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有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只是遇见也有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涉江采芙蓉》去与古人遇见,去聆听他们别离的苦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书写的是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朗读与翻译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这首诗歌的语言与《离骚》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直而不野、明白晓畅),那你们真正读懂这首诗歌了吗?请结合课文注释,快速疏通诗歌大意。

四、诗歌赏析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

▲本诗主要意象有哪些?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芙蓉”、“兰草"两个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远道、旧乡,“芙蓉”、“兰草"两个意象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芳草”的“兰泽"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荷花。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诗歌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从《采莲赋》和《西洲曲》看,荷花也是爱情之花。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译文: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译文: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兰泽、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3.分析情感内容,探究抒情主人公

思考:读完诗歌,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基本功能,该诗最能表明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词语是?——忧伤。

(二)请朗读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而忧伤?提示:请阅读诗歌,找出哪些诗句表明了诗人“忧伤”的原因。

明确:

所思在远道——采花欲赠所思念之人,表达相思却无法实现。

长路漫浩浩——路途遥远,遥不可及,无法跨越的空间距离。

同心而离居——感情深厚却各自天涯,无法相守,无法红尘作伴。

忧伤以终老——永远无法见面,这种忧伤绵绵无绝期,漫长而无望的等待。

探究:究竟是谁在忧伤?这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说是男子,也有人说应当是女子,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用五分钟朗读,提示:任何解读均应源自文本。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女子采摘荷花,准备送给心上人,后两句说的是男子,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

参考观点:

朱光潜先生认为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思念她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就是他,忧伤的也是他。另一种解释是,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发出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我个人认为是第二种解释。原因有两点。首先,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是留在旧乡的女子,而全诗的基调也是闺怨的情感。其次,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这就是“对写法”,也叫悬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于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综上,我们一般认为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4.明确艺术手法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五、能力拓展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作为《涉江采芙蓉》的姊妹篇,二者颇有相互印证之价值。尝试翻译该诗歌,并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都是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六、课堂小结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让我们以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做结。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

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一、主题: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艺术特色:

1、以乐衬哀(反衬)

2、以虚衬实(悬想)

3、婉曲奇想(思妇调)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