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变,求新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商鞅徙木立信戊戌六君子被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含义(资料书P29)
改革即是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以此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①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的分类(资料书P29)②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习俗改革等。③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要性:旧有体制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引发社会(统治)危机可能性: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级)力量的兴起与壮大、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目的:统治阶级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其统治改革归纳“改革背景或原因”的一般方法①看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分析改革成败原因的一般方法(资料书P27)②对比当时改革派和反对派或顽固派的力量,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对比去分析,要注意群众基础是否雄厚。③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肯定或否定一个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看它是否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①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评判改革成败的一般方法(资料书P27)②看改革是否被中断。③看改革是否对后世影响深远。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对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②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912年1978年秦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北宋的改革张居正改革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1840年1949年古代富国强兵近代救亡图存现代民族复兴民国的改革清末新政戊戌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目录古代富国强兵近代救亡图存现代民族复兴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
4、明朝——张居正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富国强兵)(固封建促富强)(立封建促统一)(行汉化促交融)要求:根据课本内容,找出各个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改革名称背景具体内容(措施)目的作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1)背景(纲要10页)百家争鸣铁犁、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①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士阶层的崛起;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邹忌改革燕昭王改革赵武灵王变革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兼并战争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目的:直接:适应社会变动,富国强兵;根本: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破”“立”文化军事政治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军功爵制度什伍组织县制焚烧诗书强制分家什伍连坐轻罪重刑法律作用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当时;后世最彻底影响最深远核心内容法治农战风俗局限性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3)内容和作用:富国强兵集权(4)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剥削与压迫;焚烧诗书的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好样的,地多了,口袋鼓了,地位高了,挺好,真给力!小人天资刻薄酷吏不得好死爵位土地没保障。我来把你问,像我这样的旧贵族日子可怎么过?救星啊!以前无地无财命一条,而今杀敌吃皇粮,努力耕织得爵位。挺美!恩人啊!以前立功不受赏,拼死沙场无回报。现今杀敌得爵位,偶尔犯个小错也不怕,真好!贤能啊!从今往后看谁还敢小瞧我大秦?角色体验:依据改革内容,体会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新兴地主、旧贵族、农民、军士、国君会有何想法?新兴地主旧贵族
农民军士
国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君主权力地方权力权力来源统治阶级经济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地方独立性大贵族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奴隶主阶级土地国有制贡、助、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君主任免、领取俸禄)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税、租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B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D.商鞅奢侈浪费C孝文帝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交融)①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土地兼并)激化(1)背景(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鲜卑贵族统治;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封建化经济上(生产方式农耕化)均田制、租调制政治上(社会制度封建化)俸禄制、三长制文化上(生活方式汉族化)迁都、语、服、姓、婚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北魏孝文帝(3)内容作用: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流,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4)实质:鲜卑族自上而下实现社会封建化的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曾“入仕尧世”。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北方民族实现封建化
B.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北魏全面学习中原文化
D.宣扬君权神授观念B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B.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C.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 D.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兵权钱巩固封建统治3、北宋——王安石变法
(固封建促富强)(1)背景:北宋中期,危机重重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三冗二积”(财政危机)(2)目的:富国强兵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冗员冗费冗兵(3)内容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C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地方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A.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C.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D.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B(1)背景:明中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政治腐败,国库亏空土地兼并,农民起义殖民入侵,边患严重4、明朝——张居正改革
(固封建促富强)(2)目的:缓和矛盾,巩固封建统治内容政治(整顿吏治)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军事(边防新政)内修防备积极操练兵马加固长城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经济(赋税改革)清丈田地一条鞭法(3)内容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一条鞭法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评价:“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中国赋税制度上重大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重要变法和改革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关键词土地私有、官僚政治封建化理财、整军财政、吏治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王安石变法固封建促富强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战国北朝北宋、明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富国强兵张居正改革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国的改革1、戊戌变法政治:甲午战败,半殖半封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思想:西学东渐及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潮流:发展资本主义(1)背景:公车上书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898.61898.9慈禧发动戊戌政变1895(2)过程: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3)内容(4)影响进步性: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局限性: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
瀛台
慈禧太后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5)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戊戌六君子史料1: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史料2:(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史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主观: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自己没有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策略失误: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D2、清末新政(地主阶级的自救)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背景改革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革命的进程。作用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C3、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背景改革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经济:币制(法币)改革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外交:改立新约生活方式:新生活运动结局: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目的:缓和国内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树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巩固统治。民主化戊戌变法变法图强晚清清末新政政府自救民国时期改革民主探索中华民国小结:中国近代的重要改革主题是救亡图存,也用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民族的富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八字方针文革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19491956195819601966197619782013201220172019时间思考:中国当代改革呈现出什么特点?趋势曲折前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追求民族复兴文革结束最关键的一招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1、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1958196019641966《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
2、探索与失误(1956—1976)虽有失误,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1978改革开放2012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3、最关键的一招(改革开放)(1)改革的主要历程(理论探索过程)(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982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97819921984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立4个经济特区:深、珠、汕、厦1980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1985开放了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1990海南上海浦东2001加入WTO十二大南方谈话
十四大1987十三大“引进来”“走出去”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工作个人表扬信
- 人员计划书范文
- DB12T 579-2015 焊接绝热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 中班家长半日活动小结
- 小班洗澡课件教学课件
-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 绿色产品评价 水泥 征求意见稿
- 镜子动漫课件教学课件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2
- 宇航化工突发 环境应急预案
-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 投标报价明显低于采购预算价说明函
- 五年级上册美术《船》-课件
- 学校体育测负荷密度表
- 安全生产执法课件
- 航空灾难飞机坠落事件坠机事件空难PPT模板
- 《三黑和土地》ppt一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案例分析报告
- 风疹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 AI人工智能(PPT页)(共37张PPT)
- 中外美术史年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