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横向比较西方古建筑基本特征,理解中外建筑的“可译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梳理重要内容,归纳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课前展示学生的摄影作品,内容为城市走廊的凉亭、飞檐斗拱等仿古建筑,配诗句,标作者姓名。)

同学们,想必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感受。周末外出赏景时都纷纷拍下了唯美图片,在班级群里分享,我选取了一部分关于建筑的摄影作品,制成了简单的PPT,作为我们本次摄影活动的一个成果,在课前展示。但是,我们梅河现有的都是仿古建筑,体现的特征不是很全面,真正的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二、写作背景:

真正能够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必然是千年帝都北京城的古建筑,但建国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奔走呼吁:“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布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的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意在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三、整体感知:略读作品,回答以下问题:

(一)复习略读:我们已经采用略读的方式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两篇文章,在这里简单复习一下:

概念: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以极快的速度阅读文章,寻找字面上或事实上的主要信息和少量的阐述信息;可以跳过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读;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可以稍低一些,但也不能太低;可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需要达到目的,不断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阅读技巧:意群视读,无需研究所有细节,以一般阅读速度读开头结尾,抓住这些细节进行预测略读。

(技巧:

1.运用意群视读,不究所有细节,提高略读速度,快速掌握大意;

2.文章开头结尾,一般速度阅读,抓住背景目的,了解文章风格;

3.利用文体细节,进行预测略读,了解思路模式,把握相互关系。

细节: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转折词和序列词等。)

接下来,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略读作品,解决这3道题。

(二)快问快答:

1、时间到,我们进入快问快答环节,检验一下同学们的略读效果,请1名同学对照以下图片为大家介绍以下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抢答。你好,李坤佳怡。准备好了么?那我开始翻图片啦。

追问:这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

是按照由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

追问:作者总结出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平均用笔么?

明确:不是。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哪些?

明确: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总结:作者在介绍九大特征时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这体现了本文在说明时主次有别、详略得当的特点。

我们接着看第2题:

2、介绍完九大特征后,文章却并没有结束。这篇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论文开始谈“文法”和“词汇"。如何理解建筑学的“文法”和“词汇"?这样写用意为何?(刘俐欧)

明确:

(1)词汇:“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提问:文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又有灵活性。

追问:既然说明建筑有“文法”,为什么又强调它的“灵活性"?

明确:

学生:不死板,可以适应当下。

教师:很好,回答准确。梁先生强调中国建筑的“文法”虽然从木材结构产生,但很快就越过了材料的限制,是先进的、科学的、是不断发展的。灵活运用文法,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小结:总结上文,作者将中国建筑特征的提炼概括作为文章的起点,再引入“文法"和“词汇”等概念来说明建筑营造方式中的规则和惯例,建筑特征为表,建筑“文法"为里,并强调这些规则和惯例具有运用上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变化,得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一套传统的法式来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一结论。这样论述就环环相扣,清晰晓畅。

如何理解中外建筑的“可译性”问题?

明确:

学生: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老师:很好,回答准确。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各民族建筑之间: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总结:作为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本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简明、严密、准确,合理设喻,将复杂问题论述的通俗易懂,易于把握,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以及他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上3位同学的回答,语言简洁,准确完整,看来已经充分的掌握了略读方法,希望同学们都能快速掌握这种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这会对你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接下来,我们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会建筑文化的魅力。下面我会发布四个学习任务:(展示PPT)

四、拓展延伸:(以下四个学习任务,)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限时5分钟,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组内协作探究,整合信息,生成学习成果,最后每组由一名同学进行汇报(不超过3分钟)。

老师创建了四个微信群,对应四个任务,同学们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开始组内合作学习。

时间到,我们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汇报,首先第一组代表发言:

学习任务一: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北京城的拆城史。

预设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第一小组的汇报思维导图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语言精练,而且在说明的过程中也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感情在里面,而且第一小组的成员也是最多的,

提问:同学们对于北京古建筑的拆除有什么感受?

(痛心,惋惜)

总结:好的,感谢刘美祺同学的成果分享。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抚砖痛哭。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说,“五十年后,会有人后悔的。”悲伤的预言不幸全部言中。北京交通拥堵和严重污染,成为当今最头痛的问题。

在文物保护届一直有个美好的传闻:1945年,美、英等国在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时,因为曾经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被轰炸,使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相对于奈良和京都的古建筑得以保护,中国的千年帝都的古建筑却无法保全,实在让人痛心。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化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更要发扬,这是我们作为当代中国人的担当。

接下来,有请第二组同学代表分享你们的成果:

学习任务二:除了课文中的九大特征,请补充介绍中国建筑还有哪些基本特征?

预设成果展示1

点评:本小组同学虽然人员较少,但都是能兵强将,都很善于整理材料,能够协同合作,何兴泽的汇报也很精彩。

提问: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学习任务?

学生:对中国建筑感兴趣,想了解。

追问:你认为中国建筑怎样?

学生:独特,博大精深,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好的,感谢何兴泽同学的精彩汇报。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中国古建筑特征是个很宏大的课题,我们课上所展示不过是冰山一角,对传统建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参考专业书籍或借助网络进一步探究,比如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书中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介绍更为具体,图绘更加细致。

现在,压力给到第三组,请第三组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习任务三:基于中国建筑的特征,请同学们横向比较,简要概括西方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学生展示:见附件。屏幕共享,学生解说。

教师点评:好的,感谢赵芳雨的成果分享,你的汇报完整精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展现西方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本小组讨论是最热烈,在进行比较时,他们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呈现了精彩的成果。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都能善于质疑,敏于答疑。

总结:建筑评论师保罗·高博格说:“有些建筑超凡脱俗,以超越人类言语的方式,滔滔诉说人类的愿望,使我们希望与过去相连,从历史中创造出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事物,并讲述给我们的后人。"不同民族的建筑物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请出最后一组学生代表进行他们的成果展示:

学习任务四:基于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请谈谈中外文化交流应持怎样的态度?

学生预设:

点评:好的,讲解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第四小组同学是最少的,但他们逻辑清晰,观点深刻。

中外文化交流的态度,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今天我们从建筑“可译性"的角度来探讨,希望大家进一步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既要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通过活动了解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和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更加认识到,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梁思成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