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背景介绍

《故乡》选自《呐喊》,写于192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苍黄刺猹(chá)五行(xíng)竹匾(biǎn)胯(kuà)下髀(bì)骨愕(è)然嗤(chī)笑廿(niàn)年心绪(xù)谋(móu)食瓦楞(léng)寓(yù)所缚(fù)住鹑(bó)鸪(gū)伶(líng)俐(lì)瑟(sè)索秕(bǐ)谷隔膜(mó)深黛(dài)獾(huān)猪鄙(bǐ)夷(yí)大抵(dǐ)

2.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3.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1)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地点、回家原因以及心情。

(2)渐近故乡(1—5)

(3)“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6—77)

(4)离开故乡(78—88)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完成下面一张表格。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对比作用

脸紫色的圆脸灰黄、很深的皱纹,周围肿得通红揭露了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使闰土变成了“木头人”

眼睛红活圆实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皮

服饰项带银圈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手手红活圆实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皮

2.你认为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性格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明确: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纯朴、能干、勇敢。例如,他会在月夜瓜地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说也说不完,语言干脆利落、爽朗而有生气、朴质而又生动。

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淳朴善良。他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说话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恭敬而又含糊,说明他心里有说不

尽、道不明的苦处。

3.文章对中年闰土的描写除了外貌和语言描写,还用了哪些描写明确:神态和动作描写。

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动作:“只是摇头”。

4.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明确:

少年: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5.造成闰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社会原因,使闰土的生活变得贫困艰难,精神也变得麻木迟钝。

五、分析环境描写

1.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明确:

第2自然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第12自然段: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的景物描写,色彩明快、艳丽,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美丽景象,与人物相映成辉。

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的景物描写,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认识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了解了他们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杨二嫂的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闰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分析她的外貌、动作和总体形象。

青年杨二嫂老年杨二嫂

外貌擦着白粉,年轻美丽凸颧骨,薄嘴唇

动作终日坐着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塞手套进裤袋

总体形象豆腐西施圆规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

在表格中增加语言描写这一项

中年闰土和老年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分别是什么

举例说明《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2.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杨二嫂从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变成泼辣、刻薄、自私、圆规的形象,说明了社会的挤压和扭曲使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变化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三、探讨小说的主题

1.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之外,还有哪些对比描写

明确: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

2.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吗

明确:“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对故乡美好末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

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3.“我"从“相隔了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

明确:并非真的不留恋。“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还是有些留恋的。只是“我"对故乡的衰败、故乡人的生活现状感到失望,离开故乡时既伤感又悲哀,所以这样说。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是既失望又抱着希望的,既想离开又有些留恋的。

4.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去变的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明确:“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5.“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明确:“横着”是不规则、不整齐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合适。

6.体会句子中的标红字,体会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明确:迎: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飞: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充满朝气。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明确:“欢喜"是因为见到了童年的好友。“凄凉”是因为自己生活贫困,痛苦不堪,感到自己与“迅哥儿"已不属同一等级,所以“凄凉”。

7.这一句议论应怎样理解“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闺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明确: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

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委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全句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

8.“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9.“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10.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是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我的愿望”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11.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

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12.小说为什么要描写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

明确:“我”和“闰土"少小关系融洽,后来两人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重现呢小说就是通过在同“我”和闰土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有机联结中,对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加以描写而形象地提出这个问题的。

四、探求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如闰土)

2.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

神上的隔阂。“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