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教育学教学课件第十章_第1页
经济教育学教学课件第十章_第2页
经济教育学教学课件第十章_第3页
经济教育学教学课件第十章_第4页
经济教育学教学课件第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PT模板下载:/moban/行业PPT模板:/hangye/节日PPT模板:/jieri/PPT素材下载:/sucai/PPT背景图片:/beijing/PPT图表下载:/tubiao/优秀PPT下载:/xiazai/PPT教程:/powerpoint/Word教程:/word/Excel教程:/excel/资料下载:/ziliao/PPT课件下载:/kejian/范文下载:/fanwen/试卷下载:/shiti/教案下载:/jiaoan/

经济教育学范先佐主编

第6章

教育与就业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

6.1.1教育与个人就业6.1.2教育与社会就业状况

6.1.3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复杂性6.2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6.2.1就业问题

6.2.2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1劳动就业制度

6.3.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6.3.3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改革

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6.1.1教育与个人就业一般来说,待遇优厚的职业,相应地有较高的职业地位,而较高地位的职业需要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职业训练,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类型是决定其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1.教育在个人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人的就业素质是指作为劳动供给者在能力与观念方面的素质。在劳动能力上的素质即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劳动力观念方面的素质是指看待和认识社会活动、劳动和就业问题的根本性的思想意识。个人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社会职业劳动的本领。一方面指个人在职业活动当中体现出来的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指个人在从事社会特定职业劳动方面的可造就性或潜力。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就业者的就业能力主要体现为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6.1.1教育与个人就业2.教育是个人提高就业收益的重要途径人们在研究分析收入与教育水平的关系时,依靠抽样调查获得数据,先把就业者按教育水平分组,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收入,发现教育水平不同或学校教育年数不同的就业者具有以下三个普遍特征:(1)不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者还是没有文化的就业者,两者的平均收入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当他们处于职业生涯的中期时,收入达到最高值,然后收入曲线就趋于水平延伸或开始下降。(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就业者其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越快,在多数情况下,开始其职业生涯的起点工资也越高。(3)受教育程度高的就业者达到其收入顶峰的时间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就业者晚,而他们退休时的收入较后者高。研究发现的三个特征表明,教育一般会给个人带来较高的职业劳动总收入,即受教育程度高的职工挣的工资或薪水通常较高,相比之下,文盲、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只持有低等教育证书的人则工资较低。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6.1.2教育与社会就业状况人们一般用失业率来表示社会的就业水平。失业率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表示社会整体就业状况较好;失业率高,并超出了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表示社会整体就业状况较差,就业问题严重。失业是指有工作愿望的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工作或寻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状态,失业率是失业人口总数与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之和的比例。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6.1.2教育与社会就业状况1.教育发展能够有效控制劳动就业人口增长,改善社会就业状况首先,劳动人口众多、基数大是影响社会就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劳动力供给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教育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成反比例的关系。其次,影响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在我国指的是男16~60周岁和女16~55周岁的人口总和。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可以形成劳动力供给的滞后效应。2.教育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改善就业状况首先,教育通过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其次,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成为可能。最后,教育通过培养创业者,从而增加新的劳动就业岗位。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6.1.2教育与社会就业状况3.教育部门本身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教育发展在短期内也对改善社会就业状况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部门本身的发展,直接为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现代社会,教育部门是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巨大产业部门,直接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就业人口。6.1教育与就业的一般关系6.1.3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复杂性1.教育与就业的非同步性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信号一般只能表明供求不平衡的大体趋势,却不能准确反映其数量界限。由于办学主体自主决策,难有一个明确全面的计划,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数量清晰,各办学主体间也无法平衡其生产规模与能力,更无力左右全局。教育培养就业者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滞后时间久的特点。2.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由于求职者供过于求,首先被拒于现代部门之外的是小学毕业生,其次是中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现代部门就倾向于雇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做的工作。这样,本来小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中学毕业生代替了,本来中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大学毕业生代替了,这种情况被称为教育深化(educationaldeepening)或教育过度(over

education)。知识失业是与教育深化相伴而生的现象,或者说,它是教育深化问题的一个侧面。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用较高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于雇佣单位的大门之外,甚至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6.2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6.2.1就业问题

1.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从历史上看,就业问题先后经历了劳动力严重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两个时期。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不断突出并逐渐成为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方面,失业问题成为就业问题的代名词,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2.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存在的根源(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人口相对过剩。(2)、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3)、经济结构调整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人员。(4)、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滞后。6.2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6.2.1就业问题

3.如何认识就业问题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消灭它,也不应该消灭它,因为就业问题的存在有着两面性。从不利的方面来看,失业使部分劳动力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生活费的来源,生活水平会降低,其社会地位也会下降。长期失业还会带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引起失业人员对政府的不满等。失业人员无工作还会在社会上游荡,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大批失业人员的失业会降低社会消费水平,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从有利的方面来看,失业不是一种浪费,一定量的失业人员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的“蓄水池”。它有利于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吞吐劳动力;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合格的或高素质的劳动力;有利于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失业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使在业人员产生可能“失去饭碗”的危机感,从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取职业的稳定和收入的提高。6.2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6.2.2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1.通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结构的现状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的不相适应。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任务就在于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种合格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加快教育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来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减少劳动力结构性失业。6.2教育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6.2.2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教育宣传,帮助劳动者转变劳动就业观念,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必然要发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以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为前提的。但是,人们的就业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转变有相当的难度。(1)通过教育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通过教育宣传,帮助劳动者树立市场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一般途径的观念。(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与能力,帮助劳动者树立竞争就业是效率优先的必然选择的观念。(4)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帮助劳动者树立流动就业是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的观念。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1劳动就业制度1.劳动就业制度的含义

劳动就业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劳动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法律等的总称。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制度形态,并对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劳动就业制度按其地位和作用划分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主体制度,二是配套制度。主体劳动就业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劳动就业方面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或政策办法,它主要指的是国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政策、措施、办法等。配套劳动就业制度指的是围绕主体制度而制定的一些处于辅助、补充地位的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它主要有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资制度等。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1劳动就业制度1.劳动就业制度的含义

劳动就业制度的计划模式,是指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由国家计划统一操办,其特点是:(1)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国家,劳动者的就业完全由政府包办,劳动者本人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企业也没有选择劳动力的权利,只能听从国家的计划安排;(2)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用工的企业既不能自主引进劳动力,也不能随意辞退职工;(3)劳动力的工资、福利、保障与就业密切结合,完全由国家承担。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模式,是指劳动力资源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其特点是:(1)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劳动者的就业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劳动者有完全的自主择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也有完全的用工自主权,既可以自主地引进职工,也可以自主地辞退不称职的职工;(2)用工的单位与提供劳动力的劳动者完全由市场来维系,工资主要由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来决定,而工资水平的变化又会引起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发生变化;(3)医疗、住房等福利都由劳动者本人与社会福利机构共同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1劳动就业制度2.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配”制,基本上属于完全的计划模式;二是改革开放后到现在一直使用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模式。“统包统配”制:这种劳动就业制度起源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国家宏观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化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劳动者就业完全由政府包办;劳动力配置靠行政调配,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企业无用工自主权,只能执行国家招工计划;工资、福利、保障全部由国家负担;劳动力无法流动,既不可能辞退职工,又不允许职工自由流动。劳动就业的“双轨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育,以及适应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需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向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劳动就业“双轨制”转变,就业机制逐渐地被一分为二:一块受市场调节,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谋职;另一块仍然受行政调节,由政府控制,企业和职工没有独立决定劳动力进入和退出的自主权。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1劳动就业制度2.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由于现行劳动就业的“双轨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前改革现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势在必行。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与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是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育与社会就业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发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沿革(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统包统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为了广泛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彻底改变旧社会大中专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随着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2)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教育,特别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三个阶段。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中专毕业生新型就业机制的建立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尽快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特点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机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已是迫在眉睫:1、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目前大中专学生的稀缺矛盾在逐步下降2、机构改革使得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3、我国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劳动人事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限制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各大中专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种就业指导中心至少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成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性部门。2、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中,发挥提供和传递信息的作用。3、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3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改革

大中专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调整是市场就业制度的根本要求市场竞争就业意味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主要是看劳动力市场上某种规格和类型的人才的供求均衡状况。作为接受过专门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或受教育者面临就业问题时,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本身与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相适应。对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第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一些学科。第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的专业调整。第三,增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促进学科和专业的改革。6.3

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6.3.3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改革

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与人才的需求,既表现为一种数量的需求,也表现为劳动力层次与人才学科专业结构的需求。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各个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有的学科和专业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得工作,而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本科和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三是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谢维和、王洪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