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6《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16《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16《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16《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教学小说,不仅仅是掌握小说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文本认识“那时"的社会,从而更好地建设“当下”的现实社会,这是小说的社会价值的表现。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小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用了它。小说不仅仅在揭露和批判金钱第一的社会价值观,更传达了作为有责任感的作家的一份期望,即无论社会发展怎样、人情世态如何,我们都不能失去做人的本性:善良。莫泊桑不是冷漠地揭示社会,而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关注社会,这应该是作者设计以“我"这么一个孩子为叙述者的目的和创作此小说的意图:表现社会生活,改进社会生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

教材的单元说明中指出:“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从了解情节、认识人物、分析形象等基础的入手到赏析构思、体验情感、理解作者,由浅而深,由表而里,由故事而现实。整个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始终,既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累,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深入到文本的中心和作者的内心,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掀起情感波澜,引导学生走好人生。

【教学目标】

1.理清曲折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曲折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3.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认识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由己及人,新课导入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全家人日里想、夜里盼的分别多日的亲人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可是,当一个孩子与自己的亲叔叔相遇却不能相认时,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和矛盾啊。为什么他们不能相认呢?让我们听听莫泊桑给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文章有总体的了解,为后面的分析、讨论做准备。)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情节要素,做好复述准备。

围绕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来述说情节:

(1)从“我”的角度、按照原文的顺序复述

(2)从“菲利普"的角度、按照心理变化的顺序复述

过渡:从以上情节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生活现状和未来似乎都取决于于勒。于勒竟然能对全家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悟读称呼,点评于勒

(此环节为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逐渐揭示中心做铺垫工作。)

1.了解于勒的经历

文章写了于勒的哪些事?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直接有关于勒的语句挑出来。

根据选出的语句,复述于勒的事情。

归纳:

于勒是有着这样经历的人:年轻时浪荡败家、中年时闯荡发达、老年时穷愁潦倒。

2.悟读对于勒的称呼

快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请学生概括人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称呼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多变的称呼?

对于勒的称呼从情感和用词上可以分为两类:(1)褒义的;(2)贬义的。

归纳: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多次,用什么称呼取决于于勒是富有还是贫穷,能为他们带来什么。通过于勒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创作于勒这一形象的深刻目的:借小人物来反映深层的社会问题,揭示亲情在金钱、利益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在当时的社会里,金钱能左右人们的社会关系、能操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3.点评于勒,理解于勒

请根据你对于勒的了解,给于勒一个相对公平的评判。对于勒说几句真心话。

过渡: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一会儿说于勒是好人,一会儿又说他是坏蛋,他们具有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呢?下面结合具体文段来认识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演读课文,精彩评“说”

(人物说话时的不同情态,常常折射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点评不同的“说”,把握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重点阅读第22-47段,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特定情态下的语气、心理。

人物“说”前都有修饰语,表现其特定的神态、语气。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心理,进而把握说话者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评“说"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

“某人是这样说的:……(读相关语句),当时他可能是这样想的:……(揣摩人物心

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把握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用严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列举语句、揣摩人物心理,逐句分析、讨论,最后归纳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征: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性格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在他们眼里:钱大于情。这是他们对待同一个于勒而用不同的称呼的直接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呢?客观原因是:他们穷!但是,穷,能怪他们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评析与讨论相结合,梳理了情节,认识了穷苦的菲利普一家人。他们的性情确实不讨人喜欢,甚至让人讨厌。难道真的是人穷志短吗?他们穷,但这不是他们的罪过。穷,大的方面看,是社会造成的;小的方面看,则是于勒以前侵吞了他们的财产造成的。他们的生活是当时社会上无数的最底层的小人物生活境况的代表,所以,对菲利普夫妇,不能一味地鄙视和憎恶他们。老师觉得他们又可怜又可恨,你的感觉呢?你能否依据课文里的相关信息得出你对他们的看法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欣赏作品的艺术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故事情节,主要认识了三个人物,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似曾相识的印象。读这篇小说,我们像是看了一场家庭情景剧。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支撑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景物渲染恰到好处。这与作者的独特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寻找并欣赏这篇世界著名短篇小说的精美之处。

二、细读课文,欣赏美点: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语言,精心布局,为自己的习作做积累。)

资料链接:

“当我们刚刚开始读这篇作品时,它那平凡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并无“一鸣惊人"之效,反有“平庸无奇”之感。然而,随着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不由己地跟随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在品咂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不由人不思忖:小说的这种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对这篇作品作一番细致的揣摩和推敲,便可发现其中的奥秘。"(卢昆)

要求细读课文,从语言、情节、形象、景物四个方面来欣赏并体会作者独特的匠心。

分工合作,每个自然组探究一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1)语言生动美点:

A.用词独具匠心(例句略)

B.诙谐讽刺效果(例句略)

归纳:作者不动声色地、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韵味,将人物形象进一步凸显,也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嘲讽态度。

(2)情节设计美点:

(情节的波澜起伏,离不开相关要素的设计和安排。)

学生先自己寻找,然后参加小组讨论,发言时用这样的句式:“故事里如果没有……,就会……”,引导学生理解情节设计的精妙。

教师可以对信、船长、换船、“我"对情节的作用做适当点拨。

归纳:线索要素的安排,可以使文章产生悬念,增强情节的跌宕起伏,一定程度上深化中心。

(3)人物形象美点:

文章通过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尤其是船上遇于勒以后的文段,很有镜头感。

请学生找出描写主要人物的语句,咀嚼回味该语句的魅力。

归纳:

镜头式地呈现人物,对人物进行精描细画,使人物真实地生活在读者生活的当下,形象更加可感。

(4)景物渲染美点:

引导学生用赏析语句的方式来体会这一美点。

主要分析、理解两次写海面的作用。

归纳: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通常起到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衬托心情、推动情节的作用。两处写海面既与故事情节合拍,又巧妙地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过渡:我们了解了故事情节,也充分讨论和欣赏了作者的高超的创作艺术。故事就要结束了。当确认了眼前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时,大家都不说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波澜的。他们各人会想什么呢?

三、默读“心理”,体验角色

(此环节借助对文本的进一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做有善心的人。)

1.揣测人物心理,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根据47段内容,“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试揣测人物会想些什么,并说出依据。(要顺着文脉,要符合人物性格。)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2.引导学生认真研读42、43两个自然段,分析并理解若瑟夫的言行。

3.体验角色:如果你是若瑟夫,你愿意带于勒回家吗?为什么?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同时也是在做一次心灵选择题。)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愿不愿意带回家和能不能成功带回家,是两个概念。我们要做一个有善心的人。

过渡:不论我们愿不愿意,你知道作者的希望是怎样的吗?他仅仅是揭示一个关于穷人的社会现象吗?作家是通过他的作品来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现实的关注和未来的期待的,那么,借这部作品,作者的期待在哪,有没有在文中表现呢?

四、理解作者,感受情怀

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三人称而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

(此环节意在理解作者的精心设计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一般说来,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感,也更便于抒情、议论,本篇小说用第一人称除了有这样的基本作用以外,更主要的是在“我”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愿望,这是莫泊桑深厚的人文情怀的表现。

读懂作品,首先要理解作者。先了解作者莫泊桑的一些情况。

资料链接:

莫泊桑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过渡:当我们读这部小说时,就好像我们在听作者莫泊桑跟我们叙说他自己家的故事,这样的效果源于他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们来理解作者用第一人称的目的。

若瑟夫,是故事的叙述者,更是一个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记录并感受成人世界真实面目的人。从题目“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读到的是亲切、亲近,从“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我们读到的是他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对亲情的强烈呼唤,这与冷漠、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形成强烈的对比,儿童对人的评价与成人的利益为先的评价标准产生了碰撞。只有在碰撞中才会有进一步的选择和取舍。在全家甚至全社会都以金钱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的时候,“我"拥有真诚的怜悯心和正义感,这应该是作者特别的用心。作者借“我”的眼睛展现了父母生活中、情感上、灵魂里都处于穷困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