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基础达标】1.南北朝时,“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盛行,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2.下图所示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胡旋舞是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蹈,在唐朝曾风靡一时。这反映出唐文化()。A.领先世界 B.泽被中亚C.兼收并蓄 D.缺乏创新【解析】西域的胡旋舞传入唐朝后,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体现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文化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排除B项;唐文化缺乏创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C.加强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解析】“玄奘西行印度”和“鉴真东渡日本”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它们的作用是加强中外交流,C项正确;“西行”和“东渡”与边疆管理和扩大疆域无关,排除A、D两项;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见彼苦恼,若己之,深心悽怆。”这体现了孙思邈()。A.浸润儒家文化 B.拥有高超医术C.强调理性精神 D.注重临床实践【解析】根据材料“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可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倡导不问病患身份,一视同仁,对病患应有恻隐之心,这体现了孙思邈的医德高尚,反映出儒家的仁爱思想,进而体现了孙思邈浸润了儒家文化价值观,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5.日本学者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六次之多……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说:“奈良的贵族……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两位学者的论述都印证了()。A.唐朝对外交通发达B.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C.中日民间交往频繁D.日本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解析】结合材料“……(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六次之多……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可知,中国文化对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B项正确。【拓展提升】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以前的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以前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这说明魏晋时期()。A.经学衰落 B.儒学衰亡C.佛道盛行 D.三教合一【解析】由材料可知,以前的高门世族累世经学,但到了魏晋时期,高门世族已经没有几个人懂经学了,这说明魏晋时期经学衰落,故选A项;当时儒学受到了冲击,但没有到衰亡的地步,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一的问题,且三教合一出现在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7.南朝庐山慧远和尚讲儒家《丧服经》,援礼入佛,其俗家弟子雷次宗、宗炳等“执卷承旨”,后来雷次宗深受启发,别著义疏。这体现出()。A.儒释道具有共通性 B.儒学的正统地位下降C.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佛教的民间影响力增强【解析】材料反映了佛家学者讲儒家经典时援引佛教经义,佛教弟子受到儒家经典的启发,著书立说,这体现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儒学与佛教的关系,不能体现儒释道三教具有共通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未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未体现佛教的民间影响力增强,排除D项。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隋唐时期的帝王出于个人的好恶,对儒佛道三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从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行和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这一局面缘于()。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B.佛道思想利于社会的稳定C.统治者实行开明民族政策D.社会上形成大一统的局面【解析】据材料可知,统治者“基于现实的考虑”,采取政策,从而形成三教并行和三教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现实”是指唐朝出现鼎盛局面,社会上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故选D项;A、B两项不是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材料未提及民族政策,排除C项。9.下表所示是史料中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旧唐书·文苑传》(115位)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新唐书·文艺传》(77位)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江西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唐代文学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豫、冀、陕、晋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呈现出地域集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学人才的迁移方向,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唐代文学的创作题材,故B项错误;传统文学的创作区域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是唐代张旭的书法作品《李青莲序》(部分)。这一书法的特点为()。A.潇洒磊落和灵动写意 B.结构谨严整饬C.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 D.技法内敛含蓄【解析】图片所示书法是草书,草书具有潇洒磊落和灵动写意的特点,故选A项。结构谨严整饬是楷书的特点,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是行书的特点,技法内敛含蓄是隶书的特点,排除B、C、D三项。11.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C.政府鼓励民营印刷业的发展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专门刻家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反映了唐朝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B项正确。12.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史料内容史料来源秦始皇焚书诏令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北魏周澹)尤善医药……太宗尝苦风头眩,澹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魏书》“(唐朝时)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法(科举科目)例处分”《册府元龟·赦宥》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重视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御医选拔方式多样【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未焚医学之书,北魏时期的周澹因为擅长医药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册府元龟·赦宥》中提到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法(科举科目)例处分,这说明医学受到官方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政府对医学的重视,未涉及政府主导医学发展和社会崇医之风兴盛,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涉及御医选拔方式多样的信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2分)13.(12分)图片资料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三彩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和图2所反映的现象并综合说明其体现的共同特点。(8分)【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繁荣;贵族和百姓都流行厚葬,三彩俑成为重要的陪葬品。(4分)(2)图1:唐朝盛行胡装和戎装;社会开放包容。图2:贵族中尚武风气盛行。(2分)共同特点:唐三彩具有写实的风格和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力;唐朝国力强盛;唐人爱骏马,马是唐朝贵族阶层的主要交通工具;东西方交通通畅,中亚良马不断传入中国。(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从唐朝的经济分析,得出社会经济繁荣;依据材料“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得出贵族和百姓都流行厚葬,三彩俑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