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劝学》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劝学》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劝学》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劝学》 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劝学课时作业必备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贻误(yí)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輮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君子生非异也生:生命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识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容身,托身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普通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4.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虽有槁暴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一尊还酹江月5.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骐骥一跃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C.朽木不折用心一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6.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马之千里者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彼童子之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士大夫之族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A.①和③相同B.②和⑤相同C.①和⑥相同D.②和④相同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是对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这个句子是:(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风雨”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这个句子是:,(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5)《劝学》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因的语句是:?(6)《劝学》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学科素养提升梳理与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①,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思,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②。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1.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A.反复比喻借代B.引用对偶比喻C.引用夸张拟人D.引用对偶夸张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②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地、君、亲、师分别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个国家的象征,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宜扬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下面是四首“劝学”诗,请大家阅读,然后归纳,这四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劝勉大家学习的。请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回答。(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2)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3)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汪洙《神童诗》)(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归纳:这四首诗分别从四个角度劝勉大家学习。5.某语文老师在教《劝学》期间,发现一名学生在学习时浅尝辄止,心浮气躁。假设你是这位语文老师,请你试着对该学生进行劝导。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②语气委婉得体。③50个字左右。6.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发给老师的短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寿比南山!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①改为②改为③改为④改为⑤改为7.学习《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师说”和“劝学”两个词语。上联:下联: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的作者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B.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C.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1.《劝学》第2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③,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④。傲,非也,喷,非也;君子如向⑤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⑥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①数:术,即方法、办法。②没:同“殁”,死亡。③傲:急躁。④喷(zá):多言,语声繁碎的样子。⑤向:同“响”,回响。⑥方:效仿。1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久已失传,只剩下五经。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行。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D.学者,“学”者,觉也,是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方法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6.在上面的节选文字中,荀子提到了哪些学习的方式方法?请简要归纳。(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韩愈传(节选)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仍赐金紫。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B.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C.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D.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指在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B.元和,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C.禁中,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自幼成为孤儿,学习刻苦,后来专心追随名家潜心学习古文,锐意进取,欲振兴一代文风,赢得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广泛赞誉。B.韩愈之所以能考中进士,除文章写得好之外,也与贵人相助有一定的关系,后来在仕途上的发展也较为顺利,先后多次得到重用。C.面对朝廷中派系纷争的弊端,韩愈曾写几千字的文章批判这件事,但是皇帝非但不听,反而很生气,最后将韩愈贬为阳山县县令。D.在镇州出现叛乱之际,韩愈接受朝廷任命前往处置,对聚集的镇州军人和百姓,他言辞恳切,晓之以理,使得王廷凑也很敬重他。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21.文中说韩愈“拙于世务”,这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表达与写作22.素材积累。(1)《劝学》的第一句话“学不可以已”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向学,能增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学习是“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积累需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的决心,需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学无止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探讨,是一条漫漫长路,只有永不停下求学的脚步,才能遇见美好。【应用角度】“学习”“积累”“追求”“持之以恒”等。(2)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踮起脚尖”是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荀子就告诉我们:“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善于借助外物。【应用角度】“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优势与劣势的转换”等。(3)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曾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更需要我们终身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韩愈也曾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应用角度】“尊师”“虚心”“终身学习”等。(4)韩愈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人们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现代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用角度】“敢于质疑”“师生关系”等。根据素材,写作一段文字或一篇短文。运用写作:23.微写作。(任选一题)(1)请你以《谈学习》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语言生动简洁,语意明确;250字左右。(2)以“尊师”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证时必须引用《师说》中的语句,200字左右。(3)针对“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写一段批驳文字,不少于200字。答案与解析必备知识巩固1.B【解析】A.“跂”应读“qǐ”;C.“跬”应读“"kui";D.“省”应读“xǐng”。2.C【解析】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⑧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C4.C【解析】A.“不”同“否”,“有”同“又”;B.“知”同“智”,“受”同“授”;D.“生”同“性”,“尊”同“樽”。5.A6.C【解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马之千里者”都是定语后置句。7.C【解析】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彼童子之师”的“之”结构助词,的;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指示代词,这些;⑤“士大夫之族”的“之”指示代词,这些。8.C【解析】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9.(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科素养提升1.B【解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反复、借代、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2.①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②更是一种伦理关系【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和后文的“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这一具体表现可知,此处应总括尊师重道对人们的影响,所以可填“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可知,横线处应填“更是······关系”,再由后文的“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可知两者应为伦理关系,据此即可得出答案:更是一种伦理关系。3.原文在阐释天地、君、亲、师的含义时单独成句,更具针对性,有强调作用,且句式更加活泼。【解析】从句式上看,原句相对要活泼一些,分别阐释了“君”“亲”“师”的内涵,这种表达方式要点突出,更有针对性。4.勤奋惜时立志方法【解析】第一首诗歌应抓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分析,是从勤的角度劝勉学习的;第二首诗歌应抓住“劝君惜取少年时”分析,是从惜时的角度劝勉学习的;第三首诗歌应抓住“平生志气高”分析,是从立志的角度劝勉学习的;第四首诗歌总体分析,是从方法的角度劝勉学习的。5.示例:同学,你要努力呀!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学习浅尝辄止,不深入思考,就会是“朽木不折”的结果啊。【解析】本题要求以老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劝导,并要求内容联系课文《劝学》,语气委婉,连贯得体。《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的就是要锲而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讲的是用心专一,不浮躁。据此组织语言即可。6.①“垂念”改为“常念”。②“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③“寿比南山”改为“万事如意”或“身体健康”。④“斧正”改为“指出”。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以赴”。【解析】①“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指学生怀念老师,使用错误,改为“常念”。②“高足”,是敬称,称别人的弟子学生。此处称自己是谦敬误用,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③“寿比南山”是在给老年人祝寿的时候用的。此处用在教师节祝福不当,改为“万事如意”或“身体健康”。④“斧正”,请人改文章,不能和“不足”搭配,改为“指出”。⑤“鼎力相助”是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此处谦敬误用,不能说自己,改为“全力以赴”。7.示例:上联: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下联: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8.D【解析】D.“并称为道家“五经'”错误,应该是并称为儒家“五经”。9.D【解析】D.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10.(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11.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第三个比喻直木“輮以为轮”强调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说明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学不可以已。只要肯下功夫,必见成效。12.B【解析】根据句意和对称对比排除,确定B项。13.D【解析】学者,指求学的人。14.C【解析】C.“《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15.(1)所以从学习方法上说,诵读经典,是可以中止的;但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求为圣人的追求,是片刻都不能停止的。(2)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卖弄。16.①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圣贤。②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③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解析】文章第1段荀子以问的形式提到“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然后进行回答,至于如何学习,怎样实现这个目的,则从学习的方法开始,阐述了理论学习要指导行为,要向名师学习等。【参考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答曰: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指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结束;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为圣人为目标。果真能持久努力不懈就能深入进去,一直到身死才可以停止学习。所以从学习方法上说,诵读经典,是可以中止的;但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求为圣人的追求,是片刻都不能停止的。努力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是禽兽了。《书》是记载古代政治事迹的,《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礼》是法律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纲要。所以学习到了《礼》就达到了最终目的,可称是道德之极境啊!《礼》之敬重文明礼仪,《乐》之中和,《诗》《书》之广博,《春秋》之精微,将天地间所有的道理都包括进去了。君子为学,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外散于身体仪态之中,而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即使是极细小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人的楷模。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才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获取其他东西。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小人学习,只是想用所学的东西向他人卖弄。所以别人不问,你告诉了他,这是急躁,问一而告二,这是啰唆。急躁是不对的,啰唆也是不对的;君子应当像钟的回响,问什么答什么。为学,没有比亲近贤师更简便的了。《礼》《乐》有大法但没有详细的解说,《诗》《书》记载了古代的典故、事情,而未必切于实用,《春秋》文辞简约,意旨遥深而难以速解。效仿贤师而聆听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养成崇高的品格,得到诸经之传,而合于世用。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简便的了。17.B【解析】第一个“镇州”指镇州人,“镇州杀田弘正”是主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以逆顺”是“谕”的后置状语,“辞情”作“切至”的主语,“辞情切至”前断开,排除D。18.A【解析】A.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称为“祭酒”。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19.A【解析】A.“赢得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广泛赞誉”错。根据“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可知,“赢得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广泛赞誉”的应是文中的独孤及和梁肃。20.(1)前任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传扬好名声,因此(韩愈)一时便出了名。(2)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21.①韩愈曾为裴均凡俗鄙陋的儿子裴锷写了一篇序文,在文中直呼其字,这件事被人抓住把柄,最后被贬。②韩愈撰写《平淮西碑》时,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忽略了首功之臣李愬,结果碑文被下令磨掉,换他人重新撰写并刻石。【解析】结合“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可知,韩愈曾为裴均凡俗鄙陋的儿子装锷写了一篇序文,在文中直呼其字,这件事被人抓住把柄,最后被贬。结合“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可知,韩愈撰写《平淮西碑》时,多处记述装度的事迹,而忽略了首功之臣李愬,结果碑文被下令磨掉,换他人重新撰写并刻石。【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无声名地位。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大历至贞元之间,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到知识界推崇。韩愈同这些人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