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复习重点(针灸学)_第1页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针灸学)_第2页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针灸学)_第3页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针灸学)_第4页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针灸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

1.1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

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

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2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

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

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

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1.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这样就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

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二者相表里:足阳明胃经属

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二者相表里;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

络心,二者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二者相表里;手厥

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二者相表里;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二者相表里。

1.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

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阳经

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A手太阴肺经舞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榭3驾足太阴脾经

交接交接交接

心中交接

肺足少阴肾经配壁足太阳膀胱经<1誓_手太阳小肠经手!:当端手少阴心经

内交接交接交接

胸中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鬻^足少阳三焦经翌%足少阳胆经足鬻端十足厥阴肝经

交接交接交接|

2奇经八脉

2.1奇经八脉的名称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分别为: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

2.2奇经八脉的功能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卜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

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任脉: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分别特点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

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

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1.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个统•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

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

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1.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

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1.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

脏、泗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1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

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的,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

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2.2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腌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腌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均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针灸临床

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

第三单元腌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I)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经和任脉、督

脉)系统的腌穴。这类脸穴具有与归属经脉密切相关的某些主治或作用规律,因此,归纳于

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十四经穴是腌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

统的腌穴。这类腌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卜四经

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二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

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腌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第四单元月俞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主治特点

1.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腌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

切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

1.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腌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

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1.3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腌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

性调整作用,是指同•腌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2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经脉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

证。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的相同病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这一规

律的概括。十四经月俞穴的分经主治既各具特点,又具有某些共性。

第五单元腌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定的分寸,用

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

量。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

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1)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

(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

(2)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

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寸。

第六单元手太阴肺经、穴

1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

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绕过寸口,止于拇指税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楼侧端。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梯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2)太渊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槎侧,梯动脉的槎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

定位:税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楼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

疾患。

(4)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槎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5)少商

定位:拇指槎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蚓、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

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1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槎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

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横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2)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横侧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蚓、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

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3)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4)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黑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

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瘪疡等皮肤、

外科疾患。

(5)臂嚅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弱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①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②疹痈;③目疾。

(6)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勒蜘、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1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

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

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

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腌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2)颊车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牌状突前方,当颊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脖耳等

耳疾。

(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6)归来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小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7)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崎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诸疾;②下肢痿痹;③、

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8)上巨虚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肠胃疾患;②下肢痿痹。

(9)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崎外2横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10)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屹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

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

1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

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

条分布于胸腹部第三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隐白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寸。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

风;⑤腹满,暴泄。

(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

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症;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

科病证;③遗、阳萎、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

阴虚诸症。

(4)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镰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5)血海

定位:屈膝,在骸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月经病;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

1经脉循行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

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止于小指槎侧端。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限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心痛、瘪症等心病、神志病;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③头项痛,腋胁部痛;

④瘴疡。

(2)阴郑

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横侧缘。

主治:①心痛、惊悸等心病;②骨蒸盗汗;③吐血,蜘血。

(3)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梯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仲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4)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楼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高

血压;③胸胁痛。

(5)少冲

定位:小指槎侧指甲根角旁0」寸

主治:①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及神志病证:②热病:③胸胁痛。

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

1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从缺盆进入,

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乳痈、乳汁少等乳疾;②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③头痛,目翳,咽喉肿

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2)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

疾。

(3)养老

定位: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槌侧骨缝凹缘中。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5)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踝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噂耳等诸耳疾;②齿痛。

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

1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

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胴窝;枕部分支

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胴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

于小趾外侧端。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

穴及其他喻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睛明

定位:目内毗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

坐骨神经痛;③心悸、怔忡。

(2)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咽动、眼脸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

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3)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4)心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盗汗等心与神志病变;②咳嗽,吐血;③盗

汗、遗精。

(5)膈俞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症;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

盗汗;⑤血瘀诸证。

(6)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

痫;④脊背痛。

(7)脾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疾患;②背痛。

(8)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萎、早泄、不育等

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9)大肠俞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10)次髅

定位:第2舐后孔中,约当锚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跄痛,

下肢痿痹。

(11)天柱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12)委中

定位: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

④丹毒。

(13)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14)昆仑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15)申脉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16)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蛇。

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

1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胭窝、大

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

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

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

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涌泉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②头痛,头晕,目眩,失

眠;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⑥足心热。

(2)照海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

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瘾闭。

(3)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

耳聋等阴虚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4)复溜

定位: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①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②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

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阴谷

定位:屈膝,胴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主治:①癫狂;②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等泌尿生殖疾患;③膝股内侧痛。

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

1经脉循行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

于上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I)曲泽

定位: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③暑热病;

④肘臂挛痛。

(2)部门

定位: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槎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疾;②咯血、呕血、蚓血等热性出血证;③

疔疮;④癫痫。

(3)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梳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

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野挛

痛。

(4)劳宫

定位:掌心横纹中,第2、3学骨中间。

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烦闷、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③口疮,口臭;

④鹅掌风。

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

1经脉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

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锐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中,联系

心包、膻中、三焦等。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

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中渚

定位: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后1寸。

主治: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病证;②热病;③肩背肘臂酸痛,

手指不能屈伸。

(2)支沟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槎骨正中间。

主治: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疼疡;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3)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槎骨正中间。

主治: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爆病;④胁肋痛;

⑤上肢痿痹不遂。

(4)肩髅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翻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5)翳风

定位: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③爆

病。

(6)丝竹空

定位: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①癫痫;②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睑疆动等头目病证;③齿痛。

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

1经脉循行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风池),经颈、肩部后下入缺

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毗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下行至大

迎,再向上到额骨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向下与前脉合于缺盆;从缺盆部发出内行支进入

胸中,通过横膈,联系肝胆,经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部,再经过外阴毛际,横行入睡关

节部(环跳);从缺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季胁部与前脉会合于馥关节部,再

向下沿着大腿外侧下行至足背,止于第4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

症。

3常用月俞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阳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①前头痛;②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喟动等目疾。

(2)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镰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聘耳等耳疾;②齿痛,口眼歪斜。

(3)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勒血、目赤肿痛、

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头病,耳鸣,耳聋;④颈项强痛。

(4)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舐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5)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胭横纹匕7寸。

主治:①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②遍身瘙痒。

(6)阳陵泉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

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7)悬钟

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主治: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8)丘墟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②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等痛证;③足

内翻,足下垂。

(9)足临泣

定位: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①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附疼痛等痛证;②月经不调,乳痈:③瘵痈。

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

1经脉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经足背、内踝前(在内踝上8寸处勺足太阴相交而循行于

其后侧)上行于大腿内侧,联系阴部,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膈、胁肋,经咽喉上联

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颠顶部。目系支脉卜经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上膈,

注于肺中。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

他病症。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大敦

定位: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①疝气,少腹痛;②遗尿、癖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

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④癫痫,善寐。

(2)行间

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跳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

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痛闭、五淋等泌

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3)太冲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

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

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瘾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跑肿痛。

(4)期门

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第十八单元督脉经、穴

1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

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舐、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3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骼峭相平。

主治:①腰舐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

科病证。

(2)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

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座疮。

(3)哑门

定位: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暴喑,舌缓不语;②癫狂痫、瘠症等神志病证;③头痛,颈项强急。

(4)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痴呆、中风、失语、瘦疯、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瘠症等神志病证;②头风、

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部病证;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

病证。

(5)神庭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癫狂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蜘等

头面五官病证。

(6)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②

瘠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蝴、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

口部病证;④闪挫腰痛。

第十九单元任脉经、穴

1经脉循行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

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2主治概要

本经腌穴主治少腹、脐腹、胃院、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症,

部分腌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3常用月俞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中极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瘾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

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2)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

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

早泄、白浊等男科病;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等妇科病证。

(3)气海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

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

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4)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

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5)中脱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癫

狂,脏燥。

(6)膻中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嗝、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

乳痈、乳癖等乳病证。

(7)廉泉

定位: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舌缓流涎、舌下肿痛、口舌生疮、喉痹等咽喉口舌

病证。

(8)承浆

定位:须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①口歪、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证;②暴喑;③癫狂。

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

常用腌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2)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蝴,鼻渊;④小儿

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3)太阳

定位:在颍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4)夹脊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侧17

穴,左右共34穴。

主治: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

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卜肢疾病。

(5)十宣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6)四缝

定位: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主治:①小儿疳积;②百日咳。

(7)阑尾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①急慢性阑尾炎:②消化不良;③下肢痿痹。

(8)胆囊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主治:①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②下肢痿痹。

(9)膝眼

定位:屈膝,在骸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主治:①膝痛,腿痛;②脚气。

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

1针刺准备

体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腌穴和上下肢部分腌穴。

(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腌穴和上、下肢部分腌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舐部腌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腌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腌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腌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腌穴.

2进针方法

2.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腌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

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

所刺腌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2.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

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

2.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

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

3针刺角度

3.1直刺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

3.2斜刺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腌穴。

3.3平刺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

4行针与得气

4.1行针的基本针法

(1)提插法

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

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就构成了

提插法。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

病情、腌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

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

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

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脸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腌穴内反复前后来回

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

腌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

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

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

激量则小。

4.2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

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

果。因此,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

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腌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

5针刺补泻

5.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

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

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5.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者

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

法。

5.3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6针刺注意事项

6.1晕针的表现、处理与预防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

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

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髅、内关、足三里,

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

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

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

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

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

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6.2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

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舐

部腌穴皆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怀孕期亦应

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

(3)小儿冈门未合时,头项部的腌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

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淀的角度,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腌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

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

1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

闭、胃脱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2)扶阳固脱: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

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3)消瘀散结: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爆疡、瘦瘤等。

(4)防病保健: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

长寿不衰。

2灸法的种类及适应范围

种类适用范围

瘢痕灸用治哮喘、肺跨、疹疡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用治虚寒性疾患

艾灸

炷隔姜灸用治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及风寒痹痛等

灸隔蒜灸用治瘵痂、肺甥及初起的肿疡等

隔盐灸用治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用治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

悬温和灸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起雀啄灸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灸回旋灸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实太乙针灸用治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按“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其他同“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灸主治

温针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温灸器灸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r「火灸用治小儿瘁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痛胀等病证

白芥子灸用治关节痹痛、口眼歪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蝴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

灸天灸蒜泥灸

疗喉痹等

斑螯灸用治癣痒等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

电针法、三棱针法

1电针法

电针法是将针刺入腌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

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

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1.1电针常用的输出波型

(1)疏密波:是疏波、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5

秒,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适应的缺点。动力作用较大,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

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止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

血运动障碍、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等.

(2)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形。断时,在1.5秒时间内无

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秒。断续波形,机体不易产生适应,其动力作用颇

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是单个脉冲采用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频率有每分钟几十次至每秒钟几

百次不等。频率快的叫密波(或叫高频连续波),•般在50~100次/秒;频率慢的叫疏波(或

叫低频连续波),一般是2〜5次/秒。可用频率旋扭任意选择疏密波形。高频连续波易抑制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低频连续波,短时兴奋

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

及慢性疼痛等。

1.2操作方法

(1)配穴处方

电针法的处方配穴与针刺法相同。•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同

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电针方法

针刺入穴位有得气感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

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

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在5〜20分钟,用于镇痛则一•般在15〜45分钟。如感觉

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当达到预定时间后,先

将输出电位器退出“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最后按一般起针方法将针取出。

(3)电流的刺激强度

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如电流强

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强

度因人而异,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其差异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在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

是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但此间范围较小,须仔细调节。超过痛阈的电流强度,患者不易

接受,应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

1.3适用范围

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

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症、痹证和心、胃、

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

可用于针刺麻醉。

2三棱针法

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

2.1操作方法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

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

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

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

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

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

刺10〜20针以匕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

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

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

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

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

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

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mm

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

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2.2适用范围

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凡

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

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疝痈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

丹毒、指(趾)麻木等。

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

1针灸处方

1.1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腌穴局部

治疗作用的体现。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

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

位的方法;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腌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

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1.2配穴方法

(1)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

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①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腌穴配成处方。

②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

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腌穴配合成方。

③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腌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

的理论。

2.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腌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

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①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月俞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腌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

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②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腌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

部的腌穴配合应用。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

③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腌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

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在临床上常选择左右同一腌穴配合运用,是

为了加强腌穴的协同作用。

2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部穴的临床应用

(1)五输穴

①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

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