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_第1页
古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_第2页
古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_第3页
古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_第4页
古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预习卡)

第四单元导读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课文内容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黄山奇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及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日月潭》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葡萄沟》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园地四识字加油站:认识火车票,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字词句运用:能用“像”说句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写话:学习写留言条。我的发现: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积累风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我爱阅读: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出示会认字:

(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三、初读《登鹳雀楼》,感受节奏

过渡: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

1.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板书:登鹳雀楼)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简要介绍鹳雀楼: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3.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4.朗读古诗: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象。

(1)“白日"指的是傍晚时分落山的太阳。“依”指挨着,靠着。“尽"是完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

(2)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慢慢看不见了,滔滔黄河水向着大海奔流而去。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里欣赏美景,他会想些什么呢?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更”是再的意思。“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城楼。

(3)出示图片,进一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五、引导朗读,背诵古诗

1.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

2.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3.古诗小结,完成填空。

《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___)的人生哲理。

六、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2.范写指导:

(1)依:“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横不宜过长,长撇从横画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要舒展。

(2)尽:“尺"罩住下方两点,上半部略扁些,撇捺要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3)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4)层:“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登鹳雀楼》。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饱览了黄河入海的壮美之景,这节课我们就随“诗仙”李白一起去游览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去感受古诗中的美景吧。

二、初读《望庐山瀑布》,感受节奏

1.课件出示瀑布图片,师:图上画的是什么?(瀑布)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

3.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誉为“诗仙"。唐代著名诗人,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4.朗读古诗: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

(1)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

(2)教师范读。

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自主练读古诗。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

三、朗读感悟,交流理解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3.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出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香炉峰)

“生"是升腾的意思。

“紫烟”在这里实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是紫色的?(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

(2)出示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挂”字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提问:谁见过瀑布?你们觉得瀑布像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3)学习“炉"和“烟”。

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

(4)学习“川"。

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

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

4.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理解“飞流”说明什么?(山高水急)“三千尺"又说明什么?(三尺≈一米,三千尺≈一千米。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诗人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自由作答)指导朗读。

(2)出示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3)拓展: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4.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想象意境: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

四、引导朗读,背诵古诗

1.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最后一句写的是诗人心里所想的。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

2.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3.古诗小结,完成填空。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五、指导书写

1.观察分类。

学生自主观察“照、炉、烟、挂、川、直”,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教师点拨。

3.重点指导书写“烟、炉、川”。

烟、炉:这两个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捺变点。

川:注意每一画间的间距相等,第一笔是撇,不是竖。

4.学生自主练写“照、炉、烟、挂、川、直”。

5.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一首是五言,一首是七言,在教学安排上,《登鹳雀楼》侧重于让学生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好、背好这首诗,并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所蕴含的道理。《望庐山瀑布》侧重于让学生领略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和恢宏气势,在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中逐词逐句理解诗意。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8古诗二首

预习目标一:朗读课文1.初读古诗。在文中用“△"划出双横线中的生字,用“○”圈出田字格中的生字。2.再读古诗。在《登鹳雀楼》中用横线画出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景物,在《望庐山瀑布》中用波浪线画出形容瀑布高、长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