可以运用于整段甚至全篇。请结合第⑦段对“轻木”的描写,赏析这种手法的妙处。11.作者用“相生相克”概述植物界收束全文,分析“相生相克”与标题“植物的战争”的关系。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明妃曲①(四首选二)

〔唐〕储光羲二西行陇上泣胡天,南向云中指渭川。毳幕夜来时宛转②,何由得似汉王边。四日暮惊沙乱③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④来前殿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注]①明妃曲:乐府旧题。明妃即王昭君,元帝时入宫,匈奴入汉求和亲,昭君出塞嫁之。②毳幕:毡帐,游牧民族所居;宛转:辗转反侧。③乱:指沙混杂着雪。④强:勉强。12.对这组诗风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悲慨B.潇洒C.婉转D.雄浑13.昭君出塞是古诗常见题材,与储光羲《明妃曲》主旨不同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B.明妃挥泪辞汉主,汉主伤心知奈何。(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C.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欧阳修《和王介甫作》)D.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14.两首诗不直接说昭君哀怨而怨情满纸,赏析两首诗这一写法的妙处。五、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李适之,一名昌,恒山王承乾之孙也。父象,官至怀州别驾。②适之神龙初起家拜左卫郎将。开元中,累迁通州刺史,以强干见称。时给事中韩朝宗为按察使,特表荐之,擢拜秦州都督。俄转陕州刺史,入为河南尹。适之性简率,不务苛细,人吏便之。岁余,拜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又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俄拜刑部尚书。适之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③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相。与李林甫争权不协,适之性疏,为其阴中。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之知。”适之心善其言,他日从容奏之。玄宗大悦,顾问林甫,对曰:“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凿,臣故不敢上言。”帝以为爱己,薄适之言疏。陇右节度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悉与适之善,林甫皆中伤之,构成其罪,相继放逐。适之惧不自安,求为散职。五载,罢知政事,守太子少保。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竟坐与韦坚等相善,贬宜春太守。后御史罗希奭奉使杀韦坚、卢幼临、裴敦复、李邕等于贬所,州县且闻希奭到,无不惶骇。希奭过宜春郡,适之闻其来,仰药而死。(《旧唐书·李适之传》)【乙】李适之性简率,不务苛细,人吏便之。雅好宾客,饮酒一斗不乱,延接宾朋,昼决公务,庭无留事。及为左相,每事不让李林甫。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适之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举朝伏其度量。(《大唐新语·识量·李适之》)[注]李适之:唐太宗曾孙,唐玄宗从弟;唐朝宰相、诗人。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累迁通州刺史()

(2)王气所在,不可穿凿()16.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适之雅好宾友()

A高雅

B.向来

C.交情

D.文人(2)薄适之言疏()

A略微

B.微薄

C.轻视

D.减轻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与李林甫争权不协,适之性疏,为其阴中。18.请给乙文画线部分断句。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19.分条概述甲乙两文叙写李林甫陷害李适之的事实。20.甲乙两文都写到李适之赋诗言志,但赋诗背景有差异,请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知足斋记①[清]

张之洞①斋以知足名,志箴也。古者箴②以志物,示不忘也。朱子③箴敬以志斋,江统箴忠以志座右,虽其箴之大小不同,其示不忘,一也。②陶君石宗权④新邑之次年,始治官舍。为斋于署之东偏,莳盆菊数种,琴书自娱,颜⑤曰“知足”,以为休息之所,恬如也。是岁之冬,石宗因公至郡,述其事,谓余曰:“子亦知吾之所谓足乎?世之所谓足者,或安富尊荣,高车驷马,以焜耀当时。或寸缕鸣恩,壶飧市德⑥,以顾盼自雄。而吾之所谓足者则不然。一官匏系⑦,五斗折腰,小试其锋,久于其地。公余之暇,邑中高人韵士,乐数晨夕,琴鹤寄兴,诗酒谈心,借重烟霞,润色轩冕,黄花香淡,明月一樽,绿墅客稀,清风两袖。此固吾之所谓自足者也,子盍为我序之乎?”③余喟然曰:“世固有以政简刑清、狱讼衰息为足者矣,又有以时丰岁稔、政通人和为足者矣。今以石宗之大器而淹久于新邑,其所以为足者,其诚乎?其否乎?其别有所托而为是说乎?噫!吾知之矣。君子素位而行⑧,不愿乎外,新城分理,幅员虽狭,能使政简刑清,足矣!能使狱讼衰息,足矣!能使时丰岁稔,政通人和,足矣!此石宗之观天下于一隅而淹久于新邑之所以为足者也。《语》云‘归真反璞,知足不辱’者,其石宗之谓欤?”[注]①本文为张之洞12岁时作品。②箴:劝告。③朱子:朱熹。④权:代理官职。⑤颜:匾额。⑥市德:以私惠取悦于人,讨好。⑦匏系:语出《论语》,像匏瓜一样系在枝头不能食用,比喻不得做官升迁。⑧素位而行:安于平常所处地位,努力做好分内之事。21.对第②段陶石宗关于“足”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石宗认为,世人多将安富尊荣、炫耀当时视作“足”。B.陶石宗认为,有一种人将施恩于人博取名声视为“足”。C.陶石宗主张安于职守,在一个地方好好做事堪称“足”。D.陶石宗不喜欢高人雅士风流,觉得“自足”方为“足”。22.对第③段作者有关“足”的感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地方官员的“足”定位为政简刑清、狱讼衰息。B.有些地方官员的“足”定位为时丰岁稔、政通人和。C.才华突出而安处小地方,陶石宗之“足”未必诚心。D.作者赞叹陶石宗深谙“归真反璞,知足不辱”之理。23.《礼记·学记》主张“学,然后知不足”,本文以“知足”名斋,请评析二者主张为何不同。六、作文24.写作。一秒钟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质的人,与花了半辈子也看不清的人相比,前者一定会有更好的命运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参考答案:1.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各爱其人弊在赂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膝、指、弊、赂。2.(1)C(2)B【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横线前有“看法”一次,②中的“这些看法”与之衔接最紧密,②排在开头;②的句式是“会”,④的句式是“亦会”,而且内容上都在阐述“这些看法”渗透在哪里,二者联系紧密,④排在②后;①的“假如”表假设,③的“那么”与之衔接最紧密,此外③的内容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紧密。最后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许老师关注的主题是“项目化学习”,应用场景是“写作教学”。B.虽然有“项目化学习”,但研究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项目化学习探究”,关键词是“微课程”,与“写作教学”无关。故选B。3.围棋的“眼”涉及布局、时空、先后、疏密等,留“眼”方可运筹帷幄;小说细节涉及全篇,在揭示主题、描绘环境,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等方面,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效;二者都具有从关键的细部控制全局的作用。4.这套书和笔记本是母亲和“深爱的人”的信物,在母亲心目中是其情感的重要寄托,所以母亲不准任何人触碰(触碰了信物,就是触碰了不忍示人的情感)。5.B6.《百合花》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描画出他热爱自然的天真。他从新媳妇手里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走出而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表现了他的紧张、稚嫩,后文新媳妇从破洞认出他,在明知他已经牺牲,“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展示了青年女子善良淳朴的赤子之心。《党费》多次写“盐”黄新组织群众摘菜,在破坛里掏出咸萝卜给“我”吃;暗示游击队和群众都处于困境,勾勒了黄新机警、对革命的热情。黄新从孩子手里夺下腌豆角,在敌人逼近的危急关头用草盖好咸菜,嘱托“我”作为党费带上山去,刻画了黄新刚强果敢的性格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7.首先以围棋的“眼”引入,强调细节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然后从三个方面结合例证分析细节的功效——细节能以精微的形象重构现实生活的版图,细节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能感悟生活、命运与时代,细节能带来见微知著的审美享受;最后,强调作家要注重从生活中发觉细节,用细节表现生活的本质。【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下棋需要善于做‘眼’,在棋盘中讲究巧留空子,多留‘眼’方可运筹帷幄,才能步步为营、立于不败之地。‘眼’是黑白博弈双方的生存之法,涉及布局、时空、先后、疏密等命题”可知,围棋的“眼”涉及布局、时空、先后、疏密等,留“眼”方可运筹帷幄;结合“细节这一‘眼’让整个小说虎虎有生气,点亮全篇……细节往往显得细微、琐碎而具体,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简单。无论是揭示主题、描绘环境,还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细节都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效”可知,小说细节涉及全篇,在揭示主题、描绘环境,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等方面,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效。可见,二者都具有从关键的细部控制全局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结合“其中一个细节是母亲珍藏着一套27册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和一个题着‘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笔记本,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可知,这套书和笔记本是母亲和“深爱的人”的信物,在母亲心目中是其情感的重要寄托,所以母亲不准任何人触碰(触碰了信物,就是触碰了不忍示人的情感)。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琐细”和“细节”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琐细”都是“细节”。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其细节描写的能力。结合“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可知,《百合花》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描画出他热爱自然的天真。结合“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可知,他从新媳妇手里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走出而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表现了他的紧张、稚嫩,结合“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可知,后文新媳妇从破洞认出他,在明知他已经牺牲,依然缝着那个破洞,展示了青年女子善良淳朴的赤子之心。《党费》多次写“盐”,结合“她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又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递到我脸前说”可知,黄新组织群众摘菜,在破坛里掏出咸萝卜给“我”吃;暗示游击队和群众都处于困境,勾勒了黄新机警、对革命的热情。结合“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等可知,黄新从孩子手里夺下腌豆角,在敌人逼近的危急关头用草盖好咸菜,嘱托“我”作为党费带上山去,刻画了黄新刚强果敢的性格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第①段“细节之于小说,犹如‘眼’之于围棋……细节往往显得细微、琐碎而具体,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简单。无论是揭示主题、描绘环境,还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细节都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功效”可知,首先以围棋的“眼”引入,强调细节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结合第②—⑧段“有了细节就有了小说的性格。小说有诸多细节的加持,则像毛细血管深入肌肤一样,让文本有血有肉,以此精微形象地重构现实生活的版图”“文学细节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说家用独特的眼光打量生活的方方面面,捕捉的哪怕是几处微小的细节,也是对生活、命运与时代的感悟”“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和接受都具有重要意义,既能起到认识社会、洞悉时代的实用功效,也能带来见微知著的审美享受”从三个方面结合例证分析细节的功效一一细节能以精微的形象重构现实生活的版图,细节有自己的体温和生命特征,能感悟生活、命运与时代,细节能带来见微知著的审美享受;结合最后一段“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生命质感和经典品相的细节”可知,最后,强调作家要注重从生活中发觉细节,用细节表现生活的本质。8.不矛盾。人类确实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不能真实、准确地观察大千世界;但是人类的想象可以打破限制视角的局限,全文的上帝视角是借助想象完成的。9.修辞:①比喻:“乐园”“决斗场”,写出竞争的激烈。②拟人:“面黄肌瘦”“翘首仰望”“隆起的肌腱”“迎头冲刺”突显无处不在的、强烈的竞争欲望。句式:长短相间、整齐有韵律。音节:“光”“场”“望”“让”押韵,流畅。10.本段描绘轻木争夺阳光,一年之间就长到十几米高,拒绝其他生物攀援;令人联想到某些人的拔地而起。接着写“轻木”很容易被大风折断,其他植物有了生机,新的霸主出现;隐喻了青云直上者的瞬间毁灭,暗示了人间此起彼伏的争斗。看似写植物,实际暗写人间,作者观点隐含在具体的描写中,含蓄蕴藉。11.标题“植物的战争”突显的是植物间无情争斗,抢夺阳光的“相克”;文章还多处写到了一方给另一方生长提供机会的“相生”,如:高大植物留下的空隙可以照进阳光,让伏于地面的植物也能生长,轻木的生长带动了旁边藤蔓的攀缘直上。植物间主要是“相克”,但在战争中也有“相生”,末尾四字表现了植物界的复杂,使标题的内涵更丰富。【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不矛盾。结合“人类并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在大千世界中,还有广阔的区域存在疑惑,在大量的空间留下未知”可知,人类确实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还有疑惑和未知,所以不能真实、准确地观察大千世界;结合“所有的空白地带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可知,人类的想象可以打破限制视角的局限,全文的上帝视角是借助想象完成的。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修辞:①比喻:结合“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的乐园,同时也是植物竞争最激烈的决斗场”可知,把热带雨林比作“乐园”和“决斗场”,“乐园”形容物种丰富,“决斗场”,写出竞争的激烈。②拟人:结合“面黄肌瘦地挣扎在地面,它们心有不甘,翘首仰望,苦苦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它们裸露隆起的肌腱,迈开腿脚,当仁不让,迎头冲刺”可知,“面黄肌瘦”“翘首仰望”“隆起的肌腱”“迎头冲刺”运用拟人修辞,把植物人格化,突显无处不在的、强烈的竞争欲望。句式:结合以上可知,长短相间、整齐有韵律。音节上,结合“同时也是植物竞争最激烈的决斗场……拼命争抢阳光……获取一丁点儿微弱的阳光……翘首仰望……重返赛场……当仁不让……”可知,“光”“场”“望”“让”押韵,使语言更加流畅。1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结合“它速度迅疾,如迎风的箭镞,蹭蹭蹭地往上飙升,很快就超越了所有的植物。这种疯长的植物叫轻木,它的叶子可以长到四十厘米,雨伞一样挡住阳光,阔大的叶片,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劲头,剥脱了周边植物生长的机会……不过轻木的叶片上长满了绒毛,不仅扎手,而且特别光滑,外物很难黏附上去。轻木就这样扫除了身边障碍,打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畅通无阻挡地继续它的野蛮旅程。迎风生长的轻木,只需一年左右就能蹿到十几米高”可知,本段描绘轻木争夺阳光,一年之间就长到十几米高,拒绝其他生物攀援;令人联想到某些人的拔地而起。结合“轻木生长神速,也带来了极大的存活隐患。由于质量过轻,哪怕刮起一阵不算猛烈的风,轻木都将拦腰折断。当一株轻木倒下,它的周围一片敞亮,给地面苦苦挣扎的植物带来了生机。同时也预示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植物界再次打响,新的霸主很快又将出现”可知,写“轻木”很容易被大风折断,其他植物有了生机,新的霸主出现;隐喻了青云直上者的瞬间毁灭,暗示了人间此起彼伏的争斗。看似写植物,实际暗写人间,运用拟人手法,把作者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描写中,语言更加含蓄蕴藉。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草木用朴拙的外表,隐藏了深重的心机。人非草木,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自我炫耀,在某些方面人不一定比草木高明”可知,标题“植物的战争”突显的是植物间无情争斗,抢夺阳光的“相克”;结合“尤其是伏于地面的植物,只能从枝叶的罅隙中,获取一丁点儿微弱的阳光”“轻木看上去已经稳操胜券,然而争斗远没有结束,紧接着又有一株植物在它旁边伺机而动。它的卷须上有十几个像钩子一样的倒刺,任何一个倒钩,只要钩中了目标,其他钩子就会开启疯狂的缠绕模式”可知,文章还多处写到了一方给另一方生长提供机会的“相生”,如:高大植物留下的空隙可以照进阳光,让伏于地面的植物也能生长,轻木的生长带动了旁边藤蔓的攀缘直上。可见,植物间主要是“相克”,但在战争中也有“相生”,末尾四字“相生相克”表现了植物界的复杂,使标题的内涵更丰富。12.A13.D14.第一首诗首句写西行陇上,二句即写回望汉家,突显明妃西行之怨;三四句写明妃在毡篷之中不似汉王边,辗转难眠心不忘汉,写出她西行之苦。第二首诗“惊沙乱雪”“劝易罗衣”写胡地环境的单调、荒凉、寒冷,令人生愁;强打精神看歌舞“共待”单于归来,无趣乏味的生活令其烦乱不安、内心苦痛。【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由二中的“泣”“指”以及夜晚的辗转反侧,想念家乡和汉王,可见诗歌情感是悲凉的;四中“惊”“乱”写景色的荒凉寒冷,“强”“看歌舞”表明无可奈何,强颜欢笑,情感也是悲凉的。两首诗都写王昭君为了国家而牺牲自我,由此可知诗歌风格应是“悲慨”。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旨的能力。储光羲《明妃曲》主旨是“悲哀怨思”。A.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B.明妃含泪辞别汉主,汉主也伤心她的远嫁,但无可奈何。由“挥泪”“伤心”可知主题是哀怨的。C.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由“泪”可知主题是哀怨的。D.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王安石在诗歌中所强调的“知心”,除了君臣遇合的涵义外,还有朋友之间相知相契的一面。主题是讽谏性质的。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第一首诗首句“西行陇上泣胡天”,写西行陇上,明妃面对胡天而悲泣;二句“南向云中指渭川”,写明妃抬头仰望天空的云朵,就连云都能飘向渭川,自己却无法回归。写回望汉家,突显明妃西行之怨。三四句“毳幕夜来时宛转,何由得似汉王边”,描写夜晚在毡幕中的明妃辗转反,难以入眠,她可能在思念留在汉王身边的日子,感觉在胡天比不上在汉王身边。这两句写明妃在毡篷之中不似汉王边,辗转难眠心不忘汉,写出她西行之苦。第二首诗“惊沙乱雪”“劝易罗衣”写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眼前的景物,“日暮”、“惊沙”(被风吹起的飞沙)、“乱雪飞”,这是一幅黯淡、凄凉、阴惨惨的景象,写出匈奴地区的艰苦环境,诗人正是通过王昭君居处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她的悲伤的感情。“强来前殿看歌舞”,前殿安排的歌舞,是供单于以及阏氏和其他侍妾们欣赏的。欣赏歌舞本来是件赏心悦目的好事,可是王昭君却“强来”看歌舞,这就上承“相劝易罗衣”句,同样是揭示了她内心忧郁,无心欣赏歌舞的心绪。最后一句“共待单于夜猎归”,匈奴单于,则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大部分时间从事射猎活动,所以虽有阏氏以及许多姬妾,也不经常陪伴她们,只让她们自己在殿中观赏歌舞。“共待”则暗示出,这种寂寞、哀怨是王昭君与单于其他姬妾的共有感受。强打精神看歌舞“共待”单于归来,无趣乏味的生活令其烦乱不安、内心苦痛。15.多次升任开凿、挖掘16.BC17.(李适之)与李林甫争权不和,李适之生性疏放(不受约束),被李林甫暗算。18.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19.①设计陷害李适之:林甫对适之说开采华山可富国,适之遂进言玄宗。林甫对玄宗说他早知此事但开挖华山会切断王气,玄宗因此鄙薄适之虑事不周。②孤立李适之:将与李适之交情好的官员相继放逐。③诬告李适之:适之好酒率性但未耽误政事,林甫诬告他“好酒颇妨政事”。20.甲文说李适之在李林甫清除自己亲善的官员之后,惧不自安,天宝五年罢相后,撰写此诗。乙文具体指出是李林甫密奏李适之“好酒妨政”,玄宗任命李适之为太子少保时赋诗。清除与李适之亲善的官员,与密奏李适之好酒妨政,两件事可以先后发生,都是李适之赋诗的背景;罢相后,保留了太子少保职,并不矛盾。【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累迁:多次升任。句意:多次升任到通州刺史职位。(2)穿凿:开凿、挖掘。句意:(华山)是王气凝聚之地,不可开挖。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雅:向来,一向。句意:李适之一向喜欢结交宾朋好友。故选B。(2)薄:轻视。句意:轻视李适之的言论和奏章。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协”,和;“疏”,疏放,不受约束;“阴中”,暗中中伤,暗算。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林甫对他心怀不满,秘密地上奏说李适之因喜好饮酒而影响政事,玄宗被李林甫蛊惑,让李适之任太子少保。“林甫憾之”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断开;“其好酒颇妨政”是“密奏”的内容,作宾语,其后断开;“玄宗惑焉”是主谓句,“除太子少保”承前省略主语“玄宗”,句子结构完整,“除”前断开。画线部分断句: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甲】文段相关情节“与李林甫争权不协,适之性疏,为其阴中。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之知。’适之心善其言,他日从容奏之。玄宗大悦,顾问林甫,对曰:‘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凿,臣故不敢上言。’帝以为爱己,薄适之言疏。陇右节度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悉与适之善,林甫皆中伤之,构成其罪,相继放逐。适之惧不自安,求为散职。五载,罢知政事,守太子少保”,概括主要情节为:①林甫对适之说开采华山可富国,适之遂进言玄宗。林甫对玄宗说他早知此事但开挖华山会切断王气,玄宗因此鄙薄适之虑事不周。②孤立李适之,将与李适之交情好的官员相继放逐。【乙】文相关文句“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概括为:③诬告李适之,说适之好酒率性但未耽误政事,林甫诬告他“好酒颇妨政事”。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甲】“薄适之言疏。陇右节度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悉与适之善,林甫皆中伤之,构成其罪,相继放逐。适之惧不自安,求为散职。五载,罢知政事,守太子少保。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竟坐与韦坚等相善,贬宜春太守”,说李适之在李林甫清除自己亲善的官员之后,惧不自安,天宝五年罢相后,撰写此诗。【乙】“林甫憾之,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除太子少保。适之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是在具体指出是李林甫密奏李适之“好酒妨政”,玄宗任命李适之为太子少保时赋诗。清除与李适之亲善的官员,与密奏李适之好酒妨政,两件事可以先后发生,都是李适之赋诗的背景;罢相后,保留了太子少保职,并不矛盾。参考译文:【甲】李适之,一名叫李昌,是恒山愍王孙儿。父亲李象,官职做到怀州别驾。神龙初年,被提拔为左卫郎将。开元年间,多次升迁到通州刺史职位,凭办事能力和政治成效闻名。当时给事中韩朝宗为按察使,韩朝宗把他推荐到朝廷上,提拔他为秦州都督。不久迁任陕州刺史、河南尹。他本性简朴直率,政策不苛刻繁琐,给下属提供了很多方便。一年多时间,就升任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七年,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代理节度使。李适之因为祖父被废黜,而他父亲李象又被武后驱逐的时候,其祖葬于有阙。到这时李适之请求将其祖父(唐太宗长子李承乾)陪葬于昭陵大门内。不久李适之升任刑部尚书。李适之向来喜欢宴请宾客,喝一斗多的酒都不会乱了方寸。晚上宴饮赏玩,白天处理公务,府衙中没有留置未决的事项。天宝元年,代替牛仙客出任宰相。与李林甫争权不和,李适之生性疏放(不受约束),被李林甫暗算。李林甫曾经对李适之讲:“华山出产黄金,开采之后可以增加国家财富,只是皇帝还不知道这事情。”李适之相信了这话,在另一天详细地向皇帝作了汇报。皇帝十分高兴,将这事向李林甫打听。李林甫回答:“我早就知道这事情了,但是华山是皇家命脉所在,(华山)是王气凝聚之地,不可开挖,所以没有向皇上禀报。”皇帝认为李林甫忠诚关爱自己,轻视李适之的言论和奏章。陇右节度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都和适之交情好,李林甫都诬陷他们,构陷获罪,相继被流放贬谪。李适之害怕感到不安了,就上书宰相请求撤销自己职务,元宝五年,罢免了知政事,保留太子少保之职。于是和亲朋故旧聚会,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最终因与韦坚等关系友善,被贬为宜春太守。正逢御史罗希奭接到诏命在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